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生产、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根本出发点。阐述了独立学院依托地方经济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必然性、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了独立学院依托地方经济进行“校企合作”的实施途径、措施及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地方经济;独立学院
作者简介:王赟(1980-),女,浙江永康人,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讲师;刘伟(1981-),男,广东佛山人,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讲师。(广东 广州 511325)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11TJK06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03-02
自高等院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为了缓解公众对高等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与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独立学院应运而生。独立学院要在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中突围而出,占据一席之地,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其灵活的办学机制,找准办学目标,抓住办学优势,发展办学特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逐步呈现“分层定位”,[1]地方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机制的根本出发点,地方企业的需求决定了学生的就业,学生的就业率直接影响着独立学院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独立学院应当立足于地方经济建设,以地方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2]主动“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地方企业”,从地方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机制和教学体系。
本文主要探讨以地方经济为依托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必然性、必要性和可行性,阐述在当前社会发展环境下独立学院开展“校企合作”的具体途径和重要意义。
一、依托地方经济开展“校企合作”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必由之路
1.依托地方经济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必然性
企业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催生了高等教育“人才分层”,独立学院作为教育分层的典型产物,仍是新生事物,企业对独立学院的毕业生不够了解、存在一定的偏见,加上学校办学定位不够明确,毕业生特色不够明显,在目前的就业市场上独立学院的毕业生与一本、二本的毕业生相比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因此,以学院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状况对人才数量、质量、类型和层次的需求为出发点,依托地方经济,将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实施“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扬长避短,以地方企业岗位需求出发,充分展现毕业生“地方化”、“应用型”的特色,既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是学院持续发展的社会动力。因此,依托地方经济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抓住“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是独立学院蓬勃发展的必由之路。
2.依托地方经济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必要性
地方企业急需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能为生产、管理第一线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3]而在当今的就业市场中,一方面企业很难从高校中招收到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毕业生,另一方面许多大学毕业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充分暴露出我国高校办学机制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缺少有效沟通。独立学院办学机制灵活,依托地方企业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以市场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将学校教育教学与企业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既有利于促进“高校育人、学生就业、企业用人”的无缝衔接、[3]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又有利于独立学院教学层次、教学水平的提升,促进学院的改革与发展。
3.依托地方经济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可行性
在我国经济建设稳步发展的利好背景下,各地区依据地方优势打造了具有相当规模和地方特色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俨然成为我国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缩影,为独立学院依托地方经济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奠定了夯实的现实基础,使得立足于“地方”的校企合作在时间上、空间上均有可行性。如国家级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以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部件制造为主导,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园。该园区带动了一批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部件企业的发展,年产汽车48多万辆、摩托车300多万辆,工业总产值达1000多亿元,成为增城乃至广州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与该园区“广州豪进摩托车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共建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共同承担机械类、自动化类专业学生的校外教学,效果良好,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竞争力,有部分学生通过企业考察在实习企业就业,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该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二、依托地方经济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途径
1.地方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独立学院办学机制灵活,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学科、专业时可充分发挥其自身灵活、自由的办学优势,敏锐地保持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通过“校企合作”有效地把握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地方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各地经济建设的缩影,真实地反映了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因此,独立学院在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时应主动邀请地方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途径有:
(1)“依托地方企业,以就业为导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由学院主动邀请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作为人才的使用方对人才的质量、标准、培养过程的方法和内容提出要求、提出建议,打破“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局限,形成“学校、学生、企业”的三赢。
(2)“以学校为主导,企业参与”的方式共同完成校外分散教学过程。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教学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经验,而企业对人才的能力有更直接的标准,学校作为主导方、企业作为合作方,共同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制订学生实习手册和实习方案,以“企业考核占40%,学校考核占60%”的形式对学生的生产成果和实践能力进行考核。 (3)“校企合作,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4]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根据广东省教育厅统计,2012年广东省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约42.3万人,加上外省入粤求职及往年暂缓就业的毕业生,共计超过65万人。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仍以年均3%的速度增长,这意味着2013届高校毕业生人数或将再创新高。而企业岗位招聘计划不仅没有增加甚至比往年有所削减,这无形中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将成为缓解大学毕业生与日俱增的就业压力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而“校企合作”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手段,学校可充分利用中、小企业合作方的资源与企业进行交流,开展多样化的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形成创业必需的知识结构。
2.与地方企业共建实习基地
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与发展体现了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和方向,开发区内的企业往往是地方政府下大力度通过招商引资或重点扶持的企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因而,以地方经济为依托建立优质实习基地是开展校企合作的一个有效途径。校企双方根据各自有利的条件分别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共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实现“企业用人、学生就业、学校培养”的零距离。与地方企业共建实习基地的可行行措施有:
(1)由企业提供生产实践场所、设备,校企共同制订学生实习手册、实习计划、实习指导教师的管理等,共同进行实习过程的监督、管理和考核。如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与豪进摩托有限公司共同制订了机械类专业学生实习手册和培训计划,安排学生到企业的装配部、整车部、发动机部、品质管理部、技术中心、工艺技术部等多部门多岗位实践锻炼,既符合企业用人的特点也有助于学生今后对就业岗位的选择。
(2)由企业安排技术骨干和学校指派专业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双重”跟踪指导和技术培训。如广州豪进摩托车有限公司安排“摩托车构造与工作原理”、“摩托车发动机构造”、“摩托车发动机工作原理”、“摩托车发动机装配工艺”等技术培训,同时由学校指派了2~3名机械类专业教师到该企业生产线现场指导学生,开展“做中学,学中做”实践教学方式。
(3)“产学结合”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5]充分发挥学校专业领域的全面性、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教育资源的先进性,为合作方的企业在技术攻关、产品开发、员工培训等提供有效服务,让企业体会到教育与产业接轨的优势,意识到依托学校教学平台是提升企业内涵与层次的有效途径,使得企业主动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促进校企双方长期、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最终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
3.以“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提升教师队伍水平
具备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前提。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师资一直是独立学院发展中较为薄弱的一环。可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6]构建教师队伍,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具体的实施措施有:
(1)校企合作不仅是对学生的合作培养,也可以是教师的实践培训。鼓励教师“走出去”,到企业中学习生产技能、企业运作模式、生产技术、生产流程等,更新专业知识,提升实践应用能力,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学生。
(2)从企业聘请具有一定职称、学历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即把他们“引进来”。相对高校教师来说,企业技术人员具有更多工程、项目开发和管理的实践经验,让学生接收直接来自实践的真知灼见。
(3)不定期地邀请企业的高级技术、管理人员作报告、讲座等,可以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时把握当前行业发展的现状,有利于深化教学体系改革,也有利于校企深层次的合作。
(4)鼓励教师参与到企业横向科研课题中,以课题为纽带,搭建校企技术交流平台,既有利于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使学校教育与行业发展保持同步;同时,企业通过获得更多的技术人才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这是“校企”双赢的过程。
三、结束语
依托地方经济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是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既符合劳动力市场对高等教育“人才分层”的趋势,也符合地方企业对生产、管理一线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以企业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在人才培养链上形成学校、地方企业的对接。通过主动邀请地方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基地、“走出去,引进来”、 产学结合、创业教育等多种途径构建“校企合作”机制,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形成学校办学、学生就业、企业发展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杨小慧,杜学元.高等教育研究的新视野:地位层次分析——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思想及启示[J].教学研究,2009,(1).
[2]潘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
[3]华小洋,王文奎,蒋胜永.校企合作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相关问题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
[4]田远.基于校企合作的创业教育模式探索: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3,(6).
[5]刘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6]刘广善,刘立波.独立学院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时代教育,2013,(3).
关键词: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地方经济;独立学院
作者简介:王赟(1980-),女,浙江永康人,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讲师;刘伟(1981-),男,广东佛山人,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讲师。(广东 广州 511325)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11TJK06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03-02
自高等院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为了缓解公众对高等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与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独立学院应运而生。独立学院要在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中突围而出,占据一席之地,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其灵活的办学机制,找准办学目标,抓住办学优势,发展办学特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逐步呈现“分层定位”,[1]地方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机制的根本出发点,地方企业的需求决定了学生的就业,学生的就业率直接影响着独立学院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独立学院应当立足于地方经济建设,以地方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2]主动“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地方企业”,从地方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机制和教学体系。
本文主要探讨以地方经济为依托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必然性、必要性和可行性,阐述在当前社会发展环境下独立学院开展“校企合作”的具体途径和重要意义。
一、依托地方经济开展“校企合作”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必由之路
1.依托地方经济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必然性
企业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催生了高等教育“人才分层”,独立学院作为教育分层的典型产物,仍是新生事物,企业对独立学院的毕业生不够了解、存在一定的偏见,加上学校办学定位不够明确,毕业生特色不够明显,在目前的就业市场上独立学院的毕业生与一本、二本的毕业生相比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因此,以学院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状况对人才数量、质量、类型和层次的需求为出发点,依托地方经济,将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实施“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扬长避短,以地方企业岗位需求出发,充分展现毕业生“地方化”、“应用型”的特色,既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是学院持续发展的社会动力。因此,依托地方经济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抓住“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是独立学院蓬勃发展的必由之路。
2.依托地方经济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必要性
地方企业急需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能为生产、管理第一线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3]而在当今的就业市场中,一方面企业很难从高校中招收到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毕业生,另一方面许多大学毕业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充分暴露出我国高校办学机制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缺少有效沟通。独立学院办学机制灵活,依托地方企业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以市场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将学校教育教学与企业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既有利于促进“高校育人、学生就业、企业用人”的无缝衔接、[3]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又有利于独立学院教学层次、教学水平的提升,促进学院的改革与发展。
3.依托地方经济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可行性
在我国经济建设稳步发展的利好背景下,各地区依据地方优势打造了具有相当规模和地方特色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俨然成为我国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缩影,为独立学院依托地方经济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奠定了夯实的现实基础,使得立足于“地方”的校企合作在时间上、空间上均有可行性。如国家级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以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部件制造为主导,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园。该园区带动了一批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部件企业的发展,年产汽车48多万辆、摩托车300多万辆,工业总产值达1000多亿元,成为增城乃至广州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与该园区“广州豪进摩托车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共建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共同承担机械类、自动化类专业学生的校外教学,效果良好,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竞争力,有部分学生通过企业考察在实习企业就业,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该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二、依托地方经济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途径
1.地方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独立学院办学机制灵活,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学科、专业时可充分发挥其自身灵活、自由的办学优势,敏锐地保持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通过“校企合作”有效地把握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地方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各地经济建设的缩影,真实地反映了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因此,独立学院在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时应主动邀请地方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途径有:
(1)“依托地方企业,以就业为导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由学院主动邀请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作为人才的使用方对人才的质量、标准、培养过程的方法和内容提出要求、提出建议,打破“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局限,形成“学校、学生、企业”的三赢。
(2)“以学校为主导,企业参与”的方式共同完成校外分散教学过程。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教学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经验,而企业对人才的能力有更直接的标准,学校作为主导方、企业作为合作方,共同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制订学生实习手册和实习方案,以“企业考核占40%,学校考核占60%”的形式对学生的生产成果和实践能力进行考核。 (3)“校企合作,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4]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根据广东省教育厅统计,2012年广东省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约42.3万人,加上外省入粤求职及往年暂缓就业的毕业生,共计超过65万人。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仍以年均3%的速度增长,这意味着2013届高校毕业生人数或将再创新高。而企业岗位招聘计划不仅没有增加甚至比往年有所削减,这无形中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将成为缓解大学毕业生与日俱增的就业压力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而“校企合作”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手段,学校可充分利用中、小企业合作方的资源与企业进行交流,开展多样化的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形成创业必需的知识结构。
2.与地方企业共建实习基地
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与发展体现了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和方向,开发区内的企业往往是地方政府下大力度通过招商引资或重点扶持的企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因而,以地方经济为依托建立优质实习基地是开展校企合作的一个有效途径。校企双方根据各自有利的条件分别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共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实现“企业用人、学生就业、学校培养”的零距离。与地方企业共建实习基地的可行行措施有:
(1)由企业提供生产实践场所、设备,校企共同制订学生实习手册、实习计划、实习指导教师的管理等,共同进行实习过程的监督、管理和考核。如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与豪进摩托有限公司共同制订了机械类专业学生实习手册和培训计划,安排学生到企业的装配部、整车部、发动机部、品质管理部、技术中心、工艺技术部等多部门多岗位实践锻炼,既符合企业用人的特点也有助于学生今后对就业岗位的选择。
(2)由企业安排技术骨干和学校指派专业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双重”跟踪指导和技术培训。如广州豪进摩托车有限公司安排“摩托车构造与工作原理”、“摩托车发动机构造”、“摩托车发动机工作原理”、“摩托车发动机装配工艺”等技术培训,同时由学校指派了2~3名机械类专业教师到该企业生产线现场指导学生,开展“做中学,学中做”实践教学方式。
(3)“产学结合”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5]充分发挥学校专业领域的全面性、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教育资源的先进性,为合作方的企业在技术攻关、产品开发、员工培训等提供有效服务,让企业体会到教育与产业接轨的优势,意识到依托学校教学平台是提升企业内涵与层次的有效途径,使得企业主动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促进校企双方长期、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最终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
3.以“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提升教师队伍水平
具备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前提。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师资一直是独立学院发展中较为薄弱的一环。可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6]构建教师队伍,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具体的实施措施有:
(1)校企合作不仅是对学生的合作培养,也可以是教师的实践培训。鼓励教师“走出去”,到企业中学习生产技能、企业运作模式、生产技术、生产流程等,更新专业知识,提升实践应用能力,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学生。
(2)从企业聘请具有一定职称、学历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即把他们“引进来”。相对高校教师来说,企业技术人员具有更多工程、项目开发和管理的实践经验,让学生接收直接来自实践的真知灼见。
(3)不定期地邀请企业的高级技术、管理人员作报告、讲座等,可以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时把握当前行业发展的现状,有利于深化教学体系改革,也有利于校企深层次的合作。
(4)鼓励教师参与到企业横向科研课题中,以课题为纽带,搭建校企技术交流平台,既有利于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使学校教育与行业发展保持同步;同时,企业通过获得更多的技术人才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这是“校企”双赢的过程。
三、结束语
依托地方经济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是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既符合劳动力市场对高等教育“人才分层”的趋势,也符合地方企业对生产、管理一线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以企业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在人才培养链上形成学校、地方企业的对接。通过主动邀请地方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基地、“走出去,引进来”、 产学结合、创业教育等多种途径构建“校企合作”机制,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形成学校办学、学生就业、企业发展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杨小慧,杜学元.高等教育研究的新视野:地位层次分析——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思想及启示[J].教学研究,2009,(1).
[2]潘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
[3]华小洋,王文奎,蒋胜永.校企合作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相关问题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
[4]田远.基于校企合作的创业教育模式探索: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3,(6).
[5]刘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6]刘广善,刘立波.独立学院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时代教育,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