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和突破口,教育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课程的应变能力,本文从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构成、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方面来讨论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区别。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课程:区别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正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不管从在校学生数还是从学校数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了高等教育的二分之一强,健康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课程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微观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无论什么样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培养目标,最终都必须借助这座桥梁才能实现。课程是使教育健康发展,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历来教育改革的核心和突破口,教育的层次和类型可以通过课程来集中体现。目前中国在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绝大部分是从高等教育学校毕业,没有从事过本专业或行业的实践工作经历,在理论教学方面得心应手,在教授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实践课的时候,可能就会碰到问题,因此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有必要了解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差异,弄清这一点可以避免在课程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课程趋同。掌握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特点,有利于我们从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
一、课程观的比较
课程观,是人们依据一定的哲学观、教育观,以及心理学、社会学、技术学等方面的认识,所形成的关于课程的基本观点和一般看法,即关于什么是最好的课程,如何处理课程领域诸关系的看法,它是课程开发和管理的指导思想。
普通高等教育采取学科本位的课程观,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教学遵循着循序渐进的等级性、累积性认知规律;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互动活动;遵循知识结构的有序性、系统性,和学科结构的逻辑性规律,要求培养的学生要有“后劲”,对未来的工作要有适应性。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是“就业导向、能力本位”,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的核心内容。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课程观是“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通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应该能够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工作。高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课程观在当今兴盛不衰,是因为现代社会生产技术的发展迅速,生产工作岗位技术含量增加和对从业者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当今产业界直接参与职业教育和培训过程,决定教育和培训的内容和方式的现代社会价值取向。这种能力本位课程观中的能力,超越了早期人们对能力本质过分狭隘的理解,已不是行为主义导向的与任务相关的职业技能,也不是整体主义或一般素质导向的基本能力,而是将一般素质与具体情景联系起来的整体能力。这种整体的能力观可以把能力理解为有不同层次或水平差异,这就有助于构建包括从低级能力水平到高级水平的能力在内的完整的能力体系,一般这种能力体系的构建需要通过对能力内容的有机整合完成。
二、课程目标的差异
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阶段的专业课程方案力图最终达到的标准或预期学习结果,是学生学完某个专业课程后将要达到的或获得的知识能力态度等,课程目标又是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服务的。
普通高等教育属于学科型教育,开设学术性的课程,课程主要目标是为学生进一步从事理论或工程研究做准备,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能够从事理论学术研究、科技开发和产品设计。培养具有完整、系统理论体系的,从事基础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人文科学、应用科学等的研发的专门人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开设职业性的课程,课程主要目标是满足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性质的需要和以开发人力资源、为劳动力个体的职业生涯更好的发展为目的,实现培养技术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对职业岗位、劳动生产过程的分析,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进行充分的调查,再考虑学习者自身的素质,确定出明确的课程目标,这种突出的就业导向性的课程目标,应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课程的显著特征之一。
三、课程内容选取的比较
课程内容选取要根据课程目标,选取能达到这些目标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内容。
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内容以社会已经形成的学科知识体系为背景,把课程组成许多科目,每个科目有意识地阐述专门的、同属的知识体系。课程具有很强的学科本位特征,以系统论的理论思想为主,重视研究、开发、设计等能力的培养,其整个课程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彼此承担着不同的功能。普通高等教育加强基础教学,强调学科知识的深度和系统性,特别是加强基础课程,合理划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在总学时中所占的比重,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合的课程体系。
四、课程构成模式的比较
课程构成模式是指课程开发的构架,是课程(科目)时空的组合方式。
普通高等教育课程的构成模式通常采用传统的三段式课程构成模式: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三段式课程模式一般与学科本位课程内容取向配合,其优点在于教学内容强调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而且按学科设置课程。学科由于长期发展,其课程内部的逻辑性、完整性、严密性较好,课程体系中各理论课程之间前后层次分明,衔接较好,所以学生学起来循序渐进,一般基础扎实。适合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但由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截然分开,必须设置众多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而且是以学科体系分科设立,而这些学科型课程又必须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完整性,其结果是基础理论教学多,专业技术教学少,不能突出知识和理论的应用性。同时由于每门课课时多,学程长,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重点都比较难以把握,往往平均使用力量,更使学生理论学习负担加重。
尽管高职教育课程构成模式也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但专业课大都体现出模块化特征,这反映了模块化课程构成对能力本位课程的适用性,对职业岗位的适用。这样既满足了能力本位课程的需要,也有利于高职课程的稳定和高质量地实施。模块化课程具有灵活、开放性,可及时进行课程的更新,保持课程的最佳适应性,又可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达到因材施教、人人成功的职业教育目的。尽管模块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也可以与相同或相关学习领域的其他模块发生联系,从而组合成指向更大培养目标的完整的模块课程。所谓课程模块,其实质是低于专业课程和高于科目课程的专业领域相近的一组知识能力课程体系,它可以由若干门科目课程组成。同时它也是构成课程结构框架的基本单元,不同的课程模式可以组成不同的课程结构,但基本单元(课程模块)的内容不变。模块化的课程能使每门课程前后衔接,目标明确;从基础理论到相应实验、实习课程,使知识的应用得到即时强化;小课程内容专一,重点突出;将大课分成小课后,便于根据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内容,也便于根据专业方向选开或选修课程。
五、课程实施途径的比较
高职教育能力本位课程的实施,突出岗位所需职业能力,重视职业道德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并重,课时数相当。与学科本位课程相比,不仅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的要求更高,而且对师资与学校的设施以及行业企业提供的实训条件也有较高的要求。目前高等职业课程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的,高职课程的实施是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进行。在多种课程形式中,教师转变了给学生灌输知识的角色,根据课程内容采用利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采用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法,如借鉴国外职业教育较成功的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此外,采用灵活的选课制和学分制来满足学生不同需要,来组织實施课程。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课程:区别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正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不管从在校学生数还是从学校数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了高等教育的二分之一强,健康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课程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微观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无论什么样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培养目标,最终都必须借助这座桥梁才能实现。课程是使教育健康发展,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历来教育改革的核心和突破口,教育的层次和类型可以通过课程来集中体现。目前中国在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绝大部分是从高等教育学校毕业,没有从事过本专业或行业的实践工作经历,在理论教学方面得心应手,在教授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实践课的时候,可能就会碰到问题,因此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有必要了解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差异,弄清这一点可以避免在课程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课程趋同。掌握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特点,有利于我们从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
一、课程观的比较
课程观,是人们依据一定的哲学观、教育观,以及心理学、社会学、技术学等方面的认识,所形成的关于课程的基本观点和一般看法,即关于什么是最好的课程,如何处理课程领域诸关系的看法,它是课程开发和管理的指导思想。
普通高等教育采取学科本位的课程观,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教学遵循着循序渐进的等级性、累积性认知规律;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互动活动;遵循知识结构的有序性、系统性,和学科结构的逻辑性规律,要求培养的学生要有“后劲”,对未来的工作要有适应性。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是“就业导向、能力本位”,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的核心内容。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课程观是“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通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应该能够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工作。高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课程观在当今兴盛不衰,是因为现代社会生产技术的发展迅速,生产工作岗位技术含量增加和对从业者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当今产业界直接参与职业教育和培训过程,决定教育和培训的内容和方式的现代社会价值取向。这种能力本位课程观中的能力,超越了早期人们对能力本质过分狭隘的理解,已不是行为主义导向的与任务相关的职业技能,也不是整体主义或一般素质导向的基本能力,而是将一般素质与具体情景联系起来的整体能力。这种整体的能力观可以把能力理解为有不同层次或水平差异,这就有助于构建包括从低级能力水平到高级水平的能力在内的完整的能力体系,一般这种能力体系的构建需要通过对能力内容的有机整合完成。
二、课程目标的差异
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阶段的专业课程方案力图最终达到的标准或预期学习结果,是学生学完某个专业课程后将要达到的或获得的知识能力态度等,课程目标又是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服务的。
普通高等教育属于学科型教育,开设学术性的课程,课程主要目标是为学生进一步从事理论或工程研究做准备,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能够从事理论学术研究、科技开发和产品设计。培养具有完整、系统理论体系的,从事基础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人文科学、应用科学等的研发的专门人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开设职业性的课程,课程主要目标是满足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性质的需要和以开发人力资源、为劳动力个体的职业生涯更好的发展为目的,实现培养技术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对职业岗位、劳动生产过程的分析,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进行充分的调查,再考虑学习者自身的素质,确定出明确的课程目标,这种突出的就业导向性的课程目标,应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课程的显著特征之一。
三、课程内容选取的比较
课程内容选取要根据课程目标,选取能达到这些目标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内容。
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内容以社会已经形成的学科知识体系为背景,把课程组成许多科目,每个科目有意识地阐述专门的、同属的知识体系。课程具有很强的学科本位特征,以系统论的理论思想为主,重视研究、开发、设计等能力的培养,其整个课程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彼此承担着不同的功能。普通高等教育加强基础教学,强调学科知识的深度和系统性,特别是加强基础课程,合理划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在总学时中所占的比重,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合的课程体系。
四、课程构成模式的比较
课程构成模式是指课程开发的构架,是课程(科目)时空的组合方式。
普通高等教育课程的构成模式通常采用传统的三段式课程构成模式: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三段式课程模式一般与学科本位课程内容取向配合,其优点在于教学内容强调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而且按学科设置课程。学科由于长期发展,其课程内部的逻辑性、完整性、严密性较好,课程体系中各理论课程之间前后层次分明,衔接较好,所以学生学起来循序渐进,一般基础扎实。适合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但由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截然分开,必须设置众多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而且是以学科体系分科设立,而这些学科型课程又必须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完整性,其结果是基础理论教学多,专业技术教学少,不能突出知识和理论的应用性。同时由于每门课课时多,学程长,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重点都比较难以把握,往往平均使用力量,更使学生理论学习负担加重。
尽管高职教育课程构成模式也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但专业课大都体现出模块化特征,这反映了模块化课程构成对能力本位课程的适用性,对职业岗位的适用。这样既满足了能力本位课程的需要,也有利于高职课程的稳定和高质量地实施。模块化课程具有灵活、开放性,可及时进行课程的更新,保持课程的最佳适应性,又可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达到因材施教、人人成功的职业教育目的。尽管模块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也可以与相同或相关学习领域的其他模块发生联系,从而组合成指向更大培养目标的完整的模块课程。所谓课程模块,其实质是低于专业课程和高于科目课程的专业领域相近的一组知识能力课程体系,它可以由若干门科目课程组成。同时它也是构成课程结构框架的基本单元,不同的课程模式可以组成不同的课程结构,但基本单元(课程模块)的内容不变。模块化的课程能使每门课程前后衔接,目标明确;从基础理论到相应实验、实习课程,使知识的应用得到即时强化;小课程内容专一,重点突出;将大课分成小课后,便于根据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内容,也便于根据专业方向选开或选修课程。
五、课程实施途径的比较
高职教育能力本位课程的实施,突出岗位所需职业能力,重视职业道德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并重,课时数相当。与学科本位课程相比,不仅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的要求更高,而且对师资与学校的设施以及行业企业提供的实训条件也有较高的要求。目前高等职业课程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的,高职课程的实施是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进行。在多种课程形式中,教师转变了给学生灌输知识的角色,根据课程内容采用利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采用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法,如借鉴国外职业教育较成功的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此外,采用灵活的选课制和学分制来满足学生不同需要,来组织實施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