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眼中的幸福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c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章的利弊
  老子的原文是不分章的,我们看到的马王堆帛书本就是不分章的,这与历史记载是符合的。我们看,司马迁《史记》里面的记载就是这样的。
  老子看见周的衰败已经无可挽回了,于是选择离开,到了关口,关令尹高兴地说:“您要隐居了,勉强为我写本书吧!”于是老子就写了一本书,分上下两篇,主旨是关于道德的,有五千多字,随后就离开了,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后来怎么样。(《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只说了他著书上下两篇,没有说著书八十一章。把《老子》分章是西汉以后的事,九九八十一,一看就有道教的色彩。这样一分,一方面方便了学习,但另一方面,有些地方却也因此割裂了文义,这第二十章就是这种情况。
  为了探讨第二十章,我们得把十九、二十这两章合起来看一下:
  大道废,安有仁义;六亲不和,安有孝慈;国家昏乱,安有忠臣。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通行本里第二十章就是从“绝学无忧”开始的。


  这时,我们可以想一下。咱们中国人的写作习惯,往往是总分总,第一句是要开宗明义的,那么“绝学无忧”一句要统领下面的几句,但怎么解释也统领不了。所以历代学者众说纷纭,但难免强词夺理,怎么也说不通。这就是时代的局限,那時候没有马王堆的帛书可看,无法揣测老子的原貌。此前有很多学者认为这句应该属于前面一章,当只分篇不分章的帛书《老子》出现后,一些学者就可以大胆地说,“绝学无忧”应该属于上一章。也就是: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三句的文法是很一致的。
  那么“绝学无忧”应该如何解释呢?有学者认为是,绝弃异化的学问,就可以没有忧患或者搅扰。但在古代,忧,还有深思、苦思、愁思的意思,也就是说“忧”是名词,和前面的“素”“朴”“私”“欲”一样,而不是做动词。意思就成了“废弃无用之学,停止苦思之心。”
  不过郭店出土的竹简《老子》中,“绝学无忧”是放在“唯之与阿”的前面的,再往前的内容不知道了。对此,任鹏先生写过《〈老子〉“绝学无忧”句位置浅探》一文,对此做了专门的探讨,该文认为,还是应当放在第十九章的末尾,感兴趣的,可以参考。
  因为四个字,就说这么多,老子在天有灵,可能都会窃笑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爱恨之间有多远
  唯之与阿,相去幾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这句我们要参照现代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把文字校改一下:
  唯之与呵,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以不畏人。
  这是老子对统治者的告诫。
  大致的意思是:
  下属都奉承你,在你面前唯唯诺诺与愤怒斥责你,不要以往这中间真有多大差别!下属称颂你美好和厌恶你,其间也不见得有多大差距呢!上级作为人人都畏惧的人,不可以不敬畏别人呀!
  据记载,文子是老子的学生,现存《文子》一书中就这样解释“人之所畏,不可以不畏人”这句话:
  文子问老子:“怎样做老百姓才能会爱戴他们的君主呢?”
  老子回答说:“役使百姓要讲究时候,不能在人家正农忙的时候,派给徭役,这不是要存心饿死人家吗,要敬畏他们谨慎地对待,‘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天地之间的生灵,你善待之就会成为我们的牲畜,不善待之就会成为仇敌。过去,夏朝、商朝的臣子,反而仇恨他们的君主夏桀、商纣,对商汤、周武王俯首称臣,甘心去服务。上古时期,宿沙那地方的民众,竟然攻击他们自己的君主,主动归附神农氏。所以我们说,君主作为人人都畏惧的人,不可以不敬畏下属呀!”(《文子·上仁篇》:文子问曰:何行而民亲其上?老子曰:使之以时而敬慎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天地之间,善即吾畜也,不善即吾仇也。昔者,夏商之臣,反仇桀纣,而臣汤武;宿沙之民,自攻其君,归神农氏,故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在老子那个时代,老子就是顶级的历史学家了,从前的事情了解得多,自然就总结出了一些规律,君臣之间,表面上的那套东西是靠不住的,唯唯诺诺、唱赞歌、表忠心,可能翻脸就不认人。
  我们都熟悉的故事,三国时期的吕布,先给丁原做义子,后来杀了丁原投董卓,给董卓做义子,再后来投靠王允,又杀了董卓。
  古往今来这样的事情太多了,我们大都把这种事情归结为道德,认为某某贪财好色、见利忘义,是反复无常的小人。
  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崇祯皇帝召集群臣,一个都没来,难道都是道德问题?
  有多少朝秦暮楚的人物,到了某位的麾下后就忠心耿耿、至死不渝了。
  老子不主张简单的把一切归于道德。老子认为,臣下不忠,那是你君王水平不够,所谓“善即吾畜也,不善即吾仇也。”
  孟子丰富发展了这个思想,他曾告诉齐宣王说:“君主把臣下看成为自己的手脚,那臣下就会把君主看成为自己的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为狗马,那臣下就会把君主看成为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为泥土草芥,那臣下就会把君主看成为仇敌。”(《孟子·离娄篇下》: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可见早期的道家、儒家没有鼓吹“愚忠”的,后来的弱智皇帝越来越多,愚忠的思想才成了封建国家意识形态的主流。
  问:君臣之间,爱与恨有多远?
  答:一念之间!
  圣人的幸福观
  随后,老子以诗一般的语言说道:
  世界是那么广阔,无边无际。
  世俗之众,熙熙攘攘,如同享受着太牢的美味,如同春天登上高台欣赏美景。
  老子似乎是在说,世界是无边无际,那么变化也是无穷无尽的。但作为人,“食色,性也。”一般的世人一定会追求感官的享受,吃美味珍馐,春风和畅时登高四望,看绿雾红烟,在熙熙攘攘的物欲追逐过程中,痛并快乐着。
  这就是人,作为一种来自动物的物种,他骨子里就有这种本性,作为君主,你如果违背了他,他就会拿你仇人,你如果顺应了他,他就是拿你当亲人。因为,大部分人都是凡人,不是圣贤。
  然而,众人都这样,就代表这样就是对的吗?
  老子接着说——
  唯独我愿意坚守虚静无为的道,淡泊无欲,漠然无求,就好像蒙昧无知,愚鲁未化,就像还没有学会和人交流,不会嬉笑的婴儿。
  落落不群,好像无处可归。
  别人都好像有富余,唯独我好像丢失什么一样,我真是一副“愚人”的心肠呀!混混沌沌的。
  世人都灵光外现,唯独我昏昏昧昧。
  世人都精明灵巧,唯独我茫然无别。
  沉静的样子,好像大海;飘逸的样子,好像没有止境。
  众人都有作为,唯独我愚顽而拙讷。
  君王也可以像世人一样去追逐物欲吗?显然不行。为君者,必须懂得世俗,又超脱世俗。
  所以,这段话老子既是在告诫君王,必须达到一定的修养水平,也是在自说自话,讲他自己的幸福观。
  幸福不在物欲之中,在物欲停止的地方。
  所以,老子接着说道——
  唯独我和世人不同,我以“食母”为贵。
  也就是与道和真,躺在道的怀抱中,接受道——这最伟大的母亲的滋养,享受道带来的至味,这是最大的幸福。
其他文献
繁体字的“虑”写做“慮”,是思的延伸。《内经》中讲“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为它是将来时,还没有发生。同时又牵动了人的情感,让人羡慕、企盼,挑动了人的欲望和情绪。所以在翻译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时候,一般把“思”翻译成了“虑”,英文是anxiety,而不是翻译成thinking或idea(即思想)。有人把“虑”翻译成worry,其实是把“忧”和“虑”混淆了。忧是担心、害怕将来发生的事情,虑
期刊
皈依隱士,皈依隐者,皈依五柳先生,回归乡野,山海之间,我的梦境,这一梦竟是十二。皈依隐没,皈依藏心,皈依藏形,只因無法释然生命的重负,为何如许奔波?如许不堪?如许难做人?如许功名利禄?如许山盟海誓?如许的情何以堪?如许的为物所累,为情所困,为债所逼。是该断的时候了:  空手把锄头,竹篮打水忙。  回首抬望月,浓云密布时。  心,总在高山。道性,似乎天上飞。总是不落地,总是悬之又悬。归隐寂寞处,体悟
期刊
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為也。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积也。习俗移志,安久移质,并一而不二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故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旦暮积谓之岁。至高谓之天,至下谓之地,宇中六指谓之极;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積也。  ——《荀子·儒效》  荀子批判和总结了先秦诸
期刊
出身诗礼仁宦之家  记者:梁漱溟先生生于清末乱世,在您看来,哪些人和事对梁漱溟先生性格、学养的形成影响比较大?  梁钦宁:祖父幼时受我的曾祖父梁济先生影响很深。祖父后来特别说道:“吾父是一秉性笃实的人,而不是一天资高明的人。他最不可及处,是意趣超俗,不肯随俗流转,而有一腔热肠,一身侠骨。”  在教育上,曾祖父对祖父非常“宽放”。在讨论政治问题时,父子经常辩论,面红耳赤。他允许祖父保留和坚持自己的想
期刊
这几天一位太极运动业余“爱好者”和一位“准专业”的自由搏击选手的“打戏”吸引了超乎寻常的关注。这本是民间的“私斗”,但是借助互联网媒体,居然引起了各大“武林门派”之争。这是一场“唱戏的”和“看戏的”互动得最好的一场“秀”,竟然有人还为此生了气,当了真!  我也是一位热爱太极和自由搏击多年的伪拳迷。从小到大,即使看两只鸡打架我也愿意赶几里路去看。金庸,古龙,梁羽生等小说我读过无数遍,无论是MMA还是
期刊
“世纪老人”冰心先生是蜚声国内外的知名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她生于1900年,享有99岁高寿。从她的生活细节中,不仅可以读懂其人生的追求,还可以感悟其善于养生的秘笈。  冰心常说养生的第一要旨是养心。“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是她的自勉词,也是她的生活准则。冰心的住处十分平常,绝无奢侈浮华之气,素而雅的书房也是她的卧室。她向人解释说,在享受方面要知足,在知识与贡献方面要知不足;应该做的事情就
期刊
“蒹葭”这个词的本意,是指水边未成穗的芦苇。而这首诗,无论在音律上还是画面上、无论从气韵上还是意境上,都如它这个名字“蒹葭”的含义一般,拥有着一种淡然冷凝的、穿越时空的美丽,仿佛是打捞自秋江水畔、晓寒深处而来。  《蒹葭》,可说是生长在岁月沉沉中,一首最美的诗。  《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期刊
两千多年前,一个人在河岸边叹了口气。他不如儒家先贤孔子,站在岸边大声喊道:逝者如斯夫。在他现在的情况下,一个字都喊不出来。  他愁,这抹愁容来源于他的主张,更来自天下人对他的误解和不支持。他对统治者的要求是:以德服人,民心所归,天下一统。  德不是矛盾的关键,而是他要求礼法并用,对于大部分以儒家文化为根基的人说,这可是大事,明显是新一代大儒推翻了部分自己前人立下的仁愛基础,在德化之时加入了法的观念
期刊
二十四节气,如同一个个精美而优雅的音符,有序地飘洒在四季这部乐谱上,伴随盈盈春花、密密夏叶、萧萧秋雨、皑皑冬雪,更添其丰富变幻的别样韵味。其中,秋分,便像一枚沉静飘落的红叶,静静地伏在秋季的中途,告诉人们感受寒凉的同时,不忘拾得一份内心的温暖与充实。  秋分在古代是个重要的节气。《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就是说,秋分这天,太阳位于黄经180度,阳光几
期刊
國者,天下之制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綦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齐湣、宋献是也。故人主,天下之利势也,然而不能自安也,安之者必将道也。  故用國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三者,明主之所谨择也,仁人之所务白也。  ——《荀子·王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