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例证教材的挖掘与重组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3281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例证说明,课堂教学必须从教材的重组和挖掘入手,要注意做到明确目标是关键、分析教材是基础、确立课魂是中心、划分层次明思路、提炼主线控方向、能力培养是实质,使课堂成为智慧论坛。
  关键词:教材 挖掘 重组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刻认识与理解“新课标”的目标和要求,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启迪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与实施者,其驾驭教材、组织教学的能力面临着巨大考验。
  华东师大版义务教育九年级历史(上)第二课《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讲完之后,虽然已经进行了点评和研究,但仍然引起了我的思考。我就依此课为例,从教材的挖掘与重组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明确目标是挖掘和重组的关键
  人生需要理想,教学必有目标。新课程标准就是我们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终端目标,它是我们教学的关键。《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一课课标中运用了知道、了解、识记、掌握、学会、分析、探索等词语做了描述。教师面对这众多目标要求,就需要字斟句酌、理解其意,依据教材、做好重组,立足课堂、抓好教学。这样才能使你的教学活动真正达到新课程的各项要求,使你的课堂成为智慧论坛。
  二、分析教材是挖掘和重组的基础
  《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一课承接《史前时期的人类》,在教学中学生已经对人类的起源、进化历程、生产生活状况有了一个系统的知识建构。在讲《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时,我们回归历史原貌,这些古代人类凭借围猎、驾畜犁耕、挖沟建房、定居生活,依托江河冲积形成的肥田沃野,安居乐业,生产快速发展。特别是在非洲东部的尼罗河流域、西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中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和东亚长江黄河流域,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凸显了社会生产发展到最高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文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埃及古国家出现、古巴比伦颁布《汉莫拉比法典》实行专制统治、古代印度分裂为四大种姓阶级产生、印度佛教文化的产生,这些都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成为古代文明的特征。纲目相连,教材编排意图清晰,打好了教材重组和挖掘的基础。
  三、确立课魂是挖掘和重组的中心
  从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最精粹、最主要的部分,实际上可以概括为七个字——上古东方文明,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课魂。教学目标要依靠它来实现,教学工作要围绕它展开,课魂便成为我们教学工作开展的指挥棒。
  四、划分教学层次,明确教学思路
  划分教学层次,首先要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既要遵循课程标准,又要维护课魂的中心地位,还要囊括教材的方方面面。《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中,金字塔、《汉莫拉比法典》、种姓制度、佛教的产生成了教学的重点;如何从这些文明标志中提炼文明特征并进行理解成了教学的难点;还要讲授文明的产生和四大文明古国的形成,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明确,教学工作有的放矢、胸有成竹。
  五、提炼教学主线,把控教学的方向
  教学工作必须把零碎的各个知识点用线串起来,才堪称完美,才够得上艺术,教学的大方向才会操控在你的手中,教学工作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知识体系化、明了化。《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教学主线就是上古东方文明的形成和特征。这样做就把教材中的四个章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六、重视能力培养,达到教学的实质
  能力培养不能停留在表面,应有深层次的挖掘。《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除了我们前面找到的教学主线外,还蕴含了一条暗线,那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这三个为什么会连成一条线?通过学生的分析,他们分析理清了三者的关系,并在分析过程中学生又成功提炼出了一个主题——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创造了文明,政治压迫与思想反抗的不和谐为佛教的出现提供了土壤。进而教师可以结合对我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的理解和分析,融入爱国情感教育和理想教育,升华教学目标,展现历史无穷的魅力,回归教育本质,促成课堂为智慧论坛。
  经过扎实的重组梳理以后,我们就可以进入备课程序,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水到渠成。在备课中,我们还要遵循论从史出的原则,精选史料,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探究性,在课堂中赏玩品读,游历史河,用智慧叩击学生心灵,开拓知识视野。同时要发挥历史借鉴作用,分析社会发展趋势,感性理解社会现象,养成知史、鉴史、用史的良好习惯,达到历史教学的最高境界。教育创新,思想先行。老实说我对新教材就有抵触情绪:重点不突出,编排体系乱,教学难度大,学生不易接受。现在我才真正找到了原因:原来是我没有理解新课程的实质,没有梳理出教材编排的意图,不会利用教材,把转变观念、改进教法、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只停留在笔记中,没有落实在教学上。这是没有积极地投身教改实践所造成的,有悖于教育改革,也是悖逆教育潮流的。只要我们加强学习,勇于实践,积极投身教改,加强教学研究,探索教学新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我们的课堂一定会成为智慧的论坛。
其他文献
当前,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中的情感要求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使之成为完成课程教学的手段与方法。成功的情感培养的几点因素如下:  一、转变教师角色,铺垫积极情感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平等、共同发展互动的过程。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学应致力于创造一种无拘
期刊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项目实施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高效起
期刊
摘 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学到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思想素质教育,做到寓德育教育于愉快的体育教学与活动之中。  关键词:体育教学 思想教育 技能 品质  长期以来,一般体育教师在增强学生体质、掌握基本知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方面都能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去完成,而在进行思想素质教育方面,则不够重视,认为是“软任务”,又不考核。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学
期刊
摘 要: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这是每位体育教师的职责,也是体育教学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研究课题。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对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增强体质等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为学生终身体育和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奠定基础。体育教师应考虑如何通过教学过程来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也就是将能力教育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
期刊
一个人的学习活动、交际活动、认识活动,都离不开阅读。人类社会自有了文字以后,就有了阅读活动,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阅读如同衣食,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要吸取前人积累的生产生活经验、文化知识,需要阅读;要获取当代社会的各种文字信息,与他人交际,与社会沟通,也需要阅读;要凭借书本知识认识客观世界,不断拓展认识领域,还需要阅读。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问题,也是语文教学落
期刊
近日,我们认真学习了“六要点”学习法,受益匪浅,我深深地领悟到了新的教学理念给我们的震撼。我是教语文的,我认为要想实现创新、实效、活力这一目标,让学生自主学习语文是重要途径。下面我根据自己的粗浅探究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自由主动选择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应该是教师的转变和训练。在观念上,总认为教师是教学生的,教师不教学生不会,从而缺少学生自学、自悟、自得、探讨的时
期刊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不但要承担起“传道授业”的光荣历史使命,而且还要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上多下功夫,一个国家民族要发展创新,质疑能力尤为重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大胆实践,让学生在质疑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学习数学知识。  一、创设质疑氛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将
期刊
摘 要: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以小组质疑为主体的合作学习激励机制,有利于转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有利于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运用以小组质疑为主体的合作学习激励机制的课堂教学过程可分以下四步:一、质疑:集思广益,宏观控制,加强综合评价;二、明疑:恰当鼓励,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三、揭疑:团结协作,公平竞争,推动教学过程;四、质疑:查漏补缺,教学相长,完善教学结构。  关键词:质疑 明疑
期刊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搞好初中体育课教学同样离不开“兴趣”。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已经多年,在多年的体育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体育教师体育课堂新的教学观。确实能在教学中体现出这种教学观,并不容易。只有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完善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通过兴趣的导引让学生变“要我学体育”为“我要学体育”,才算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从而教好初中体育课。在初中体育课教学中可以做以下尝试:一、和
期刊
摘 要: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会提问题、怎样提问题标志着学生已经会学习了,会在学习中学会思考,这是一种了不起的进步,对小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事与愿违,好多课堂上,学生发现不了问题,也提不出问题,更不会带着思考去提问题,这就为课堂教学的深化和思维的扩展延伸形成了自然存在的障碍。  关键词:数学课堂  思考 提出问题 应用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