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并列式四字格进行一定的语料收集和分析,发现无论由哪种词性组合而成的并列式四字格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名词化倾向。针对这一现象,利用词汇化理论,对并列式四字格的词义泛化现象进行说明,并认为隐喻转喻等认知功能给予这一现状很大的帮助。由以上过程试析并列式四字格语法功能名词化的原因。
【关键词】词汇化;名词化;隐喻转喻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5-0101-03
在汉语中,如“柴米油盐”“吹拉弹唱”“笔墨纸砚”等一类词,地位非常重要且特殊,经常以四字格式出现,语义非成员简单意义相加,具有高度概括性,在语法功能上经常作为主宾语、定语出现,较少作为谓语、状语、补语。在前人研究中,对于并列式四字格的排列、排列原因以及语义结构均有所涉猎,本文通过词汇化对其名词化现象进行一定的阐述与分析。
一、语料收集与整理
本文从三个途径获取并列式四字格的语料,分别是网络、《中华成语大词典》以及《现代汉语词典》 (第七版)。经过组织和归纳,共有103个并列式四字格,又通过组成成分的词性进行再分类,内容以及列表如下:
名词性成分组合:豺狼虎豹、梅兰竹菊、笔墨纸砚、江河湖海、琴棋书画、柴米油盐、金银铜铁、春夏秋冬、妖魔鬼怪、诗词歌赋、蛇虫鼠蚁等。
形容词性成分组合:赤橙黄绿、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高矮胖瘦、博大精深、错综复杂、短小精悍等。
动词性成分组合:吃喝拉撒、吹拉弹唱、摸爬滚打、说学逗唱、望闻问切、分崩离析、坑蒙拐骗、穿凿附会等。
其他成分组合:之乎者也。
多项性质成分组合:阴晴圆缺、悲欢离合等。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并列式四字格的组成成分中以名词性语素构成的占绝对优势,其次是动词性和形容词性成分构成的,其他成分组合只有“之乎者也”一词,这是由虚语素组合起来的并列式四字格,占总数极小部分。其中多项性质成分组合就是多种性质的成分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并列式四字格,在多项性质成分组合而成的5个并列式四字格当中,含有名词性语素的并列式四字格占60%,名词性成分也是占绝对优势。说明并列式四字格的组成成分基本为实词,且实词词性有强烈偏向,偏向于名词性成分。
二、名词化与词汇化
并列式四字格使用非常广泛,无论是在口语还是在书面语,而且在句子中位置也分布十分灵活。根据上述统计出来的并列式四字格中,从各分类随机选取3个(不够3个的分类类别,取其最大数量),查找BCC语料库的词语用例,对每个词语的具体位置进行分类统计,所示如下:
根据上述表格,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其句法位置分布范围很广,遍及主宾谓定状补以及独立语的位置。所选的由名词性成分组合而成的并列式四字格只占据主宾语、定语和独立语位置,说明词语整体来说还是呈现名词性;由形容词性成分和动词性成分组合而成的并列式四字格,大部分出现在主宾语和定语位置上,在谓语、状语、补语位置上出现次数较少,所占比例相对来说并不大。无论是哪种性质组合而成的并列式四字格,其充当主宾语、定语的比例都非常大。也就是说,大部分的非名词性成分组合而成的并列式四字格的语法功能发生了偏移。
名词性组合而成的并列式四字格具有名词语法性质无可厚非,但形容詞性成分和动词性成分组合而成的并列式四字格整体上却出现了名词化倾向。针对以上情况,以下选取非名词性成分组合而成的并列式四字格的语料,如下:
(1)“挺不错的小伙子吗!怎么,会打篮球吗?”高歌摇摇头。“他就喜欢吹拉弹唱,没个正经出息。”(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
(2)到头来还是一个白丁。平常就有点迂迂磨磨,颠颠倒倒。说起话满嘴之乎者也。(汪曾祺《徙》)
(3)我的第一感觉这女子充满青春活力,人长得美丽,高矮胖瘦恰到好处。(《人民日报》,1998)
(4)母亲说父亲英俊,开朗,有才。他的毛笔字漂亮,吹拉弹唱样样都通,爱读书。(迟子建《七十年代的四季歌》)
(5)唉,无衣无食,一肚子书,凄凄惨惨,晕晕惚惚!子曰诗云不解饿,之乎者也肚子里乱咕噜!(老舍《荷珠配》)
(6)毛主席就不主观,不分学历背景,不分高矮胖瘦,两个字:“下乡”——全部有活干。(网络语料)
上例前三例是并列式四字格做宾语,后三例是并列式四字格做主语。由动词性成分组合而成的并列式四字格不能带体标记“了、着、过”,形容词性成分组合而成的并列式四字格不能受副词修饰,也不能带宾语,其实最明显的还是由虚词构成的“之乎者也”,其原本语法功能几乎完全丧失,整个词语呈现名词化。
那么为什么不同性质的词/词素的组合都具有一定的名词性呢?词汇化现象导致并列式四字格产生语法功能偏移。Lipka(2002)认为词汇化是一个复杂的词汇语素一旦形成便倾向于成为单个完全的词汇单位。
以上给出的并列式四字格,可以清晰地看到语素的含义发生了泛化,如例(4)所说的“吹拉弹唱”,并不是指演奏乐器的四种动作,而是泛指吹奏、拉弦和弹拨乐器以及唱歌等技艺,是行为意义的泛化,而例(1)当中的“吹拉弹唱”为在例(4)基础之上的比喻引申义,代表一些闲散不正经的事情;例(2)和例(5)的“之乎者也”,也并不是其虚词含义相加,而借代表示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例(3)和例(6)的“高矮胖瘦”并不单单指这四种性质状态,而分别指人类各种各样的体态状态。
所以,上述例子和统计的其他数据内容所指相同,即词汇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语义泛化,并列式四字格的语义泛化是通过词汇化导致的结果。随着词汇意义的虚化,其语法意义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这种虚化含义更倾向于统括为词汇指引内容的上位含义,而这种虚化的含义更倾向于一个集体化的概念,也就具有一定的名词性。 三、隐喻转喻、原型理论以及凸显原则
由上述分析,并列式四字格名词化的原因在于词汇化过程中所带来的词义泛化,那么词义泛化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形成如今所看到的词义范畴呢?在人类的本能认知手段当中的隐喻转喻给了并列式四字格成词的这个过程很大的帮助。
(一)原型理论及范畴化
为了想要表示一类范畴,人们通常采用原型理论对于具体客观事物进行主观规约,进一步提取词语的上层含义,方便对话。通过从最佳成员中选取最为典型的一部分作为概念成员,组合并抽象出含义的上位较为泛化的含义层次,所以原型理论的范畴化比较符合交际过程中的经济原则。
分析以上數据,并列式四字格通过原型范畴化而使词义泛化的数量分类如下:
上述统计数据来看,原型理论影响的并列式四字格所占比率并没有很高,大部分集中在名词性成分组合而成的并列式四字格中,这与人类认知能力由具体到抽象这一过程相符,如“琴棋书画”泛指各种文娱特长。在古代,弹琴、弈棋、书法、绘画是文人骚客修身所必备技能。从休闲生活中提取出来的具有典型性的这些技能便泛指文娱特长这一总类含义。根据数据来看,大部分的并列式四字格还未完全泛化,多数表明一种主体的强调、对于某种性质的详细描述,也即发生了人们认知当中的凸显原则,如人们采取“琴棋书画”而非“琴棋书骑”这样的形式就可见一斑。这样做一来更容易理解,二来可以使得词语更加容易被固定传承下来。
(二)隐喻功能
隐喻实际上就是人们的主观意识认为某种物体与另一种物体有一定的相似性,将其进行思维关联,类似于修辞学当中的比喻手法。张敏(2008)把隐喻的认知观进行了提炼,将其总结为“普遍性”“系统性”“概念性”。即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普遍的,其内部可形成结构化的系统性,是人脑的一种思维方式。
分析以上数据,各类并列式四字格运用隐喻产生含义的数量对比如下:
名词性成分组合而成的并列式四字格发生隐喻转化最多,这与原本词语所代表的本身含义是否具体有关。人类的隐喻认知功能通常发生于从具体含义向抽象含义理解,如“尘垢秕糠”的原含义为灰尘、污垢、谷壳和米皮,都是十分无用且多余的东西,与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某些人某些物产生了关联。同样,某些物品一旦出现上述四者所描写的性质,那么也会被比喻为“尘垢秕糠”。
所以并列式四字格中部分词语的语义泛化是通过人类认知当中的隐喻行为发生的,这种隐喻行为是潜移默化的,并不为人所直接发现,也不能够完全预测。只要在认知域中出现的目标域与源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那么就可能发生隐喻现象。
(三)转喻功能
在传统修辞学中,转喻概念为A与B之间的替代关系。赵艳芳(2001)认为转喻实质上是在相接近或相关的不同认知域中,用一个凸显事物来代替另一个事物,也即某个物体激发人们产生联想,与目标域相连。
上述各类并列式四字格运用转喻产生含义的数量对比如下:
转喻产生的词汇含义有一部分与并列式四字格四字成分相加含义相当,另一部分是部分内容与整体内容的替换关系。如“平上去入”就指代中古的四个音调,是四字格成分之和代替含义,而“亲疏贵贱”指代亲密、疏远、富贵、贫贱的种种关系,是用这四种关系来代替人与人之间的所有人际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些并列式四字格同样受到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的制约,在四字格成分的选取上也是选择清楚明白的、相关性强的事物来转指模糊不清、相关性弱的事物,如“孝悌忠信”的成分含义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含义具体清晰,去指代含义相对来说较为模糊的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标准。
四、总结
文本着重于并列式四字格语法功能方面的研究。从统计数据来看,这类词汇具有非常明显的名词化倾向,而这名词化倾向的原因大部分在于词汇演化过程中的词汇化现象,词汇化使得词语含义泛化,从而使得非名词性成分组合而成的并列式四字格具有了名词特点,这表明语义实际上与词语的语法功能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而后又通过人类认知上隐喻、转喻以及原型理论,解释了并列式四字格语义泛化产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曹炜.现代汉语词义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Lipka.Leonhard.English Lexicology: Lexical Structure,
Word Semantics and Word Formation[M].Tübingen: Max Niemeyer Verlag,2002.
作者简介:
秦心怡,女,河南洛阳人,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关键词】词汇化;名词化;隐喻转喻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5-0101-03
在汉语中,如“柴米油盐”“吹拉弹唱”“笔墨纸砚”等一类词,地位非常重要且特殊,经常以四字格式出现,语义非成员简单意义相加,具有高度概括性,在语法功能上经常作为主宾语、定语出现,较少作为谓语、状语、补语。在前人研究中,对于并列式四字格的排列、排列原因以及语义结构均有所涉猎,本文通过词汇化对其名词化现象进行一定的阐述与分析。
一、语料收集与整理
本文从三个途径获取并列式四字格的语料,分别是网络、《中华成语大词典》以及《现代汉语词典》 (第七版)。经过组织和归纳,共有103个并列式四字格,又通过组成成分的词性进行再分类,内容以及列表如下:
名词性成分组合:豺狼虎豹、梅兰竹菊、笔墨纸砚、江河湖海、琴棋书画、柴米油盐、金银铜铁、春夏秋冬、妖魔鬼怪、诗词歌赋、蛇虫鼠蚁等。
形容词性成分组合:赤橙黄绿、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高矮胖瘦、博大精深、错综复杂、短小精悍等。
动词性成分组合:吃喝拉撒、吹拉弹唱、摸爬滚打、说学逗唱、望闻问切、分崩离析、坑蒙拐骗、穿凿附会等。
其他成分组合:之乎者也。
多项性质成分组合:阴晴圆缺、悲欢离合等。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并列式四字格的组成成分中以名词性语素构成的占绝对优势,其次是动词性和形容词性成分构成的,其他成分组合只有“之乎者也”一词,这是由虚语素组合起来的并列式四字格,占总数极小部分。其中多项性质成分组合就是多种性质的成分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并列式四字格,在多项性质成分组合而成的5个并列式四字格当中,含有名词性语素的并列式四字格占60%,名词性成分也是占绝对优势。说明并列式四字格的组成成分基本为实词,且实词词性有强烈偏向,偏向于名词性成分。
二、名词化与词汇化
并列式四字格使用非常广泛,无论是在口语还是在书面语,而且在句子中位置也分布十分灵活。根据上述统计出来的并列式四字格中,从各分类随机选取3个(不够3个的分类类别,取其最大数量),查找BCC语料库的词语用例,对每个词语的具体位置进行分类统计,所示如下:
根据上述表格,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其句法位置分布范围很广,遍及主宾谓定状补以及独立语的位置。所选的由名词性成分组合而成的并列式四字格只占据主宾语、定语和独立语位置,说明词语整体来说还是呈现名词性;由形容词性成分和动词性成分组合而成的并列式四字格,大部分出现在主宾语和定语位置上,在谓语、状语、补语位置上出现次数较少,所占比例相对来说并不大。无论是哪种性质组合而成的并列式四字格,其充当主宾语、定语的比例都非常大。也就是说,大部分的非名词性成分组合而成的并列式四字格的语法功能发生了偏移。
名词性组合而成的并列式四字格具有名词语法性质无可厚非,但形容詞性成分和动词性成分组合而成的并列式四字格整体上却出现了名词化倾向。针对以上情况,以下选取非名词性成分组合而成的并列式四字格的语料,如下:
(1)“挺不错的小伙子吗!怎么,会打篮球吗?”高歌摇摇头。“他就喜欢吹拉弹唱,没个正经出息。”(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
(2)到头来还是一个白丁。平常就有点迂迂磨磨,颠颠倒倒。说起话满嘴之乎者也。(汪曾祺《徙》)
(3)我的第一感觉这女子充满青春活力,人长得美丽,高矮胖瘦恰到好处。(《人民日报》,1998)
(4)母亲说父亲英俊,开朗,有才。他的毛笔字漂亮,吹拉弹唱样样都通,爱读书。(迟子建《七十年代的四季歌》)
(5)唉,无衣无食,一肚子书,凄凄惨惨,晕晕惚惚!子曰诗云不解饿,之乎者也肚子里乱咕噜!(老舍《荷珠配》)
(6)毛主席就不主观,不分学历背景,不分高矮胖瘦,两个字:“下乡”——全部有活干。(网络语料)
上例前三例是并列式四字格做宾语,后三例是并列式四字格做主语。由动词性成分组合而成的并列式四字格不能带体标记“了、着、过”,形容词性成分组合而成的并列式四字格不能受副词修饰,也不能带宾语,其实最明显的还是由虚词构成的“之乎者也”,其原本语法功能几乎完全丧失,整个词语呈现名词化。
那么为什么不同性质的词/词素的组合都具有一定的名词性呢?词汇化现象导致并列式四字格产生语法功能偏移。Lipka(2002)认为词汇化是一个复杂的词汇语素一旦形成便倾向于成为单个完全的词汇单位。
以上给出的并列式四字格,可以清晰地看到语素的含义发生了泛化,如例(4)所说的“吹拉弹唱”,并不是指演奏乐器的四种动作,而是泛指吹奏、拉弦和弹拨乐器以及唱歌等技艺,是行为意义的泛化,而例(1)当中的“吹拉弹唱”为在例(4)基础之上的比喻引申义,代表一些闲散不正经的事情;例(2)和例(5)的“之乎者也”,也并不是其虚词含义相加,而借代表示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例(3)和例(6)的“高矮胖瘦”并不单单指这四种性质状态,而分别指人类各种各样的体态状态。
所以,上述例子和统计的其他数据内容所指相同,即词汇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语义泛化,并列式四字格的语义泛化是通过词汇化导致的结果。随着词汇意义的虚化,其语法意义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这种虚化含义更倾向于统括为词汇指引内容的上位含义,而这种虚化的含义更倾向于一个集体化的概念,也就具有一定的名词性。 三、隐喻转喻、原型理论以及凸显原则
由上述分析,并列式四字格名词化的原因在于词汇化过程中所带来的词义泛化,那么词义泛化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形成如今所看到的词义范畴呢?在人类的本能认知手段当中的隐喻转喻给了并列式四字格成词的这个过程很大的帮助。
(一)原型理论及范畴化
为了想要表示一类范畴,人们通常采用原型理论对于具体客观事物进行主观规约,进一步提取词语的上层含义,方便对话。通过从最佳成员中选取最为典型的一部分作为概念成员,组合并抽象出含义的上位较为泛化的含义层次,所以原型理论的范畴化比较符合交际过程中的经济原则。
分析以上數据,并列式四字格通过原型范畴化而使词义泛化的数量分类如下:
上述统计数据来看,原型理论影响的并列式四字格所占比率并没有很高,大部分集中在名词性成分组合而成的并列式四字格中,这与人类认知能力由具体到抽象这一过程相符,如“琴棋书画”泛指各种文娱特长。在古代,弹琴、弈棋、书法、绘画是文人骚客修身所必备技能。从休闲生活中提取出来的具有典型性的这些技能便泛指文娱特长这一总类含义。根据数据来看,大部分的并列式四字格还未完全泛化,多数表明一种主体的强调、对于某种性质的详细描述,也即发生了人们认知当中的凸显原则,如人们采取“琴棋书画”而非“琴棋书骑”这样的形式就可见一斑。这样做一来更容易理解,二来可以使得词语更加容易被固定传承下来。
(二)隐喻功能
隐喻实际上就是人们的主观意识认为某种物体与另一种物体有一定的相似性,将其进行思维关联,类似于修辞学当中的比喻手法。张敏(2008)把隐喻的认知观进行了提炼,将其总结为“普遍性”“系统性”“概念性”。即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普遍的,其内部可形成结构化的系统性,是人脑的一种思维方式。
分析以上数据,各类并列式四字格运用隐喻产生含义的数量对比如下:
名词性成分组合而成的并列式四字格发生隐喻转化最多,这与原本词语所代表的本身含义是否具体有关。人类的隐喻认知功能通常发生于从具体含义向抽象含义理解,如“尘垢秕糠”的原含义为灰尘、污垢、谷壳和米皮,都是十分无用且多余的东西,与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某些人某些物产生了关联。同样,某些物品一旦出现上述四者所描写的性质,那么也会被比喻为“尘垢秕糠”。
所以并列式四字格中部分词语的语义泛化是通过人类认知当中的隐喻行为发生的,这种隐喻行为是潜移默化的,并不为人所直接发现,也不能够完全预测。只要在认知域中出现的目标域与源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那么就可能发生隐喻现象。
(三)转喻功能
在传统修辞学中,转喻概念为A与B之间的替代关系。赵艳芳(2001)认为转喻实质上是在相接近或相关的不同认知域中,用一个凸显事物来代替另一个事物,也即某个物体激发人们产生联想,与目标域相连。
上述各类并列式四字格运用转喻产生含义的数量对比如下:
转喻产生的词汇含义有一部分与并列式四字格四字成分相加含义相当,另一部分是部分内容与整体内容的替换关系。如“平上去入”就指代中古的四个音调,是四字格成分之和代替含义,而“亲疏贵贱”指代亲密、疏远、富贵、贫贱的种种关系,是用这四种关系来代替人与人之间的所有人际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些并列式四字格同样受到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的制约,在四字格成分的选取上也是选择清楚明白的、相关性强的事物来转指模糊不清、相关性弱的事物,如“孝悌忠信”的成分含义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含义具体清晰,去指代含义相对来说较为模糊的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标准。
四、总结
文本着重于并列式四字格语法功能方面的研究。从统计数据来看,这类词汇具有非常明显的名词化倾向,而这名词化倾向的原因大部分在于词汇演化过程中的词汇化现象,词汇化使得词语含义泛化,从而使得非名词性成分组合而成的并列式四字格具有了名词特点,这表明语义实际上与词语的语法功能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而后又通过人类认知上隐喻、转喻以及原型理论,解释了并列式四字格语义泛化产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曹炜.现代汉语词义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Lipka.Leonhard.English Lexicology: Lexical Structure,
Word Semantics and Word Formation[M].Tübingen: Max Niemeyer Verlag,2002.
作者简介:
秦心怡,女,河南洛阳人,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