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才子 别样缠绵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zao81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柳永、周邦彦乃婉约派之大家,皆以描写男女别情见长,但所用手法不同,可谓风情才子,别样缠绵。柳词《雨霖铃》与周词《蝶恋花》正是这方面的例证。
  关键词:柳永 周邦彦 风情词 缠绵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北宋词家柳永、周邦彦历来被视为婉约之正宗,二者皆以抒写男女别离之情、羁旅行役之感见长。历代词论家喜对二者做比较,有以为柳词胜者,有以为周词胜者,众说不一。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作为慢词长调的重要开拓者,柳永的创作给予了周邦彦深刻影响,蔡嵩云《柯亭词论》曾指出:“周词渊源,全自柳出。其写情用赋笔,纯是屯田家法。”但周邦彦能学柳永而自成痕迹,其词“深静和雅”,文辞甚工,善于化用唐人诗句,而柳词“奇爽疏快”,明白家常。二者之别,可以用柳永《雨霖铃》与周邦彦《蝶恋花》为例,加以比照赏析。
  一 柳词“实说”与周词曲笔
  张端义《贵耳集》卷上引项平斋的话说:“学诗当学杜诗,学词当学柳词,杜诗柳词皆无表德,只是实说。”从体制形式而言,柳永词白描、质朴,确与杜甫诗相似。而周邦彦亦曾在词史上被众多词论家誉为“词中老杜”,评者却主要着眼于其词法集大成、词风沉郁及在词史上的地位等诸方面,与杜甫作比。事实上,二者的词风、技法都彰然有别。正如汪东《唐宋词选评语》所言:
  “耆卿崛起,慢词始兴,清真实从柳出,其铺叙长调,气力相钧,而沈郁之思,挚之采,固柳所不及也”。
  柳永《雨霖铃》为长调,周邦彦《蝶恋花》为中调,但相形之下,周词却并不显单薄、短促,皆因其妙用曲笔之法,引人联想,丰富了词之意境与结构。二词如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周邦彦,《蝶恋花》)
  两首词作都写情人黯然离别时之情景,饶有意味的是,柳词写的是傍晚水路送别,而周词则写清晨陆路送别,两首词堪称中国古诗词送别之经典,不仅显现了古代水、陆二路送别的不同特点,也反映了作者情性、手法的差异。
  中国古人出行主要是水、陆二途:水路一般是傍晚出行,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周邦彦《兰陵王·柳》:“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陆路一般是清晨出发,如李商隐《板桥晓别》:“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究其原因,盖因古时交通工具及其条件所限。行陆路者夜晚不利行走,故投宿旅店、客栈,天明赶路。水路则夜晚亦可航行,且坐船者多苦途长旅,故晚上也需赶路。当然也有例外情况,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一首写傍晚高楼设宴饯别,另一首则写平明江边送客。如周邦彦《瑞鹤仙·高平》:“客去车尘漠漠。斜阳映山落。敛余红、犹恋孤城栏角”。《夜游宫》(第二):“客去车尘未敛。古帘暗、雨苔千点”,皆是陆路黄昏送别。
  水路送别,所见多江边之景:杨柳、荻花、兰舟,所听为篙声、水声等;陆路送别,所见多驿馆、住舍之景:孤馆、野店、茅舍,所听为辘轳声、鸡声、铎声等。陆路除了步行之外,其所借工具不外乎车、马、驴等,故车尘、马蹄声、驴嘶鸣声也常入此类作品。俗话云:山长水远,故陆路送别,常以聆听声音作结,以解离情;而水路送别,因视野开阔,常以目送收尾,藉以追怀。
  柳永《雨霖铃》上阙写景造势“只是实说”,即将眼前听闻所见,一一道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综合听觉、视觉等感官系统,渲染了离别气氛,营构了凄清之境。周邦彦《蝶恋花》则纯借声写情,委婉和雅,从惊乌、更漏、辘轳等入笔,写离人的惊醒。
  二者相较,柳词似较周词更为铺张。但周词之好处在于不做一览无余的倾泻,而在于潜气内转,暗有沟壑。何以见得?以下析之。
  王世贞《艺苑卮言》曾云:
  “美成能作景语,不能作情语,能入丽字,不能入雅字,以故价微劣于柳。然至‘枕痕一线红生玉’,又‘唤起双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其形容睡起之妙,真能动人。”
  其柳、周优劣论,固一家之言,但拈出“唤起双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两句,可谓独具慧眼。
  后来词论家对这两句的解释多循此思路加以阐释、发挥。如刘永济《微睇室说词》云:
  “(此词)上半过拍二句,为全首最佳者。盖行者闻人汲水声而惊起,即须早行,乃唤起与之作别之人。而此人睡意方酣,骤然唤醒,尚未意识到即须离别,故有‘两眸清炯炯’之句。”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亦云:
  “‘月皎’句,点明夜深。‘更漏’两句,点明将晓。天将晓即须赶路,故不得不唤人起,但被唤之人,猛惊将别,故先眸清,而继之以泪落,落泪至于湿透红绵,则悲伤更甚矣。”
  两眸何能清炯炯?“睡意方酣,骤然唤醒”即有此情景吗?俞平伯《清真词释》对此另有解释:
  “此句实是写乍闻声而惊醒。乍醒之眼反曰:朦胧,而彼反曰‘清炯炯’者,正见其细腻熨帖之至也。若夜来甜睡早被惊觉,则惺忪乃是意态之当然,今既写离人,而仍用此描写,则似小失之矣。美成《早梅芳》曰:‘正魂惊梦怯,门外已知晓。’可与此句相发明。此处妙在言近旨远,明写的是黎明枕上,而实已包孕一夜之凄迷情况……故‘唤起’一句,为乍醒之况,‘泪花’一句,为将起之况,程序分明。”
  俞先生指出“朦胧”、“惺忪”乃平常甜睡乍醒之意态,而离人之眼则用“清炯炯”为妙。至于为何有此区别,并未见说明。
  笔者的看法与刘永济、唐圭璋两位先生有所不同,我认为这两句不仅写乍醒、将起之况,而且也写了离人整宿的难眠与悲伤,即俞先生所言“实已包孕一夜之凄迷情况”。而“唤起两眸清炯炯”与“泪花落枕红绵冷”并非一前一后之动作;相反,“两眸清炯炯”正是“泪花落枕红绵冷”之结果。因为流过泪后的眸子是最清亮的,彻夜的流泪,故清晨的眸子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非仅写将起时之落泪,亦写整晚之情状,正因彻夜之泪流,故枕内红绵才会变得冷湿。可见,从离情之铺垫而言,周词实较柳词更为深远。柳词“留恋处”、催发行人的是兰舟,周词唤起、催发离人的是早晨一系列的声响,两首词描述的正是水、陆二路之不同。
  二 柳词之浓墨点染与周词之“欲说又休”
  柳词“点染之法”,见之于刘熙载《词概》,其云:
  “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此词写别情,正以酣畅淋漓、铺叙展衍见长。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曾评《清真词》曰:“清真沉痛至极,仍能含蓄”。周邦彦这首《蝶恋花》则是以欲说又休式的含蓄,令人回味无穷。
  两首词作都写了男女黯然离别、即将启程之景,其动作描写非常相似,皆写“执手”话别,足见情之真、意之切。但一为“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为“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前者仍是直说,从正面着笔,是面部的特写;后者却是曲说,从侧面描写,“霜风吹鬓影”——剪影式的描写。南宋强焕《片玉词序》曾赞曰:“公之词,其模写物态,曲尽其妙。”周邦彦敏锐地捕捉到了非常生动而意蕴很深的一个意象:被霜风吹乱的鬓影,使得这场离别较之柳永的“无语凝噎”更多了一份沧桑和凄苦。
  古人描写女子的生活、感情状态时经常会从头发着笔,藉以传情。如《诗经·卫风》中的《伯兮》篇,描写了一位妇女对久役于外的丈夫的思念,其自言:“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丈夫不在家,连头发都懒得收拾整理。又如温庭筠《菩萨蛮》写闺妇之愁闷无聊:“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亦是通过懒梳妆,表现女子的慵懒情态。又如杜甫《月夜》写对离别妻子的怀念和想象:“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两句描写历来被视为古诗中刻画妻子形象的经典传神之典范,妻子的端庄、冰清玉洁跃然纸上。又如苏轼悼念亡妻的《江城子》,写“夜来幽梦忽还乡”所见妻子之情景:“小轩窗,正梳妆”。愈是家常的动作描写,愈见情之深厚。再如李清照晚年所作之《永遇乐》,写南渡后元宵佳节,其触景伤情,落魄痛苦之情怀:“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可见,发鬓作为女子的性别特征,已成为古典文学意蕴深厚,具有固定内涵的语码和意象。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又赞曰:“清真浑厚,正于勾勒处见,他人一勾勒便刻削,清真愈勾勒愈浑厚。”正是这些细微处的传神勾勒刻画,见出“清真词”的浑厚。而“去意徊徨”亦将难舍的离情与人生的苦闷之纠结复杂情绪充分表达出来。20多年前,作家刘琦就是以《去意徊徨》为题,写了一部小说,描写其自身在烈火中身残后的苦闷、彷徨、绝望直至奋起的痛苦心路。
  在《雨霖铃》词之下阙,柳永以点染之法,尽情抒写别时之苦、别后之思,由“今宵”到经年,足见时间跨度之大,亦即前文所言柳式之“疏快”。而周邦彦《蝶恋花》之“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则通过佳人和离人所处两种场景(楼阁与郊野)之对照,写出了离思之不尽,暗合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之意境。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毛稚黄词论》,云:
  “周美成词家神品,如《少年游》:‘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何等境味,若柳七郎此处如何煞得住。”
  周词有柳词不能到者,正是这种含蓄。如果把柳永的这首《雨霖铃》比拟为诗中的歌行,那么,周邦彦的这首《蝶恋花》则近似于诗中的律诗。
  总之,尽管柳永、周邦彦词有俗雅之分,并在后来的传播接受史上受到了殊异的待遇、诽誉不一,但其抒情方式和词作结构都对后来词家影响深远,二者可谓各有千秋,未可轻易臧否。综观之,柳词以直白、酣畅淋漓见长,周词以婉曲、回味不尽为胜;柳词之铺叙:层次分明、一气呵成、浑然一体,周词之赋笔言情:吞吐回环、沉郁诚挚,正所谓“欲说又休”、“未歌先噎”(周邦彦,《风流子·新绿小池塘》)。二者可谓:风情才子,别样缠绵。
  
   参考文献:
   [1] (宋)刘将孙:《新城饶克明集词序》,《养吾斋集》卷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清)蔡嵩云:《柯亭词论》,唐圭璋主编:《词话丛编》,
  中华书局,2005年版。
   [3] 刘永济:《微睇室说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4] (宋)张瑞义:《贵耳集》,中华书局,1958年版。
   [5] 汪东:《唐宋词选评语》,《词学》(第二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6] (清)王世贞:《艺苑卮言》,唐圭璋主编:《词话丛编》(第一册),中华书局,2005年版。
   [7]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8] 俞平伯:《读词偶得 清真词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9] 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0] (清)王又华:《古今词论》,唐圭璋主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
  
   作者简介:姚惠兰,女,1972—,湖南桃源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唐宋词学,工作单位: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文法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畅销全世界70余年的《飘》,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壮阔画卷,对理解美国内战历史的全貌是难得的资料。然而,传统文学观为高雅与通俗文化之间划了一条清楚的界限,小说《飘》始终不能摆脱其通俗文学的地位——长期以来被当作“亚文化”而不受学界的重视。其实通俗文学和经典文学本是同源所生、相互影响,并没有确定的界限,本文试图重新审视《飘》的文学价值,论证它具有成为经典的潜力。  关键词:通俗 经典
期刊
摘要本文试通过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54首的主题、结构、韵律、意象等方面的分析,揭示诗中所体现的真与美的永恒主题,探讨诗人如何运用结构来突出主题,用中心意象及复合意象来提升整首诗的表现效果。  关键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主题 结构 意象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是世界家喻户晓的英国文学巨匠。他不
期刊
摘要约瑟夫·康拉德的短篇小说《秘密的分享者》是其海洋题材小说中很有影响的一部。但是该篇小说没有像他其它海洋小说一样,直接描写神秘的海洋,而是着力探索了同样神秘的人的内心世界。从精神分析学的理论角度来看,小说的主人公船长“我”的心理危机的产生与消除其实就是其“意识”与“潜意识”对抗融合的过程,即“理性”的船长“我”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非理性”中原始本能的“魔鬼”自我,实现了心理人格的完善。 
期刊
摘要评论界对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中的埃德娜自杀原因的分析大致可以归为两类:“逃避现实说”和“寻找女性特质说”。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看,埃德娜之所以自杀是因为男权社会的压抑性规约与她的个体独立性之间的矛盾导致她心理失衡;埃德娜之所以选择大海作为其长眠之地,是因为她渴求在自然中释放自我、迷失自我从而重构自我。埃德娜的自杀象征着父权社会二元对立的终结;回归大海象征着回归母体,获得再生;而与自然取得认同
期刊
摘要美国自白派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的诗歌曾对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诗人产生过巨大影响,尤其是对中国女性诗歌的影响更为深远。中国当代著名女诗人翟永明就曾在其诗歌题记中提及普拉斯对自己的影响。本文试从社会文化背景、主题、修辞和意境等方面对普拉斯的《晨歌》与翟永明的《母亲》进行比较,从而探讨普拉斯和翟永明如何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段描述对爱和生命的思考。  关键词:女性诗歌 自白 社会文化背景 主题 修辞
期刊
摘要通过对凯特·肖邦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的空间结构的分析,本文发现作品的表层空间如舞台场景般井然有序,并呈封闭的“圆圈式结构”,但深层却纷繁庞杂,空间呈多维对立分布。总体上讲,《一小时的故事》的深层空间结构由社会空间与个体空间架构而成:社会空间以男性空间与女性空间的对立为主体,个体空间则以现实空间与心理空间的对立为主体。笔者通过对作品表层空间与深层空间结构的探索分析,进一步解读人物关系,揭示人
期刊
摘要杜牧在《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诗所用“一麾”之语,乃为借用颜延年“一麾乃出守”的字面,其意义为刺史出守所建旌麾,原是唐人诗歌常语,后人多以为是误用颜延年“一麾乃出守”事,而宋明诸说者,以周必大、胡应麟之说为允当。  关键词:“一麾” 误读 杜牧 胡应麟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古代作家创作,时常使事用典,所用典故中有语典一类,用法有套用、暗用、明用、借用以及反用等。后
期刊
摘要幻想小说是目前风靡世界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本文从跨文化视角对《哈利·波特》与《幻城》这两部极具代表性的中西幻想小说进行解读,发现在东西方迥异的文化背景下,两部小说对人类的永恒主题——“死亡”与“爱”,有着不同的诠释,而幻想小说的重要元素——幻想、游戏与幽默,在两部小说中的表现也大相径庭。  关键词:幻想小说 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幻想小说是目前风靡世界的一种新的
期刊
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赏析了苏轼音乐诗词所具有的情趣:忧国经世的亲民情怀、空灵幽默和谑禅谐趣、探索思辨的理趣和灵性独到的奇趣,并提出这些情趣对诗词创新性的助益作用。  关键词:苏轼 诗词 音乐情趣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苏轼(1036-1101)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全能作家,除了诗词、散文、书画诸方面才能非凡、贡献卓著外,还酷爱音乐,尤擅古琴,既能为词作曲,
期刊
摘要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的《窦娥冤》是一部思想意义深刻、艺术成就卓越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可磨灭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值得探究。  关键词:《窦娥冤》 悲剧 戏剧冲突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元杂剧《窦娥冤》是中国伟大戏曲家关汉卿的主要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和文学史上的著名悲剧。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写杂剧、演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