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与美的永恒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angdetian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试通过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54首的主题、结构、韵律、意象等方面的分析,揭示诗中所体现的真与美的永恒主题,探讨诗人如何运用结构来突出主题,用中心意象及复合意象来提升整首诗的表现效果。
  关键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主题 结构 意象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是世界家喻户晓的英国文学巨匠。他不仅是一位戏剧大师,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其十四行诗独树一帜,在世界抒情诗宝库中保持着崇高的地位。这些诗抒写友谊和爱情,不仅饱含着强烈的感情,而且还蕴含着深邃的思想,是他思想和艺术高度凝练的结晶。
  十四行诗原是14世纪源于意大利民间的一种抒情短诗,其形式完整、格律严谨,音韵优美。16世纪,这种诗体传入英国。莎翁娴熟的运用与创新使它结束了对意大利式十四行诗的照搬和模仿,形成英国式的韵律、韵式和语言,因此被称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本文将从主题、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54首进行赏析,旨在揭示莎翁十四行诗的艺术特色,欣赏莎翁诗歌之美。试读此诗:
  
  O!how much more doth beauty beauteous seem
  By that sweet ornament which truth doth give!
  The rose looks fair,but fairer we it deem
  For that sweet odour,which doth in it live.
  The canker blooms have full as deep a dye
  As the perfumed tincture of the roses,
  Hang on such thorns,and play as wantonly,
  When summer's breath their masked buds discloses;
  But,for their virtue only is their show,
  They live unwoo'd,and unrespected fade,
  Die to themselves.Sweet roses do not so;
  Of their sweet deaths are sweetest odours made:
  And so of you,beauteous and lovely youth,
  When that shall vade,my verse distills your truth.
  
  哦!美将怎样愈加美幻美轮
  如果用真来做它甜美的装潢!
  玫瑰本娇美,但我们觉其更美
  因它花中包裹着甜蜜的芬芳。
  野蔷薇怒放之时也色艳如染
  恰似馥郁的真玫瑰色彩烂漫,
  当夏风撩开它们蓓蕾的面纱,
  它们俏挂在刺丛,搔首弄姿;
  但除了姿态,它们无一所长,
  绽放时无人爱,凋零时没人望,
  独自枯亡。甜香玫瑰却不这样,
  它们的芳骨提炼出最甜的芳香:
  你也一样,美丽可爱的少年郎,
  当美消逝,你的美德提自诗行。
  一 主题
  在第54首诗中,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一贯的友谊、爱情、时光、美等主题,都具体表现在对真善美理想的定义、对永恒的美的追求以及对友人的赞美上。他在这首诗中开篇就宣布道:“哦!美将怎样愈加美幻美轮/如果用真来做它甜美的装潢!”莎士比亚崇尚天然,相信如果美确实需要修饰的话,这装饰就是“真”,所以,“真”与“美”是统一的。接着,诗人用玫瑰花和野蔷薇进一步形象地阐释了真和美的关系:“玫瑰本娇美/但我们觉其更美/因它花中包裹着甜蜜的芬芳。”这里,诗人将“真”比喻成玫瑰的“香味”,虽然“野蔷薇怒放之时也色艳如染/恰似馥郁的真玫瑰色彩烂漫”,但“除了姿态/它们无一所长”,所以没有人真正欣赏它们,在夏天结束时它们只有“独自枯亡”。没有芬芳的野蔷薇只有外表美,却缺少真实的内涵,而“甜香玫瑰却不这样/它们的芳骨提炼出最甜的芳香”。诗人通过对比,颇有哲理地揭示出只有真和美的统一,才是真正的美。莎翁用花来比喻的,是抽象的“美”。这种“美”当然离不开具体的人,而“人”的“真”指的是人善良忠实的美德,因此在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点出玫瑰与他友人的类比,“你也一样/美丽可爱的少年郎/当美消逝/你的美德提自诗行”。诗人强调只有外在的美貌和内在的诚实品德相统一才能真正具有美的内涵,才是真正的美。
  真善美的永恒是莎翁诗歌的另一主题,在第54首诗中同样得到重点强调。时间是莎翁十四行诗中一个高度关注的对象。世间万物没有什么可以躲得过时间的“镰刀”(time’ssickle)。何以克服时间毁灭一切的力量?莎士比亚在整组诗里常劝他的青年朋友结婚,以便把美在后代身上保存下来。除了结婚生子以外,他还认为诗歌也可以作为传承美的手段。任何形式的美在现实中都会最终消亡,但却可以在世代传颂、经典优美的诗歌中永生。在第54首诗中,诗人用类比方法说明真善美的永存。夏天转眼即逝,但是夏日里玫瑰的芳华可以经过提炼而将美的香气保存。友人虽如玫瑰般甜美,但岁月无情,无论人们多么爱他,他都会像玫瑰一样离开尘世。不过,莎翁自信他的咏诗文采、他的不朽诗篇,能使芬芳的花朵和姣好的面庞,永不凋落,就像把香气从玫瑰中提炼(distilled)出来,长久保存一样。正如诗中最后一句说的,“当美消逝/你的美德提自诗行(W When that shall vade,my verse distills your truth)”。由此宣告了美的永恒。本诗体现了诗人的宏伟理想,即通过他文采昭彰的诗篇将人性之善之真、青春之华之美,存为永恒。诗人在反复吟颂美的同时,真正歌颂的是能让文字变为不朽的人的智慧,是歌颂人的伟大,表现的是诗人的信心和巨大的创造性。诗中对美的追求、对生命的思索、对时间流逝的感叹,是诗人热爱生命的表现,是其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二 结构与韵律
  本诗是莎式十四行诗的“4、4、4、2”诗式结构,其理解可分为四个步骤:前四行写玫瑰之真正的美在于其内在的芬芳。第二个四行用比较的方法描述了野蔷薇与真玫瑰一样美丽的外表——怒放之时也“色艳如染”、“俏挂刺丛”。其中第一行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下一个四行却陡转笔锋,用对比手法揭示了玫瑰与野蔷薇的迥异:野蔷薇虽外表娇艳,却无内在,只能孤独凋零;而真玫瑰即使枯亡,仍可以通过提炼出的香液获得长存。最后一部分的双句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指出“可爱的友人”就是一朵内外兼佳的芬芳玫瑰,即使青春消逝,他的美德仍可从诗人的诗行中得到提炼,获得永恒。
  而从另一层面重新分析此诗的意义结构,会发现它的三段论式布局。全诗的中心思想是借玫瑰之美之香比喻青年友人的美貌与美德都可以借诗人的不朽诗篇得以永生。全诗的前两行点题,指出只有真才可以为美增光添彩。接着从第三行到第十二行是论证部分,是此诗主体,用比喻及对比说明具有内涵的真玫瑰比仅仅外表美丽的野蔷薇更能留存芳香,进而引出最后的第三部分,即由点睛的对句得出结论:美在不朽诗篇中的长存。
  本诗节奏和谐,音韵悦耳。其节奏是每行有五个音步,每一音步包括一轻一重两个音节,如′Whenˇsum′mer'sˇbreath′theirˇmask′edˇbuds′disˇcloses;(用ˇ表示重读,用′表示轻读)。诗的尾韵安排是:a-b-a-b-c-d-c-d-e-f-e-f-g-g, 即1、3行(seem, deem),2、4行(give,live),5、7行(dye,wantonly)(此处为眼韵,即只是表面上的押韵),6、8行(roses,discloses;),9、11行(show,so),10、12行(fade,made),13、14行(youth,truth)押韵。为了达到押韵和节奏整齐的目的,诗歌在多处出现语言变异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倒装的语序上:如,把seem,deem,live,discloses,fade等词放在各行的末端。诗人还用了头韵法,如doth beauty beauteous seem、as deep a dye,听起来洪亮有力,为诗歌增添了形式美。
  三 意象
  意象是诗人借助想象力重新建造起来的感性形象,是诗歌提升、延续、强化情感的载体。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意象随处可见,对它们的解读是理解莎士诗歌的钥匙。第54首全诗围绕着一个中心意象——“芬芳的玫瑰”展开。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玫瑰也是一个反复出现的意象,而这首诗则强调玫瑰的芬芳,它所比喻的也是作者的友人。诗中对野蔷薇和玫瑰花的描写在读者头脑中形成生动的意象:花儿怒放,色艳如染,在夏日的和风中摇曳婀娜。而诗人强调的却是二者内在的不同:虽然外表相似,野蔷薇却因缺少醉人的芳香,无人问津;而芬芳的玫瑰即使随夏日流逝而枯萎,仍可提炼出香精芬芳长存。通过对比,作者在诗的最后说明主题——友人如玫瑰。了解玫瑰之美,会鄙视野蔷薇之伪,也才会明白友人高贵的纯真美德。玫瑰的芬芳象征着爱友的纯真和忠诚。如野蔷薇华而不实的人,生前无人赞美,身后也不会受后人景仰。爱友是美的,而他的忠诚使他变得更美。外表的美是短暂而易逝的,而内在的美德却是永恒的。玫瑰这个中心意象贯穿全诗,对整首诗意义的体现和意境的烘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国外有学者认为“玫瑰”和“野蔷薇”两个意象包含着性隐喻,比如,“当夏风撩开”野蔷薇的“蓓蕾”,强烈隐含着性行为的暗示。Eric Partridge则完全从性的角度解释此诗的意象。野蔷薇“怒放”暗含了在性方面的自我欢娱;“它们俏挂在刺丛,搔首弄姿”强调放荡(wantonly)的性取向。而玫瑰的“甜蜜香气”(sweet odor)可解释为“充满了性乐趣”;玫瑰和野蔷薇虽一般美丽,却象征着两种人:一种不仅外表美丽,而且情趣高雅,纯洁忠贞;而另一种徒有美貌,却生性放荡,令人唾弃。而“美丽又可爱的少年”是像玫瑰一样高洁的人。
  诗歌的意象美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个体美,即单象美;一是组合美,即构成全诗整体的复象美。莎士比亚诗歌中的复合意象居多,一首诗本身可能就是由多种意象组成的意象。“夏日之美”这一大自然的意象贯穿于莎翁的整组诗中。在第54首诗中,诗人也提到“夏日的风(summer’s breath)撩开它们蓓蕾的面纱”。不仅如此,作为一个复合的意象,夏日暗藏在这首诗的字里行间。从玫瑰的“甜蜜的芬芳”、“色彩烂漫”,到野蔷薇怒放时的“色艳如染”、“搔首弄姿”,我们可以感受到夏日里万物的华美;从野蔷薇的“凋零时没人望”、“独自枯亡”到甜香玫瑰的美也“消逝”,我们可以感受到夏日的匆匆离去。而在整组诗中和这一复合意象相连的始终是如何留住夏之美,拒绝“可怕的冬天”,在第54首诗中也一样。夏天象征着好友和爱人的青春华年,然而它却太过短暂。如同夏天的斑斓和灿烂会随时间褪色,爱友的靓丽容颜也会老去,如何使青春常驻,葆其“永恒之夏”,诗人决意要萃取夏天玫瑰的精华,使“其芬芳永在人间”。诗中最后一句点明诗人仍然希望用自己的诗、用自己的笔与时间抗争,永久地将爱友的美留住。从而将夏日之美得到进一步升华,也使得这一夏日意象更具“深邃的内涵和读解的张力”。
  玫瑰的真实内涵使其它一切虚伪的事物,相形见绌。而诗人对爱友的颂扬也是对真善美的颂扬。莎翁的第54首十四行诗通过优美的韵律,意象、对比、拟人等表现手法展现出了真善美永恒的主题。Ben Johnson曾称赞莎翁为“时代的灵魂,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莎翁的诗歌虽然历经几个世纪,但其主题与形式之美果然如诗人预言的那样穿越时空,恒久流传。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2]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3] 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 陈植锷:《诗歌意象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5] Eric Partridge,Shakespeare’s Bawdy(2nd ed.)New York:Routledge,1994:162;93;195.
  
   作者简介:徐朝晖,女,1968—,吉林长春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外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艾丽丝·沃克是美国当代杰出的黑人女作家,她提出了“妇女主义”(Womanism)这一独特的思想概念。《紫色》是其代表作之一,也是对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它主要描述了女主人公茜丽在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下,从对自我的否定到寻回自我身份的艰辛历程。本文通过对这部名著的解读,探讨了艾丽丝·沃克独树一帜的妇女主义及其对女性主义文学的贡献。  关键词:《紫色》 自我否定 双重身份 妇女主义  中图分
期刊
摘要近20年来,张爱玲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而对其小说的研究也已形成一股热潮。本文即从小说的情节、人物的塑造及意象的营造等方面,对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的内容做了相应的阐释和分析。  关键词:人物 情节 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在张爱玲的众多小说中,《倾城之恋》不是最有深度的一篇,但却是最脍炙人口的一篇。这部小说曾多次被搬上话剧舞台以及银幕和屏幕,
期刊
摘要作为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张爱玲在其作品中充分展示了40年代的旧上海、香港洋场华人的空虚、堕落及变态的灵魂。她以其女性的纤细与敏感捕捉人生的孤独与无奈、人生的荒诞与悖谬,并从细微处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使其作品笼罩在阴冷、灰暗的色调中,弥漫着冷峻的悲剧色彩,并由此形成了“苍凉”与“荒诞”的风格。  关键词:张爱玲 苍凉 荒诞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张爱玲是一个
期刊
摘要拉尔夫·埃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作家,其代表作《看不见的人》塑造了一个具有现代思想意识的黑人形象。埃里森在着力表现黑人在寻找自我这一中心主题的同时,巧妙地安插了其他相关主题来进一步探讨找回黑人自我的途径。而在这些相关的主题当中,骄傲这一主题尤为值得探讨。本文旨在就这一主题进行解读,从而使我们对埃里森的作品有一个更好的了解。  关键词:拉尔夫·埃里森 寻找自我 相关主题 骄傲  中图分类号:I
期刊
摘要威廉·福克纳笔下的南方自然物象往往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在《押沙龙,押沙龙!》中,紫藤就被内化为南方女性的话语,再现了父系秩序下女性的失落和焦虑感,传达了她们边缘、窒息、异化的生存状态,反讽性地体现出父系制下男性与女性的深层对立关系,进而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揭示出美国旧南方社会动荡的根源。  关键词:福克纳 《押沙龙,押沙龙!》 紫藤 女性命运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期刊
摘要故国回望是新移民作家严歌苓创作的一个主要母题。她以一个在美华人的特殊身份,以一种真正自由的创作姿态,书写着她所思、所感、所理解、所记忆的大陆。在这类作品中,有对“文革”的历史怀旧和人性反思,有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思考,有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现实观照,还有对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迷雾中个体生命的极大关注。在这些依凭大陆展开的文学世界里,“人性”始终是她要探寻的重要话题。  关键词:历史记忆 现实观照
期刊
摘要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长期生活于各种矛盾之中,对个人可以无忧无虑、充分自由发展的社会制度充满幻想。在其唯一的政论文《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灵魂》中,他对个人主义价值观进行了论述,即凸显个性、反对平庸,艺术至上、反对私有制。尽管这种通过艺术教育来解决社会矛盾的理想近似于乌托邦,但也体现了他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唯美主义思考。  关键词:奥斯卡·王尔德 《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灵魂》 个人主义    奥斯卡·
期刊
摘要本文从《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主人公伊莎贝尔的婚姻抉择入手,着重分析了其自由精神的背景以及文化内涵,反映了欧美文化碰撞下美国精神符码的异质性建构。最后论析了伊莎贝尔对其婚姻坚守的动因,昭示了某种清教传统精神的延续,也表明了这是作者詹姆斯在受到乔治·艾略特道德观念影响下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自由 自主精神 道德观 伊莎贝尔 詹姆斯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在《一位女士的
期刊
摘要马克·吐温是美国19世纪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著名的幽默小说家。其作品语言诙谐幽默,情节真实感人,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本文主要对他的经历及作品,做一简单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马克·吐温 个性 作品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 -1910),是19世纪后期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他的幽默不
期刊
摘要畅销全世界70余年的《飘》,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壮阔画卷,对理解美国内战历史的全貌是难得的资料。然而,传统文学观为高雅与通俗文化之间划了一条清楚的界限,小说《飘》始终不能摆脱其通俗文学的地位——长期以来被当作“亚文化”而不受学界的重视。其实通俗文学和经典文学本是同源所生、相互影响,并没有确定的界限,本文试图重新审视《飘》的文学价值,论证它具有成为经典的潜力。  关键词:通俗 经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