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好守护乡村记忆的历史使命

来源 :档案与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wysw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浦口,老山脚下的一颗明珠,追古溯今,记录了多少千古往事,承载了多少游子乡愁。近年来,浦口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正逐渐成为浦口旅游的新热点,吸引了大批南京市区及周边地区游客,走进浦口,亲近自然、体验民俗风情。这正是浦口区美丽乡村建设结出的硕果。乡村建设固然重要,如何留住乡村记忆也是建设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不断积淀乡村文化,留住乡村记忆,浦口的社会发展才会有迹可循,历史资源才会愈加丰厚,最终构成浦口多元而独特的地方文化。乡村档案作为乡村文化的表达工具之一,客觀地记述和承载着乡村记忆,是乡村文明的沉淀与积累,乡村记忆的价值和意义则在乡村档案中得到恰当和有效的体现。只有两者结合,才能赋予乡村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才有机会呈现浦口的地域特色文明。
  为充分利用乡村档案资源留住乡村记忆,讲述乡村故事,再现乡村历史,浦口区档案局开展多方调研,深入分析我区乡村档案文化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经调研,发现问题如下:一是档案意识淡薄,乡村记忆记录短缺。档案的滞后性决定了档案工作的成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呈现,造成大家对档案事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不足,档案意识淡薄,工作人员在整理保管档案资料的过程中重视不够,知识贫乏,也无法为乡村记忆工程建设提供有力的史料支撑。二是档案业务水平落后,乡村文化保护不当。乡村记忆主要依托于悠久的乡村历史和丰厚的档案资料,然而浦口的乡村档案资料质量却堪忧。在城镇化进程中,一手的相关资料并未得到妥善的保管,对已形成的乡村档案管理力度不够,最终建档质量良莠不齐,甚至在部分地区出现了断档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浦口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三是档案资源闲置,乡村历史挖掘不足。守着现存的档案历史资料,却未能采取有效的挖掘利用措施,是对档案资源的严重浪费。现阶段我区专业人才短缺,利用手段贫乏,档案利用效果甚微,大量乡村历史尘封已久,亟待挖掘,浦口特有的乡村文化优势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的带动下,在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指导下,浦口区档案局在既有的新农村档案建设基础上,多方位探索乡村档案资源的建设途径,全面挖掘乡村记忆,整合档案历史资源,丰富和优化馆藏,为浦口乡村文化的发展提供保障。
  一、开展口述历史采集工作,挖掘民间档案资源
  现有的口述史料关注的主题大多是重要历史事件,往往忽略了那些小人物,特别是在农村生活的广大普通农民。其实,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见证者,他们的生活镌刻着乡村的历史变化轨迹,是乡土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遗憾的是,乡村的档案建设质量普遍较低,文字记载短缺,存在大量空白。因此,抢救和挖掘口述资料几乎成为补充乡村档案缺失,找回乡村记忆,重现乡村发展历程的唯一途径。
  针对浦口的乡村档案建设现状,2018年初,区档案局积极响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推浦口“三农”工作,结合省局文件精神,组织全区开展口述历史采集工作,探索与创新乡村档案建设新方法,更好地保存乡村记忆。区档案局选定原江浦县五里村为采集标本村,以乡村乡镇工业经济与文化教育发展史和村镇变迁史为采集主题,编制了《浦口区档案局“百村万户”口述历史采集工作计划》,计划用一年半时间完成五里村口述历史的采集和文字整理工作。现已全部完成100位采集对象的入户采访,同步形成原始音频文件,完成录音及40余篇口述史文稿的编辑整理,建成我区首个口述历史目录数据库,并计划于2019年出版我区第一部记录与反映村庄发展与变迁的集体记忆口述史书籍。此项口述历史采集工作将会填补我区口述历史档案的空白,发掘抢救农村档案,并以五里村为缩影,见证农村改革开放40年发展与变迁的历程,通过对乡村档案工作的创新与探索,再现并留住浦口乡村记忆。
  二、推进家庭档案建设,弘扬建档管档文化
  家庭档案是反映一个家庭日常生活与工作的重要载体,不仅记录了家庭中个体成员的成长与发展,更能体现家庭整体文化的积累与传承,是家庭精神财富的结晶,也是传承家风家训的直接载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发展促进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体现在每家每户的家庭档案中。因此,家庭档案的建设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做好家风建设,带动党风政风建设的基石。
  近年来,浦口区档案局一直致力于推进家庭档案建设工作,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切合浦口乡村文化特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优良家风,留住乡村记忆。通过“6·9国际档案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以及档案进校园、进社区等宣传活动,面向全区宣传家庭建档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动家庭建档工作有序开展。在街道、社区的组织和帮助下,区档案局走进小区,开展家庭建档知识讲座,面对面手把手地普及家庭建档知识,从源头提升全区家庭建档业务水平。2017年,浦口10户家庭入选南京市第一批家庭建档示范户;2018年,浦口4户的家庭档案被评为“金陵最美家庭档案”,代表了浦口家庭档案的最高水平,是区档案局积极推进家庭建档工作形成的优秀成果。
  三、助力建设乡村记忆示范基地,承载乡愁寄托
  乡村记忆示范基地建设的定位是农村文化建设,这项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四位一体”建设综合工程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推进乡村记忆示范基地建设,是档案工作服务社会、促进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基地建设的各个环节,彰显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凸显档案的记录留存作用,正是档案部门的职责和优势所在。
  乡村记忆是乡村长期积淀形成的宝贵财富,具有浓郁的区域特色与地域风格。乡村记忆示范基地的建设要注意发挥当地的独特优势,结合本村文化传统,利用各种载体形式的档案资料、地方文献,通过村史馆、文化娱乐中心、“红色记忆”主题展等多种形式,因地制宜地开展创建工作。同时结合旅游经济发展,将乡村记忆示范基地纳入旅游新景点,开展乡村民俗体验活动,开发历史文化教育功能,提升农村档案文化价值,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在乡村记忆示范基地建设中,要抓住“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利契机,将档案文化融入当地休闲旅游业的发展蓝图中,积极打造档案文化产业链,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近年来,浦口区大力推进乡村记忆示范基地建设,先后建成了泉西党史馆、侯冲社区村史馆等具有代表性的乡村记忆示范基地,林山乡史馆、大埝社区村史馆等历史展览馆也在稳步推进中。同时,区档案局积极推动新馆的方志展厅筹建工作,目前,展厅已进入设计阶段,建成后将是展示浦口区情的窗口之一,是浦口乡村历史文化的又一张靓丽名片。秉承史料工作的严谨作风,发挥档案行政部门的指导服务职能,区档案馆充分利用馆藏档案,结合相关史志文献资料等信息,深入挖掘农村特色文化,为展馆建设提供全面翔实的档案资料,对展陈内容、史实表述及布展设计提出意见与建议,运用档案元素为乡村记忆示范基地建设提供优质服务,传承乡村文明,留住乡村记忆,为浦口特色乡村文化发展添一份力。
  四、跟进方志编修工作,梳理地方文化发展脉络
  2018年9月新通过的《江苏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对地方志的定义为“全面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与档案原始记录性的本质特性不同的是,地方志更加重视著述性,包含了地方性、时代性、资料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方志是历史的凭证,是时代的印记,为研究和追溯地区文化发展路径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基础。在实践工作中,修志人员除了参考历史文献、图书报刊、个人著述及向有关当事人和知情者进行社会调查外,更重要的是以大量的档案史料为基础和依据。档案是地方志编修的素材,地方志是开发利用档案的平台。志书可以存史,作为方志档案留存,而档案又为编史修志提供资料,方志工作与档案工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为加大档案史志资料编研开发力度,发挥传统文化资源的学术价值,区档案局依托馆藏古籍光绪年间《江浦埤乘》(县志)刻本和民国《江浦埤乘》铅印本,于2018年4月启动了《江浦埤乘(白话文版)》编写工作。通过点校、注释和翻译成白话文的形式开展旧志整理,目前已完成点校与注释工作,正式进入《江浦埤乘》白话文翻译阶段。下一步,区档案局还将继续推进旧志整理工作,计划于2019年开展对民国初年《江浦县政》的整理与挖掘,旨在通过旧志整理工作对浦口乡村文化进行补充,对地方文化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同时,区档案局紧扣时代脉搏,以传承浦口文明为己任,在全省区县中率先建立区、街镇、社区三级修志联动新机制,全面记述浦口歷史和发展变化。依据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职能要求,区档案局积极推进浦口第一部社区志——《侯冲社区志》的编纂工作,挖掘与整理浦口知名乡贤人士资料,积极发挥史志资政、存史、育人功能,为浦口乡村记忆工程建设锦上添花。
  费孝通先生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快速推进,我们所面临的乡村文化断裂危机不言而喻。如何做好城乡“一体化”,避免“一样化”,如何传承文化经典,重塑乡村特色,正逐渐成为城乡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留住传统文化,重点是要留住乡村记忆,要在彰显区域特征、体现人文特点、挖掘资源特色的新农村档案建设工作中发挥乡村档案的文化价值。

其他文献
近年来,建邺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中心,致力于打造最能代表南京现代化、国际化形象的“城市客厅”,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新的进步,档案事业不断实现新突破。2015年8月,建邺区档案馆正式搬迁入驻位于河西新城的双和综合办公区,新馆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是南京市主城区首家建成交付的区级档案新馆,集查档利用、展览教育、学术交流、文化休闲等八大功能于一体。依托新馆优势,建邺档案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
期刊
南京大屠杀已过去了80多年,随着时间的逝去,当年那场屠杀的幸存者和亲歷者已屈指可数,这意味着南京大屠杀的直接记忆将不复存在。然而,作为民族创伤的集体记忆或者说文化记忆,南京大屠杀却被后人不断书写、传承和铭记。  早在20世纪60年代,即有史家在调查幸存者和收集史料的基础上,撰写了有关南京大屠杀历史的书籍。在这之后的数十年间,又有一批历史学者加入到研究队伍之中,形成了研究南京大屠杀史的学术团队,并取
期刊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突出特征,也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在数字化浪潮的驱动下,档案信息化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转型:从计算机化到数据化,从单一局域网到三网融合,从初级检索到深度学习,全面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成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档案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命题。  近年来,建邺档案事业快速发展,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上不断实现新突破。2016年底,建邺区档案馆通过国家档案局测
期刊
[摘要]智慧城市视域下电力企业智慧档案馆建设具有深刻的时代特征与现实意义,可为电力企业提供个性化、精细化的档案服务,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元档案新资源服务需求,也可研判社会用电需求,更好地为民服务,助力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建设要坚持需求导向、因地制宜、融入城市、共建共享,分规划设计、论证立项、方案编制、项目建设和项目运维等五阶段有序推进。  [关键词]智慧城市电力企业智慧档
期刊
[摘要]论文选取2017年在美国U.S.News排名前十的档案学院校,从培养理念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及专业实践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信息科学视野下的美国档案学研究生教育采用“信息科学大背景+档案学专门化”的教育模式,具备创新精神和奉献社会的研究生人才培养观,以及紧密结合信息社会需求的研究生职业素养观。借鉴美国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经验,我国档案学研究生教育应兼顾信息科学与档案学核心内容,优化课程体
期刊
6月5日至7日,江苏省档案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向阳在苏州、无锡调研时强调,全省各级档案部门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到浙江省档案局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丁薛祥今年初在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调研和省委书记娄勤俭4月3日在南京调研时的讲话精神,扎实开展“推动思想解放,促进全省档案事业高标准高质量发展大讨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期刊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灭亡,历史迎来崭新纪元。就在南京解放的同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光荣诞生,由此开启了人民海军建设的伟大航程。  抗战烽火初探索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就开始思考、探讨有关海防与海军问题,曾于1944年成立了由叶剑英主持的海防研究小组,并分别在新四军、八路军的部队里建立过一支海上武装。  一支是粟裕在苏中地区领导创建的新四军苏中
期刊
盛世崇文,太平修典。《金陵全书》自2009年开始编纂出版,至2019年已经走过整整十周年的历程。十年来,《金陵全书》数量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影响从弱到强,质量精益求精,是南京、江苏乃至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整理、弘扬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更是我国历代文献典籍化身百千的一个典型实例。  一、金陵文脉源远流长  南京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美誉。虎踞龙盘的南京城,在悠
期刊
[摘要]论文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框架对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由信息人、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环境等信息生态因子及依赖其相互关系形成的信息共享生态链共同构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生态系统,并且占据各信息共享生态链中主导地位的信息生态因子不断变化、动态发展,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节点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信息生态理论  [分类号]G
期刊
大生企业号信,又称号讯,是大生资本集团经营管理中,大生驻沪事务所(先后称上海公所、沪帐房、驻沪事务所、大生总管理处等,以下简称沪所)与大生纱厂、大生分厂、大生三厂、天生港发电厂等单位来往的编号信件。目前南通市档案馆保存大生企业号信400多卷,最早的是1907年大生纱厂致驻沪事务所的号信,最晚是1952年6月驻沪事务所与大生纱厂、副厂的来往号信。南通市档案馆与张謇研究中心合作编辑,分批出版全部馆藏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