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集外拾遗录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ya1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对而言,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徐志摩全集》(十卷本)是目前收录徐志摩作品最全的一种版本。其所收文类众多,除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日记、书信、译作外,还有电报、演讲记录稿、翻译记录稿等。按照这一体例,以下三篇文字也应收入全集之中。

一、致《晨报》社


  1924年4月,泰戈尔访华,12日抵上海,14日到杭州。15日,徐志摩给时在上海的张君劢发了一封电报。次日,这封电报刊载上海《申报》第十四版,题为《泰戈尔到杭之电讯》;又载上海《民国日报》第三张第十版和上海《时报》第三张第五版。《徐志摩全集》所收电报,仅此一封(见第七卷第一百页)。
  4月18日,泰戈尔一行由杭州返上海。20日,徐志摩随泰戈尔到南京,22日到济南,23日经天津到北京。5月21日,泰戈尔与徐志摩、恩厚之、鲍斯、沈诺格等到太原。22日,北京《晨报》第六版刊登消息《泰戈尔行踪》,称“本社昨晚接到徐志摩君由太原发来一电”,电文如下:
  《晨报》:
  竺震旦安抵太原,星期五(二十三日)赴汉。
  摩
  这封电报是泰戈尔(竺震旦)到达太原的当晚,由徐志摩发给《晨报》社的。23日晚,泰戈尔一行离开太原,25日晨抵汉口。

二、在武昌公共体育场之演讲


  泰戈尔甫一抵达汉口,即受熊佛西之邀请,于上午在辅德中学演讲。辅德中学是熊佛西的母校,当时他正在母校任教。从北京到汉口的这一段,徐志摩约他同行,故他“与泰翁朝夕相亲”。
  泰戈尔在辅德中学的演讲,由王鸿文记录,发表在北京《晨报·文学旬刊》1924年6月21日第39号,题为《泰戈尔在汉口辅德中学校之讲演》。泰戈尔所讲的主要是教育问题。他主张“自由启发”、“接近自然”的教育,反对死板、无味的“机械式之教育”。在他看来,“现在西洋教育太物质化了!无论什么教育,什么文化,在西洋都是偏重物质之记载。故欧洲已成一完全物质化之世界”。他极力赞成科学之发展,但又认为“科学非万能,安能以之统造人生幸福,而除尽罪恶?故人生一方面以科学维持物质之生活,一方面尚须精神文明补助之,使人生达于至善至美之境”。因此,他希望有志青年“不可以为西洋文化如何,我东方文化亦当如何”。
  是日下午,泰戈尔又在武昌公共体育场作了一场露天演讲。关于这次演讲的具体情形,仲雯在《太戈尔在武昌之讲演》一文中略有记载:“昨日(廿五)下午三时在公共体育场露天讲演,于场中以松柱搭一讲台,四周围以本地出产之红棉布,观众均于场中青草上席地而坐。至二时半,听众已近千人。迟至三时半,太氏始偕徐志摩乘马车莅会,在体育场大门下车,缓步而行,眉眼表情上显出一种十分懊丧失意之神气。是时赤日炎炽,热度极高,听众受上晒下蒸之痛苦,已历一小时之久。太氏登台后鹄立甚久,而招待演讲之主席,尚迟迟未到。太氏睹此情形,颇觉不安,遂先由徐志摩略为报告数语。次太氏起立,用英语演说约三十分钟之久。太氏讲毕,徐志摩起立口译其演说之大意……”
  徐志摩“口译”泰戈尔“演说之大意”是:
  太戈尔先生这次到中国来,很不幸的有一部分人,对于他表示反对的意见。这是我们觉得十分遗憾的事。太戈尔先生刚才说过,在去年接着邀请他来中国讲学的电讯的时候,他曾十分踌躇过。他想,此时中国若需要物质的进步,我们尽可到西洋去请科学家、工程师、经济学家等。请他们的帮助,不必去请他。后来,他想着,中国此时并不需要物质的进步,中国此时有一种更急的需要,便是精神的复兴。这却是他可以予以助力的,所以他毅然答应了邀请,今年如约而来了。
  本来我们对于太戈尔先生,最重要的是瞻仰他的伟大的丰采,谨聆他的雷响的声音,至若讲演的内容,倒是不关重要的,所以我此时只花去三五分钟的工夫,把他讲演的大意,概括地说一下,详稿则将来是要出专书的。有人说太戈尔先生反对科学,这是极大的错误。太先生是深信科学的人。有人说太先生反对物质,这也是极谬妄的。因为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是物质,无物质,便无物体了,所以反对物质文明的人,我们可以说他是疯子。不过,太先生的意见,以为我们人类不仅是一个物质的动物,亦且是一个有灵性的精神的动物。人类历史的初期,是洪水猛兽的野蛮时代,那时人类全靠体力来与洪水猛兽争生存。到了历史的第二期,人类的智力发达了,得着一种新的战斗力,遂运用智力以助体力而征服了一切。本来运用智力以助体力是有益于人类的,不过后来少数人为贪心所驱使,利用此种活动以图个人或少数人的利益,这样便有害了。欧人所谓个人主义、资本主义都是由这种贪心而起的。我们应该知道人类是有道德的价值的动物,人类应本相互的道德义务以谋全体的幸福。我们东方文明,便是以此种道德为基础的。这与西方游牧民族所有的文明不同,我们东方人不可为西方物质文明外表的美观所诱惑。这种外表的美觀,好像一团炎炎的大火一样,趋之只是自毙而已。太先生是印度的人,印度是被征服的国。被征服的国民自是有无限的痛苦与耻辱,但是人类还有比这更大的耻辱,这耻辱便是忘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就是灵性生活的价值。现在的世界,完全是外交的商业的毫不道德的世界,这是人类最大的危机……
  不难看出,上述文字固然含有对泰戈尔演讲大意的翻译,但更多的则是徐志摩申说自己的观点。所以如此,是因为徐志摩认为“我们对于太戈尔先生,最重要的是瞻仰他的伟大的丰采,谨聆他的雷响的声音,至若讲演的内容,倒是不关重要的”。此前,即5月10日,泰戈尔在真光影戏场为北京青年作第二次演讲时,徐志摩曾声明他不愿意翻译的理由:“吾人于泰氏之讲演,如吃甘蔗,吾之翻译,及报纸之记载,将皆成为蔗粕。蔗粕无浓味,固不必画蛇添足,举蔗粕以饷人。”因此,与其说仲雯是对徐志摩“口译”的记录,倒不如说是他对徐志摩演讲的记录。
  5月25日晚,泰戈尔一行离开汉口,乘船东下了。

三、在上海美术专门学校之演讲


  1928年,上海美术专门学校自2月开学以后,设课外自由讲座,每周延请名人来校演讲一次。3月30日晚,徐志摩受邀到该校演讲,讲题本来是《模特儿与哲学》,后临时改为《艺术学生》。据灵郎《美专听讲记》,“在教务主任汪亚尘先生替同学介绍以后,台下欢迎的掌声,似春雷暴发,徐氏架着眼镜,穿着蓝缎的长袍,很从容地跨到台上”;徐志摩所讲的话很多,“有时插入很滑稽的语调,以引人入胜”。灵郎将徐志摩的演讲大意记录如下:
  今天我讲的题目,本来是“模特儿与哲学”,不过我临时变更,好像从前谭老板在北京,夜戏贴了《空城计》,到场却换了《乌盆记》,看戏的当然扫兴,但是我现在所要说的,对于诸位,更是重要,所以诸位要听模特儿,只请破工夫下回早些来罢。
  现代的产物,有二种,“钱”和“机器”,这二者能够支配一切人生的活动。在上海一出门去看,永安先施,这样高大富丽,巴黎饭店跳舞场,这样繁华热闹,是美吗?都不是美。而且都是恶化丑化的,还是几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和猴子做堂兄弟的时候好。我们为这个丑恶的环境所支配,一点也接触不到天然美。人生了一世,不过是几十年,还不及一个乌龟,倒有千年之寿,在这丑恶的环境里面,应当拿美的精神来改造社会。不过在中国现在的社会里,哪里有一点可以安慰艺术家,艺术家所过的,多是讨饭的生活,学艺术干什么呢?至多像刘海粟、江小鹣一样,多少倒霉,但是诸位,不去学银行生意,学律师法政,去升官发财,而多诚心的来学这讨饭生活,这就是中国艺术前途的一线光明,希望诸位巩固自己的信仰心,努力的反抗一切恶魔,而向前进,而使将来的上海中国世界成了真美善化。
  徐志摩认为,作为现代产物的“钱”和“机器”,“能够支配一切人生的活动”。人生在世,应当用“美的精神”去改造社会。他希望艺术学生“巩固自己的信仰心”,使将来的上海、中国乃至世界“真美善化”。
  关于这次演讲,上海《民国日报》《时报》等报纸也有专门报道:“上海美专本学期设有课外自由讲座,每周请名人演讲一次。昨晚请新文学家徐志摩演讲,题为‘艺术学生’,全校出席听讲学生二百余人。”
  需要说明的是,商务印书馆2019年9月版《徐志摩全集》将电报归入书信类,当然没有问题。但把演讲记录稿与徐志摩其他作品比量齐观并直接按分类编年方法排列,则值得商榷。演讲记录稿如未经徐志摩审阅,似不宜归入正编,可以作为附录收在散文卷或翻译卷里。本文所披露的两篇演讲记录稿,也应该这样处理。
其他文献
曾经一度旅居日本,时间长达六七年,是迄今为止生涯中最长的一次远行。少年不识愁滋味,远游不思归,学习不同的语言文化,走过大大小小的山川和街道,品尝过不同滋味的饮食,结识交往各种异乡人,也在日复一日的颠簸漂流与试行错误中独自成长。只是,漂浪之中,也曾隐隐预期今后会对这一段的生活进行清算和整理,因此我延续了学生时代就养成的写读书笔记和记日记的习惯,如实记录我的读书、起居、行走,还有各种各样的邂逅和感铭。
期刊
研习书法的人,绕不开字帖《石门颂》。尽管《曹全碑》、《张迁碑》等汉隶帖更有书法普及性,但各种版本的《石门颂》图书依然层出不穷,它的出现更像是《伊索寓言》相对于《克雷洛夫寓言》的意义,《山海经》相对于《镜花缘》的启蒙,理解了这一点,清末民初的金石文字学家杨守敬“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一语,便蔚然可服。  有时翻看典籍,墨重笔逸,一代汉碑,会觉得那是一个遥远的年代,而当我在汉中市博物馆看见这款原碑时,
期刊
2018年的夏天,我决定去原东普鲁士现为波兰版图上的著名的地区玛苏润Masuren度假。  我之所以选择那里,有几个原因,其中之一是由于一本书,一本很薄很薄的书。但在我看它时,我却明明感到了它的厚重。  这本书已经发黄了,似乎有过再版,但我手里的则是1967年4月的第一版,书名叫《东普鲁士日记——一个医生的1945—1947》,作者是一个叫汉斯·格拉芙·冯·莱恩道夫(Hans Graf von L
期刊
在《罗马假日》中,出访的压力压垮了公主。随从认为那不过是公主日常生活中的又一天,他们的确不知道,公主想要的只是逃离非如此不可的这一切,仅此而已。即便被注射了镇静剂,自由的美好还是如同水妖的魅人歌声,驱使公主化身为夜巡的水手。至少,暂时抛开身为公主的沉重身份,避开不停闪耀的镁光灯,无休止追问的记者,到罗马街道上走一走、逛一逛,享受无人注视的、静默的、仅属于自己的完美一夜。  镇静剂像曼琳菲森的沉睡魔
期刊
服妖,意指追求奇装异服的人,古已有之。站在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正统者以为是亡国之兆,革新者以为是潮流之征,其实不过是城市繁荣之际商业社会特质的一种显现。耐人寻味的是,服妖现象跟昆曲的繁盛密不可分。  张翰《松窗梦语·商贾纪》,揭示了苏州成为明代时尚之都的原因。他说:“至于民间风俗,大都江南侈于江北,而江南之侈尤莫过于三吴。自昔吴俗习奢华、乐奇异,人情皆观赴焉。吴制服而华,以为非是弗文也;吴
期刊
苏轼是宋代的大文学家、大艺术家。根据现有史料,其至少四次到过浙江湖州。其中一次是在湖州当知州,并在任上因发生“乌台诗案”而被捕入狱。杭州和湖州的百姓闻之,为他“作解厄道场累月”,祈求逢兇化吉。苏轼听说后撰诗嗟叹:“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湖州在苏轼的印象中是很好的,他写有许多涉及湖州的诗,如“我从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霅水未浑缨可濯,弁峰初见眼应明”“今日骆驼桥下泊,恣看修网
期刊
真是遗憾,家里的居住面积有限,因此,尚不足以使我拥有自己的书斋。说起来,买书的习惯从小就有,少年、中年以致老年一直这样延续下来。朋友讲过,有些书是可以去图书馆借来看的,但是自己一向推崇所谓占有式阅读,自己喜欢的书,非得买来变为私人所有,才能优哉游哉地捧在手里享受其中乐趣。早年,限于经济条件,买书不很频繁。读毕,它们也是零零星星地进入家里那只唯一的书柜。后来,不知不觉已过天命之年,时间多了一些,银子
期刊
那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作为上海市少年宫的“小主人”有幸接待了“长征三老”。上海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成立于1953年6月1日,是全国第一家少年宮。为了少年儿童更好地成长,当年宫里成立了少年儿童自己管理少年宫的组织“积极分子委员会”,里面的成员是来自中学初中部的少先队代表及少年宫科技、艺术等兴趣小组的代表,我是其中之一。我们主要负责日常的值班和接待国宾、外国友好人士以及国内方方面面人士的视察,至于少
期刊
1938年,许广平为上海《少年读物》写了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题名《青年人与鲁迅》。或许因为该刊受众主要是少年,许广平在文中提及的鲁迅旧事多是小孩子感兴趣的,其中着意提到鲁迅爱吃糖,她说:“先生喜欢吃糖,但是经济不充裕,——不,他对自己刻苦——时常买一种三四角钱一磅的质地轻松的来吃。这种糖因為价格低廉,淀粉多,不大甜,手碰它就好象碰着石灰一样”,“有一天,先生忽然用稿费买了一大批咖啡糖,留着请客。我
期刊
曾经阅读过许多写延安的作品。有外国记者斯诺的纪实文学《红星照耀中国》,史沫特莱的人物传记《伟大的道路》,民主人士黄炎培的日记《延安归来》,吴伯箫的散文《记一辆纺车》,方纪的散文《挥手之间》,贺敬之的长诗《回延安》等。  读这些作品,不由得油然地产生对延安和延安精神的神往。在大西北延安这片热土上,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引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谱写了世人景仰的延安传奇,孕育了名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