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应该先去洗澡?”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guoli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品质,是面向未来社会必须具备的个人素养。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严重缺失,批判性思维成了学生素养结构中的“奢侈品”。通过接纳稍纵即逝的“问题”、珍视异于常态的思维、涵养真理至上的精神等途径可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加以培养。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洗澡问题;真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2-0007-02
  爱因斯坦是当代著名的物理学家。有一天,爱因斯坦问他的学生:“有两个人同时从烟囱里爬出来,一个人很干净,另一个人满脸煤灰,你认为哪一个人会立即去洗澡?”学生毫不犹豫地说:“肯定是那个满脸煤灰的人!”“是这样吗?请仔细想想后再回答。”爱因斯坦不置可否又似乎在提醒些什么。“啊,我明白了。”学生说:“那位干净的人会马上去洗澡,因为他看到对方脏,立刻想到自己也脏,所以他马上去洗澡。”这位学生的回答很有把握,可爱因斯坦却又否定了他的想法。“不对!你的两次回答都不对,尽管从表面上看,你的每个回答都有逻辑性,第一种情形是认为只有脏的人才会洗澡,但忽略了应从什么角度去观察,所以错误;第二种情形是考虑到观察者的角度以及各自内心的心理,但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两个人同时从烟囱里爬出来,怎么会一个很脏,而另一个却很干净呢?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呀!”学生这才明白,错误的原因是自己分析和推理问题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先对问题的本身进行判断,而事实上导师给出的却是一个不成立的问题。
  难怪爱因斯坦对此这样下结论:“如果你所讨论的命题不合逻辑,那么,不管你运用了多么合乎规则的逻辑,你还是找不到正确的答案!”
  类似的“学生找不到答案”的例子很多,还有这样一则经典故事。1991年,台湾出版的《数学传播》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一个欧洲的笑话:“一条船上,有75头牛,32头羊,问船长几岁?”文章中说,美国的小学生有40%的人说是43岁。因为75和32相加是107,不会是船长的年龄,乘起来更不可能。只有相减后得到43才有可能。
  为什么学生会找不到答案?究其原因是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批判性能力严重缺失。长期以来,学生对教师的惯常教学早已“心中有数”,学习就是接受、接受和接受。凡是教师问的问题都是有答案的而且大多数都是唯一的,凡是教科书上编的、教师教的知识都是绝对正确的,凡是历史上形成的结论都是不容怀疑或否定的。如此,学生的问题意识被弱化,怀疑的眼光被遮蔽,批判性思维成为个体素养结构中的“奢侈品”。这样的现象不容小觑。
  当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已经成为全球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国际上,欧盟把批判性思维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全球意识列为未来社会公民必须具有的五大技能。2016年9月13日,北师大林崇德核心素养研究团队公开发布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指标体系,该体系把人的素养结构分为三个维度、六个指标,其中“科学精神”指标中就包含“批判质疑”这一目标要求,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已经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力量,指引着我们的教育行为。
  批判性思维为什么会如此受到青睐?在我看来,其一,受教育者是一个有自由意志、人格尊严的自主个体,他们的心智与个性是其在社会性交互作用活动中能动地生成的,任何外在事物的意义必须经过主观理解才能变成受教育者自己的经验。那种任由机械灌输和传递的教育方式,都把受教育者当作物,而不是有自由意志、独特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独立判断能力的人。其二,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里,信息是首要资源,然而,随着信息的海量增长,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信息的海洋,如果没有了独立的批判性思维,我们就可能被信息的汪洋大海所淹没,被各种似是而非的解决方案所迷惑,被他人别有用心的谎言所误导。
  “问题是学习的心脏”,我们要特别留意并珍视那些可能稍纵即逝的“问题”,而那些“旁逸斜出”的“问题”往往就是批判性思维的“发端”。比如,在学习“七巧板”这一内容的第二天,范姬苇航在摆弄他的学具时,满脸疑惑地问我:“老师,不是说随便怎么摆这七块板,总面积都是不变的吗?我的第二种摆法怎么会多出这么一部分呢?(如图1)”是啊,怎么会多出这么一部分呢?这一问题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通过微信转发向同行求解,全国若干同行加入到求解大军之中,到现在还没有找到一个贴切的答案。我把这一问题命名为“范姬苇航问题”,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胆猜想、小心求证、不懈求解。一时间,形成了因批判、质疑所带来的一股“探究热”“问题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什么是教学?有专家这样形象地描述:告诉学生“11 3=14”,这不是教学,问学生“11 3”等于多少,也不是教学,如果对学生说“11 3=15,你怎么看?”这才是教学。较之前两者,第三种教法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绝非正确的命题,而需要学生对命题本身先进行审视、判断,然后才进行分析与解决。如此,长此以往,学生的眼光是通透的而非模糊的,学生的思维是多向的而非单一的,学生对世界的看法是辩证的而非绝对的。
  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说过:“童年期肯定有一些时机,此时大门打开,让未来走进来。”儿童经常会用自己的一套理论异想天开。比如学习“笔算除法”时,孙乐宸一边写一边说:“书本的除法竖式太麻烦了,这样写(如图2)也很好算,加、减、乘不都这样写吗?”对这样看似非常可笑的问题,教师微笑着鼓励他查询资料、尝试自学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后再看看自己发明的除法竖式到底行不行,如果可行将为他申请发明专利。后来,孙乐宸写了好几百字的小论文,并且被发表。又如,学习“多位数的读写”时,侯智怀质疑:“老师,数位的高低为什么一定要从左往右排?能不能从低往高排?”教师果断地接纳了这“可遇而不可求”的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顺着侯智怀的思路进行尝试,让这种质疑得到了妥善的、让其心悦诚服的回应。教学中,对于这样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该善于洞悉、敢于接纳,努力使萌芽的批判性思维“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儿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笛卡儿主张用理性来审查一切,他认为,获得真理的唯一正确途径就是通过怀疑一切来排除那些可疑的命题,而后发现那唯一不可怀疑的第一原理,再从它推演出其他一切真理。比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这节课上,学生先撕下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后将其拼在一起,再用量角器量,都说是180°。一个男生说:“不对啊,我的就是182°!我量了两遍——”教师不置可否,对全班大声地说:“通过刚才的验证,我们知道了——”学生齐答:“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量,根本就不好……”男生嘀咕着。课后,教师和我说这个男生很另类,不用理他,越理他,他越来劲。这个解释令人心痛,因为“另类”的背后恰恰是理性的精神、可贵的品格!那些稍纵即逝的时机,正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契机。
  杜威曾经指出:“在教学中,以外在的成果为标准的做法,表现在人们只重视‘答案正确’,从而使教师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生的操行方面,仅仅要求学生遵守校训、校规,而忽略了学生积极探索和深思习惯的养成,这都不利于学生反思思维习惯的养成。”由此可见,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养成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养成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培养学生服膺真理、实事求是、言必有据、一丝不苟、严谨认真、崇尚科学的理性精神,以此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来修行、立言、做人,这才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原本之意!
  “谁应该先去洗澡?”类似的故事警醒我们: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应该成为教学的常态!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摘要]学生在学习小数乘法时往往出错较多,究其原因,是教材的编排对学生的认知造成了一定的障碍。针对此现象,教师可以通过“重构教材,分散认知障碍;沟通联系,建立计算模型;辨析比较,内化感悟算理;殊题同‘源’,理解算理本真”四招,有效突破小数乘法的教学重难点。  [关键词¨、数乘法;计算教学;重难点;重构教材;内化算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
[摘 要]信息技术环境下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学习活动设计,既是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又是摒弃传统数学教学缺点、吸收信息技术优点及实现师生互动交流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信息技术 有效学习 兴趣 突破 落实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7-024
[摘要]练习课究竟练习什么,怎么练,练到何種程度,达到何种目的,是否有方可循,这应该是每一位数学教育人必须思考的问题。练习课不能成为低效率的“炒冷饭课”,更不能成为高思维的“强化课”。练习课应通过自主唤醒,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要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分析与评价的习惯,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练习课堂;四能;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23
[摘 要]数学课堂中学生常常会给出一些非教师预设的回答,对于应该忽略还是面对,教师往往考虑不到位。以“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教学为例,通过一次次的磨课,寻找在课堂上及时发现学生真正思维的方法,因为关注这些“不寻常”的思维就是关注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20以内退位减法;思维;生本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3-0036-0
[摘 要]课堂应该回归本质,通过适当的“问题引领”,从根本处追问、从无疑处深究,让学生从知识的浅表走向内核,并获得丰富的数学思维和理性体验,在思辨中感受数学的力量,建立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寻找知识背后的道理。  [关键词]知识;数理;3的倍数  “3的倍数的特征”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过程,掌握3的倍数特征。学生通过列举、观察,很容易总
[摘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预学、教师预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教学过程,建构生本课堂,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力,促进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预学;以预定教;生本课堂;空间观念;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9)35-0023-03  缘起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
[摘 要]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与学的重要资源,其指导价值不容忽视。研究教材编写意图,有助于教师读懂、用活教材,使教学有层次、有深度。对编写意图领会得越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真正实现教育价值。  [关键词]教材;编写意图;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4-0019-02  教材既能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基
[摘 要]数学模型思想已被广泛运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教学案例,通过数学建模理论的教学,对如何更好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模型思想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解题策略;建模思想;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
[摘要]为了改善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中重练习轻理解、重简单整理轻沟通联系、重知识学习轻思维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基于思维導图的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独立绘图,回顾梳理知识脉络,以图引思;课中师生共建导图,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以图导学;课末让学生再次完善导图,内化认知形成知识网络,以图启智。  [关键词]思维导图;单元复习课;长方体和正方体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摘要]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关注学生的原认知,重视学生的差异化,从而找准教学的切入点,确定着力点,凸显思维点。从前测题目设计、前测结果分析、教学建构三个角度入手,对如何利用前测构建高效课堂给出具体的实施案例。  [关键词]前测;生本课堂;教学起点;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9)35-0059-03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