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思想在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课程可以说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普及只是近几年的事,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理想和科学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方面尚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同样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等应试教育的弊病。如: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下,教学中最主要的交流形式是教师讲和学生听讲和机械练习。教师提前准备好要讲的内容,在课堂上按照设计好的路线进行讲解,同时穿插一些提问,而所提的问题又主要是对一些事实信息的回忆,学习者只是像填空一样给出简短的回答,往往没有多大思考的余地,这很难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持续的、深入的沟通和讨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一个人的知识是由他自己在一定的环境和知识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因此,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应该是学习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评价者,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
  通过几年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以及本次的高中新课改,结合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我体会到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一、在课堂上要更加重视相互交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是知识的生长,是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简单是知识的传递和接受。在建构性的学习和教学中,教师 — 学生之间的交流将更为充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身份是平等的。为了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教师要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在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和合作,教师自己要耐心地聆听他们的想法,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能激发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并洞察他们的想法的由来,看到其合理性和局限性,而后再提供相应的引导,引导学生看到与其观点相矛盾的观点和事实,或者组织持不同见解的学生进行讨论,从学习者的见解出发进一步进行提炼和概括。
  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设计情境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情境,要帮助学生利用各种有力的建构工具来促进自己的知识建构活动。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游戏、辩论等形式,教师可以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互动,而面对各种不同的观点,学习者要学会理清、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他们要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
  二、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支架”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有力的支持引导,这种支持引导是学生学习的“支架”(脚手架)。在学生最需要引导的环节,教师要提供充分的支持引导,而在学生有可能自己探索、尝试的环节上,教师要大胆放手,给学生探索的机会,切忌“一讲到底”、“平均用力”。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计算机以及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互友好、开放的实践环境,非常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只要教师善于设计环境,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上机实践活动主动地探索,积极的思考,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可以顺利地建构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欲。
  三、在问题的解决中进行学习
  要提倡在问题的解决中进行学习,建构主义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教学设想,但其中有一条被广泛采用的教学思路: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习,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在教学之初先讲解所要学习的概念和原理,而后再让学生去做一定的练习,尝试去解答有关的习题,其潜在的假设是:学和做是两个过程,知识的获得和知识的应用是两个过程,必须先学了,先知道了,才能去做,去解决有关的问题。建构主义则以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学:“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教师可以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首先让学生去思考、去尝试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合作,但这都不应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而应配合、促进他们的探索过程。在问题解决中,学习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性,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并查阅有关的资料,从而做出合理的综合和推论,分析、解释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解决方案,而在此过程中,学习者便可以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得学习者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
  四、让学生合作中共同提高:
  教师要更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合作。让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真正共同讨论,合作完成任务。同时又明确每个学生的责任,有一定的分工。教师要知道小组中每个人都做了什么。在小组中,学生相互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又有所分工,分别就某个子问题做更多的钻研,而后再汇总各方面的信息,运用到当前任务中。这种合作具有以下意义:首先,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可以激活学生有关的先前知识,在原有知识背景与当前信息之间生成更多的联系;其次,讨论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表现出来,学生会经常感受到观点、方法的不同,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反思和评判彼此的想法和做法。另外,通过小组合作,可以把解决问题所带来的认知负担分散到各个小组成员的身上,学生分别负责某个学习要点,他可以变成某个主题上的“专家”,通过合作,他们可以解决单个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由于问题本身较复杂,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这使所有的学生都有参与探索的机会。每个成员都在贡献思想,而不只是“借用”思想。
  以上是自己在近期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和尝试,由于自己对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认识还不够深刻,所以观点和见解也很不完整,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学习研究来推进我们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新课改顺利进行。
其他文献
在多年中学化学教学生涯中面对过不同层次的学生,之所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是化学教学中为学生学习化学搭建一个平缓的台阶,并把化学思想和方法灵活地渗透到化学教学中,并拥有恰当的方法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化学规律解决物理,下面就谈谈我对中学化学教学形成的一些感悟和体会。  一、培养学习兴趣的是搞好化学教学的前提  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趋近的倾向,是推动学习最有效最直接的原动力
期刊
“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布鲁纳这句话传递了一个清晰的教育理念: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特别是在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中,使我更加确信错误的灵活运用对学生的进一步掌握知识有很大的作用。学困生接受能力差,往往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有一定的误差,也会时常出现普通学生不会出现的错误,错误率也比普通学生高。所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困生时常发生的错误,它需要教师正确而迅速地作出判断并妥善处理,让学困生学习错误
期刊
初中英语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初步能力。近年来,听、说、读方面的教学已取得比较大的成功,但是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却受到冷落和忽视,中考作文得分率极低。  在新编英语教材中,写作内容是依据各单元话题散插在单元的最后一课,许多教师将它视为对话与阅读教材的附属部分,常常一带而过,把它布置为课后作业,使写作教学缺乏指导性和系统性,导致写作成为学生最薄
期刊
任何一位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学困生这个群体,学校里如果没有学困生,教师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教育中如果没有学困生,教研就缺失了探究的意义。因为有了学困生的存在,才有了教师赖以生存的平台,学困生为广大教师提供了舒展才华的广阔空间。从学困生的身上我们可以思考我们的教育观念行为还需要哪些改变,我们的努力方向还需要做哪些调整。学困生都有自己的特征,对学困生进行准确的分类和清晰的诊断是教师认知和教育学困生的起点
期刊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可以说人类的每一次重大进步背后都是数学在后面强有力的支撑。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发明了蒸汽机,没有数学又哪里会有现在先进的汽车自动化生产线。现在的信息化革命,没有数学,又哪里使信息可以如此快速的交换。数学是一种工具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往往数学上的突破,会带动很多其他学科的重大突破。数学是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
期刊
乐感是人们了解音乐所传达的某种感觉的感官能力,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美感是人们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是对事物美的体验。那么什么是数感呢?所谓数感, 就是指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关
期刊
一、问题提出  新课程实施前,“少慢差费”突出表现在,以教师讲授为主、满堂灌,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刻板训练上。  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学有了新的气象,教师关注良好学习环境的创设,关注文本人文内涵的开掘,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受,语文课堂有了生命的活力。但同时又出现了新的偏差。以感悟为主,用感悟来代替朗读,用感悟来代替背诵,用感悟来代替孩子的语言训练,淡化语言的学习、理解、运用;忽视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
期刊
语文课程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的一统。基于它的重要地位,作为语文教师,我高度重视,密切关注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力争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这个目标,我不断研究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利用课堂教学,指导学习方法  课程标准以“知识和能力” , “过程和方法”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来设计,第一次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提高到这“三重”之
期刊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每到学期快结束,就能听到有些教师的叹息声:“又要复习了,学生没有兴趣,老师再卖力也没效果?”学生呢?更不爱复习,觉得复习就是“热剩饭”,自己都会了,老师还要重复,没意思!但是,复习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阶段,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保证整个学期的学习成效,教师精心研究复习策略是必不可少的。  下面,我想结合六年级语文期末复习的实践情况,谈一谈小学高年级语文复习的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这就要求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改变以往只注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教学现象,改变假大空盛行,作文内容空泛的教学现状。因此,教师要改变教育理念,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