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域中文化认同初探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m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文化认同的内蕴指向
  从一般意义上说,文化认同是文化群体对于自身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反思性的定位、理解、辨识,还包括文化主体对其他文化群落存在、发展的看法和理解以及对于文化群落之间相互张力关系的参与、把握和认可。文化认同不同于极端的文化特殊主义,也不同于极端的文化普遍主义。文化认同超越了或背后隐藏着狭隘利益或文化传播上没有主见的极端文化普遍主义,也超越了或为了文化主权而抱残守缺或在文化传播中短见保守的极端文化特殊主义。既然是超越,那么文化认同的内在指向相对于前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那么人类的文化发展到底指向何处?我们认为文化在人类实践交流过程中将认同于一种包容的异质性。这种包容的异质性"尊重不同文化,强调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对话,强调世界的多元性","同时强调文化的开放性,强调人们文化自我选择的权利,尊重一个个体可以同时认同多种文化的权利"。这种文化发展指向不同于文化特殊主义也不同于文化普遍主义,它以包容的异质性认同的方式超越了这两者对文化特权和狭隘功能的追求,以文化自身特殊的生成本质与实践属性来思考、理解文化发展的内在意蕴。文化的发展应该是求同存异式的认同,是相互借鉴和发展的认同而不是非此即彼的认同。
  二、多元文化的相互认同是文化实践的必然走向
  文化认同是超越极端普遍主义和极端特殊主义的必然途径,这不是说文化认同要对二者进行折衷主义式的调和,而是意味着文化认同以超越二者背后狭隘利益和偏执思想之蔽,在文化实践中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推进世界文化相互进入到其他文化价值体系的历史性关系之中。这种从人类文化实践出发来探究文化发展途径和规律的思路,是超越文化普遍主义和文化特殊主义形而上学前提的基础。任何一种文化界域及其自我认同都必须在一个超越了自身抽象的普遍性幻觉和极端的特殊性认识的基础之上,在具体文化实践的现实关系中,将自身作为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特殊性通过文化形式再一次表述出来。
  文化认同是对各个文化内蕴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认识,是在全球化的视域中来看待全球化的文化实践活动给各个文化所带来的普遍性证明和特殊性彰显。文化认同的途径是文化实践。实践是一种主体的改造性活动。文化实践就是主体对文化活动的参与和对文化对象的改造。作为一种内在指向的文化认同,一种文化要在生活实践中回归到自身的展开逻辑、激发自身的文化活力就要从自身文化的历史性实践活动出发依据自身的生存根基和存在理由来把握过去,又根据对目前自身文化事件活动的正确理解来合理设想自己的未来发展。对于自身的理解、对自己文化的"现在"和"未来"的界定实际上取决于我们对"历史"的叙述。
  三、形成世界公民人格是文化认同的关键
  在文化实践活动推动下的文化认同是一种全球文化共在、互生的文化样态。全球化中文化的共在是指各个文化群落的文化实践活动相对于其他文化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在场。这种相互关系使得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是以其他文化的发展为环境。这种共在唤醒了人类在文化活动中的公共责任信念和共同体本为的生存意识。文化认同中的共生不是简单的共同生存,在人类文化实践活动中文化认同的共生不像生物系统意义上的均衡封闭相关系统,而是以人的社会活动实践为依托,在本质上向异质文化开放的社会结合方式,它不是仅仅局限于内部的相互关联和不断发展,而且还在相互承认文化实践方式、生活理念、世界图式等方面存在不同的人们之间相互往来,平等交往,自由活动和参与由共同体衍生出的各种发展机会。文化认同的发展使文化群落主体在文化共在、共生的文化实践活动中已经逐渐养成了一种具有世界视角、全球行动逻辑、人类类意识和共同体责任伦理的人格品质,这种品质在实践主体身上的出现,更多地体现了马克思所预期的"地域性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的发展趋向。在全球化中,文化共同体要超越两极对立的极端文化主义就要形成以理念和利益为基础的文化公共秩序和文化群落集体行动逻辑。而在对全球文化制度的创新与文化实践的促动中,世界公民人格是形成共同理念的人格要素和实现利益分割的对话基础。这种代表着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普遍性人格将是现实的、实践着的、社会性的文化主体之间进行商谈伦理构建的人文基础和内在动力。文化主体只有在相似的人格所引导下才能实现控制、认知、归纳和达成人类文化价值共识,共识的形成更是不同文化主体利益行动之间相互妥协、谅解、帮助的有效控制框架。因而,只有通过文化实践在全球不断促进世界公民人格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养成,人类不同文化群落之间才能在文化认同的框架中积极谋求多极主体实践行为的统一性。以人类文明中共有的、能够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责任信念、伦理秩序来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建构全球性的认同、协商和合作伦理,达成一种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公共秩序的,为化解资本主义文化扩张与民族文化有限生存之冲突和探索两者之间必要张力的可能性空间提供积极见解,并在终极意义上超越极端的文化普遍主义和极端的文化特殊主义。
  
  参考文献:
  [1]乐黛云.跨文化的对话(九)[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2]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我国高中都开设了政治课,而政治课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都是极为传统的,教师是课堂的主角,而学生则是欣赏表演的观众。这种教学体系不顾学生个性发展、难以激发兴趣的形成,是典型的灌输式教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强化学生对政治知识的掌握,但学生的修养、兴趣、品质、情感、良好的气质以及坚强的意志,都难以通过"灌输"形成。因此,该教学模式是单一化的,最终会形成如下课堂格局:教师口若悬河、慷慨激昂地讲解,沉
期刊
嵌入式系统"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件硬件可裁剪、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本科计算机专业嵌入式课程体系中基本都设置了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教学内容,可是如何教好这门课程,也是大家讨论的焦点。  一、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概念  嵌入式操作系统是一种用途广泛的系统软件,负责嵌入式系统的全部软、硬件资源的分配、调度工作,控制协调并发活动;它必须体现其所在
期刊
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从小学到高中绝大多数同学对数学都情有独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许多小学、初中数学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随着数学内容的逐步深化,高中数学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越学越用功,却越学越吃力,很多人抱怨自己耕耘了却没有收获。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下面几种:  一、没有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这
期刊
外语教学心理学从属于教学心理学,教学心理学(InstructionalPsychology) 概念是由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RobertM. Gagner)等人在1969年提出的,至今教学心理学已发展成为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和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它的许多理论和研究成果备受教学理论界的关注,对教学科学的发展产生着日益巨大的作用,1978年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格莱塞(Robert Glaser)主编
期刊
多年从事历史教学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才能真正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下面就这一问题,从中国各个历史阶段,浅谈一下自己之管见,以供同行们参考、批评指正。  一、中国古代史与现实生活的接轨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因为据现今比较久远,所以无论是教师讲解还是从学生的角度去接受这段历史知识都比较困难
期刊
一、引言  2004年1月笔者所在江南大学,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首批180所大学英语教改试点学校。学校和学院领导高度重视下,试点规模不断扩大:从2004年9月首轮的8个教学班到两年后第二轮的64个教学班。短短四年的教学和教改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具备了进一步向全校范围推广的条件和基础。2008年9月在总结江南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实施江南大学大学
期刊
一、引言  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外语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普遍关注。与此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英语的教学手段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了。教学工具从传统的黑板,粉笔向磁带,录音机再到今天的电脑,光盘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工具进化。在这些多媒介中,英文歌曲和电影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使用这一手段可使得英语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有效,有利于满足高职学生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等各方面技能的需要。笔者在本文中结合自己
期刊
一、引言  图式(schemata)一词来自希腊语,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哲学和心理学著作中。现代图式理论认为,"图式"是指大脑把过去存储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成若干个"单元"、"组块"和"系统"这就是"图式"。人们认识新事物是把新事物这一表象输入大脑并激活大脑中已有的相关"图式",使之产生联系,激活的"图式"越多,联系越紧密,对新事物的特性把握的就越准确,对该事物的认识就越快。  二、图式理论的提出, 及
期刊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映像,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容纳了文化的各个方面,反映了文化的所有内容;同是它也受到文化的制约。不同民族的语言,因物质环境和所处地域不同,社会文化的哲学渊源不同,也必然存在各自独特的民族个性,因此人类文化因差异的存在而就有了交流的必要。  一、英汉文化的差异  在语言这一民族文化的魁宝中,习语是其中最夺目的一颗明珠,是语言的精华,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形象生
期刊
徐特立(1877-1968)原名徐懋恂,又名徐立华,字师陶,湖南省长沙县人。18岁时开始担任教师职务,致力于教育事业长达70余年,从教蒙馆、小学、中学到大学都留下了他教书育人的身影。他不仅开创了我国新民主主义教育,还为社会主义教育做了奠基工作。他一生写了无数篇文章,出版有《徐特立教育文选》、《徐特立文集》等留存后世。他桃李满天下,毛泽东、蔡和森、许光达、李维汉、李立三、肖三、田汉等人都曾是他的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