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的零点”教学设计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juns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函数的零点是高中课程标准新增的内容。它将代数和几何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我们教师应该在函数零点的求解与个数判断上作深入研究。在教学中要渗透一些数学思想。
  关键词 函数的零点数形结合转化思想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苏教版,对函数零点的教学设计为:①提出问题;②给出概念;③实例应用;④总结结论。笔者认为教材的教学设计不是很好,所以进行了二次开发,作了如下的设计:
  
  一、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方程Inx x-4=0是否有实根?
  设计意图:教材从学生熟知的二次函数展开讨论,这样的引人缺乏吸引力,学生不感兴趣,因此我们应该重新思考,举出学生陌生的问题作为情境。这样才能吸引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2 探索交流发现新知
  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先研究y=x2-2x-3的图像。回答:①x2-2x-3=0的根是什么?②方程的根和函数图像与x轴交点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学生结合图像回答。
  师:引出课题:函数的零点。再思考:
  ①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函数图像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函数的零点-方程的根-图像与x轴交点。
  ②函数的零点是点吗?
  生:不是,是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是实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遇到复杂问题时简单化,寻找类似简单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合理迁移,培养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 师生互动总结方法
  师:课本P75例1。
  生:自行阅读。
  师:例2:函数f(x)=lnx x-4的零点的个数为_________。
  生:无法求根,可作函数的图像,再判断。
  师:图像不熟悉怎么办?
  生:可转化为熟悉的图像,转化为y1=lnx与y2=-x 4的交点个数。
  师:非常好!通过方程的等价转化,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
  设计意图:对于新问题,引导学生建立函数与方程的联系,由未知向已知转化,渗透转化思想,并培养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师:函数零点的求解与个数的判断,有什么方法?
  生:讨论,总结方法:①(代数法)求相应方程的根。②(几何法)转化为函数图像的交点。
  4 乘胜追击得出结论
  师:f(*)=lnx x-4有零点的区间为(k,k 1),则整数k的值为________。
  生:由图像可知零点在(1,4),要细化,考查(1,4)中的整数,得k=2.
  师;解后反思,发现f(2)<0,f(3)>0,这说明什么?
  生:y=f(x)在(2,3)上必有零点。一般地,若y=f(x)在[a,b]上的图像是一条不间断的曲线,且f(a)f(b)<0,则y=f(x)在(a,b)上有零点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训练熟悉各类题型,积累解题经验;通过解后反患,由特殊到一般,总结重要结论。
  5 反思质疑完善建构
  师:针对该定义,思考:①为什么图像要“不间断”?
  生:若间断,结论不成立如:f(x)=x-1在[-1,1]上。
  ②结论是有零点,有几个?
  生:不确定!如f(x)=x3-3x在[-2,2]和[-1,1]上。
  师:③若f(a)f(b)>0是否没有?
  生:不是!如:f(x)=x3-3x在[-1,2]上。
  设计意图:打破教材的神圣地位,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思维。
  师:函数零点个数的判断究竟该如何?
  生:若y=f(x)在[a,b]上的图像是一条不间断的曲线。①若f(a)f(b)<0,则y=f(x)在(a,b)上至少有一个零点;②若f(a)f(b)>0,则y=f(x)在(a,b)上零点个数不确定:③若f(a)f(b)=0,则y=f(x)在区间端点中至少有一个零点。各种情况具体几个要研究函数性质。
  6 当堂训练促进深化
  (1)f(x)=xlgx-1有零点的区间为(k,k 1),则整数k的值为______。
  (2)方程3x log2x=0在[0.25,1]内实数根的个数为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当堂训练,来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完善知识结构体系!
  7 课堂小结形成网络
  ◆函数的零点概念:函数的零点-方程的根-图像与x轴交点。
  ◆函数的零点个数的判断方法
  ◆数学思想: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转化思想。
  设计意入:回忆本节内容,回顾做题经历,畅谈个人体会,互相交流借鉴原本分散的知识经过梳理更加系统化、结构化,初步形成知识网络。
  
  二、对本教学设计的思考
  
  教材的二次开发主要有四个过程:课程情景化、课程重构、多元主体对话和课程教学一体化的过程
  本课从未矧的方程出发,建立合理的情境,让学生陷入困境,激发求知欲。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本节课的思维活动紧紧围绕着函数的零点这一核心内容由低到高,逐步深入的展开,始终渗透着数学的三大思想方法:函数与方程、转化与化归、数形结合。
  教学不是简单的传递、灌输书本知识,而应结合具体教学情境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其间可涉及教材内容的调整加工、教材资源的整合和教师自主开发的教学资源等。从而达到更好地开发教材的目的。
其他文献
笔者于2012年上半年参加了朱新余老师《如何编写试题》的专题讲座,此次讲座着重从如何改编试题,通过具体的例子步步深入讲解让笔者受益匪浅,深受启发,以下内容是笔者学习后之见解.  在讲座中朱老师提出:命题能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笔者感同身受. 现实情况我们了解无论是何种类型的试题,受时间和精力所限,不可能所有的试题都是命题者创造性地编制出来的,其中的大部分试题来源于对已有试题的改编.因此,教师必须首先
“我是来自科摩罗的叶辉辉……”   “科摩罗在哪儿?我还没有去过。”   2019年7月,在“20分钟”分享会上,我刚开口做自我介绍,就被任总打断了。   科摩罗在哪儿?6年前,我也跟任总一样,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没想到6年后,这个我曾经一无所知、自认永不会有交集的印度洋岛国,竟然会成为我生命中最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但其实说起来,我刚到科摩罗时,一切并不如我想象的那样,或者说,刚来我就后
【摘要】本文针对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重解题、轻概念的现象,提出了要重视概念教学的观点,并结合变式教学的方法(即:引入变式、辨析变式、深化变式和巩固变式等方法)和作者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了变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概念教学;透析理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数学教材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载体.正确理解概念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这对
【摘要】 本文以一节公开课为例,对新课程下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中学数学教学的有效生成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学;有效生成  2011年12月29日,在汉中市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上,陕西省教学能手、镇巴县泾洋中学的潘祥波老师展示的一节市级公开课《多边形的内角和》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大家认为这节课上得很“生动”——不仅教师的授课过程可圈可点,而且有另外一层意思,即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苏联加里宁语)知识形成的过程,不是装载,而是探求.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解决问题是思维的归宿.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突破记忆和模仿的模式,给学生一个自我探索、自我调控的空间,让每个学生的思维潜能得到更大的发挥,要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提高解疑技巧,独立思考,要发挥每个个体的积极性,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效益.  一、预习——吹响思维的号角  思维是要有准备的,课前预习,才可以发现问
认真研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站在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线的教师不难发现,《教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由此来看,转化学困生这项工作,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正确认识学困生  1. 所谓数学学困生,简言之,就是在数学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用专业的术语解释,
【摘要】数学是一门基础而又重要的学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数学已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融合在现代技术和生产之中.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实现数学应有的价值,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主体作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当今社会是信息的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日新
【摘要】近年来,动态几何问题在各地中考试卷中多有出现,有些试卷将动态几何问题当作压轴试题来考查学生,显示出动态几何问题对考查学生能力的重要性.动态几何问题体现了数学中“变”与“不变”、“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现以近年来中考试题为例,进行分类说明.  【关键词】中考;动态;数学  一、质点运动型  例1 (2011年河南)如图,在Rt△ABC中,∠B=90°,BC=53,∠C=30°,点D从点
【摘要】 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 学习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識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的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因此,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引导学生主动架构知识的过程. 为此,教师必须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要善于抓住参与时机,将数学课堂教学蕴于活动中,让学生感觉数学变得更
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课堂中设问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但目前数学课堂中,“问题”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重数量轻质量,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的过程;重结论轻过程,过分强调对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的灌输与记忆,忽视了其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过程的探究;重预设轻生成,个别教师不敢暴露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更怕学生提出老师没有预设的问题等. 那么,如何有效地设问,提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