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的色彩观及其发展方向

来源 :当代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kkpum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的传统色彩观追求的是一种人格化、象征性的色彩,这种独特表达方式的直接根源是中国的哲学和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清楚的追溯色彩观念的发展脉络与哲学文化根源的联系。在新的时代,找到传统色彩观念的发展方向,是色彩发展的历史需要,也是关系到中国画的前途命运。
  关键词:色彩观念;根源;发展脉络;发展方向;创新
  
  中国画,在古代也被称为“丹青”,是我国上千年历史的传统绘画。在这个古老而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对色彩的运用,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一个是远古到唐朝时期,以朱、赤、黄、绿、白、赭还有墨黑几种颜色为主,如新疆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壁画,还有用工致浓丽的唐朝李思训父子的金碧山水画,于是呈现出色彩的繁荣昌盛时期。另一个是在唐代以后的一千多年里,由于水墨画的兴起与发展,受到它的影响,色彩在中国画中的影响慢慢的减弱,特别是宋以来,兴起了士大夫文人画,推崇水墨情趣。然而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观念也随着改变,单一的中国画色彩面貌已经不再适应人们的需求,新的时代呼唤符合时代的先进的文艺作品。传统的中国画是否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前进呢?“笔墨当随时代”,色彩更需要改革创新,中国画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就是色彩,它已经被大多数人所认同,怎样依靠色彩进行改革,首先我们要对中国画色彩有个清醒的认识,掌握中国画色彩的特征,弄清楚它是怎样演变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更准确的找到前进的方向。
  
  一、中国画传统色彩观的演变
  
  中国画是哲学色彩观,中国的传统色彩观追求的是一种人格化、象征性的色彩。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的直接根源是中国的哲学和传统文化。中国画的依托是中国的传统哲学,在中国传统画论里,许多基本概念比如气、韵、虚、实、意、境、道、势等等,原本就是中国的哲学概念,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画的色彩理念是被中国的传统哲学和文化所引导和控制的。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中国的古典美学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画色彩观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吸收并发展了五色说,强调有序和谐的中国传统绘画上色忌火、热、燥而追求纯净、内敛、和谐之美,要求在上色时注意主从关系,节奏分明来获得画面色调的统一性,这些都对五色说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五色说,是阴阳五行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五色说就是用青赤白黑黄来代替一切色彩,它也是中国画色彩的根源。公元五世纪的《周礼•冬官•考工记》中记载“画匱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从这里面可以看到中国的古人对于色彩的用色观念和心理感受,还有他们把色彩与空间联系到了一起,因此,色彩也有了时空的玄学含义,所以方位也影响了色彩,这也说明了中国色彩从最初的萌芽阶段就同中国哲学的自然宇宙和天人合一的观念联系到了一起。
  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認为“五色令人目盲”,极力主张单色的回归,形成了推崇虚无空的素淡道家色彩观,就从“法自然”的角度,开辟出了一条具有朴实精神特征的中国色彩之路。《老子》中用得最多的词语是虚、无、静、玄、默之类,黑与白便是通于虚无的。
  这些观念为中国艺术的崇尚朴实无华,禁忌华而不实打下了良好的哲学基础,正因为这黑与白最能体现这“朴”,所以中国画走上了水墨的道路。黑与白的相冲融,创造了虚无缥缈、神秘无限、超尘脱俗等意境,他们不是单一的色彩,而是包含了众多的色彩感受和色彩印象。
  中国画注重主观色彩,谢赫的六法论更是被称为绘画的永恒的论断,而六法中对以后中国画的用色产生深远影响的就是“随类赋彩”。用色是主观确定色彩而不是客观事物颜色的摹写,特别是水墨至上的文人士大夫们,他们的绘画更多的是反映他们的内心情感。传统的文化和哲学思想深深地嵌入了文人士大夫们的思想中,这就决定了他们绘画色彩崇尚画面的清淡、幽怨和空灵。他们用水墨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感,即使用色,也只是简单的点缀,这种选择是服从于自身主观意识的选择。
  以上所说的是中国画的色彩特征,以及相关的根源,中国画有些特征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中国画家不善于用色。这种观念是不了解中国画色彩文化的根源,还有就是被西方的一些色彩观念影响所导致的。中国画的色彩观是一种人格化、象征性的表达方式。它和西方绘画色彩的表达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异:西方绘画色彩注重的是一种光与色的变化,他们对自然进行客观的描述,是一种比较理性和被动的色彩观念,而中国画色彩更注重象征和表现,注重一种人格化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在传统水墨画中,几乎不用色彩,只用笔墨的浓淡干湿焦的变化来表达一种高度民族感的审美取向。西方绘画艺术色彩的发展过程同时是改革和不断取代的过程,而中国绘画色彩语言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这也是中西方色彩观念的本质区别。也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绘画对色彩的运用是表达画家自己内心情感的主观色彩,而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写照。
  
  二、中国画色彩观的发展
  
  色彩观念和其他任何文化门类艺术语言一样,都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一条发展脉络。我们可以清楚的追溯色彩观念和哲学文化根源的联系。
  先秦到汉唐宋元时期,中国的古人,主要是受儒家礼教性色彩观念的影响,开始色彩多样的工笔创作。许多色彩绚丽的仕女图、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流传到现在,这也说明当时的画家把色彩的运用推向了一个高潮。由于受儒家礼教性色彩的影响,要以充满象征意义的正色为主,反对妖艳花乱的色彩,是为了和儒家礼教性的色彩观达成统一,这也就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有些个性的色彩也就在此被抹杀了。唐朝以后,色彩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水墨开始受到重视,文人画的兴起形成了重视水墨而轻视色彩的新局面。到了南宋,形成了一种色彩辅助水墨画的色彩表达方式,浅绛山水也就是在此时形成的。表面上看色彩不如以前艳丽,色彩没有充分的体现出来。但是,在某些意义上,水墨和色彩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们都是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
  中国画发展到现在,人们的思想不再受传统哲学和诸子思想的约束,出现了很多流派,画家也开始重视自身情感的表达,但是主观意识的表达并没有削弱,表达的方法更为广泛、理性、开放。现在社会主要分为继承派和改革派两个流派,继承派主张对中国传统色彩的继承和保护,他们并不局限于对古典绘画的摹写,而是用传统的色彩描绘当今的时代内容,为传统的中国画注入时代的因素。而改革派主张对色彩语言的创新,注重色彩的独立意义,色彩的创新也吸收了西方的一些色彩观念,为中国画色彩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中国画发展到现在,无论是继承派还是改革派,都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思想,做了很多的色彩尝试,中国画的色彩观念也得到了很大的突破和发展,新的色彩观念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中国画色彩的创新,完全可以吸收建筑、陶瓷、染织、刺绣、服饰、漆器方面还有民间艺术、民族艺术等方面的各种色彩,然后结合现代的审美理念,从而达到对传统色彩的再发现和再认识。某些特定的画面都是用特定的色彩来表现的,某些意境用色彩来描述的时候就更为贴切,这样色彩更能传达画家的内心情感世界。《秋林》《秋色》《黄山》都是林风眠的代表作,他的画面色彩斑斓、粗狂沉重,分明是一首首色彩的交响乐,林风眠通过长期的绘画实践,在画面中大胆探索,运用丙烯、水粉等多层覆盖的重彩技法,使得色彩在宣纸上的表现力大大增强。
  中国画绘画色彩无论是民间绘画色彩还是西方绘画色彩,只要有助于我们现代中国画色彩的发展,我们都要大胆的借鉴和吸收。有了新观念的支持,就可以更好的借鉴与理解现代艺术观念和形式,选择一个既符合中国画基本规律又能体现自己绘画个性的角度为出发点来进行艺术创作。
  
  三、结束语
  
  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笔墨当随时代,色彩更应该随时代的潮流前进。我认为色彩是绘画艺术中最具生命力表现因素之一,特别是在社会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国画色彩的开拓和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中国画发展的需要,更是人们精神生活的迫切需要。色彩的创新是为了中国绘画艺术更好的发展,中国画应当在保持自己本身特色的基础上,借鉴一些西方色彩因素还有具有时代个性特征的因素,来表达我们精神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这是中国画色彩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
  [2]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
  [3]王文娟,《墨晕色章—中国画色彩的美学探渊》,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4]刘源,《中国画色彩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5]周晋,《中国画传统色彩表现》,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启蒙运动非宗教思潮的产物,现代性精神在世界“祛魅”的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而理性和自由之所以成为现代性精神的两大支柱,得益于宗教丧失整合社会的价值之源后,学术精英和广大民众对理性与主体性的极力张扬和积极响应。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性精神以宗教精神的替代物面目出现,无疑是为世界的“祛魅”提供了合理化诠释,同时也昭示了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  关键词:现代性;“祛魅”;理性;自由    福柯将
期刊
摘 要:具象绘画与具象表现绘画的不同之处表现在:具象绘画是一种写实性的绘画,是对自然现状以具体的形象来表现艺术。而具象表现绘画则强调了绘画的本质是一种看的方式。具象绘画与具象表现绘画二者的相同则表现在艺术家的创作来源是他们周围的生活和客观现实,以各自不同的表现方式来唤起情感的总和,即对人类情感的表现。  关键词:具象绘画;具象表现绘画;审美特征    一、具象绘画与具象表现绘画产生    纵观古今
期刊
摘 要: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各种高新技术不断革新和发展,军事伪装必将面临新的挑战,呈现新的特点。本文主要分析了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军事伪装将呈现的典型特点,并提出了要达到全空域、全时域、全频谱、全信息复合式军事伪装的一些新方法。  关键词:隐身技术;网络技术;心理欺骗;复合式伪装    随着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战争将成为一种全新的作战方式走上新世纪战争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高校英语老师目前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要求在新形势和新环境下高校英语老师构建新的教育思维模式,摒弃原来的权威地位,认真践行继续教育。  关键词:高校英语老师;继续教育;对策    继续教育是一种以知识的更新、补充和能力的提高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是一种终身的、高层次、追加型的教育。如今英语学习呈现出历史最佳环境,影视资料,网络下载,课外辅导班,外教引入等等,对于英语老师却
期刊
摘 要:受贿案件的证据具有单一、隐蔽、易变等诸多不同于其他案件的特点。这意味着,侦查人员必须以更加严格依法的手段,来客观全面、深入细致地收集和固定证据。本文试从公诉的角度,浅谈如何紧紧围绕刑事证据的“三性”即客观性、合法性和关联性,来分析、收集证据,并对案件证据是否确实充分作出正确合理的判断。  关键词:受贿案件;证据特点;证据收集;审查判断    近年来,随着反腐斗争的深入开展和对贿赂犯罪打击力
期刊
摘 要: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分析中国美术发展历程,试图捕捉在大的社会背景下,美术工作者的思潮变化曲线。在这条曲线中,对“技”和“意”的偏重均有根据有背景的发生变化。其中有对美术发展有益的,也有无益的。本文旨在以一个学院学院的角度进行思考、探索,力求以一个正确的心态去面对“技”的日常学习以及“意”的生活积累。  关键词:中国;当代;美术;意在笔先;学院派    一、浅析中国当代美术发展历程    纵
期刊
从80年代至今天,被人们普遍公认的命名是“转型期”: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思想转型、文化转型。转型意味着一切都处于流变不居之中,一切尽在“化”中,一切尽在不确定和探索中,一切尽在同生共振或矛盾冲突中。旧的尚未全部退出舞台,新的也未完全占领市场。  在文化体制改革中,新闻传媒特别引人注目,这是由我国新闻媒介的特殊性和巨大的影响力决定的。就电视而言,更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体育直播、电视广告、电视
期刊
摘 要:劳务派遣用工方式,对于方便劳动者就业和企业用工、妥善解决地区间经济关系等问题起了一定作用。但近年来,这种用工形式被无限制的扩大了使用范围,就显示出其负面效应来。劳动合同法规制下的劳务派遣单位需要调整自身经营战略,有效衔接被派遣劳动者和用工单位之间的需求,向双方提供相应的增值服务,推动劳务派遣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劳务派遣;劳动合同法;劳动关系    劳务派遣用工方式,对于方便劳动者
期刊
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的职能之一就是对侦查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逮捕犯罪嫌疑人。案件是否符合逮捕条件,主要在于侦查部门所提供的证据情况。审查逮捕主要就是审查证据,证据对于证实犯罪事实,进而确定是否采取逮捕措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对逮捕证据进行正确审查,才能保证准确及时地进行批捕工作,从而保证整个刑事诉讼程序的完成。因此,正确理解和适用刑诉法有关逮捕的证据条件,把握审查判断
期刊
我们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常常会感到速度不够快,电脑的速度除了与线路及电脑硬件品质有关外,还与我们的使用习惯有很大关系,怎样能使电脑更快?我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使用硬盘。首先我们要了解硬盘盘片的物理结构。分区并格式化后的硬盘是以扇区为基本单位的,一个分区是由若干个扇区构成的。那什么是扇区呢?我们都知道磁盘在工作时是转动的,它所存储的信息是按一系列同心圆记录在其表面上的,每一个同心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