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芳编辑路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gc5961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对孙琇的专著《编辑如是》进行了分析、论述。该书理论结合实际,在出版学、编辑学、编辑审稿、改稿、培育出版市场等方面,提出了独到见解,对编辑实践具有指导与借鉴作用,是一部具有创新精神和文化价值的编辑学著作。
  关键词:
  孙琇 《编辑如是》 编辑文化
  孙琇退休、离开《编辑之友》主编岗位已多年。他留给编辑界的,似乎只是一个渐行渐远、愈来愈模糊的背影了。然而,当他把自己的专著《编辑如是》奉献出来时,他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面前。[1]
  1994年,当孙先生接掌《编辑之友》时,《编辑之友》正面临作者群和受众面发生变化,市场开始受到挤占的局面。怎么办?他以“保持全国水平,保持学术层次,贴近编辑实际,贴近出版实践”为定位目标,具体实施了三项措施:一是集中,即将内容集中到图书与期刊编辑,兼顾专业报纸编辑上来;二是转移,即在组织作者和确定读者对象方面,有意识地向中青年编辑转移,注重发现和推出青年编辑;三是拓展,即从学术刊物拓展为学术文化刊物,坚持以理论研究为主,再增加一些出版文化气氛。[2]从学术刊物拓展为学术文化刊物,在学术后面加了一个文化,这便有了“自题小像”这个栏目。正是这个栏目,引领我走进了《编辑之友》,走进了编辑队伍。记得那时我刚刚从事编辑工作,对编辑理论和实践都很陌生。当我看到“自题小像”栏目时,也投写了《寻找支点》一文。很快就收到了孙先生的来信,告诉我将很快发表,希望能经常投稿。“自题小像”就像一支号角,召唤众多的编辑灵魂齐聚一堂,成为《编辑之友》的一个亮点。
  孙琇是质疑的。所谓质疑,就是疑人所不疑、言人所不言。“三审制”历来被编辑出版界视为金科玉律。孙先生却对此有的质疑。他在《“三审制”,并非简单的话题》一文中,对“三审制”的形成过程和现状进行了详细论述:“三审制”的关键是三级审读,这三级是行政管理上的三级,是“官本位”的反映,对书稿的判断水平不一定与行政级别成正比。怎么办?孙琇提出,一要明确资格、标准、责任;二要变革组织方式。20世纪90年代中期,编辑界就“编辑学者化”进行热烈讨论。孙先生指出,这个问题算不上是个真问题:“这个问题的研究文章够编一大本厚书,可至今除一堆空洞的奋斗目标与方向之外,又提出了什么切实可行的途径与标准来了吗?或者说在什么地方有多少编辑经过这十多年的努力已达到‘学者化’了?有人会说这一讨论与研究促进了编辑队伍素质的提高,我看未必。如是,那何不推而广之,也来倡导‘教师学者化’‘医生学者化’‘公务员学者化’‘领导干部学者化’……来个全民素质大提高呢?”[3]在出版物上数字须使用阿拉伯数码的问题上,他也质疑。在《由一则“编者按”侃起》一文中,不仅对出版物中数字用法的规定提出了不同意见:“与数字用法类似,出版界还有许多规范,而有些人尤其热衷于这些规范,特别是某些科技刊物与学报的编辑,他们把此上升为出版物与国际接轨的高度,且称之为‘编辑工程’。规范可以要,但一切规范是为方便信息交流而制定的。如果为规范而规范,不在内容的先进性上下工夫,就可以走向国际、提升我国的科学文化水平吗?我看不见得。”规范、标准,只是形式,不是内容。对出版物而言,重要的是内容,根本的还是内容。编辑的水平、能力,从根本上讲,应体现在对内容的把握,而非对所谓规范、标准的熟悉程度上。很久以来,科技期刊编辑界存在着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即一味强调所谓规范化、标准化,而疏于对内容的科学判断与把握,这也是导致科技期刊内在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注重规范化、标准化,而忽略对内容的把握,是对编辑功能的一种误导,值得警惕。对文后必须列出参考文献,孙琇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在《“三审制”,并非简单的话题》一文的“追记”中说:“论文要有参考文献,后来成了几乎硬性的规定,实在有些多余。……任何一篇论文都可以列出若干参考文献的,是不是真参考了别人根本辨别不出。”事实也如此。且不说提高所谓影响因子,一些期刊和作者乱搞互引、自引的把戏,就是从理论研究角度看,有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也未必是“参考”了什么文献才作出的。
  孙琇是包容的。一份刊物要办得大气、办得精彩,就要有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气度和胸怀,就要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观和场面。否则,就会是了无生气、死水一潭。孙先生不但允许发表不同观点的文章,且能够发表与之观点相左的文章。在编辑学研究中,他认为存在“泛化”和“玄化”的偏向。“泛”是外延泛滥,“玄”是有意玄虚。如有的人认为人脑中天然存在编辑机制,人的思考功能本质上就表现为这种机制,这一机制使肌体操作而产生编辑活动。还有人提出编辑企业家化理论,认为这是编辑学的分支,等等。对这些意见,虽不同意,但他认为一个理论能不能成立,应当由讨论和实践来决定,而不应由编辑说了算,因而把这些观点发表了出来。有位学报主编写了篇文章,在刊发的同时,孙先生对他说:“你论文写得很不错,我们一定刊发,但我也明告你我的看法,你论文中讲的大多行不通,只是一种理想化而已。”[4]我的“编辑论”系列,如果不是孙先生的包容,是不会问世的。文体学专家、西北师范大学任遂虎教授认为,“编辑论”系列颠覆了论文的写作模式:“无论哪种文体,如果成为社会上兴盛一时的通用文章,参与写作的人数日渐增多,那么就会形成固定的套式。于是,连大文豪也写不出新意了。面对这种情况,人们不得不寻找其他文章体式,以便从旧套式中解脱出来。……‘另类’学术文体之所以成为‘另类’,是因为在文体形式上不拘泥于论文的结构格式,在内容表达上不株守论文的全面性原则。《编辑独语》恰恰在这两点上被称为‘另类’学术文体的。”[5]“学术文体的单一化倾向,已成为学术文化横向发展的障碍。诸如模式化的结构安排、呆板的表现手段、烦琐的材料罗列与叠床架屋的拼凑,使得论文大有‘八股味’。……正是在铺天盖地的模式化轰炸中,《编辑独语》多样的文体形式才显出一丝轻灵、活泼之风。”[6]
  孙琇是机智的。《编辑之友》1996年第1期刊出一篇《对“两个效益”提法之质疑》,其基本观点是社会效益是基于社会的,不仅空间大且时间长,是抽象的,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反映出来,也不易用数量表示,经济效益就是单指出版这本书的出版社获利多少,二者不在同一范畴,把两者并行起来作为对出版社的要求是不妥的。这本是一种正常的学术探讨,没想到却遭到“高层某处”的诘问,一时间空气紧张。怎么办?孙先生处变不惊,沉着应对,先摸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然后“逼自己认真学习邓小平的论述、江泽民的讲话及相关文件”,遂写了篇《出版工作必须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按此篇的“追记”所说,这篇东西有三“最”:一是题目最长,因不长不足以表明观点;二是最像论文,内容严肃,绝对主旋律;三是最没人看,“我相信出版人中扫一眼标题和小标题就不错了,真细读下来的绝对寥寥”。他的机智还表现在借名家之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为表达对出版物数字用法的不同意见,他在《编辑之友》上刊发了于光远的《勿置我于非科学境地》和罗新璋的《爱护文字的谐和自然》,以此表达对使用阿拉伯数码代替汉字的质疑。   孙琇是诙谐的。在编辑学研究中,来自高校的研究成果引人注目。但由于缺少编辑实践,缺少市场经验,因此被出版界人士戏称为“编辑玄学”“经院编辑学”,甚至指斥其为“没干过编辑出版的人还能研究什么编辑出版”。对此,孙先生不以为然:“会做生意能赚钱与研究经济学那是两码事。”他对写职称论文是不屑的,也从未有过为评职称而写什么的举动。然而歪打正着,他为参加全国出版科学讨论会而写的一篇论文,先在《编辑之友》上发表,之后被《编辑学论集》选中,接下来又被山西省评为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及至评职称时,又做了一回“代表作”论文。从参会、刊登、入集、获奖到评职称,一篇论文连用五次。对此,他“悟”出了一个“歪理”,就是写论文可以“少写多用”,有一篇就成为有点响声的一篇。[7]在为评职称而写论文,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时下,此“歪理”不是一种教益?对杂志能推出“编辑论”系列,我心存感激,孙先生说:“再优秀的助产士也不能认为是与母亲共同生了孩子,再伟大的人也无人会去关注他的诞生是由谁来接生的。只此而已。”[8]他还从《西游记》中看出了问题,即孙悟空能够降伏的都是没有背景的,不能降伏的都是有背景的,“人界如此,仙界、妖界原来也是如此”。
  孙琇是经验的。孙先生在长期的编辑实践中,总结出了选稿用稿的“四弃”“四取”。所谓“四弃”,即对综合型、通用型、例证型、讲义型这四种稿件弃而不用。所谓“四取”,即对新、实、深、耐这四种稿件予以录用。[9][10]在“四取”中,他对“耐”很是看重,发现凡称得上经典者都是耐读的。在《戏说编辑功夫》一文中,则将编辑的基本功总结为“偷、仿、悟、达”四字。所谓“偷”,就是要留心留意、自行揣摩、自行掌握,学得一些非书本、非传授的东西;所谓“仿”,就是要注意模仿,模仿是创新的必要前提;所谓“悟”,就是要在实践中研究、比较、总结;所谓“达”,就是要具有健康的心灵。孙先生通过对《北京晚报》上的人物专访栏目加以研究,悟出一个专访的规律,即访普通人要写其事迹,访知名人物则要写其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他对人物的专访,即遵从此规律。编辑,自然要改稿。怎么改?改稿有无规律可循?他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三条:一、不能不改,尽量不改;二、务须改对,不求改好;三、保持原意,保持原味。[11]实践表明,编辑改稿很难让作者满意,多半是出力不讨好。笔者对编辑所改,几乎没有满意过。安造计先生写《任火是一只鸟儿》,其中有一段话:“在正午的喧嚣中很难听懂他的旋律,只有在尘埃落定的空山雨后,净心侧耳,才能听懂高山流水般的叮咚激越……”没想到,编辑将“净心侧耳”改为“静心侧耳”,一字之差,境界悬殊。对此,安造计先生耿耿于怀。孙先生的这些观点发表后,有人提出了批评,认为这些观点并非规律,且“消极性太强”。对此,他以《站在地上的回应——再谈编辑改稿及其他》一文回应。
  孙琇是忧患的。面对学界造假、重复、抄袭、剽窃的恶劣行径,孙先生指出:搞建设反对“泡沫经济”,搞研究同样也要反对“泡沫学术”。在反对“泡沫学术”中,“编辑、主编、学术团体负责人以及各路评委等也有很大责任”。针对高校学报的问题,他指出,不少学报的“学术性”正被“职称性”代替,学报上充斥着为评职称而拼凑、杜撰、抄袭的“泡沫论文”。学报成为评职称的工具,靠版面费来创收,长此以往,学报还能成其为学报吗?对抄袭者,孙先生正告之:“抄袭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以此成学问者(成职称不在此列)古今无有。”[12]
  孙琇是真诚的。孙先生当年曾写了洋洋洒洒数万言的《“独语”的里里外外与编辑的七七八八》,当他将此文寄给高起元老师时,特别提出两个要求,一是不许改动一个字;二是放在《走向编辑灵魂的圣坛——放谈〈编辑独语〉》一书的最后,作为压轴。这次,他又把这篇文章放到了《编辑如是》的最后,再次袒露了真情。
  《编辑如是》在每篇原发表文章的后面都加了一个“追记”,既介绍了当初写该文时的背景,又对一些问题进行新的阐发。“追记”是孙先生对编辑文化的再思考,是他的生命跃动。正是这些“追记”,把一个鲜活的孙琇又一次推到了世人面前,使之又回到了我们中间。
  参考文献:
  [1] 孙琇.编辑如是[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2] 孙琇.刻意定位[M]//孙琇.编辑如是.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3] 孙琇.编辑出版研究一二三[M]//孙琇.编辑如是.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4] 孙琇.学报:审读的浮想[M]//孙琇.编辑如是.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5] 任遂虎.学术论著:需要“另类”表述——读任火先生《编辑独语》兼谈学术文体[J].中国图书评论,2007(1).
  [6] 任遂虎.编辑学坛一枝“独”秀[J].出版发行研究,2007(5).
  [7] 孙琇.建立编辑学体系概念随想[M]//孙琇.编辑如是.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8] 孙琇.“独语”的里里外外与编辑的七七八八[M]//孙琇.编辑如是.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9] 孙琇.选稿四取[M]//孙琇.编辑如是.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10] 孙琇.选稿四弃[M]//孙琇.编辑如是.: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11]孙琇.编辑改稿,有规律可“寻”[M]//孙琇.编辑如是.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12]孙琇.抄袭有术[M]//孙琇.编辑如是.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编辑部)
其他文献
摘要 IPTV在中国已走过8年,较传统电视而言,交互性特征和第三方增值业务的聚合优势曾使其备受关注,如今走向却并不明朗。有学者认为IPTV就是数字媒体时代的电信小灵通,只是一个过渡产品而已。就连IPTV的领军企业百视通也承认自身并无绝对优势,那么IPTV究竟何去何从?文章通过回顾IPTV发展中所遇到的机遇与挑战,并结合以百视通为案例进行的SWOT分析来阐述三网融合背景下的IPTV是否是过渡产品的问
期刊
摘要:  本文从改善消费体验、增加顾客黏性的角度出发,考察我国出版企业网站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负面影响,且借鉴人机交互设计方面的前沿成果,分析出版企业网站设计优化的基本思路,并以国外同类网站为标杆,探讨了我国出版企业网站设计的改进空间及操作细节。  关键词:  人机交互 出版企业网站 读者体验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字化转型是目前出版企业战略部署中探讨最多的议题。从整体绩效考量,除数字技术应用、阅读
期刊
摘要:沈从文的报刊编辑实践思想充分体现在其对《大公报·文艺副刊》的编辑活动中。他深刻论述了报纸副刊的重要性,积极营造读者至上的副刊编辑观;追求文学超脱性,旨在建立高雅文学园地的编辑理想;坚持只认作品不认人,作品能修不退的人本编辑态度;他要求编者谨守职业的尊严,对副刊版面编排精益求精。  关键词:  沈从文 创作歌者 编辑舞者 文艺副刊 编辑思想  1928年,沈从文与胡也频、丁玲合伙创办《红黑》月
期刊
摘要: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不仅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公众媒介素养不高,而且舆论界也呈现出相互竞争、冲突甚至对抗的乱象,政府舆论引导变得必要而迫,在此方面,发展新闻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关键词:  社会转型期 舆论引导 发展新闻学  发展新闻学认为,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期应重视媒体的社会责任,媒体应根据国家利益引导舆论,在保持社会稳定、维护民族利益、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做到“大
期刊
摘要:在报媒受到其他媒体挤压的背景下,将通讯做活、做深、做新的问题很值得研究。通讯做活的主要路径有:细化报道内容,注重讲述故事,展现生动细节。通讯的深度怎样实现?首先是采访的过程体现深度,其次是提出的问题体现深度,再次是确立的主题体现深度,最后是进行的分析体现深度。通讯之新应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在思维上求新,在文体上求新,在选材上求新,在结构上求新,在语言上求新。  关键词:  通讯 写作 思考 
期刊
摘要 西方哲学史上的解释学转向推动了语言学的转向,而语言学转向使语言从一种对话和交流工具上升到了人类存在的本体。新媒体时代是一个“无时无刻不传媒”的传媒化生存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语言的本体地位被传媒所代替。传媒已经不再是一个外在于我们的用于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的工具,而是事物存在和自我发展、自我揭示的领域。我们置身于传媒世界中,理解着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一切存在之物。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 传媒转向
期刊
编者按:2013年3月初,盛大文学旗下起点中文网的吴文辉创始团队集体请辞。不论是从出版还是商业的角度看,事情的本质似乎是起点最资深的总编辑带着几十个网络好编辑出走,于是引起国内网络文学出版平台的混乱震荡,一家独大的盛大文学也迎来了百度、腾讯两大对手。同月20日,人民文学出版社举办了首届“白鹿当代文学编辑奖”颁奖典礼。该奖由《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先生提议并自掏腰包设立。这个行为是前所未有的,也表明向
期刊
摘要:  曾庆香副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大众传播符号研究》,拟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付梓。本书将静水深流的符号学理与波涌浪翻的中国实践有机融合,基于问题意识以及具体的社会传播现象进行学术探讨,揭示内在的联系,阐发普遍的规律。本文由此反思了当下由于学科膨胀带来的从理论到方法的一些“乱象”,希望有助于扭转空疏学风,脚踏实地“走转改”,以体现新闻学人的文化自觉与学术自觉。  关键词:  传播符号
期刊
摘要:  数字环境下报纸新闻付费还是免费已然成为近年业界和学界的争议焦点。本文从影响报纸版权保护的内外部要素着手,系统分析新闻特性和数字环境对报纸版权保护的影响,认为二者都会弱化报纸版权控制,并最终提出从盈利模式和数字环境影响两个方面来考察报纸新闻到底是付费还是免费。  关键词:  新闻版权 版权控制 传统社会 数字环境  数字环境下报纸新闻免费还是付费无疑是近年来业界和学界的争议焦点之一。目前,
期刊
摘要:  本文对2002年至2012年间报刊标题使用338组异形词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在规范试行以后,多数异形词的书写形式得到了规范,但仍有少量词语的非推荐词形仍然盛行。通过分析,作者提出了异形词整理规范的一些建议,呼吁广大报刊编辑应严格执行既定规范,为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做出贡献。  关键词:  异形词整理表 报刊标题 调查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2001年12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