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业复兴勇破茧 走出困境终成蝶

来源 :凉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geyong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世纪初开始种茶,二十世纪末因茶更名,甘洛县新茶乡,一个生产优质绿色有机茶得天独厚的地方。从最初的自采自用到后来的经济商品,从几度荒废到复兴开发,新茶乡的茶叶产业终于走出困境、破茧成蝶,成为贫困群众勤劳致富的主导产业、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支撑。
  谷雨前一天,记者走进新茶乡普卡洛村的百亩茶园,种茶制茶的示范带头人、村党支部书记阿木子举讲述了新茶乡茶叶产业的前世今生。
  特殊环境成就特殊品质
  新茶,原名新建,1952年建制设乡,1981年更名为新茶公社,1984年改名为新茶乡,距离县城26公里,省道S217(甘洛——石棉)穿境而过。全乡辖8个行政村,茶业种植区主要在普卡洛村和大林村(同样适合种植茶叶的还有新场村和安吕洛村),涉茶农户382户1432人(其中:贫困建卡户150户629人)。茶业产区水源洁净、土地肥沃,小气候特征明显,海拔在1650-2000米之间,为全国同纬度最高茶园之一,距离S217仅4公里。该地区远离污染源,茶树病虫害少,所产茶叶品质优,有香醇回甘、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高、耐冲泡等特点,深受省内外“行家”的青睐。
  山外来客带来山外品种
  “新茶乡的茶,最早是从乐山犍为搬到普卡洛村的罗开顺先辈带进来的,距今大约有180年的历史了。”阿木子举告诉记者,在普卡洛村落户后,罗开顺的先辈就在自家周围开荒种植了200来株“老川茶”自采自用,这在那个温饱问题都还没有解决的年代,村里人曾一度认为搬来的是一家疯子,饭都吃不饱还喝这个树叶水“刮油”。殊不知,它可是巴蜀地区(茶树起源地)的原生品种、中国茶文化的活标本。
  政府经营打造政府品牌
  1972年,时任甘洛县委书记的李金玉到新建乡调研,喝了“老川茶”之后,给了很高的评价。随即在县委扩大会议上研究决定在全县发展茶产业。经过试验,唯有新茶乡适宜。“当时大林村种了120亩,普卡洛村100亩,还建了加工房。”阿木子举说,县政府还派驻了工作队,由政府经营,那个时候加工出来的茶经县外贸公司销售,每年都是供不应求。
  自主发展荒废自主茶园
  随着土地分到户、驻村生产队的撤离,普卡洛和大林两个村的茶园失去了依靠,承包户无管理经验、制茶技术和销售渠道,茶园面临荒废。1995年至2014年,相继有私人承包经营,并得到政府项目支持,规模扩大到了近2000亩。但是受外出务工潮带来的劳动力缺失、技术掌控上的缺陷等因素影响,茶园入不敷出。作为承包人之一的阿木子举担任村支书后,更是没有时间打理茶园,便任其自生自灭。
  新的时代迎来新的机遇
  2015年,脱贫攻坚的号角在全国吹响,新茶乡茶叶产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乡党委政府经过充分的分析研判,決定废业复兴、重塑品牌,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带领茶农学习种茶和制茶技术。年底,普卡洛村沃科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纳入农户62户, “政府引导、茶农自主”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2017年,引进雅安市赋雅轩茶业有限公司接收普卡洛茶园管理,并派驻三名技术人员以点带面培训茶农。同时,公司还负责收购农户的鲜叶茶进行加工销售。
  “第一次来看到这么好的茶园就快荒废了,心里很着急啊!感觉这是一种浪费。我们进来就是要把茶农的信心找回来,把这几块茶园抢救回来、保护起来,赚不赚钱的无所谓。”赋雅轩公司总经理刘全在电话里告诉记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制茶第四代传承人,“如果茶业只是为了赚钱,那人生将失去意义和价值。”是他的座右铭。
  快速起航赢得快速效益
  考虑到规模发展的局限性,新茶乡茶业拟走高端发展路线,在生态有机上做文章,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破困境、突重围,打开了产业发展的新局面。2018年4月9日,在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由县农办、乡党委政府和赋雅轩茶业公司联合举办的甘洛县新茶乡首届茶文化活动在普卡洛村举行,活动内容包括现场采茶、制茶、品茶、茶艺茶技表演和茶品展销。现场制作的全手工茶——甘露,价位分别在1000元至2000元不等,展销效果比较可观。
  “好多茶民通过网络平台看到了这次茶文化活动后直接打电话来订购,现在首批成品茶快卖完了。”赋雅轩新茶基地负责人魏天虎说,举办这次活动主要是让茶农看到茶产业发展的前景,主动参与进来共同发展。
  “通过公司的科学管理,今年的茶比往年多了一倍多,首批茶采摘我就挣了3000多元。”现年41岁的贫困户阿衣尔布说,老夫有病需要照顾,两个孩子一个高一、一个初三,不可外出务工,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补贴家用,这得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感谢公司的照顾。
  据介绍,赋雅轩公司雇用本地农民工采摘承包园里的茶以每斤40元的工价支付,以每斤80元的价格收购茶农自家茶园采摘的首批茶,这个价格比往年足足增加了一倍还多。接收茶园管理一年多来,赋雅轩已在茶园管理、扦插育苗试点、茶文化宣传、基础设施等方面投资20余万元,带动农户128户530人(其中贫困建卡户43户167人)。成功注册“清新新芽”、“嘉普乐”第一批商标。公司还将建500平方米加工生产基地。
  长远规划必得长远发展
  “在现有发展基础上,我乡将扩大种植规模,发展茶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新茶乡领导说,将通过示范区中的核心区普卡洛、大林建设3300亩茶业基地,辐射带动安吕洛和新场两个村发展1500亩。目前,脱贫攻坚通村硬化路已完成,住房建设将在年底全面完成,电力提能和灌溉设施建设工程即将启动。待茶园建成后,发展茶文化旅游项目,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着力打造集休闲娱乐、观光旅游、文化传承为一体的乡村文化体验基地。预计到2020年项目建成后,茶业将成为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茶农人均收入达到4500元。
  作者手记:任何产业的兴起,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技术的掌控。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是农业产业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新荼乡的荼产业路就是个鲜活的例子。好在新荼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利用现有资源,废业复兴,走出困境,让茶农看到了曙光。
其他文献
三十年前去甘洛  在我从小的记忆里  彩云都是从北方升起  而甘洛  就在我住地的北方  曾经有段时间  我把远当成了高  远处的甘洛  被牧歌托举在空中  终于 我乘坐一列慢车  向着彩云生处  去北方的甘洛  去我梦中的高地  甘洛,不知名的兄长  慢车那天没有报站名  子夜里 窗外什么都看不清  甘洛有多远  甘洛在哪里  我的焦急投映在  同车一个兄弟的眼里  他靠近我无比真诚  兄弟 甘
期刊
知道一点彝族毕摩和苏尼文化的人都知道,彝族传说中有座“鬼山”,所有毕摩和苏尼活动都要把各种各样的“鬼”往这座山里送。这座山叫德布洛莫,深处“彝地之首·甲古甘洛”以南的崇山峻岭之间。  德布洛莫,彝语音译而来,怪兽山的意思,位于拉莫乡境内,距离县城约45公里。传说此山有200多种神奇诡谲的鬼魅,被大小凉山彝族视为魑魅魍魉会聚之所,是凉山的神秘之地。  正值炎炎夏日,跟随当地向导的脚步,由《中国国家地
期刊
在小相岭的北延部分有一群山,因出产多种名贵野生中药材而得名“小药山”;在这群山之间,有一个高山冰蚀湖,因“湖里住着犀牛王” 的传说而得名“牛角海”。牛角海周围的山顶角峰林立、寸草不生,而湖边周围却是灌木丛生、奇花异草密布。远观,牛角海犹如一颗遗落在大山里的碧珠;近看,牛角海就像一面镶嵌在大地上的明镜。这里是“驴友”徒步登山的绝美路线、户外露营的旅游胜地,更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地方。  那年端午假期
期刊
当年中国工农红军过甘洛,在甘洛人的脑海里记忆犹新。在海棠千佛寺的墙壁上,有红军第二先遣队当年在甘洛和海棠活动情况的文字。文字虽然粗疏,但默默记载着当年左权、刘亚楼、张爱萍在甘洛海棠一带活动的情况,睹物思情,不由让人又回到那峥嵘岁月。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进入凉山,准备前往大渡河,而蒋介石也在密切关注着这条行进在高山峡谷中的红流。他明确判断到了红军的目的是
期刊
在参详人生的角度变得别有风味  这天是5月31日,早上4点,布谷鸟刚叫起来,商玉馥梦见儿子喊她:“妈呀,妈呀,你给我蒸俩肉馅包子吧,给那俩人吃。”在梦中,老太太最初以为儿子又像往常一样饿了,可是一阵突如其来的心慌让她猛然害怕起来。果然,儿子马上又重复了那句让人难以理解的话,“给那俩人吃!”商玉馥惊醒了,透过没有窗帘的窗子看了看微明的天色,心里堵得难受,叫起了老伴才福仲。这天清早老两口心情压抑,在租
期刊
甘洛县旅游资源相对集中,形成带状,空间布局优越,容易形成环线,具有“一富一高”的特点。一富是指资源富集,人文自然交相辉映,各具特色,除海景外,山景、水景、气景、森景一应俱备。一高是指资源品位较高,有的具有唯一性、垄断性,且多属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资源,市场针对性较强。甘洛在旅游发展区位上,有州内其它县市不可比拟的三大优势:一是距省会成都最近;二是距峨眉、乐山等成熟的旅游区最近;三是公路、铁路通畅,
期刊
走进甘洛县阿尔乡政府的院坝,最吸引眼球的是一座碉楼,它就是远近闻名、饱经风霜的阿尔碉楼。黄粘土筑成,小青瓦盖顶,是典型的夯土楼。墙体刻满岁月的痕迹,楼顶全木框架结构,椽柱黑黄相间,房檐四翘,墙体四面分布着许多防守洞(部分洞口已被填堵)。碉楼整体呈正方形塔体状,高11米,底部长宽各3米,占地面积不到10平方米,墙体厚50厘米。碉楼总共四层,楼基为一层,用于堆放物资,二、三、四层为防守站岗层,隔层为木
期刊
一个族群,栖居在大凉山区,自称“尔苏”;一个民族,生活在岷江上游,自称“尔玛”。海拔不低的高山深谷是二者休养生息之地,他们拥有各自其独特的族群记忆和口述历史,外界也流传着有关他们的种种堪称神奇的传说故事。2017年6月,应邀来凉山甘洛考察,见闻不少,感触亦多。在这方土地山,彝族文化自是众目聚焦的重心,尔苏文化也是不可忽视的亮点。  秘境甘洛,位于大凉山北部,小相岭东麓,青山绿水,气候宜人,其南連越
期刊
(一)蝶恋花  谁识江南芳草旧。一别凉山,惆怅相思久。岭上流云将出岫。窗前袅风依依柳。  长忆清溪深谷秀。何事徘徊,却道离人瘦。梦里依稀惊邂逅。玉容憔悴君知否?  (二)生查子  鑒水碧流长,西蜀青峰好。离别为谁伤,只为灵关道。魂梦几时休,遗恨郎心悄。  暂拨四弦琴,且把相思了。  (三)酷相思  玉面桃腮云鬓堕。忽回首、娇波可。正相遇诗里知否么?欲语也、无言锁。欲走也、郎心锁。  古道柔情谁问我
期刊
初回教育系统不久,便被接踵而至的下乡节奏淹没。早出晚归的作息,从一个片区辗转到另一个片区的奔波,本应使我显得疲惫不堪才属正常。但精力居然出奇的旺盛,究其原因,真正使我精神饱满的,除了一路上春回大地的美景,更是感染于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普普通通的教育工作者们。  (一)王老师  我戏称自己是王老师的学生,在与他同下乡路上,我们天马行空地讨论着兴趣爱好和读书时各种不服输的自我挑战:中途换到外语系,报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