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校德育的问题并不是什么新问题。只要有学校,有学校教育,就有“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而思想道德又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当前,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普遍实施的素质教育就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教育。而学校德育工作又面临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探讨 学校德育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1-131-02
面对我校生源素质不高,服务区地处农村且分布面广,大部分家长忙于打工赚钱而疏于对子女管理教育,服务区小学教育力度参差不齐,外来工子女比例大等种种社会现象,学校德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我认为,把德育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任何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即教育学生怎样做人。以下我就如何提高德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探讨几个措施,用以抛砖引玉。
一、增强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学校全面落实置德育工作于首位,通过培训,形成共识。使每一位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员工都成为德育教育的实施者。在德育内容上,学校在学期初制订总的德育工作计划,不同的教育阶段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各年段、各班主任在学期初都会制订针对本年段、本班级实际的德育工作计划。在德育载体上,注意创新载体,充分利用学校每年一度举办的文化艺术节、“一二.九”歌咏比赛、校运会等大型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并且根据不同时段的德育要求,贯彻在主题班会和主题板报上。在教育方法上,按照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阶段目标,根据青少年特点和接受能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少年。注重行为养成的德育工作方法;努力做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并重;加强制度管理与学生自我体验并重;逐步建立形成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在具体工作中,学校领导经常深入到班主任和学生中去,认真调查问卷研究,倾听班主任和学生的意见,及时纠正班级管理中的偏差,解决班级管理中的难点和问题,确保班级管理的科学性。组织学习先进校的师德师风建设经验,邀请专家专题讲座,帮助教师掌握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开阔视野,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做好岗位考核和先进评选表彰工作。结合评选 “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等活动,把师德情况和评优、评先、评职称等挂钩起来,形成正确的利益导向,鼓励先进、带动一般、鞭策后进。
二、以课程为途径,注重学生的德育渗透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之一学科教学应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可以说任何课程都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渗透。当然,有些课程,比如数学、物理等课程,它们在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方面有着更明显的作用,即使如此,在课程教学中,我们仍要求重视“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价值”的培养。而有些课程则主要以促进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为目标,如思想政治和思想品德等课程,是课程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作为学校还要根据不同需要开发多种德育校本课程,我们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并列为教学计划。为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开发了《青春期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总而言之,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是必然的,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并渗透思想教育,使德育内化于心灵、养成于习惯。德育在课堂可能只是一句短短的话,一个小小的教学流程,可是它的意义和价值非同寻常。毛泽东曾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把德育比作是火柴,那么教师就是点燃火柴的人,通过不断的点燃,相信能够促进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并同步发展他们学识、智能、意志、情感、品质,这样才能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三、以文化为先导,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内化
不同的学校文化把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人生信念注入到每个受教育者的心中,使其积淀为深层的心理基础。这种不自觉的心理表象引导、规范和激励着人的行为。良好的学校文化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长效因素;是学校正常运行,提高办学质量的有效保证;是展现学校学生精神风貌的实际需要。学校文化对学生所起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可以塑造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一种非强制性的导向作用。
几年来,我校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首”,坚持“校风育人”优良传统,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强化校风建设和校风教育,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实践,切实提高全校学生的道德水准。
1、加强班集体建设,尽快形成班级的统一意志和凝聚力,发挥良好班风对学生的约束、同化和激励作用,有效抑制各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消极因素,让全体学生自觉为班级和学校集体增光添彩作贡献。
2、各种教育活动以及学校班级各种环境布置,包括字画、标牌、花草树木等,都要从不同侧面和层面体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涵,使良好道德风尚成为良好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全校学生以濡染和熏陶。
3、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重点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把道德教育和心理疏导结合起来,校内和校外教育管理结合起来,防止学生道德滑坡和行为失控,以利纯洁和稳定校风,使广大中学生道德高尚,言行高雅,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4、继续组织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型系列活动,增强全体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5、强化校风建设,常规管理,继续以学生参与管理为抓手,严格每名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管理,严格学生思想品德考核,扬长补短,评优抑劣。
6、以教师为榜样,促进学生道德规范的养成。由教代会通过的“教师十该十不该”规范了教师的言行举止,“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的榜样和行为楷模。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言传是身教的基本方式,身教是言传的有效手段。时常耳闻学生如是说“老师自己都做不到,如何要求我们做到!”可见,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有多么大。所以,教师一定要言而有信,言而有度。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建立起崇高的威信。为了让学生少犯错误,我们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注重自身良好品德的形成,以身作则,让学生信服,当我们要求学生做到时,我们总是要求自己身体力行,首先做到,以此给学生树立起一个标杆,使自己的非权力性影响持久而深远。 四、以心理教育为突破,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健康包括三方面:一是身体健康;二是心理健康;三是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无疑表明,人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要珍视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解释“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一般适应能力、自我满足能力、人际间各种角色的扮演、指挥能力、对他人的积极态度、创造性、自主性、成熟性、对自己有利的态度、情绪与动机的自我控制方面达到正常水平。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又是学生身心健康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育部在1999年8月13日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心理素质不仅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它素质(如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因此,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中学生,一般为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这一阶段是青春发育期,或青少年期。我们都知道,青少年期的中学生身心都正处在急剧的发展、变化和成熟时期。如果这时其心理方面的发展出现问题,这种不良影响极可能伴随他一生。因此,我校创建心理咨询室,并把青春期健康教育课列入教学计划,进行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以及学习习惯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指导等; 进行情感教育,即教学生学会体察和表达自己的和他人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疏泄消极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如敏感性训练、自表训练、放松训练等等; 进行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冲突解决、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等互动技巧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 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及要求所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的培养,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各方面人格素质的培养; 自我心理修养的指导,即通过训练和教导帮助学生对自己建立科学的认识,并在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始终能做到较好地悦纳自己,如悦纳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及自信培养、良好自我形象建立等; 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对性别认同,以及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异性交往的有关知识与技巧,如异性同学交往指导、早恋心理及调适等。
五、以评价为导向,注重学校德育的实效
詹姆斯·哈林顿曾经指出:评价是关键,如果不能评价,你就不能控制;如果不能控制,你就不能管理;如果不能管理,你就不能提高。由此可见评价的重要性。
鉴于评价对德育实施起着导向和监控作用,所以,怎样按崭新的理念去评价学生、去评价教师,这涉及到德育目标的落实,关系到学校德育的成败,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影响到教师和学生以及学校管理者行为的变化和切身利益。美国教育学家斯特弗尔比姆说过: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所以,我认为在素质教育评价中,只有克服传统评价的弊端,建立新型的、面向未来的评价制度——发展性教育评价,才能真正做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发展性教育评价是一个过程: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是“纠偏”与“演进”的过程;是着眼于明天,侧重于发展的过程;是师生不断教育、自我觉醒与成长的过程;是德育走向科学化、民主化与和谐化的过程。我校把发展性教育评价贯彻到岗位考核和先进评选表彰工作中。鼓励了先进、带动了一般。
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真才实学,而且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将是祖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将托起未来的世纪。我们的德育,就是要让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贺优琳.中学德育的新探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德文.为每个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朱小蔓.中小学德育专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探讨 学校德育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1-131-02
面对我校生源素质不高,服务区地处农村且分布面广,大部分家长忙于打工赚钱而疏于对子女管理教育,服务区小学教育力度参差不齐,外来工子女比例大等种种社会现象,学校德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我认为,把德育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任何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即教育学生怎样做人。以下我就如何提高德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探讨几个措施,用以抛砖引玉。
一、增强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学校全面落实置德育工作于首位,通过培训,形成共识。使每一位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员工都成为德育教育的实施者。在德育内容上,学校在学期初制订总的德育工作计划,不同的教育阶段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各年段、各班主任在学期初都会制订针对本年段、本班级实际的德育工作计划。在德育载体上,注意创新载体,充分利用学校每年一度举办的文化艺术节、“一二.九”歌咏比赛、校运会等大型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并且根据不同时段的德育要求,贯彻在主题班会和主题板报上。在教育方法上,按照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阶段目标,根据青少年特点和接受能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少年。注重行为养成的德育工作方法;努力做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并重;加强制度管理与学生自我体验并重;逐步建立形成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在具体工作中,学校领导经常深入到班主任和学生中去,认真调查问卷研究,倾听班主任和学生的意见,及时纠正班级管理中的偏差,解决班级管理中的难点和问题,确保班级管理的科学性。组织学习先进校的师德师风建设经验,邀请专家专题讲座,帮助教师掌握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开阔视野,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做好岗位考核和先进评选表彰工作。结合评选 “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等活动,把师德情况和评优、评先、评职称等挂钩起来,形成正确的利益导向,鼓励先进、带动一般、鞭策后进。
二、以课程为途径,注重学生的德育渗透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之一学科教学应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可以说任何课程都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渗透。当然,有些课程,比如数学、物理等课程,它们在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方面有着更明显的作用,即使如此,在课程教学中,我们仍要求重视“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价值”的培养。而有些课程则主要以促进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为目标,如思想政治和思想品德等课程,是课程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作为学校还要根据不同需要开发多种德育校本课程,我们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并列为教学计划。为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开发了《青春期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总而言之,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是必然的,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并渗透思想教育,使德育内化于心灵、养成于习惯。德育在课堂可能只是一句短短的话,一个小小的教学流程,可是它的意义和价值非同寻常。毛泽东曾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把德育比作是火柴,那么教师就是点燃火柴的人,通过不断的点燃,相信能够促进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并同步发展他们学识、智能、意志、情感、品质,这样才能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三、以文化为先导,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内化
不同的学校文化把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人生信念注入到每个受教育者的心中,使其积淀为深层的心理基础。这种不自觉的心理表象引导、规范和激励着人的行为。良好的学校文化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长效因素;是学校正常运行,提高办学质量的有效保证;是展现学校学生精神风貌的实际需要。学校文化对学生所起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可以塑造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一种非强制性的导向作用。
几年来,我校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首”,坚持“校风育人”优良传统,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强化校风建设和校风教育,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实践,切实提高全校学生的道德水准。
1、加强班集体建设,尽快形成班级的统一意志和凝聚力,发挥良好班风对学生的约束、同化和激励作用,有效抑制各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消极因素,让全体学生自觉为班级和学校集体增光添彩作贡献。
2、各种教育活动以及学校班级各种环境布置,包括字画、标牌、花草树木等,都要从不同侧面和层面体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涵,使良好道德风尚成为良好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全校学生以濡染和熏陶。
3、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重点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把道德教育和心理疏导结合起来,校内和校外教育管理结合起来,防止学生道德滑坡和行为失控,以利纯洁和稳定校风,使广大中学生道德高尚,言行高雅,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4、继续组织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型系列活动,增强全体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5、强化校风建设,常规管理,继续以学生参与管理为抓手,严格每名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管理,严格学生思想品德考核,扬长补短,评优抑劣。
6、以教师为榜样,促进学生道德规范的养成。由教代会通过的“教师十该十不该”规范了教师的言行举止,“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的榜样和行为楷模。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言传是身教的基本方式,身教是言传的有效手段。时常耳闻学生如是说“老师自己都做不到,如何要求我们做到!”可见,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有多么大。所以,教师一定要言而有信,言而有度。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建立起崇高的威信。为了让学生少犯错误,我们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注重自身良好品德的形成,以身作则,让学生信服,当我们要求学生做到时,我们总是要求自己身体力行,首先做到,以此给学生树立起一个标杆,使自己的非权力性影响持久而深远。 四、以心理教育为突破,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健康包括三方面:一是身体健康;二是心理健康;三是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无疑表明,人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要珍视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解释“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一般适应能力、自我满足能力、人际间各种角色的扮演、指挥能力、对他人的积极态度、创造性、自主性、成熟性、对自己有利的态度、情绪与动机的自我控制方面达到正常水平。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又是学生身心健康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育部在1999年8月13日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心理素质不仅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它素质(如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因此,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中学生,一般为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这一阶段是青春发育期,或青少年期。我们都知道,青少年期的中学生身心都正处在急剧的发展、变化和成熟时期。如果这时其心理方面的发展出现问题,这种不良影响极可能伴随他一生。因此,我校创建心理咨询室,并把青春期健康教育课列入教学计划,进行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以及学习习惯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指导等; 进行情感教育,即教学生学会体察和表达自己的和他人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疏泄消极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如敏感性训练、自表训练、放松训练等等; 进行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冲突解决、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等互动技巧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 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及要求所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的培养,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各方面人格素质的培养; 自我心理修养的指导,即通过训练和教导帮助学生对自己建立科学的认识,并在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始终能做到较好地悦纳自己,如悦纳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及自信培养、良好自我形象建立等; 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对性别认同,以及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异性交往的有关知识与技巧,如异性同学交往指导、早恋心理及调适等。
五、以评价为导向,注重学校德育的实效
詹姆斯·哈林顿曾经指出:评价是关键,如果不能评价,你就不能控制;如果不能控制,你就不能管理;如果不能管理,你就不能提高。由此可见评价的重要性。
鉴于评价对德育实施起着导向和监控作用,所以,怎样按崭新的理念去评价学生、去评价教师,这涉及到德育目标的落实,关系到学校德育的成败,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影响到教师和学生以及学校管理者行为的变化和切身利益。美国教育学家斯特弗尔比姆说过: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所以,我认为在素质教育评价中,只有克服传统评价的弊端,建立新型的、面向未来的评价制度——发展性教育评价,才能真正做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发展性教育评价是一个过程: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是“纠偏”与“演进”的过程;是着眼于明天,侧重于发展的过程;是师生不断教育、自我觉醒与成长的过程;是德育走向科学化、民主化与和谐化的过程。我校把发展性教育评价贯彻到岗位考核和先进评选表彰工作中。鼓励了先进、带动了一般。
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真才实学,而且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将是祖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将托起未来的世纪。我们的德育,就是要让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贺优琳.中学德育的新探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德文.为每个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朱小蔓.中小学德育专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