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无疆 惠于教育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古往今来,教育从不曾离开老子的“善水哲学”,水以它至刚至柔的品行、驰聘天下大行其道,哺育出多少仁人士士!
  一、“治国若烹鲜”,挥洒自如
  用在教学上,套用老子的话亦可为:“上大课若烹小鲜。”多少教师已经把课堂修炼成了与学生激情燃烧的知识殿堂,特级教师窦桂梅的“课始激情情始生,课中悟情情更浓,课终谙情情未了。”名师薛瑞萍的“开头如爆竹之燃放,突如其来;结尾如钟馨之轻叩,余音绕梁;该问处问,该议处议;当松便松,当紧便紧;字斟句酌,环环相扣;高潮迭出,起伏有致……她们是深谙“烹小鲜”之道!
  二、不尚贤不争,创设和谐
  纵观当今教育,口口声声培养儿童却无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违背自然天性,像学生披星戴月,一天钉在课桌前十二、三个小时,已成生活中恒定程序;实施恶性竞争现象有增无减有的甚至触目惊心:每月排名,按成绩排座……让学生一次次领略到羞辱、沮丧、焦虑……这些现象不能不引起正视和深思。《人民教育》有一篇文章,公布一个调查数据,据一位校长对本校中高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不喜欢上课、不喜欢教室、不喜欢学校的学生高达80%。为什么?因为世人眼里的知识圣殿,已沦为了“竞技场”,沦为了像改造犯人一样,改造学生的“文明监狱”!“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学校的功能又究竟是什么?是无穷无尽的作业吗?是无休无止的考试吗?如果以让孩子过牢狱一般的童年少年生活为代价换取未来的成功值得吗?”这位校长的追问重击着每位有良知教育者的心!
  三、静为噪君,追求宁思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一时间,课堂里的欢声笑语充满了每个角落,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地方,学生或说,或问,或唱,或演……给人一种师生共乐,欣欣向荣的感觉。孰不知,这种热闹景象后面隐藏着一种暗流:只见各种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开发、挖掘和共鸣。而且,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不能有效引导有价值的思维方向,结果,这样的课堂只是给人的感觉是热闹之后的空洞。
  在这样热闹课堂的背景下,笔者认为:只有宁静才能致远,教育教学中的急功近利行为急需废止。而老子提出的“冷处方”,不啻为一剂良药。他的关于“静躁”的论述差不多就是中国文明的传统,影响历代儒家名臣名相的追求:所谓“每临大事有静气”、“猝然临之而不惊,无辜加之而不怒”(国学大师钱钟书在文革期间以此语为座右铭),以及戒骄戒躁等,已被全民族的文化传统所认同。他主张的圣人风范,在西方指绅士风度,到孔子指君子:人不知而不是愠,不亦君子乎?”三者有兼容和一致的地方,强调文静、温和、宽容的品质。
  五、因材施教,老子首创
  “因材施教”由老子到孔子以后,这条教育原则被我国历代的教育家继承,并不断地发展完善,时至今日,还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广泛采用,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说明它反映了教育自身的客观规律。
  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一生的教育实践中,一直主张“因材施教”。早在1919年发表的《教学合一》一文中就指出:“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一来先生收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陶先生明确地说:“需要因材施教。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施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在这里,陶先生用寓意深刻的形象比喻,分析了不“因材施教”的害处,肯定了“因材施教”的价值。
  还有老子的“人无弃人”。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提出所谓“差生”也是可以转化的。与苏霍姆林斯基的转变差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唤起他们“思维的觉醒”相一致;老子的“道法自然”阐述教育要按教育规律办事。与卢梭在他的教育学巨著《爱弥儿》中宣扬的“自然教育”的思想吻合; 1982年,国际数学大师、著名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陈省身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他建立了一个数学研究所,他出任第一任所长。他管理理念是什么呢?他说:“办这个所最要紧的是,把有能力的数学家找在一起,找来之后就不要管了,让他们自己搞去……”这个理念和老子的“无为而治” 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与老子思想很合拍的,还有提倡慈俭、行不言之教……等等不胜枚举,说明老子的教育思想具有先进性、前瞻性,不仅具有历史的借鉴价值,而且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加以运用,才能让老祖宗留下的这份瑰宝大放异彩。
  【作者单位:襄阳市晨光小学 湖北】
其他文献
“音乐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对音乐的学习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它是一种情感过程——审美体验。”这是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的名言。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是美育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学校审美教育
随着课改的深入,拓展学习的时空,丰富学生生活,已经成为诸多教师的共识。要构成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须在丰富生活的基础上,想办法把生活的活水引进阅读,让语文凸现生活的底色。以促使学生凭借生活感悟语言,凭借语文能力认识生活。生活是语文的原型和资源,语文是生活的展示和浓缩。生活离开语文,将黯然失色;语文离开了生活将枯燥无味。沟通生活与语文的联系,让语文因生活而精彩,让生活因语文而丰富。  一、引进生活的活水
众所周知,学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说。《外语教学与理论》一书中提说:“学外语主要靠‘经历’(experience)培养语言交际能力,而不是靠教师的讲解或理性的分析。”小学英语教学也是如此。小学阶段由于知识的有限性,各种朗读训练是增加这种“经历”最有效的方法。在英语教学中,朗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使小学生在各种朗读中感受英语的语音,语调和节奏,还可以使小学生的听觉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朗读中得到提高,
许多老师认为,说明文的教学就得讲说明的方法,否则就没有紧扣文本的特点,就没有完成教学目标。这样一来,文本叙述简洁的语言,就被肢解得只剩下“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和概念化的“生动、准确”了。这样的课堂,知识是落实了,方法是渗透了,但生命力没有了,魅力缺失了,情感的感染力也失去了。最终,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丢失了。那么,怎样让说明性文章的课堂更富有语文味呢?下面就结合本人执教的《埃及的金字塔》
“口语交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亮点。教材的编写者立足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结合每个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鲜活的交际话题,生动地情境,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口语交际训练对于我本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探索中的课题。现想结合教学实际对苏教版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训练作一些浅陋探讨。  一、依托教材,领会教学理念,发掘丰富资源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
有一位美国校长曾这样说过:“一所学校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因素不是学校的各种物质条件,也不是课程,更不是教法,而是师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而这良好关系的建立,离不开一个“爱”字,即对生命的爱,对生命的滋养。生命有了这份爱、这份滋养,就能快乐地成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每一位优秀教师都在用他们的言行,用他们美好的心灵,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  今年受导的学生小天,是一个极有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要通过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并最终服务与生活实践。”要高质量地完成此目标,必须要强化数学课堂教学。应将教学内容融于教学形式之中,改变以往严肃而沉闷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们喜爱数学。笔者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提几点自己的建议:  一、培养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人的欲望、需要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段的写话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但是,我们根据现状调查分析、研究,感到当前小学低年级说话、写话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一部分可能是因为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部分是学生怕说、怕写。可想而知,对他们不感兴趣的内容,他们又会说什么,又想写什么呢。  所以说,如何给低年级学生的说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而光靠科学课内的探究活动,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只有不断地拓展科学课外活动,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科学素养对人的一生具有十分重要
一、“将心比心”——走进孩子的心灵  我曾经自我感觉良好,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也积累了一些所谓的经验。可是,在一次师生交流中,我败下阵来:  我正在布置回家作业,其中有一项是课外阅读并摘录好词佳句,写下自己的感受,每周必做。  一孩子边抄边嘀咕:哦,又要做阅读摘录了。  语文老师我:(试图说服)这个作业挺有意义啊!既能提高阅读水平,又能增长课外知识,不好吗?  孩子:(不做声,表情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