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动物凶猛》研究综述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yxq13571302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因作品中独特“流氓气质”备受关注的作家王朔,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中国当代文坛声名鹊起,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作家。其中篇小说《动物凶猛》一经发表便大获好评,凭借其广大受众与电影改编的巨大成功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试图对近十年国内对该书的典型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的近十年《动物凶猛》多维文学批评体系。
  关键词:王朔;动物凶猛;阳光灿烂的日子
  成名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王朔,凭借其戏谑讽刺的语言、有趣独特的创作风格出道后实现了“爆红”。其中篇小说《动物凶猛》一经出版便引发了各界关注,其后由姜文根据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上映后更是引发轰动,促使社会各界对该书的关注进一步加深。《动物凶猛》一书具有鲜明的“王朔”风格,小说用“京味儿”十足的语言展现“文革”这一特殊时期中青少年特有的心理状态,数十年来吸引着评论界的关注,近十年对《动物凶猛》小说的研究主要分布在三方面:作品的主题研究;中外小说、小说与电影的比较研究和小说中“我”的形象分析。
  一、《动物凶猛》的主题研究
  《动物凶猛》的主题研究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自其问世至今,研究者对其主题的解读一般都是围绕着文化大革命这一小说背景展开。王朔在《动物凶猛》中展现了在“文革”混乱的时代背景之下,青少年失去了父母的管束从而获得了一种特定时期带来的“自由”。但是在这种毫无约束的自由世界中,年轻的生命与情思失去规范引导也就容易走向一种彻底的“放纵”,青少年们走向了兽欲的释放与情欲的满足。赵军奇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动物凶猛——读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1]中就认为小说中的人物是一些在混乱时代中怀有伟大理想的青少年,却在令人无奈的现实环境中走向了一种无节制的自由困境。
  “青春”也是书中重要的叙述主题之一。作者王朔在小说中表达的情感更偏向于对青春的怀念,张芳在《从小说到电影——浅析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改编艺术》[2]中分析了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实现了青春主题由“凶猛”向“灿烂”的表达方式的转变。“青春”是小说和影视改编中王朔和姜文共有的情感主题。经历了长期对王朔痞子文学的批判,当前批评界对王朔作品的评价更加客观,更加关注其戏谑痞气语言下真挚动人的情感主题表达。
  二、《动物凶猛》的比较研究
  从中外文学比较这一维度出发,研究者经常将《动物凶猛》与对王朔本人创作风格有着重要影响的塞林格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王欢欢、陈璟在《空间理论视域下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与〈动物凶猛〉比较研究》[3]中对两者开展了空间理论领域的研究,从学校空间、家庭空间与精神空间三个领域对其进行比较,分析表明了两部小说主人公进行反叛的不同原因与内心共有的美好寄托。除了不同文本之间的比较研究,对于《动物凶猛》与其改编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之间的比较讨论从来没有停止,电影实现了对小说青春主题的进一步深化。调整后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体现出的个人风格成为了小说改编电影的加分项。同时,作为一部上世纪90年代拍摄的电影,将影片重新放置于当下的文化语境中,一代青年人依旧可以在各式各样的人物身上发现自己影子,这也是《动物凶猛》这部小说和其改编电影的可贵之处。
  三、《动物凶猛》的“我”的形象分析
  在《动物凶猛》中,王朔塑造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大院子弟形象,他们桀骜不驯、追求自由,彰显着无拘无束的原始情感与个性表达。而作品中的“我”作为小说的叙述者则真实地体现出了青少年躁动的青春。在对主人公“我”的研究中,除了通过文本分析展示人物行为,彰显人物性格与情感之外,还有研究者使用心理学理论深入分析人物的心理状态与人物行为。安霖、贺晓岚在《用拉康心理学理论解读〈动物凶猛〉中的我》[4]中指出,主人公“我”的心理发展历程契合拉康主体心理结构三个级别的理论。二人实现了理论与文本、心理学与文学相结合的文学研究,这为对《动物凶猛》开展更深层次的多维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同时研究者们也对“我”的主体身份书写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与“他者”这一文学范畴的比较分析,彰显了“我”在小说中的不同身份与这些身份的不同作用。张药滟在《王朔小说〈动物凶猛〉中的主体身份书写》[5]中指出作家在文本中实现了“自我”与“他者”、“自我”不同身份之间的相互对抗,实现了对文本中“我”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探索,反映出作家对“我”这一主体身份的深刻理解,表达了当时时代背景下人物复杂矛盾的内心特点,这对“我”这一人物形象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小结
  近十年来研究者们对《动物凶猛》开展了多角度的分析与研究,除了以上提及的三方面,还有研究者致力于对其进行叙事特点方面的研究。值得肯定的是,除了对文本本身进行探讨外,研究者还将文本放置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开展文化解读,对其开展心理学等多方面的探索与研究。这种研究趋势对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开拓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军奇.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动物凶猛——读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J].戏剧之家,2015(10):257.
  [2]张芳.从小说到电影——浅析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改编艺术[J].视听,2019(10):117-118.
  [3]王欢欢,陈璟.空间理论视域下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与《动物凶猛》比较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01):72-79.
  [4]安霖,贺晓岚.用拉康心理学理论解读《动物凶猛》中的我[J].文学教育(下),2014(04):13-16.
  [5]张药滟.王朔小说《动物凶猛》中的主体身份书写[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07):15-16.
  [6]史晓丹,靳然.阳光是怎样灿烂的——谈《动物凶猛》的电影改编[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6(05):105-108.
  [7]汤骁晖.《动物凶猛》个人化书写的现代性意味[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05):72-76.
  [8]蒋婷婷,杨东.解构崇高——从《动物凶猛》看王朔的反英雄叙事[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8(06):58-61+67.
  [9]柴俊秀.《动物凶猛》与《阳光灿烂的日子》之比较[J].文学教育(上),2015(11):47-50.
  [10]王朔.动物凶猛[M].北京:中国電影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摘要:西方音乐主要表示欧洲国家的音乐,因为欧洲统治阶级历来十分重视音乐,大部分音乐家都会获得资助与保护,并发展了一套健全的音乐理论。在1750-1827年间,西方音乐发展历史中经历了极为重要的阶段,同时也是古典主义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给西方音乐历史带来了绚丽的色彩。启蒙运动的爆发改变了大众的思想,让他们的行为更为自然与理性。同时将音乐创作中的对上帝的崇拜转化为对自然的崇拜,导致古典时期的音乐创作不
期刊
摘要:插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艺术语言在人类认知的概念中逐渐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传达方式。插画已从插图形式转变为是将文字转化为图文形式的一种插画艺术。插画运用图案表现生动、复杂的形象,以其直观的形象性,真实的生活感和美的感染力,在现代设计中占有特定的地位。互联网的悄然而至使插画艺术在市场的浪潮中不断蜕变,插画以自身独有的优势在众多宣传形式中带来了极佳的辨识度,使插画艺术成为了现代传播领域中的一员,插画艺
期刊
摘要:《诗经·王风·丘中有麻》中的“彼留子嗟”之“彼”为表示事物的性质和程度时起强调作用的副词,“留”为“美好”之意。“将其来施施”乃单“施”之衍文。诗自然比附手法和示现的辞格运用使情感的表达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  关键词:丘中有麻;词句理解;自然比附;示现  《王风·丘中有麻》在词句的诠释和表达方式的解析上纷纭其说,导致对诗的理解和鉴赏存在着诸多难以避绕的障碍。本文意图从三个方面加以辨析与阐述
期刊
摘要:电影《老无所依》讲述一桩发生在美墨边境杀手、猎人与警察三人之间的追逐与血腥杀戮故事。通过对《老无所依》独特叙事视角的解读,探究影片在这种叙事视角下的文本发展与剧情表达。  关键词:老无所依;内聚焦;限知视角;叙事  电影《老无所依》由科恩兄弟导演,改编自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的同名代表作。《老无所依》的英文片名“No Country For Old
期刊
摘要:郑板桥认为“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其志向在于修齐治平,其创作目的是“慰天下之劳人”。 研读郑板桥的农事诗,可以了解当时的自然灾害及其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给当今社会治理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  关键词:郑板桥诗词;自然灾害;治理  郑板桥(1693—1765年),名燮,汉族,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之一。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重修兴化县志》卷八:“调潍县,岁荒,人相食。燮开仓
期刊
摘要:回顾明清雕刻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从明中期少数文人参与到竹刻创作起,竹刻技艺日臻精湛,他们父子相传、师徒相授、模仿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既有较高文化修养又颇有艺术造诣的竹刻家,并促使竹刻成为一门专门的艺术。本文从竹刻艺术的发展、书法和绘画内容对竹刻创作形式的影响等方面浅谈文人书画对竹刻艺术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明清竹刻;文人书画;竹刻家  竹刻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手工艺,它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在明清
期刊
一排矮墙,一处杂草  我再踏上这条熟悉而又陌生的小路  曲折又宁静  慢步前行  再度重温与您同行的回忆  依旧和睦的阳光投在我身上,  脚下沉睡一年的小路可否再度感受到熟悉的影子?  你可否说出同样的话,“孩子你又长高了?”  你可否像从前那样承载千金的爱?  白驹过隙,物是人非  同你一同老去的还有我的亲人  渐行,渐近  推开红木门,吱吱声似曾相识  洒在堂屋前的阳光依旧惹人喜爱  活跃的空
期刊
摘要:紀录片《辉煌中国》以总书记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为主要线索,全方位的反映了五年以来中国在经济、科技等各方面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向全世界展现了新时代的中国国家文化形象。本文将以纪录片《辉煌中国》为例,从传播诉求、视觉符号、传播策略等方面浅析主旋律纪录片的主题表现手法。  关键词:主旋律纪录片;文化符号;辉煌中国  “文化形象”是其他国家作为主体对本国长久以来所积累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精华的深切感受,
期刊
摘要:《末代皇帝》是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指导拍摄的一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和日本电影学院奖的的最佳影片。巧妙的双重时空叙事结构,宏大又悲情的时代背景,这是一个讲述新时代的浪潮里旧的“领袖”如何灭亡的故事。充分而真实的细节让它的年代感看起来是那么令人信服,而考究的服化道和摄影布光则加强了电影的史诗感与厚重感,配乐也相当出彩,随着情感的代入让人感觉是如此之悲哀和讽刺。  关键词:蒙太奇;光线
期刊
一、创作主题:徐童眼中的游民与江湖  游民是中国社会一直存在的群体,他们出现在中国的各个时期,掩藏在中国真正体制外,影视作品中表达的仅是凤毛麟角。小人物刻画着大时代。游民形象在徐童的“游民三部曲”的展现中并没有因弱而弱,反而展示出了弱势群体的强——乐观而顽强的活着。这种生命绽放的美出乎常人,他们的美包括着真实和残酷。《算命》中“算命神棍”厉百程是,他的乞丐朋友老郑是,唐小雁也是。  江湖生活不管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