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吃面条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sl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车到杭州市已是傍晚时分,天诚路华灯初上,感觉有点儿累,吃其他的东西也没什么胃口,还是去找碗面条吃吃吧!
  这是一家安徽阜阳老乡开的牛肉面馆,掌柜是一位30 多岁的皖北汉子,圆脸小眼睛,笑起来好看。
  “老板,来一碗牛肉面!”
  “好嘞!要不要加牛排?”他指着一大锅炖好的牛排说。
  “可以,那就弄一块不辣的给我。”香喷喷的牛排勾起了我的食欲。我告诉他,我去过安徽省的很多地方,皖北地区亳州、阜阳、利辛、蒙城……这位朋友一听也来劲儿了,海阔天空地和我聊了起来。当然,三句不离本行,说得最多的还是面条,北京炸酱面、兰州拉面、山西刀削面等传统面条,如数家珍。一边吃着牛肉面,一边听着他吹牛,我又加了一块牛排,味道好吃得不要不要的!
  看着店里卖的一碗碗面条,我想起了在金华市与朋友一起吃的鳝段牛肉面。
  浙江金华有我们公司的一个客户方经理,他交给的任务,我都会分析通透,并加以创新,做进一步的艺术加工,产品深受他的喜爱。在他看来,只要把图纸交给我们做,放心!合作十几年下来,我们结下了良好的供销关系,按照当下流行的词语叫:双赢。为了表示谢意,我总觉得要请他们吃个饭,喝一杯,以增进双方的友谊,可每次请方总吃饭他不是说忙,就是客气地婉拒了。
  有一次我做客金华,办完公事,又到了饭点,我邀请他吃饭。这次他兴致好,没有拒绝,并叫总经办助理小鲍驾车陪同,说是一起到郊外去转转,请我们吃面条。
  车子沿着乡间小路,开到了金华市郊一个叫雅畈镇的地方,沿街有一家面馆,店里热气蒸腾,伙计们正在忙碌着烧面,他们先在一个铁锅中注入食用油烧热,放上一把生姜、洋葱、蒜泥过油,只听见“轰”的一声,锅上火苗蹿出,随即放下切好的新鲜牛肉和黄鳝段爆炒,炒锅和钢勺在厨师的手中挥舞,发出“咚咚”悦耳动听的声音,锅中的鳝段和牛肉不停地翻转。一会儿受力腾空而起又落下,一会儿在锅底抱团旋转,使作料和食材在高温的油锅里受热均匀,牛肉和鳝段很快变色,像是裹上一层艳丽的外衣。那动作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一分钟不到,再倒入另一个正煮手擀面的锅里,然后放上一把香菜和葱花,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爆炒鳝段牛肉面正式出锅了。
  我们也和其他顾客一样,拿着小票依次排队等候,每碗25 元,方总说自己不放鳝段,只需要15 元就行了。
  冒着热气的大碗鳝段牛肉面,香气扑鼻,好吃不贵。手工现擀成的面条口感极佳,再配上火候正好的爆炒鳝段和牛肉,两种高贵的食材在舌尖儿上交融,味道特别鲜美!难怪会有这么多人来这里排队吃面。
  我一边吃一边郁闷,请客户吃饭,就一碗面条,未免太小气了一点儿,总是觉得不好意思。小鲍吃得津津有味,看我若有所思,好像明白我的心思,湊到我耳边轻轻地对我说:“余老师,这已经很好啦!方总很少陪客户吃饭的,他不仅是尊重你,还是在给你们省钱呢!”
  我恍然大悟,趁着方总不注意,悄悄地往他碗里塞了一块最大的黄鳝段!
  三碗面条的钱加一起总共才几十元,还不够大酒店里的一个菜。越平常的交往越真,越淡的友情越深啊!
  朋友,如果你问我,拿什么美食来招待远方的你?我一定笑着说:“请你吃面条吧。”
其他文献
一群喇叭花在老农校的废墟上静静地开了,自由、倔强,无须申报,不需核准,也无人阻止。  我无意中走进它们的世界,在月儿已降,太阳将升的时刻。我随心走着,以散步消磨这上班前的时光。这老农校旧址,因拆迁后不许人进去,好久未踏入。虽然被城市的高楼和喧嚣所掩,但自然的力量无处不在。映入眼帘的是半绿半黄的荒草,伸着无数小钩的鬼针草,果上漫射着刺的曼陀罗和一些已记不起名字的植物的花,间或有人见缝插针似的栽种上了
期刊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见到阳台上梨花飘落,耕种的欲望便潜滋暗长,松土,锄草,准备基肥,我种菜,种进种植箱,种在天台上。  淘得种植箱,高约20 厘米,自行调節长度,宽约一垄地,再购无菌椰砖,用水泡开,能膨胀到6 倍,混以泥炭营养土,便有了菜地。店家都会“钓鱼”,网购送铲子、钉耙、小锄头,还送种子,属于充话费送手机之列。螺蛳壳里做道场,去年我居然种了南瓜、黄瓜、丝瓜、苦瓜、西红柿、辣椒、茄子、空心菜、
期刊
暑假的一天,我到承包水库巡逻,查看学生的安全情况。  不多久,我就到了大王庄水库。停下车,我把手伸进短裤口袋里掏手机准备照相,谁知手指触摸下去,口袋里空空如也。心里不禁咯噔一下:坏了,手机丢了!丢了手机是小事,余额宝里还有钱呢?我赶快调转车头,顺着来路寻找手机。  道路还是原来的道路,田野还是原来的田野,可是我的身上却燥热不堪,头上的汗水润湿了眼睛,视线模糊不清,要用手背不断地擦拭,上衣紧紧地贴在
期刊
一  说起“三苏”,世人皆知指的是北宋的苏洵、苏轼、苏辙。  父亲苏洵的代表作为《六国论》。其文风纵横捭阖,条分缕析,气势磅礴。长子苏轼是北宋的文坛领袖,且工于书画,精通儒、道、释,代表作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次子苏辙是长于驾驭多种文体的散文家,其文风:“汪洋澹泊。深醇温粹,似其为人。”“三苏”现存诗作1189 首。因此人称“三苏”。此称源自宋英宗赵曙在位时的
期刊
1  有喧哗,有沉静,有奔流,有咆哮,有回旋,这是河流安放生命的形式。  许多年前,我顺着一条名叫掌鸠河的流向,从一个叫普驰卡的乡村出发,穿过名叫罗婺部的小城,走进了比父母想象更遥远的都市。  2  我穿过乌蒙山的根部,走向了远方,对故乡一样的河流,我总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她们都与生俱来地躺在我记忆最柔软的地方,哗啦啦地流响在生命的源头。  小时候,易笼河城就坐在我的身旁,易笼河就绕过易笼城,像一
期刊
似乎很久很久,没有念及“羞涩”这个词了——那种因害羞引发的内心的胆怯、憨涩、难为情;延伸至行为上的局促、扭捏、汗颜、慌乱失措。  而曾经那些时光,羞涩是一种原生态的世俗表情,它如同乡野阡陌上蔓生如茵的麦麦草那样寻常。  我也曾有过羞涩。  二十出头的光景,曾恋上县剧团一位二胡琴手。交往一段时间之后,女孩儿约我去家中做客。母亲知道这种登门的实质,提前为我准备了一网兜水果、点心,叮咛我对人父母礼数要周
期刊
《巴蜀风散板》是诗人黎冠辰长达三十年来持续关注巴蜀文明,细磨研读巴蜀遗风,大量走访巴蜀山川风物的散文诗新作,最近由四川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以巴蜀文明为创作主题,巴蜀文明既是辉煌华夏文明的一叶,又是自成体系的特色文明,而作者以巴蜀山川、历史人文为创作对象,将巴蜀民间音乐节奏作为载体,采用八个章节,系统全面地展现了巴蜀地区乡风民俗、先贤人物、历史典故等的独特魅力,是诗人对巴蜀文明的全新解读和对巴蜀
期刊
4 月28 日,是我们结婚四十周年的纪念日,晚饭,我特地为她准备了一杯感谢的酒,等待她下班回家。  当她端起酒杯轻轻举起来的时候,我再一次看见了她那只少了半个中指的右手,在空中微微颤抖。我的心收缩了一下,喉咙里哽咽了好久,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眼里噙满了感激的泪水。  四十年前,我们是经媒人介绍认识的。她虽然长得不算漂亮,也没有什么文化,但是那年头讲贤惠,乡下人只要会干活儿,勤做家务,身体健康就行了
期刊
直白地说吧,天罗子就是一道菜,“今天没菜吃,打碗天罗子”这句话,村民一天到晚都吊在嘴上。有时,自己身上的“军用书包”还没摘下,就会接到母亲的指令:“打天羅子去!”“打”,就是“摘”,到天罗地里小心地采摘。天罗是何物?其实就是全身是宝的丝瓜呀。  那时,是生产队的年月。老家叫汪家园,既可爱,又可怕,一千多亩的泥沙地,有相当的肥力,自然就成为城里的“菜园地”。要命的是整个行政村(过去叫大队),正好长在
期刊
2012年的秋天,我和程浩谟相遇在北京的一个散文笔会上。以后的8 年里,我们再无缘相见。  直到前几天,读到他的散文集《石榴花》,我才知道这8 年里,远在山东的他遭遇了生命的痛:“我知道只有她收下了,我的内心才会真正的快乐。”这是程浩谟书中的散文《心肠》。或许这并不算啥,可为了帮助邻居大婶子的孩子凑学费,程浩谟一直靠摆地摊儿,先后三次送去了五千元学费,解决了大婶子的燃眉之急。几年过去,因为同情大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