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变形“技”》教学及评析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chaozhang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设计
  群文议题:故事变形“技”
  选文内容:《小红斗篷》《小红帽》《外婆的故事》《走出森林的小红帽》《小女孩与大野狼》
  推荐阅读:《百变小红帽》《笨狼和小红帽》
  教学目标:
  1.统整阅读多个版本的小红帽,发现故事的异同。
  2.集体建构故事的变形技巧:加人物、加场景、加物品、加情节等。
  3.尝试运用故事变形的技巧改写故
  事,简单分析故事变形的意义,初步建立读者意识。
  教学重点:
  集体建构故事的变形技巧:加人物、加场景、加物品、加情节等。
  教学难点:
  尝试运用本课学习的故事变形的技巧改写故事,简单分析故事变形的意义,初步建立读者意识。
  适合年级:四下或五上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议题
  课前,老师查阅了大量资料,小红帽的故事版本有100多个。我们选择了几篇有代表性的,课前你们已经阅读过,喜欢哪个故事?为什么?
  其中,《小红斗篷》是最早版,故事为什么要不断地改,不断地变,又是怎么变的?讓我们一起去探索故事变形的技巧。(板书:故事变形“技”)
  (设计意图:一般来说,系列故事是有着演变的规律和方法的,也就是说它自身是结构化的。选文的结构化是群文阅读教学的另一核心元素之一。单篇选文是较难形成内容、形式、策略等某个方面的结构化的。此处教师的谈话,建立在群文的大视野下,会自然而然地让学生明白:小红帽故事是基于原型不断演变而成的故事系列,可见,群文的结构化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的结构化。)
  二、阅读故事,学习变形“技”
  1.自读故事,完成情节梯。
  (1)生独立完成情节梯。
  ①自读提示:自主选择浏览一个或两个故事,把起因—经过—结局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来,填写在学习单的情节梯上。
  ②抽生汇报。
  (2)比较异同,进行统整。
  ①竖着看这几个故事的情节梯,你发
  现了什么?
  ②有哪些结局呢?
  (3)小结:都是小红帽和大灰狼的故事, 起因、经过差不多,结局却发生了变化。让我们再次走进故事,去研究结局变形的技巧。
  (设计意图:结构化同时也是群文阅读教学的本质、核心密码。在教学流程上常用这些过程或活动来体现结构化的阅读、比较、讨论、统整等。每一个过程或活动还可进一步细化,如,这一环节中的阅读细分为自读、共读、选读等。如,统整内容的呈现方式,可以用情节图、表格、气泡图等。)
  2.师生共读,发现变形“技”。
  (1)《小红斗篷》是最早的《小红帽》版本,是这类故事变形的前身。默读《小红斗篷》《小女孩与大野狼》结局部分,看看在《小女孩与大野狼》里什么的出现改变了故事的结局?想想为什么。
  追问:这样一改,你有什么感觉?
  (2)生汇报,师相机点拨,完成泡泡图一。
  泡泡图一
  (3)小结:《小女孩与大野狼》在
  《小红斗篷》的基础上运用 “加物
  品”这一个变形“技”,保卫小女孩,改变故事的结局,带给读者美好的愿望。(板书:物品)
  3.合作探究,提炼变形“技”。
  (1)同桌合作,完成泡泡图。
  默读《走出森林的小红帽》和《小红帽》,与《小红斗篷》的结局部分作比较,讨论:是什么的出现改变了故事的结局?为什么是这个改变了结局?
  (设计意图:“为什么是这个改变了结局”,这个问题是后来加上的。我认为这个问题是极有见地的:一是认知层面的结构化升级,即从“怎么改变”到“为什么能改变”;二是着眼于故事改编,除了要关注“技”的多元化,更要关注“技”的合理化。)
  (2)抽生汇报,相机完成气泡图(略)。
  《小红帽》“加人物”让人物有能力改变故事的结局;《走出森林的小红帽》“加场景”让小女孩有机会走出森林。这些都让故事的结局发生了变化,带给读者不同的阅读期待。(板书:人物
其他文献
2011年版课标在“具体建议”中指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该如何进行练前指导?笔者借此浅谈几点看法:  一、改变“错误”引领,转向正面指导  课堂上,“不要……”或“不能……”似乎成了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的口头禅。且看教学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这篇课文后面的一类生字“美”的片段:  师:(出示“美”)“美”字很容易写错,大家仔细观
在学校一次作文研讨活动中,不少教师谈到摘录“好词佳句”的话题时都推崇备至,认为平时让学生摘抄、背诵优美词句,或者模仿句式写话,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对此,我认为还是要多一点思考和分析。  教师眼中的“好词佳句”,不少教师是凭个人喜好或理解,觉得这些词、句子不错,就让学生统一摘录学习。事实上,学生的阅读感受是个性的,对“好词佳句”的感受是有差异的,学生甲觉得好,学生乙可能没啥感觉。还有的
《慈母情深》是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首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和“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某教师教学本文时,很有智慧地关注到这两处语言: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
当下,深度学习已然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但是,如果没有教师的深度思考,深度学习或深度教学必然抵达不到它应有的深度,甚至可能成为教育界的热点泡沫,热闹一阵后又将烟消云散。  何為深度思考?可以理解为直达事物本质的思考;可以理解为由表及里,深入内核的思考;也可以理解为层层深入,去伪存真,把握事物规律的思考。  作为语文教师,深度思考的能力着重体现在对文本解读的能力。唯有教师对文本层层深入,去伪存真,直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如果教师能运用良好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会在学习上更认真、更有效。为了顺应时代的步伐,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我们的教育也进行着改革,在教学方法上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  一、识字教学方法的创新  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事物有新鲜感。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在识字教学中,改变了以前单一枯燥的识字方法,采取多种游戏方
《树之歌》是统编本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识字课。这首只有55个字的儿歌,出现了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等树名。如果教师对树名的概念不清,教学中就会出现知识性的错误。  “松柏”是一种树?  “松柏四季披绿装”,松柏是一种树吗?不是,是指松树和柏树。怎么区分呢?最明显的是叶片和果实:松树的叶子是针形的,叶尖有点扎人,像一枚细针。它们一簇簇的呈散射状分布在枝的四周。松树的果实也很有特点,椭圆形的
古典诗词是中国历史的璀璨精华。现全国推广使用的统编本教材,大量增加了古诗文篇章的数量。怎样的诗教方式,才能真正让学生爱上诗歌、学习诗歌呢?每一篇古诗都有它的独特密码,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的思维灵性,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教学风格,师者可以在其间寻找到一条最适合儿童发展的、教师驾驭的“最佳路径”,引领学生感受古诗词的丰富内容,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进而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把诗的精神带到日常生活中,涵养气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提问策略,提出核心探究问题。  2.能抓住小说的环境、情节和人物,解决核心探究问题,理解战争灾难这一主题。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对比同主题作品, 发现“不一样”  1.回顾《桥》和《穷人》,我们知道了小说要通过情节、环境来读懂人物形象。(板书:情节、环境、人物)  2.《在柏林》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和战争有关的小说。提起战争这个词,你会想到怎样的
张志公先生(1918~1997年),河北南皮人,是我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他早年就读的是中央大学外语系,后转学,毕业于金陵大学外语系,精通的是外国文学和语文学。之后因为工作需要,开始涉足中国语文教育的研究,由此全身心投入其中。因其见解卓著、硕果累累而成为语文教育大家。但是他一直认为自己是“转行”的,以至常常谦虚地表明:“我本来不是学习和从事语文教学这一行的,换个说法,是个外行。二十几年前
一、查预习,把握学习起点  师:同学们,这节课武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第25课——《望月》。(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说说预习中你都做了哪些事呢,交流交流。  生:我读了五遍课文。  生:我背诵了课文中描写月亮的诗歌,还查了没学过的几句诗是什么意思。  师:抓住了重点来预习,而且还查阅资料主动解决不懂的问题。很好!会预习。  生:我还查阅了其他一些写月亮的诗。  师:发现什么了?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