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练字前的四种教学误区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mmerwei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课标在“具体建议”中指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该如何进行练前指导?笔者借此浅谈几点看法:
  一、改变“错误”引领,转向正面指导
  课堂上,“不要……”或“不能……”似乎成了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的口头禅。且看教学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这篇课文后面的一类生字“美”的片段:
  师:(出示“美”)“美”字很容易写错,大家仔细观察字形。谁来说说书写时应特别注意什么?(生观察)
  生:“美”字的中间有四横,不能多一行或少一横。
  师:说得真好!“美”的中间有四横,大家千万不能把它写成三横。(师板书错误写法)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那好,把“美”在本子上工工整整临写一个。
  (生写)
  心理学有一种观点: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后占据主导地位。生字也是如此,在学生与生字完全陌生的情况下,把错别字直接抛到他们眼前,又强调它的“病状”,负面信息就会先入为主,干扰正面信息的记忆,使其变得模糊不清。尽管当堂练写的正确率较高,但过后随着遗忘的增加,负面信息常常会影响正确信息的
  提取。
  教学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指导。其一,从造字原理上告诉学生:“老师从《说文解字》一书中知道‘美’是会意字,由‘羊字头’和‘大’字组成,本义为美丽;从《汉字教学常用字形义解析》中知道‘美’是会意字,像大(人)头上戴有翎羽或羊角的饰物,表示漂亮。因此,‘美’字的上面是‘■’,下面是‘大’,整个字加起来就有四横了。”其二,从字的书写美观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想象这个大人高举一个大大的羊头,神气十足,特别美丽,因此书写时,把“大”字中的横写得最长,才能把这个大人神气美丽的样子表现出来。如此,让生字正确的身姿直接跃入学生眼帘,让教师对生字肯定的评价钻进学生耳孔,学生就会记得牢固清晰。
  二、远离“脱离学情”,不忘联系旧知
  先来看这则教学片段:
  师:(出示“进”)仔细观察生字,你想提醒大家在书写上注意什么?
  生:“进”由“井”和“辶”
  组成。
  生:“井”字的第三笔是撇,不能写成竖。
  师:“辶”不好写,怎样才能把它写好?
  生:第一笔点在左半格的斜线上。
  生:横折折撇像耳朵一样。
  生:最后一笔是平捺,要写得长一些,才能托住“井”字。
  师:同学们都心明眼亮,快动笔写一个吧。
  (生练写)
  “进”是一年下册第二组
  “课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中的一类生字。“进”由“井”和“辶”组成。“井”与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中“开”字的写法相似,是一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第7课《怎么都快乐》中“讲”字的偏旁。“辶”看似难写,可在学习“进”之前,学生已经掌握带有“辶”的不少生字,如“这”“过”“迷”“运”“近”“远”“边”“连”等。这堂课,实在不该将“辶”作为书写的重难点进行指导。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确立书写重难点时,教师要联系旧知,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起点。对于由学生已经掌握书写要领的部件组成的新字,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再紧扣练习中出现的不足进行点拨,把时间花在刀刃上,做到有的放矢。
  三、改变笔笔分析,讲究着力轻重
  低年级是书写汉字的起步阶段,通常借助田字格的辅助来规范书写。但是,有些教师在指导书写时,过分依赖田字格进行笔笔分析。请看一位教师是如何教学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课文后面的一类生字“多”的:
  师:(出示“多”)“多”怎么写呢?第一撇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生:从左上格的竖中线起笔,向左撇出。
  师:对!(范写)第二笔呢?
  生:也是从左上格的竖中
  线起笔,先横后撇,撇到横中
  线上。
  师:观察得真仔细!(范写)第三笔呢?
  生:是一个点,写在撇与横撇的中间。
  ……
  (“多”字下半部分的指导方法同上)
  这是常见的练字前的指导方法,学生逐笔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逐笔示范。毋庸置疑,田字格是初入写字之门的好帮手,但是过分依赖田字格,把生字笔笔分析定位,是不合适的。其一,汉字是有灵性的,把每个笔画拆分得支离破碎,机械描摹,就如同画字,会破坏汉字的神韵;其二,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的时间不长,如此眉毛胡子一把抓,平均使力,学生能记住多少?因此,指导时,必须讲究轻重,大力教学生不懂的、易错的。
  通常,学生容易把“多”字写倒写歪,把“多”字四撇的布白留不匀称。为此,只须引导感知“多”是由两个“夕”构成,分别住在田字格的上下楼。“楼上”的“夕”的第一笔(撇)从竖中线的上方落笔轻轻撇出,写完“夕”的第三笔(点)后,顺势在横撇下写第二个“夕”的起笔(撇);“多”字的四笔撇的斜度一致,间距一致,这样“多”字就站稳了、美观了。如此,先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汉字的结构;再细致到一些难写或易错的笔画,感受字的穿插避让、笔断意连;最后回归整体,强调书写要领,领略布局。学生在练写时,方能一气呵成,写出汉字的神韵。
  四、不再就字练字,培养迁移能力
  培养自主写字能力是写字教学的核心目标。教学中,不少教师就单个字分析字形、指导书写,缺乏归类意识。如有位教师这么教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中的“吃”字:
  师:(出示生字“吃”)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生:左边是口字旁,右边是“乞”。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吃东西要用嘴巴,所以是口字旁。
  师:真聪明!在书写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生:“乞”要写得大些、高些。
  生:要把“乞”字的横折弯钩写舒展。
  生:写“口”字时,要做到上大下小。
  生:口字旁写在左上格,第四笔横贴在横中线上。
  师:好样的,拿起本子照样子写一个。
  (生练字)
  通过一年级上册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不少基本字。合体字一般由基本字组合而成。学写合体字时,教学的重心不仅应由单个笔画转移到各个部件的组合搭配,如高矮胖瘦、大小斜正、穿插避让、向背呼应等,还应让学生懂得按照字的构造特点进行分类,掌握偏旁部首的书写规律,达到“练习一字,带动一组”的效果,提升学生自主写字能力。在这个片段中,学生已经发现了“吃”字的書写要领,但是教师的点拨不到位。
  学生第一次接触“口”字作为部首,书写重点理当落在它身上。《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的课后一类生字中,带有口字旁的除了“吃”还有“叫”。教学时,可以把“吃”与“叫”都写到黑板上,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口”作为部首的书写规律。透过以上教学片段,可见学生已经明确“吃”的大小及占位,教师还可从以下两方面指点:其一,书写口字旁时,做到上大下小是为了美观,如果把它右边的竖线再稍微向内侧些,就能给右边的“朋友”腾出空间;把口字旁的最后一笔稍微向上倾斜,就能顺势写出右边部分的第一笔,这会有一种笔断意连之美。其二,还可以引出本册中带有口字旁的一类生字,如“吃”“叫”“听”“叶”“呀”“呢”“吗”“吧”等,让学生对比、发现,看是不是如此。以后书写此偏旁时就能触类旁通,迁移运用,合理安排字的结构。
  汉字书写是一门艺术,写好汉字是一项技能。教师只有以正确引导为主,既联系旧知摸清起点,又点拨在生字的难写处;既打破就字练字的格局,又提升教师的示范之力,方能使学生高效地“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市永春县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统编本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中“字词句运用”板块,第一次向学生呈现了思维导图。这在过去的老版教材里是找不到的,它是一种学习工具的介绍,更是一种教、学方式的改变。教材有意向我们渗透的意思是识字教学一定要将字置身于词中理解,而词语因不同应用场合而有着不同的词性关系。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不了什么是词性。思维导图却能将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内容可视化,这有助于学生识字能力的提升。  在这幅图里,第一
你一定会喜欢我的师父,梁琳老师。  从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的那个暑假,我懵懵懂懂又满怀期待地来到钱塘小学。刚入校,初见她,娇小玲珑的少女身姿,穿衣很有风格:简单,恰到好处的点缀,从头到脚,清爽而明亮。少女般的笑容那般迷人,有种说不上来的特别。有一天,她拿着一张表格对我说:“你选一位语文老师做你师徒结对的导师吧,同学科骨干、带头人都行。”我来钱塘之前是听说过她的教学美名的,当时也不知道哪里来的莫名
【设计理念】  本单元整合设计后,学生将在“打开诗文画卷”“解密文中画面”“珍爱身边环境”“描绘内心图景”“博览大美自然”的学习历程中,体验并表达自然之美。  课文、整本书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与“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实践活动”,统一在人文主题之下,各部分打通联系、相互借力。  课堂学习方式上,通过任务驱动、预习提问、合作学习以及多元评价等,促进学生在阅读联想与想象、倾听与对话、朗读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而这一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出真正的魅力。所谓品读,就是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读让学生辨文章思路,尝文章内涵,评词句运用之巧妙。因此,“品”含“辨”“尝”“评”之意。品读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一种重要
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师生合作朗读课文,读准“风筝”“水磨坊”两个轻声,了解贾平凹名字的读法及原因。  2.能梳理故事情节,简洁而有条理地说清楚作者围绕“风筝”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选择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地方与同学交流、带着体会朗读,重点围绕“憧憬”“千呼万唤”想象说话。  3.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作者是怎样把放风筝的过程写清楚的,重点体会“我们—风筝”交替写作的特别之处。  4.能围绕“孩子
教学目标:  1.熟读三首古诗,并背诵。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简介常识,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发展到唐朝达到了顶峰,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比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唐诗还出现了很多类型,比如:描绘自然田园风光的田园诗、表达人们离愁别绪的离别诗、表现边塞军旅生活的边塞诗……我们
《美丽的小兴安岭》:  反复围绕“美”来说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直围绕小兴安岭的“美丽”、抓住四季不同美的特点——春的活力之美、夏的茂盛之美、秋的丰硕之美、冬的安逸之美来写,让小兴安岭的每一刻都充满着诱惑,每一处都让人迷恋流连。  课文的开篇便是围绕“树海”来说,“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字数不多,一片绿色海洋便展现眼前。当然,“数不清”,不是百里不绝,而是
课前交流  师:我听说咱们每年春天都要出去春游,是吗?  生:是。  师:去过哪些地方?  生:我们去过海洋公园。  师:说话完整。还去过哪里?  生:我们去过爸爸的农庄。  师:你的笑容好开心,那里有什么好玩儿的?  生:有很多可爱的小动物,还有很多菜园,里面有我们认识的和不认识的蔬菜。  师:今年春游,我们又会去哪里呢?春游的时候又会发生一些什么不一样的事?咱们拭目以待。一、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教材解读】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这一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科普文章不仅向我们展现了科学家研究得出的科学知识,也以其准确生动、富有条理性的语言展现了科普文章特有的魅力。教师该如何高效引导学生通过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条理性的表达,
编者按:  朗读成为当下的一个“主旋律”,这是全社会对语言文化的尊崇。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有着奠基般的使命。为了让老师们都能用心、用情,有策略、有温度地指导学生朗读,我们策划了这个和朗读有关的专题。  此专题征稿体例发布以后,得到老师们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投来了很多优秀稿件。原计划做一期专题,但是优秀的稿件很多,我们不忍放弃,故分两期刊发。  我们的专题分別从“理论指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