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挫折中成长,在成长中蜕变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yman_Zhe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长小说始于18世纪末期的德国,主要叙述主人公思想和性格上的发展,在各种遭遇和经历过后,能克服挫折而长大成人的故事。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对霍桑——一位善于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文学大师——的代表作《红字》和短篇小说《年轻的布朗先生》中丁梅斯代尔及古德曼·布朗的心路成长历程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为我们的成长提供借鉴。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构成。三者处于冲突——协调的矛盾运动之中。自我在寻求本我欲望得到满足的同时,要接受超我的监督,对于本我和超我的对抗状态起调和作用。只有此消彼长的三者在人格发展中达到和谐统一,才能实现人格的健全发展;一旦一方过分压抑另一方,三者的平衡关系失调,个体在成长中就会精神崩溃,最终走向毁灭。心理小说开创者霍桑在代表作《红字》中塑造了文雅而又虔诚的牧师丁梅斯代尔,在本我欲望冲动下,挣脱了自我的束缚,爱上了一位有夫之妇,而这与当时清教教规是背道而驰的。激情过后,他发现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超我的不断谴责使他一再受到心灵的折磨,但最终在自我的调控下实现了精神的救赎;霍桑的另一部作品《年轻的布朗先生》中,主人公布朗因受魔鬼——欲望的引诱,离开新婚不久的妻子来到林中与魔鬼相会。路上,布朗在“去”与“回”的问题上做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本我和超我间的矛盾最终以本我优势获胜。回到现实生活中的布朗变得冷酷,沉默寡言。没有了自我的调节,内心无法摆脱煎熬,布朗在忧郁愁闷中死去。他是本我和超我矛盾不可调和的牺牲品。对比分析霍桑笔下的两个人物,他们最初都折服于本我对于欲望的诱惑,而由于自我调节作用不同,一者,丁梅斯代尔从本我走向超我,达到了人格的升华,顺利地完成了成长的蜕变;再者,布朗没有完成从本我到超我的跨越,自我未能走出人格的冲突而精神崩溃、生命枯竭。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霍桑笔下的两个人物进行心理层面的深刻分析,发掘其行为的内驱力,对于更好地理解人性内涵,总结成长经验,实现健全的人格起指导作用。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对比分析人物内心矛盾发展过程,探索他们在成长中如何蜕变,从而探寻生命的终极意义。
  
  一 本我对“爱”与“罪恶”的妥协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是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它由遗传的本能、欲望所组成,肉体是它的能量源泉”。它依据“快乐原则”行事,不顾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约束,其目标是求得个体的舒适,是非理性的、本能的冲动。对于爱的追求,是人的一种本能、原始性的,它深藏在每个人的内心里。《红字》中的牧师丁梅斯代尔自然有追求爱与幸福的权利。在本我的支配下,他与白兰相爱,并有了爱情的结晶——珠儿。但是他们的爱情是不被祝福的。因为一心维护清教的丁梅斯代尔违背了教规,与他人的妻子通奸。而清教主义主要提倡虔敬、严肃、诚实和勤勉,主张道德的自我完善。清教徒在宗教上是十分严格的,他们不禁忌性行为,只要是夫妻间的,而不是婚外的。因此,丁梅斯代尔和白兰在本我冲动下行事违背了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他又害怕当众说出自己的秘密。但是“人的一切本能,包括性欲,都是与人的理性统一着的,是合理的人的需求。”在倍受良心谴责、忍受保守秘密煎熬的同时,丁梅斯代尔仍然未能释怀对白兰的真情,在爱情面前,本我妥协了;小说《年轻的布朗先生》中,虔诚而又纯洁的古德曼·布朗为赶赴魔鬼聚会,即将告别新婚才三个月的娇妻费斯。出于对邪恶的好奇和向往(每个人都有对犯罪的本能冲动),布朗的本我一再受到诱惑,最终,不顾妻子的挽留,毅然决定在某个黄昏时分赶赴魔鬼之约。“一年中所有的夜晚就今晚我必须离开你,我的旅行,照你所说的,也是来来去去,必须现在到日出前完成”。虽然他也曾自责,但是受自己潜意识中对恶的好奇本能的驱使,采取了一种非理性的行动。此时布朗的本我显露出对自我的强大支配作用。在本我欲望控制下,布朗未能逃脱“罪恶”的诱惑。对于“爱”本能及对“罪恶”的向往欲是本我的某种体现,但本我是盲目的、非理性的。在本能冲动下,丁梅斯代尔爱上了不该爱的人;布朗犯下了不该犯的错。两位主人公终未能摆脱本我得到满足的原始冲动。
  
  二 自我在成长中的挣扎
  
  “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并得到发展的那一部分,它处于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根据外部的需要而活动,它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抑上。”自我按照现实原则操作,现实地解除个体的紧张状态而获得欲望的满足。
  人是社会的动物,都要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自我不是单纯地随心所欲地成长,而是要根据现实原则完成心理上的道德成长,仅仅生理和智力上的成长是远远不够的。小说《红字》中,丁梅斯代尔因在本我冲动下犯下了基督教的十戒之一的通奸罪。作为人们心灵的救赎者,他的罪行是不可饶恕的。作为牧师,他倍受敬仰,他不愿失去在社会上牢固的地位及已经拥有的很高的威望,但又无法摆脱因本我的盲目冲动行为而带来的对他内心的谴责,同时也不能毅然放弃对白兰的爱,自我就这样在本我和超我的矛盾中挣扎。现实中,本我是不能随心所欲释放其强大的能量的,它和依据道德原则行事的超我的冲突需要自我的调节。丁梅斯代尔的自我在现实中做出了诸多努力。对于自我所不能接受的具有痛苦性的经历,丁梅斯代尔都会不知不觉地将其抑制到潜意识里去。他一直回避着深爱的白兰,经常把自己关在密室里,用鞭子鞭打自己的身体,跪在地上直到双膝颤抖,压抑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爱;在超我的作用下,丁梅斯代尔的罪恶感急剧攀升,他的心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面对超我的道德谴责,自我决然站出进行调节以获得精神上的一片安宁。为了将本能的过错所带来的罪疚感转化到社会赞赏的目标上以减轻心灵的焦虑,他虔诚地为教民讲义,希望用自己对事业的热爱、对上帝的忠诚来洗刷精神上的“恶”。在教民心中,他就是神圣的化身。一方面,他深爱着白兰;另一方面,他又要饱受心灵的折磨。在矛盾挣扎中,自我进行了适当的调和,在某种程度上说,他的心灵得到了一种慰藉。小说《年轻的布朗先生》中,在本我的强大支配作用下,布朗踏上了赶赴魔鬼之约的征程。途中,本我和超我在心灵的战场上冲突不断,支配着自我的行为。起初,布朗就谴责自己很卑鄙,竟然为了这样的一个差使离开新婚不久的妻子,因此,受良心的谴责及当时社会道德的约束,他一再想放弃这段旅行,摆脱魔鬼的纠缠。同时,他的祖辈、牧师一直作为自我道德行为标准的典范约束着他的思想不会被本我的欲望拉得过远。但当他发现平日里那些道德规范的恪守者都成为魔鬼的信徒,就连他最钟爱的妻子都未能逃脱魔鬼的控制时,他超我的制约力量逐渐削弱,本我渐渐占据上风。布朗在本我欲望的驱使下,与自己挚爱的妻子、生活的村庄渐行渐远,而愈加接近黑暗、邪恶,最终被其吞噬整个内心。布朗的自我最终未能超脱本我,对于本我和超我的对立未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 对比两个人物的成长经历,自我都在成长中挣扎着,都试图对本我和超我的矛盾予以调和,从而以期使个体健康成长。然而,两者自我的调节作用或者说本我的强大支配力量因人而异,最终的成长结果也大相径庭。
  
  三 蜕变——人格的升华与破裂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自我理想和良心所组成。它负责对违反道德的行为做惩罚(内疚)。超我依据道德原则行事,不允许本我随意妄为。一个人若能完成从本我到自我最终到超我的转变,才能真正实现人格的升华。若本我、自我及超我心灵之战终未能得到协调,个体只能在心灵的炼狱中煎熬,抑郁而终便是最终的一种解脱方式。
  《红字》中,正直、善良而又虔诚的丁梅斯代尔越是对自己本我的冲动感到内疚,超我对个体的惩罚就越重。为了保持自己良好的牧师形象,他压抑着本能的欲望。他不断鞭挞自己、祷告忏悔以求得心灵上的些许宽慰。但是对教民的布道讲义并未减轻他内心的痛苦,反而加剧了内心矛盾冲突。他的精神危机和道德危机达到了极致,最终放弃了本我。经过七年的心理煎熬,他勇敢地走上了邢台,把自己的罪行公布于众,从而实现了自我的超越。死亡使他从精神上得以解脱,完成了人格的升华。在人生的成长道路上,每个人都会因或多或少做错事而受到处罚,但经历了挫折才能实现美丽的蜕变。作为肉体的人虽然不复存在了,但是他最终能勇敢地站出来,其思想境界也得到了提升。因为人不仅仅是一种肉体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存在。肉体虽死,但灵魂得到了救赎,本质发生了转变。成长的蜕变意义深刻。而《年轻的布朗先生》中,布朗是带着某种负罪心理开始他的森林之旅的。旅途中,代表着某种道德规范约束的超我总是会制约着本我,同时对自我行为的不道德实施惩罚。如果继续他的邪恶之旅,面对和善的老人及村里的教长,他理屈词穷,更无颜以对他的妻子。但在魔鬼的一再劝诱下,他仍继续自己的行程。当他看到昔日里和善的人们向魔鬼屈服时,他的超我完全瓦解了,自我理想坍塌了,人格失衡了。回到村庄后,他变成了一个冷酷而又沉默寡言的人。他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最终郁郁寡欢死去,成了本我和超我矛盾激化的牺牲品。探索布朗的成长轨迹,他起初就被强大的本我力量控制,但超我也未停止对他的良心谴责,自我又总是未能调节这对矛盾。他只能在怀疑和恐惧中挣扎,直到苦闷死去。成长过程中,我们会受到恶的引诱,超我的谴责,但是自我要在矛盾冲突中找到平衡,以不至于人格破裂。
  布朗成长的蜕变是失败的,他并未因肉体的离世而得到精神的升华。
  对比分析,丁梅斯代尔和布朗在成长的道路上都受到了本我诱惑,而良心都会因某种不道德的行为对个体施加惩罚,但关键在于自我是否能找到一个平衡点,实现人格的统一。尽管双方以死结局,但意义泾渭分明。丁梅斯代尔自身的欲望与当时社会的道德准则冲突,从而造成了他悲剧的人生。故事虽然以悲剧结束,但他终于能勇敢地面对人生,精神得到救赎,这远比肉体的苟延残喘意义深刻。在自我的调解下,他的本我走向了超我,达到了人格结构的和谐,实现了成长的美丽蜕变。相反,布朗一直徘徊于本我和超我之间,最终被两者的矛盾吞灭,未能从本我中走出,精神恍惚,人格破裂。透过分析,我们发现人的成长过程不仅仅是身体上或知识上的发展或积累,而更是人格成长的过程。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本我、自我及超我三者在人成长中的关系,最终发挥出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顽强的意志和健全的性格等人格魅力,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白岸杨,王岩,廖嵘君,霍桑短篇小说(评注本)[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方英,从无知到心理失常:《小伙子古德曼布朗》解读[J]宁波大学学报,2006,(9)
  [3]霍桑,姚乃强,译,红字[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4]L·A·珀文月榕,等,译,人格科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张传开,章忠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述评[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
其他文献
一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制作的课件存在的问题  课件作为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加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此,制作高质量的课件是现代教师应具备的一项教学技能。笔者作为教学督导,在日常听课和担任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评委过程中,发现青年教师所做课件中存在着一些典型的普遍性问题,严重影响了课件的审美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些问题是:  1语言表
期刊
环境保护行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高校需要培养以能力为本位的环保人才,尤其是能在生产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环保应用型人才。环境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是使学生拥有实际生产的工程设计能力和相关工艺设备的研发能力,而工程制图在环境领域的运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推广应用工程制图的运用以来,迄今为止已在很多行业普及应用,包括环境专业相关领域。熟练掌握工程制图的应用件是社会的迫
期刊
俄罗斯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辽阔的国家,无论是俄罗斯千余年来的文化沉积,还是它经历了政治经济体制转轨后的变化,这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国家都确实值得我们去了解和研究。文化是用来指称人类文明成果中那些历经沉浮而难以泯灭的深层次的东西,是越来越多人的共识。笔者拟从人们所说的思想、观念等精神文化方面来考察俄罗斯文化类型的形成和发展。  一俄罗斯文化类型  文化是社会发展与人类创造的才智在历史上所达到的水平,它既
期刊
一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领作用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这是党中央适应我国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形势,向全党提出的重要任务。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是
期刊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引导学生结合实际以便更好地感悟、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成果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特殊教学方式。长期以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实践环节薄弱甚至缺失的现象,成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深入研究和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环节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突破传统的
期刊
教育是一门实践科学,教育研究方法的规范使用对教育研究成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尽管一直以来以实验数据分析为基础的量化研究有着极为强势的方法价值导向,但以访谈调查为基础的质的研究方法也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所面对的社会现实是主观建构与客观型构的统一,量化与质性方法并不存在必然对立,而是具有相容性和相互补充解释的作用。”而语境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背景的一种客观存在,既存在于主观
期刊
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优良的学风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但现在高校大学生旷课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旷课是指学生未经批准而不参加教学活动(听课)的行为,各高校普遍存在,越来越“升温”,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一 旷课现象出现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使高校教学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利
期刊
近年来,国家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越来越重视,据教育部官网数据显示:2006年,国家用于全国高校学生的资助经费为18亿元人民币;2007年,国家用于高校学生的资助经费提高到158亿元人民币;2008年国家用于全国高校学生资助的经费支出总额达304.13亿元人民币;到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资助经费的支出总额已达到369.65亿元人民币;2010年,通过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共同努力,全国各省
期刊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轨期和国家就业政策的改革期,加上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严峻的形势。而随着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医学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也大大提高,但在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强调“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
期刊
大学是否要“走出象牙塔”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而英国有些大学可能不用考虑这个问题,因为它们从建校开始就被冠以与象牙塔形成对比的“红砖大学”的名称,英国首所“红砖大学”伯明翰大学的校长大卫易斯路利用这个对比谈起了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象牙塔”这个称呼源于一些古典大学,过去曾用于褒扬大学不受庸俗风气影响,但现在又常用于批评大学脱离社会实际。易斯路说:“它现在常用于指远离现实、与周围社会联系不紧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