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以心理资助为基础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员资助策略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c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国家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越来越重视,据教育部官网数据显示:2006年,国家用于全国高校学生的资助经费为18亿元人民币;2007年,国家用于高校学生的资助经费提高到158亿元人民币;2008年国家用于全国高校学生资助的经费支出总额达304.13亿元人民币;到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资助经费的支出总额已达到369.65亿元人民币;2010年,通过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共同努力,全国各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均资助金额从人均2000元提高到3000元,北京市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金额则从2000元提高到了3200元,而2010年中国传媒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均受助金额已达到4130元。种种数据显示,物质方面的资助已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大有缓解,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却越发令人担忧。
  有学者研究显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比非贫困大学生要高出20%,从一定程度上讲,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的程度有甚于他们的物质贫困程度。”基于此,深入认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对于高校从事资助工作的人员采取行之有效的心理资助措施,以缓解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压力、消除他们的心理困惑、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意义重大。
  
  一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
  
  结合众多心理学研究人员一致认同的研究结果,并根据笔者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深度访谈的分析数据,笔者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以下方面存在突出的心理问题。
  
  (一)高敏感度和强社会退缩性所导致的人际交往障碍
  《中国大学生心理测评量表》是由教育部组织编制的主要针对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量表,常模取自中国境内大学生群体,主要适用在校大学生。心理学研究者李向成、王英梅等人通过此表对21621名高校学生进行测查,并对其中的4264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非贫困学生的测查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退缩性明显高于非贫困大学生,他们在面临他人带来的“心理压力”,或者将这些“压力”一点点积攒在心里,或者躲在自己的小角落中慢慢舔舐自己的伤口,自己为自己“疗伤”。然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际敏感度又明显高于非贫困学生,身边同学、老师和其他人的言语或行为非常容易引起他们的心理波动。
  对环境敏感脆弱,“受伤后”又不能得到有效的“疗伤”,长此以往将直接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乐群性明显低于普通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甚至家庭关系时,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严重时也会发展为人格障碍和精神疾病。
  
  (二)悦纳自己的程度低和外在行为上的自我伪装所带来的适应障碍
  同样是李向成、王英梅等人的《中国大学生心理测评量表》测查数据显示,自卑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差异的典型特征之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能很好地悦纳自己,他们对自己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价值感的评估往往低于普通学生,所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呈现出低恃强性的特点,即在面对一些困难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容易进行自我否定,而后消极、退缩地面对眼前的困难环境。另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内心脆弱、外表却坚强,很多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正视经济和生活中的困难,外在行为上往往呈现出高粉饰性,他们在思想上往往认为贫困是弱者的表现,在心理和行为上却表现出对自尊的过度渴望,所以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外表坚强,内心却充满矛盾和焦虑。
  如果以上心理矛盾不能进行有效的调节,往往会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适应力偏差,更有甚者会导致抑郁、自闭等心理疾病的产生。另外,研究结果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躯体化的倾向要远远高于非贫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即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对困难和压力时,这些内在的压力更容易转化为躯体上的不适,如身体疼痛、睡眠障碍等躯体病症,这些躯体化的症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常的在校学习和生活均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三)有效的社会支持和良性的求助经验少所导致的求助能力低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在家庭不能很好地给他们提供经济支持,更有甚者,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他们的家人同样也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和矛盾,在此基础上,亲人能够给予他们的情感支持和心理帮助也比非贫困大学生少。另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寻求的家庭外的社会支持更是少之甚少,在面临各种困难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只能靠自己,良性的求助经验不多,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没能形成很好的求助惯性,他们很少在心理和行为上对别人的帮助形成依赖,这也直接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未能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形成很好的求助能力。在面对各种困难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首先在心理上将自己置于“孤立无援”的困境之中,进一步加重自己的心理压力,加强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形成心理问题的诱因。
  
  二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体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错综复杂,以下笔者仅对从事资助工作过程中获得的典型数据进行总结,希望能够给高校资助工作从事者开展心理资助工作提供些许有益的帮助。
  
  (一)家庭经济负担转化的个体心理压力
  “贫困既是经济数据上的绝对差异,更是个人在一定环境中相对的内在感受,这种内在感受可能是影响人的心理状态的重要原因”。以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学生为例,该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四年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必须承担的支出估算为60000元(其中包括学费32000元:8000元/4年;生活费12000元:最低饭费标准每天10元×300天×4年;服装费4000元:每年1000元×4年;满足专业学习所需的最低配置的电脑7000元;满足专业学习要求的最低配置的数位板1000元);然而困难学生家庭每年用于维持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的费用一般在4000元左右,四年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总支出不超过16000元。以上计算意味着每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迈进大学校门的一刹那就必须承担起未来四年的44000元的经济债务。在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深度访谈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较有忧患意识,他们经常对毕业后必须要面对的高额房价和其他生活成本进行核算,这样计算下来,高额的赤字足以让他们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
  
  (二)负性生活经历形成的个体心理压力
  众所周知,“几乎每一个贫困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多难的家庭,家庭的苦难又常常在学生心里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以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例,该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共计44名,其中父母离异或单亲学生数量15名,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数的34%;这些学生中父亲或母亲一方去世的学生为7名,另有2名学生父母双亡,9名学生共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数的20.5%。除此 之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必须面临父母重病、天灾人祸、家庭矛盾等各种各样的负性事件的影响。畸形的家庭关系和非良性的情感经历足以在这些年轻的孩子的心理上打下明显的烙印,这些烙印或多或少都会成为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形成心理问题的诱因。
  
  (三)社会容认偏差导致的个体心理压力
  笔者通过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长进行电话家访,笔者发现,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长还存在着长久的社会容认偏差。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家长的社会容认度指的是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家长的认知中,公众对于他们经济困难、申请资助和受助后的行为的容纳和接受程度。通过对56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近百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长进行深度访谈和电话家访,笔者发现,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家长存在社会容认度偏差:在“金钱至上”和“有钱才是王道”的错误认知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家长往往认为经济困难是弱者的表现,申请资助会容易导致“同情者的怜悯、会引起好奇者的关注、会引起不怀好意的人得嘲讽”。
  心理学研究结果显示,社会容认度是影响求助行为的重要因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家长的低社会容认度往往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是否实施求助行为前,心理选择上产生较强的心理矛盾。在受资助后更易产生双重的心理压力,如果对这些心理负担不加疏导或疏导不慎,将进一步影响这些学生的正常的在校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
  
  三 以心理资助为基础的全员资助策略
  
  2009年以来,为了促进中国传媒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国传媒大学资助工作努力推进“物质救济型”资助向“励志强能型”资助的转变,逐步明确“资助是基础,育人是核心,在资助中坚持育人,在育人中创新资助”的资助工作思路;2010年,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学校将“扶贫、扶志、扶能”有机结合起来开展的资助工作受到了教育部的大力认可和宣传。学生受助种种数据表明中国传媒大学物质资助工作体系已趋近完善,但是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育人效果却引人深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较大,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贫困和心理贫困的现状,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严格执行学校资助育人的工作理念,并建立了以传递关爱的心理资助为基础,以物质资助为主体、学业资助和就业资助为两翼的全员资助育人格局,对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意义重大。
  
  (一)心理资助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辅导员与学生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专业课教研室等部门联手,开展“驱散贫困阴影,保证心理阳光”心理资助活动:学院辅导员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深度访谈并建立访谈档案,在汇总和梳理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深度访谈数据的基础上,对他们存在交际障碍、职业生涯规划、学业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困惑进行分类汇总,并根据学生心理需求邀请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和专业课教研室的相关老师开展心理资助、就业资助和学业资助等方面的工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指向性更强的专业辅导,努力提高心理资助工作的实效。
  
  (二)物质资助
  近年来,中国传媒大学资助工作得到了北京市及教育部相关的一致认可,2009年,中国传媒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均受助金额排北京市所有高校第五名。2010年,通过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共同努力,全国各省对家庭经济困难的资助金额从人均2000元提高到3000元,北京市对家庭经济困难的资助金额则从2000元提高到了3200元,而2010年中国传媒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金额已达到人均4130元,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人均资助力度则达到4656.09元,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物质资助的力度明显高出全国人均资助水平37.7%,高出北京市平均水平29.1%。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物质资助方面取得的成绩,一方面得益于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学院以心理资助为基础的“家长线索”、“性别线索”、“年级线索”和“专业线索”等资助线索的重视和开发。
  动画学院通过认真分析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访谈档案,详细摸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困难程度及学生家庭背景,准确掌握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布情况,从“家长线索”、“性别线索”、“年级线索”和“专业线索”积累资助数据、分类开展各项物质工作,以提高资助工作的针对性:资助联系人通过电话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长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真实困难情况,追求“家校互动”资助育人效果;动画学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教育和帮助时,注意区分“性别线索”,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男女性别之间的心理差异,进行不同策略、不同方法和不同程度的资助;学院还对资助数据进行分析,紧抓“年级线索”和“专业线索”,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需求,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资助。各条线索的开发和重视,为进一步提高动画学院资助工作的针对性与指向性奠定了基础。
  
  (三)学业资助
  以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为例,2010年度,该学院大二以上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为38人,其中体测成绩75分以上、无挂科、综合测评在班级前60%的学生仅为10人,仅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26%。近74%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挂科、体测成绩不足75、综合测评在班级的后40%不能评奖学金。综合分析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数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不全面、综合测评成绩不理想。
  2011年,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建立了以“传递关爱”为基础的学业资助工作机制:学院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学业跟踪,一方面保证辅导员、班主任第一时间从学院教学秘书处获得学生学习成绩,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完成情况及时的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并根据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学业资助;另一方面,学院辅导员在每学期初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名单发放给各门任课老师,相关任课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心理关爱和学业关注,也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质量,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可靠保障。
  
  (四)就业资助
  为进一步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还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需求,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就业资助。学生毕业前,学院安排专门的辅导员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进行就业资助,通过“职来直往”等就业资助活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信息进行动态跟踪,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予以心理关爱和就业信息关注,帮助他们及时的解决就业阶段迎面而来的各种困惑与困难;学院还努力向用人单位推荐、“推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定期的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在实习单位的相关部门领导联系,询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习表现,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找到一份相对称心如意的工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毕业初期,因为他们刚刚步入社会时,心理环境和生活环境发生的突变容易给他们带来压力和不适,学院辅导员会根据情况及时与这些学生联系,鼓励他们努力工作、好好表现,并视情况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综上,2011年,为帮助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中国传媒大学将“扶贫、扶志、扶能”有机结合起来开展资助工作,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受助的种种数据表明,高校物质资助工作体系已趋近完善,但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资助的效果却引人深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突出,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物质资助的同时,为了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成长成才,高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以心理资助为基础的物质资助、学业资助和就业资助工作是实现“资助育人”目标的有效途径。进一步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现状,并以此为据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资助工作,也是高校资助工作者的又一崭新课题。
其他文献
孙露同学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在美国纽约市上西区勤工俭学。本文结合我在美国纽约市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所见所闻对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及启示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以求对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有所启迪。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  1当代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  第一,培养“美国精神”,即开拓进取、富国强民的精神;作为美国公民的自尊自豪感;追求个人成才发展机会中的平等自由;注重实际,以勤奋扎实工作为光
期刊
物流行业英语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在物流活动过程中所需要运用到的日常英语用语,用以解决在物流过程中所需的英语实际问题,满足物流行业对物流专业学生在英语知识上的基本需求,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与发展。本文以“仓储和库存”这个子项目为例,对项目教学法在物流行业英语学习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项目教学法的基本内涵及操作流程  1项目教学法的概念  项目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施一
期刊
一艺术设计教学中创意思维培养缺陷的表现  1教育观念过于单纯  从调查结果来看,艺术设计类学生大学一年级时过于注重造型基础的训练从而忽视造型基础对设计基础的转换训练。而二、三年级的学生则过于注重设计的形式而忽视了设计背后的人文思想的传达,在这种观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就是匠师(形似而无神)或者工于精而疏于神,即有可能技压群芳,却在人文知识问题面前不知所措。  2教学内容与形式过于单薄  当前,艺术
期刊
一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制作的课件存在的问题  课件作为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加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此,制作高质量的课件是现代教师应具备的一项教学技能。笔者作为教学督导,在日常听课和担任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评委过程中,发现青年教师所做课件中存在着一些典型的普遍性问题,严重影响了课件的审美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些问题是:  1语言表
期刊
环境保护行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高校需要培养以能力为本位的环保人才,尤其是能在生产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环保应用型人才。环境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是使学生拥有实际生产的工程设计能力和相关工艺设备的研发能力,而工程制图在环境领域的运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推广应用工程制图的运用以来,迄今为止已在很多行业普及应用,包括环境专业相关领域。熟练掌握工程制图的应用件是社会的迫
期刊
俄罗斯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辽阔的国家,无论是俄罗斯千余年来的文化沉积,还是它经历了政治经济体制转轨后的变化,这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国家都确实值得我们去了解和研究。文化是用来指称人类文明成果中那些历经沉浮而难以泯灭的深层次的东西,是越来越多人的共识。笔者拟从人们所说的思想、观念等精神文化方面来考察俄罗斯文化类型的形成和发展。  一俄罗斯文化类型  文化是社会发展与人类创造的才智在历史上所达到的水平,它既
期刊
一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领作用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这是党中央适应我国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形势,向全党提出的重要任务。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是
期刊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引导学生结合实际以便更好地感悟、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成果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特殊教学方式。长期以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实践环节薄弱甚至缺失的现象,成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深入研究和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环节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突破传统的
期刊
教育是一门实践科学,教育研究方法的规范使用对教育研究成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尽管一直以来以实验数据分析为基础的量化研究有着极为强势的方法价值导向,但以访谈调查为基础的质的研究方法也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所面对的社会现实是主观建构与客观型构的统一,量化与质性方法并不存在必然对立,而是具有相容性和相互补充解释的作用。”而语境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背景的一种客观存在,既存在于主观
期刊
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优良的学风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但现在高校大学生旷课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旷课是指学生未经批准而不参加教学活动(听课)的行为,各高校普遍存在,越来越“升温”,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一 旷课现象出现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使高校教学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