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o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40页的内容及练习八中的习题。
教材分析:
在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等简单的平面图形。本册“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本节课中我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其中的角,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折一折、指一指、比一比、画一画等实践活动中认识角,使抽象变为直观。
学情分析:
由于在小学一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简单的平面图形,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来学习,同时教学时结合生动有趣的感性图片,采用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动,大部分学生应能较好的掌握本节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
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情感目标:
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的本质特征;画角。
教学难点:了解角的大小变化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纸板、剪刀、图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新的一天开始了,校园里早早热闹起来,操场上更是生机勃勃。(播儿歌)“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朋友起得早,正在校园做早操。”(课件出示“校园的早晨”图片)?(电脑出示红色的闪动的角)足球场的一角也有这样的图形(电脑出示红色闪动的角)。
生:在老师的提示和电脑的引导下观察课件。
师:你们认识它吗?同桌互相说一说,你都看到些什么?
生: 回答老师的问题(围绕“角”自由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
(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
通过情境创设和音乐的营造,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逐步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自然地从生活中的角过渡到对数学意义上的角的研究,也可以初步了解学生对角的认识情况。
二、探究引导,掌握新知
角的认识:
1、联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角。
师:不仅图中有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教室里许多物体上都存在着角,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同学听。
生: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同学之间互说自己看到的角(按分好的小组进行)。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根据刚了解的角的特征从现实物体表面上找角,既巩固了对角的认识,又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教育理念,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充分体验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课件演示学生说的四种实物:剪刀、三角板、课桌的角、黑板上的角)我们给它脱掉华丽的外套,课件演示从四种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
生:仔细观察,说说角是什么样的,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学生互相说后老师点名学生来说。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观察、描述,体会到“角有一个尖尖的顶点,有两条直直的边”,形成角的组成的表象。
(2)角爷爷过生日,设宴请客,客人都是角家庭的成员。瞧,这些图形都说自己是角,前来参加宴会。小朋友,快帮帮角爷爷,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生:学生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设计意图】
让学生判断几何图形中有几个角,一是巩固对角的认识,二是为以后继续学习几何图形打下坚实基础。
(3)看下面各图都有角,你知道左面的三角形有哪几个角?右面的梯形有哪几个角?
小组内说,组内学生代表回答。
【设计意图】
让学生判断几何图形中有几个角,一是巩固对角的认识,二是为以后继续学习几何图形打下坚实基础。
3、实践操作,丰富认识。
(1)我们从生活中找到了这么多的角,你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角?请同学们先动脑筋想一想,在动手试一试,用两个硬纸条和一枚图钉怎样做出角来?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2)谁愿意把你做的角来展示一下?有谁做的角和这个角不一样?还有不同的吗?(教师找多人展示,充分展示学生做的各种各样的角,但最后只留3人在讲台前分别展示锐角、直角、钝角。)
问:他们做的角一样大吗?哪个大?哪个小?
思考:怎样才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让学生转动手中的角,摆出大小不同的角。)
小结:看来角有大有小,两条边叉开的越大,角就越大。那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有关系吗?
(3)、老师也做了两个角。一个红角和一个蓝角(出示两个大小相等,边的长度不同的角),你们觉得老师做得怎么样?猜一猜哪个角大?(课件播放动画:红角和蓝角)学生观察说说自己的观点。
小结: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动手做活动角,使学生从认识静态中的角过渡到了认识动态中的角,同时引出对角的大小的比较的认识,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变化活动角,动态体会角的大小变化与两条边张开的角度有关系,为了突破“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难点,教师通过一小节动画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既使学生感受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又增添了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三、趣味创新,巩固新知
1、创作画。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礼物,你们瞧(课件出示角的创作画,有小草、五角星等),这些图画美吗?美在哪儿?
学生回答,激发兴趣。
用角创作出这美丽的图画,试试看,并相互说说都用了哪些角。
2、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42页第1题。
(2)完成教材第42页第2题。
(3)完成教材第42页第3题。
学生练习,老师巡视。
【设计意图】
学生自主练习练习题融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学生在用角创作画的过程中,丰富了对角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大胆想象,在活动中体会并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关于角的认识我们今天只是进行初步认识,下节课还要继续学习它。
学生自由回答,谈自己的感受及学到的知识。
板书设计:
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先画定点,再在不同的方向上两条直直的线。
角的大小:角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教学内容,在准备此课前我就查阅了这课以往的教案,但都觉得过去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因为新的课程改革提倡的是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所以我在备课时,摒弃了以往从头到尾牵着学生学习的方法,设计了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在自主探索与使用交流中,建立角的表象,从而丰富对角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真正体现“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
其中新授课部分又分为找出生活中的角、根据自己对角的感受制作角、结合课本和实践小结角的特征、画角等几个部分。这里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知识,自主学习,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也是整堂课最重要的部分,最能考验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和对所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因为教师很难预料到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学中,我对于自己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及时做出了灵活处理,没有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设计的思路。如在让学生自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情况的“角”,一种是常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T字形的“角”。这里学生做的时候有的并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则是自己知道发现并创造出来。教师此时应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角是指哪个,再问仅此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其积极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尤其是做角环节,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思维空间,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自由选择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发现角是有大小的,进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一层紧扣一层,从而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参与,对角有更深的了解。
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活动教学思想。我把原来的知识传授设计成了一连串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o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40页的内容及练习八中的习题。
教材分析:
在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等简单的平面图形。本册“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本节课中我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其中的角,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折一折、指一指、比一比、画一画等实践活动中认识角,使抽象变为直观。
学情分析:
由于在小学一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简单的平面图形,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来学习,同时教学时结合生动有趣的感性图片,采用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动,大部分学生应能较好的掌握本节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
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情感目标:
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的本质特征;画角。
教学难点:了解角的大小变化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纸板、剪刀、图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新的一天开始了,校园里早早热闹起来,操场上更是生机勃勃。(播儿歌)“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朋友起得早,正在校园做早操。”(课件出示“校园的早晨”图片)?(电脑出示红色的闪动的角)足球场的一角也有这样的图形(电脑出示红色闪动的角)。
生:在老师的提示和电脑的引导下观察课件。
师:你们认识它吗?同桌互相说一说,你都看到些什么?
生: 回答老师的问题(围绕“角”自由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
(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
通过情境创设和音乐的营造,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逐步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自然地从生活中的角过渡到对数学意义上的角的研究,也可以初步了解学生对角的认识情况。
二、探究引导,掌握新知
角的认识:
1、联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角。
师:不仅图中有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教室里许多物体上都存在着角,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同学听。
生: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同学之间互说自己看到的角(按分好的小组进行)。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根据刚了解的角的特征从现实物体表面上找角,既巩固了对角的认识,又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教育理念,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充分体验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课件演示学生说的四种实物:剪刀、三角板、课桌的角、黑板上的角)我们给它脱掉华丽的外套,课件演示从四种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
生:仔细观察,说说角是什么样的,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学生互相说后老师点名学生来说。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观察、描述,体会到“角有一个尖尖的顶点,有两条直直的边”,形成角的组成的表象。
(2)角爷爷过生日,设宴请客,客人都是角家庭的成员。瞧,这些图形都说自己是角,前来参加宴会。小朋友,快帮帮角爷爷,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生:学生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设计意图】
让学生判断几何图形中有几个角,一是巩固对角的认识,二是为以后继续学习几何图形打下坚实基础。
(3)看下面各图都有角,你知道左面的三角形有哪几个角?右面的梯形有哪几个角?
小组内说,组内学生代表回答。
【设计意图】
让学生判断几何图形中有几个角,一是巩固对角的认识,二是为以后继续学习几何图形打下坚实基础。
3、实践操作,丰富认识。
(1)我们从生活中找到了这么多的角,你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角?请同学们先动脑筋想一想,在动手试一试,用两个硬纸条和一枚图钉怎样做出角来?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2)谁愿意把你做的角来展示一下?有谁做的角和这个角不一样?还有不同的吗?(教师找多人展示,充分展示学生做的各种各样的角,但最后只留3人在讲台前分别展示锐角、直角、钝角。)
问:他们做的角一样大吗?哪个大?哪个小?
思考:怎样才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让学生转动手中的角,摆出大小不同的角。)
小结:看来角有大有小,两条边叉开的越大,角就越大。那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有关系吗?
(3)、老师也做了两个角。一个红角和一个蓝角(出示两个大小相等,边的长度不同的角),你们觉得老师做得怎么样?猜一猜哪个角大?(课件播放动画:红角和蓝角)学生观察说说自己的观点。
小结: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动手做活动角,使学生从认识静态中的角过渡到了认识动态中的角,同时引出对角的大小的比较的认识,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变化活动角,动态体会角的大小变化与两条边张开的角度有关系,为了突破“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难点,教师通过一小节动画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既使学生感受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又增添了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三、趣味创新,巩固新知
1、创作画。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礼物,你们瞧(课件出示角的创作画,有小草、五角星等),这些图画美吗?美在哪儿?
学生回答,激发兴趣。
用角创作出这美丽的图画,试试看,并相互说说都用了哪些角。
2、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42页第1题。
(2)完成教材第42页第2题。
(3)完成教材第42页第3题。
学生练习,老师巡视。
【设计意图】
学生自主练习练习题融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学生在用角创作画的过程中,丰富了对角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大胆想象,在活动中体会并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关于角的认识我们今天只是进行初步认识,下节课还要继续学习它。
学生自由回答,谈自己的感受及学到的知识。
板书设计:
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先画定点,再在不同的方向上两条直直的线。
角的大小:角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教学内容,在准备此课前我就查阅了这课以往的教案,但都觉得过去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因为新的课程改革提倡的是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所以我在备课时,摒弃了以往从头到尾牵着学生学习的方法,设计了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在自主探索与使用交流中,建立角的表象,从而丰富对角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真正体现“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
其中新授课部分又分为找出生活中的角、根据自己对角的感受制作角、结合课本和实践小结角的特征、画角等几个部分。这里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知识,自主学习,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也是整堂课最重要的部分,最能考验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和对所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因为教师很难预料到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学中,我对于自己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及时做出了灵活处理,没有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设计的思路。如在让学生自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情况的“角”,一种是常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T字形的“角”。这里学生做的时候有的并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则是自己知道发现并创造出来。教师此时应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角是指哪个,再问仅此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其积极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尤其是做角环节,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思维空间,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自由选择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发现角是有大小的,进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一层紧扣一层,从而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参与,对角有更深的了解。
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活动教学思想。我把原来的知识传授设计成了一连串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课堂真正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