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课内阅读的引导,让学生在课外时间里博览群书,無疑是提升学生读写能力的不二法宝。无效的教学指导往往体现为眉毛胡子一把抓,却什么也没有抓住。教师只有落实每一次课内外衔接的落脚点,才能实现课外阅读价值。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 语文 阅读衔接
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等同于生活的延伸。不能总是把学生拴在腰上,总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把学生培养成唯教材唯课本的学习机器。注重社会生活,从客观的角度构建语文教学理念,挖掘社会生活教学资源,拓展语文教学渠道,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课内阅读的引导,让学生在课外时间里博览群书,无疑是提升学生读写能力的不二法宝。
目前的课内外衔接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基本上留于形式——有的搞任务强迫式,学生没有兴趣,只会滥竽充数;有的搞放空炮式,课上高调一唱,学生回到家课外阅读早抛之脑后了;有的搞虚假展示式,有的学校硬性规定班级要有图书角,有的班级教师规定家长要给孩子买几本书,晒到微信群里;还有的学校搞读书节,结果要评比了,每班抽一两名学生交几篇读书笔参与评奖来替代本该是全员性的课外阅读。所有上述做法都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割裂得支离破碎,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也远离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此,笔者对近几年来自己总结的课内外阅读衔接策略探讨如下。
一、辅助性阅读,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学生阅读的大部分书籍都是漫画、小说、卡通等没有营养的书籍。没有学习目的,但作为一种休闲的方式,真正读有意义有价值的图书的学生并不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加以指导。首先,教师应该利用课堂作为相关内容。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的知识,帮助学生找到相关的知识点,并积累学生的阅读体验。例如,在老师讲解《郑成功》这一课时,可以让同学们收集关于民族英雄的相关事迹。让学生在课堂上相互进行交流,然后让学生讲述文本的含义。最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阅读其他的优秀作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阅读时会喜欢不同作者的书籍,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喜好推荐有价值的阅读书籍。最后,教师在一些故事性特别强的文章的讲解过程中要吊起学生的胃口,然后故意留下悬念,让同学们意犹未尽,挑起同学的阅读兴趣,这样起到的效果会事半功倍。
二、展示性阅读,培养学生整理分类的能力
阅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它需要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不断积累,不断感受和体验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为了及时地对阅读进行反思和批判,就要建立阅读评价机制。要对学生的阅读实施量化,进行阅读考核。编制表格,实行积分管理。考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读书笔记、阅读书目、课外阅读积累检测,班级读书交流会表现,满分为一百分。每周小组内互评,每月由班委总评,算是一次测验成绩,并且累计,在期末实施评定。这样的做法效果很好,无形地给学生树立起榜样,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这样就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地、持之以恒地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都能与书籍结成终身的朋友。
三、人文性阅读,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学生之所以喜欢阅读,并不是因为他们能体会到阅读能提高他们的语文成绩,因为学生的自觉性没这么强,他们更多的是受兴趣与情感的驱使。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的人文性特别强,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能打动学生的情感,此时教师可以借助课文经典的人物,让学生在课外搜集相关人物的故事。例如学习完《狼牙山五壮士》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的抗日英雄故事,在了解到这些英雄身上的闪光点后,培养其爱国情感。
四、内容性阅读,充实学生的智慧空间
在课堂上适时地抓住有利的契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应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有效地执行,因为只有学生在课堂上因某题材的阅读产生兴趣后,才会在课外自主地进行相关的阅读拓展。推荐与文章同类别的图书,小学教材的编写通常是选取了一本书中经典的且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例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学完《鲁宾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后,可以引荐学生阅读完整的书籍,进而了解这些鲜明的人物背后的故事,拓展课外阅读的知识面。
五、文体性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推荐与课文体裁相似的课外读物,小学语文教材中,其细腻的感情抒发借助了不同的文章体裁,所以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结合课外拓展时,应在教材的基础上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例如教师在讲述《元日》这篇课文时,就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将有关于作者的信息资料向学生展示出来,当学生了解到作者是著名的诗人王安石之后,就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关于王安石更多的古诗词,这样学生就会纷纷说出更多关于王安石的诗词,例如《梅花》、《泊船瓜洲》、《荷花》等等。再如寓言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其形式短小,却意义深远,而且还富于情趣,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了寓言后挑选一部分寓言来读,丰富对这种文体的认识。
六、策略性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阅读策略,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比如让学生能抓住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这些关键性句子,如果这段时间学法上的任务重点是这方面的知识。教师应一面肯定学生在课外阅读上的成绩,另一方面让学生今后能随时把课外阅读中的这些句子划出来,体会它们的作用,一段时间后可以让学生拿来反馈,比如通过实物投影仪或者电子文档展示的形式,让学生汇报文章的大致内容,这些句子起到了什么作用。
无效的教学指导往往体现为眉毛胡子一把抓,却什么也没有抓住。教师只有落实每一次课内外衔接的落脚点,才能实现课外阅读价值。如以培养兴趣为目的,就没有必要必须让学生对课外阅读材料中的内容了如指掌;以了解内容为目的,那就需要事后进行回馈讨论,让学生汇报阅读成果;以文章体裁为目的,那就让学生表达对这类体裁的感受,淡化阅读内容方面的要求。所以课内外阅读的衔接是有策略的,但每次只能落实一两个,有重点,才能各个击破,彰显深度。
参考文献
[1] 张海珍.书海无涯“读”作舟——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初探[J].中学课程辅导,2015(13):61.
[2] 周荣婷.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方法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2014(14):67-68.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 语文 阅读衔接
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等同于生活的延伸。不能总是把学生拴在腰上,总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把学生培养成唯教材唯课本的学习机器。注重社会生活,从客观的角度构建语文教学理念,挖掘社会生活教学资源,拓展语文教学渠道,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课内阅读的引导,让学生在课外时间里博览群书,无疑是提升学生读写能力的不二法宝。
目前的课内外衔接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基本上留于形式——有的搞任务强迫式,学生没有兴趣,只会滥竽充数;有的搞放空炮式,课上高调一唱,学生回到家课外阅读早抛之脑后了;有的搞虚假展示式,有的学校硬性规定班级要有图书角,有的班级教师规定家长要给孩子买几本书,晒到微信群里;还有的学校搞读书节,结果要评比了,每班抽一两名学生交几篇读书笔参与评奖来替代本该是全员性的课外阅读。所有上述做法都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割裂得支离破碎,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也远离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此,笔者对近几年来自己总结的课内外阅读衔接策略探讨如下。
一、辅助性阅读,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学生阅读的大部分书籍都是漫画、小说、卡通等没有营养的书籍。没有学习目的,但作为一种休闲的方式,真正读有意义有价值的图书的学生并不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加以指导。首先,教师应该利用课堂作为相关内容。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的知识,帮助学生找到相关的知识点,并积累学生的阅读体验。例如,在老师讲解《郑成功》这一课时,可以让同学们收集关于民族英雄的相关事迹。让学生在课堂上相互进行交流,然后让学生讲述文本的含义。最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阅读其他的优秀作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阅读时会喜欢不同作者的书籍,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喜好推荐有价值的阅读书籍。最后,教师在一些故事性特别强的文章的讲解过程中要吊起学生的胃口,然后故意留下悬念,让同学们意犹未尽,挑起同学的阅读兴趣,这样起到的效果会事半功倍。
二、展示性阅读,培养学生整理分类的能力
阅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它需要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不断积累,不断感受和体验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为了及时地对阅读进行反思和批判,就要建立阅读评价机制。要对学生的阅读实施量化,进行阅读考核。编制表格,实行积分管理。考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读书笔记、阅读书目、课外阅读积累检测,班级读书交流会表现,满分为一百分。每周小组内互评,每月由班委总评,算是一次测验成绩,并且累计,在期末实施评定。这样的做法效果很好,无形地给学生树立起榜样,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这样就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地、持之以恒地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都能与书籍结成终身的朋友。
三、人文性阅读,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学生之所以喜欢阅读,并不是因为他们能体会到阅读能提高他们的语文成绩,因为学生的自觉性没这么强,他们更多的是受兴趣与情感的驱使。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的人文性特别强,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能打动学生的情感,此时教师可以借助课文经典的人物,让学生在课外搜集相关人物的故事。例如学习完《狼牙山五壮士》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的抗日英雄故事,在了解到这些英雄身上的闪光点后,培养其爱国情感。
四、内容性阅读,充实学生的智慧空间
在课堂上适时地抓住有利的契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应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有效地执行,因为只有学生在课堂上因某题材的阅读产生兴趣后,才会在课外自主地进行相关的阅读拓展。推荐与文章同类别的图书,小学教材的编写通常是选取了一本书中经典的且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例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学完《鲁宾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后,可以引荐学生阅读完整的书籍,进而了解这些鲜明的人物背后的故事,拓展课外阅读的知识面。
五、文体性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推荐与课文体裁相似的课外读物,小学语文教材中,其细腻的感情抒发借助了不同的文章体裁,所以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结合课外拓展时,应在教材的基础上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例如教师在讲述《元日》这篇课文时,就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将有关于作者的信息资料向学生展示出来,当学生了解到作者是著名的诗人王安石之后,就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关于王安石更多的古诗词,这样学生就会纷纷说出更多关于王安石的诗词,例如《梅花》、《泊船瓜洲》、《荷花》等等。再如寓言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其形式短小,却意义深远,而且还富于情趣,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了寓言后挑选一部分寓言来读,丰富对这种文体的认识。
六、策略性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阅读策略,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比如让学生能抓住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这些关键性句子,如果这段时间学法上的任务重点是这方面的知识。教师应一面肯定学生在课外阅读上的成绩,另一方面让学生今后能随时把课外阅读中的这些句子划出来,体会它们的作用,一段时间后可以让学生拿来反馈,比如通过实物投影仪或者电子文档展示的形式,让学生汇报文章的大致内容,这些句子起到了什么作用。
无效的教学指导往往体现为眉毛胡子一把抓,却什么也没有抓住。教师只有落实每一次课内外衔接的落脚点,才能实现课外阅读价值。如以培养兴趣为目的,就没有必要必须让学生对课外阅读材料中的内容了如指掌;以了解内容为目的,那就需要事后进行回馈讨论,让学生汇报阅读成果;以文章体裁为目的,那就让学生表达对这类体裁的感受,淡化阅读内容方面的要求。所以课内外阅读的衔接是有策略的,但每次只能落实一两个,有重点,才能各个击破,彰显深度。
参考文献
[1] 张海珍.书海无涯“读”作舟——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初探[J].中学课程辅导,2015(13):61.
[2] 周荣婷.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方法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2014(14):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