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初探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fei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小学数学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可谓是使尽了浑身解数。可是由于数学原本就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使学生在学习时总是找不到方向,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同时也影响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效率。对此,教师应该调整教学结构,改变教学模式,将数学知识带入到生活中,用生活情景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成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情境;生活经历;作业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问题情境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信息,还包括那些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努力把问题情境生活化,使问题情境的创设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一、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
  1.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很多著名的数学家都是从生活中发现了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了研究兴趣。由此看出,与生活相结合的数学知识能够更加吸引人的注意。对于小学生而言也是如此,教师能够为学生创设出生活中的数学情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除此之外,有的数学原理和公式还可以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总而言之,数学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它为其他的学科提供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分析的基础,是一切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
  2.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具象的生活知识。数学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的学科,所以,数学教学与生活是分不开的,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可以让小学生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理论,小学生虽然对事物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是认识世界还处于懵懂的状态,认知能力还是比较弱的,对于知识水平与理解能力有限,在学习数学这门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学科时,很容易搞不清数字和公式之间复杂的关系。对此,教师可以将难以掌握的数学知识放在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去看去想,使学生感到恍然大悟,认为学习数学其实并不困难。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能力。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是灌输式的,这种教学方式无法让小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的学习知识,并且数学课堂上一直弥漫着一种压抑的气氛。不仅如此,由于教师往往都是采用守旧的教学方法,即对着课本进行讲解,学生看不到知识的具体“样子”,很容易在听讲中走神,并越来越不喜欢数学。对此教师应考虑学生学习的特点,采用直观性教学方法,即将生活与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看到数学的存在,并提高学习热情和思维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实行具体的能力培养方式,这样,不但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还能够促进小学生能力的合理发展。
  二、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1.捕捉“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在“交换律”引入新课时,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然后观察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进而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教师利用“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生活现象,引出“交换律”学习,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与组织,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创新与实践的学习环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种成功的体验。
  2.还原“生活画面”,创设问题情境。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而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成了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知识融合于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画面”,就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如在教学“求总数应用题”时,根据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把教学内容设计成色彩艳丽、生动活泼的画面,将数学知识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现实,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均被激活,他们能在现有的知识起点上进行探索,组合条件和问题编出“求总数”的应用题。通过教师及时的引导和整理,不仅让学生理解掌握“求总数”应用题和“已知总数和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站在整体的角度把握总数和部分数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孕育了“相差关系”应用题的内容,为后继知识的学习作了准备。
  3.摸拟“生活经历”,创设问题情境。在数学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数学,更多的是配置生活原型,创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情境。当然有些问题情境不能真实地在课堂中展现出来,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经历过,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活动,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把问题情境模拟出来,让学生亲自体验。这样设计能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4.拓展“生活时空”,创设问题情境。小学数学教学应突破课时和教室这个窄的时间和空间,更多地融入社会,体现教的过程性,体现大数学教育观。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不断地向学生提出一些专题调查任务,或为课堂教学收集材料,做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使学生通过对生活观察与思考,感受数学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同时,走向生活也为学生运用所学数学识处理实际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5.将数学作业表现生活化。数学课堂只有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所以,为了保证小学数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强化,教师应该布置一些有關于生活情境的课后作业,让小学数学更加的走向生活化。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如在学习吨、千克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一千克棉花与一千克铁哪个重”进行讨论分析,很多学生在看到“棉花与铁”一词时,第一反应就是当然是铁最重了,之后通过对题目进行分析,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是一样重的。由此看出,将数学作业设计的更为生活化,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与同学进行讨论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并且与同学讨论时,学生可以身心放松、畅所欲言,教师在进行适当引导,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讨论方向,从而使学生乐于主动学习。
  让学生从现实情境出发,生动活泼地学习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切入口。我们努力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目的是为了让数学贴近生活,让我们的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创设的“生活情境”必须具有科学性,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自己的“数学现实”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切不可本末倒置,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有些知识是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可以直接发现的。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时,要合理地把握“生活情境”的质与量,不可大肆喧染,喧宾夺主。否则,费时费力,还不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传统人物画和传统戏曲同属于中国古典主义美学范畴,传统人物画以人物来表现古典哲学及其伦理观,具有强烈的叙事性和形式感,这一点与传统戏曲是高度一致的。在画面构建和艺术表达所遵循的法则上二者又相互关联。本文试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通过传统戏曲的表现特征来赏析其舞台艺术架构。  关键词:中国古典艺术;《韩熙载夜宴图》;舞台艺术  一、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舞台间架  中国古典艺术十分重视意境。意
期刊
摘 要:中外文化差异组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中外民族文化的差异。民族文化的差异中包含了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方面的差异,而科学文化差异方面又包含了审美差异等内容。本文通过中外文学形象上对人物侧重点的不同介绍了中外文学的差异,从比较文学理论角度上简述了两种民族文学的异同。并且简单的介绍了比较文学理论的概念及内容。  关键词:比较文学理论;中外文化;形象差异  一、比较文学理论  1.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出现 
期刊
摘 要:罗中立的《父亲》堪称是一幅具有划时代意义、美学价值和社会学价值的经典之作。这副作品,描绘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农形象,却像一首扣人心弦的沉重又悲怆的奏鸣曲令人震撼令人感动。  关键词:油画《父亲》;老农形象;意义;价值  对于油画《父亲》,我相信观众不会把它当作画家罗中立本人的父亲的肖象来看待,而是当作在特定年代下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 这是一个农民形象的父亲,画里的“父亲”脸上布满皱纹、
期刊
摘 要:莫奈的绘画语言在现代绘画中产生着重要影响,莫奈通过对色和光的探索,在现出色彩绚丽,光影迷离的世界。《日本桥》是莫奈后期的创作,以不同颜色为主色调的莫奈的日本桥,如同以不同音阶开启的乐章。本论文通过对《日本桥》的解析鉴赏,和自己对《日本桥》的一些欣赏心得,使我更加接近大师。感受大师!  关键词:莫奈;光与色;色彩;感受  一、 引言  1.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莫奈,莫奈的创作心路和创作
期刊
摘 要:在我国利用岩彩作为绘画素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古朴的彩陶文化,兴于汉代的墓葬文化,而后鼎盛于唐代的工笔重彩,随着岩彩画在中国画坛的突起,岩彩画的教学在各高校也逐渐兴起。对于如何开发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探讨岩彩画的教学模式和存在的问题是本文主要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岩彩画;材料  古往今来,文人画在中国绘画中一直占据着不可磨灭的地位,但是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一种被称作”岩彩画”
期刊
摘 要:仓央嘉措在《七绝》中写道:“新茶香郁满齿唇,伴得糁粑倍美醇。情人眼里出西施,每对卿卿每销魂。”情人眼里真的可以出西施么?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本文试图从美学角度分析造成“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原因及其特点、本质,具体分析其合理性。  关键字:情人眼里出西施;美学意义  “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最早出自于清代翟灏的《能人编·妇女》:情人眼里出西施,鄙语也。在这里是贬义的,用来指责西施的误国。后来人们
期刊
摘 要:元代是一个多钟宗教并存的社会,各宗教壁画创作也必然受到重视。永乐宫壁画的色彩体系,直接影响了当时及其后的宗教壁画创作。本文以永乐宫壁画中的《朝元图》为主,从色彩构成的三个角度分别进行分析。  关键词:元代;壁画;永乐宫;朝元图;色彩  元代在建国初期道教被提倡,统治阶级需要利用宗教维系和巩固政权,宗教也需要借组政治庇护求得生存和发展,广大人名群众在岁无宁日,生存得不到保障时也渴望从宗教中获
期刊
摘 要:在中学美术美术课程标准中,鉴赏被定义为媒介与艺术形式,逐步运用感知以及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以获得审美的享受,并理解美术现象与作品的创造活动。在中学美术里,将美术批评适当引入美术鉴赏教学,能够使学生真正的成为一个鉴赏活动的参与者同时,也能够成为一个体验者和批评者,实现美术鉴赏教学的价值,学生们从美术作品中进行体验、感觉、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知识的过程。为此,笔者
期刊
摘 要:研究中国山水画,就必然涉及到传统(临摹)与现实(写生与创作)两大问题。解决这两个方面,是画好中国山水画的关键。对此,“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一剂良药。  关键词:山水画;传统;写生  一、关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由唐代著名画家张璪(约735-785)提出,据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10记载:“张璪,字文通,吴郡人。初,相国刘晏知之,相国王缙奏检校祠部员外郞,盐铁
期刊
摘 要:齐物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在齐物思想基础上提出一个理想的人生境界,即精神的逍遥。庄子《逍遥游》一篇中主要用寓言形式对逍遥做了详细的阐释,分别关于圣人的逍遥和世俗的逍遥;关于圣人的言行和世俗的言行;关于圣人逍遥的无用和大用。  关键词:圣人;逍遥;齐物;精神;道  “逍遥游”是庄子最理想、最自由的生活方式,“逍遥者,广大自在之意,即如佛经无碍解脱。”【1】《庄子》开篇即描绘了其理想中的逍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