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感知·体悟·积淀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heni123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难点,而由于文科学科本身难以达到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的特点,加上长期以来教学方法的落后,许多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恐惧以及厌烦心理。本文主要讨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具体实践方法,以期能够引导学生自主进行阅读,体会阅读的乐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 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有着很重要的地位,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学到很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但是由于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在课余时间无暇阅读课外书籍,而语文阅读教学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自己进行阅读训练。而另一种情况是,一些学生即便自己进行了阅读训练,却因为方法不当,并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笔者在此主要谈如何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思路,提高其阅读能力。
  一、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只有当学生乐意去读,把阅读作为自己学习和生活的需要的时候,这样才能迅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每一篇课文都可以作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内容。但毕竟我们的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把课文的每一处都去引导学生一一阅读品味。但我们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把课文中最为精彩的留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对整篇课文留下整体印象。“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体会出文中的情感,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朱自清的《春》、《背影》等名篇,都是极富感情色彩的,像这类文章若能引导学生多读,并读出感情,学生不仅能很好理解课文,还提高了他们在阅读中的感悟力,培养学生阅读美文的兴趣,产生阅读这类文章的阅读期待,可谓是起到了一石多鸟的效果。
  课堂上学生在学习课文之时,兴趣盎然,自然也能将这样的兴趣漾入课外的阅读当中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来源于浓厚的阅读爱好,趣味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去引导学生选择有趣味性的课外读物。首先,选择课外读物要有实用性,课外阅读素材应紧紧围绕课内阅读来展开,因为毕竟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是经过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因此语文老师应当有意识地拓展课堂阅读内容。这样结合教材去开展课外读书活动,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选择课外读物要有时代性。课外读物要贴近学生生活,符合中学生的心理,这样才更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在兴趣引导下的阅读,才是最为有效的,也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才能将阅读进行到底,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二、感知
  首先是让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在关键的地方提点,而不是老师解读课文学生被动接受。先提出一些预习自查题,让学生根据自查题有目的地进行通读,全面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初步的认识和整体的把握。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学生在通读课文之后产生的感受不同,不要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方式,应该尽量让学生发散思维,把自己的认识表达出来。如读鲁迅的《故乡》一文,有的学生认为主人公渐离故乡时并不感到怎样留恋,因为故乡已由“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变成了“苍黄的天底下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也有学生认为,主人公是既失望又留恋的,因为结尾处毕竟再现了记忆中故乡的美丽画面,表达了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教师应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各抒己见。
  其次是引导学生进行精读,也就是重点阅读某些句子或段落,抓住能够体现课文特点的重点词句和精彩段落进行品读,通过感悟这些内容,加深对课文情感和写法等多方面的理解。如九年级下册的《呼兰河传》一文,课后习题的第一题问道:“这是一片自由的天地,主人公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你能说出课文中表现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吗?”按照以往的教学法,老师往往会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以学生为主体阅读则应该引导学生思考感知,自己寻找答案。首先可以问学生课文前六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七到二十六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学生一般都能回答出主要介绍了“我”家的大花园和“我”在大花园中的玩耍和劳动。再引导学生精读第二十八自然段,通过反复的诵读和品味,思考为什么这样行文,为什么一段中连用十一个“就”字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啰嗦,反而觉得有独特的味道,学生从中可以理解到,与小主人公为伴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有生命的,更可读出儿童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心,读出成年后的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对纯真童年的眷恋之情。上面的问题,学生在精读中也就有了答案了。
  三、体悟
  对课文的通读和精读都还是局限于课文本身的阅读,而我们在进行阅读训练时,所要追求的不仅仅是学生能够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还要通过阅读课文学会课文内容以外的东西。例如,可以问学生通过阅读这篇课文,学会了什么?可以是学会了行文结构,学会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甚至一个成语,一个句型,都是收获。并且这种学习的收获不应该局限于某一篇课文,而应该与以往学习的课文相联系比较,这样往往能够取得“1 1>2”的效果。例如,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全部是关于人物描述的课文,但是《背影》又与前面的课文有哪些不同,《我的母亲》是描述单个人物的,而《甜甜的泥土》《父母的心》则是描述人物群,那么在前两篇课文描述单个人物时,采用的手法有哪些不同,而描述人物群时又与描述单个人物时有哪些不同,这些都是可以进行总结学习的。并且,《父母的心》是外国作家川端康成所写,与中国的行文方式又有哪些区别,又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项目一一列出,并进行总结,相信不仅会对课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对提高写作能力也是大有裨益。
  四、积淀
  语文学习的各个内容是相通的,没有单纯为了阅读而进行的阅读训练,也没有单纯为了写作而进行的写作训练。在阅读的同时,遇到优美的词句,别出心裁的写作手法,都可以摘抄,并写些阅读心得。那些值得学生借鉴学习的,阅读过后抄写下来,不仅加深理解,也是对语文的积累。而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不同类型的文章,可以采用不同类型的阅读方法,这些方法也是非常值得积累下来的,并且还要将这些方法进行总结比较,才能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网络架构,而不是一盘散沙,这就是对阅读训练过程中所学到知识的积淀。刚开始的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做这些工作。在平时上课时,老师经常会分析课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而没有进行系统的讲解时,学生可以将每次遇到的有关表现手法的内容总结归纳起来,如表现手法分为:对比、衬托(侧面烘托)、欲扬先抑、象征手法(托物言志)、讽刺手法、虚实相生、借景抒情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八种表现手法总结出来之后,再在每个手法之后列举一个例子,不用将文章大段抄写下来,因为学生往往对课文比较熟悉了,只要写一两句话提示内容,以后复习时自然就能回忆起来。这样总结归纳与实例结合,不仅容易理解,记忆也深刻。
  文科学习与理科学习不同,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收获,因此造成一些学生更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做理科习题,即刻获得收获的快感。其实,只要掌握好方法,语文学习同样也能随时收获成功的喜悦,要鼓励学生帮助学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快乐。集腋成裘,聚沙成塔,长此以往,学生定能在阅读上有所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常熟市孝友中学。
其他文献
一、语感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是一种直觉的语言思维形象,是人头脑中深层言语结构水平的“外化”表现,是在长期的阅读活动和规范的语言训练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带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  它具有如下一些特性:1.直觉性。这是语感的最基本特征。它一般不依赖分析思维,并未用语法规则和其它语文知识去进
“我们生活在自己的具体的周围世界之中。而我们的一切关注和努力都指向这个世界。”学生接受学校教育,想要脱离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从根本上说,不可思议。离开生活的关门教育,离开了教育的根本,离开了教育的宗旨。现在,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有的老师还存在着一些老观念,认为提那么多的新东西,都是为了热闹,为了炒作新名词以引起别人的注意,根本实现不了;实施新课程,根本没必要。这些看法,都是教育中无视人的存在这样
【摘 要】本文分析了经典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外交辞令的语言魅力,从“利”“礼”“理”“离”和“力”五个方面分析其高超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烛之武退秦师》 语言魅力 语言艺术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脍炙人口的外交辞令,穿越几千年的历史长河,让今天的我们仍然感受到了“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语言魅力。它的引人入胜之处具体来说表现在“利
在高中语文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可以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然而,由于中国古典诗词纷繁多样的形式载体和异彩纷呈的艺术特点,古典诗词的鉴赏不易于形成系统的、总结性的方法。笔者不揣冒昧,从自己执教以来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一些方法,姑妄求正于方家。  一、古典诗词人物形象分析方法归纳  总结来看,古典诗词的创作目的不外乎两个,即言志与抒情。为实现创作目的,诗人往往借助多种
托尔斯泰认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是,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呢?  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
一、学情分析:高三作文优势明显  高三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我认为高三学生作文较高中一二年级时优势明显,它表现在:1.学生思想更成熟,文章的认识更深刻,更厚重。高三学生又大了一岁,基本上少了高一、二的幼稚,而高考的迫近,更催化了他们成熟。他们向往大学,肯为自己的前途思考,眼光更会关注一些社会的国家的大事,而且认识分析问题更理性。这肯定会反映到文章中。“没有思想的文章就没有灵魂”,从思想积淀这一点上
史铁生曾说:“我也曾喜欢体育,喜欢足球、篮球、田径、爬山,喜欢到荒野里去看野兽……”但是,最终却只能“幻想”“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踢一踢路边上的石子的感觉……”。“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史铁生曾深陷于对命运的绝望中。他说,“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  幸运的是,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他邂逅了地坛这座古园。十五年后,当史铁生再次驶出地坛时,在他的脸上人们竟再也看不到绝
新课改追求的目标之一是有效学习,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科学高效的指导下有的放矢地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问题设计恰好是达到这个目标的最佳途径之一,可以在教学中尝试。  就本质而言,探究式教学就是创设一种研究的情境,教师不是直接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引领学生自主地学习掌握有关知识,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探究式教学更看重的是学生探究学习
汉语时量补语是外国留学生的一个学习难点,也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一个重点。时量补语是数量补语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时量补语是用来表达动作或状态持续时间的。但是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要准确理解时量补语的意义、用法以及位置,并非易事。尤其是时量补语的位置,更是令很多外国留学生迷惑不解。当动词后不带宾语时,时量补语很容易掌握,只须将它放在动词后就可以了。例如:我休息了五天。当动词后面带上宾语时,情况就不一样了:
中考前一段时间学生进入最为关键的复习迎考期,学习气氛空前紧张,学习压力不断增加。这段时间却常有学生反映,复习后期虽然自己比以前更加用功,但不见成效,提高甚少。甚至觉得所学知识越来越模糊,原来记住的东西也不再清晰,最严重的是感觉所学知识突然消失,大脑一片空白。这被称做学习上的“高原反应”。这与长跑运动中的“极点现象”很相似。长跑训练时,跑了几圈以后我们会出现呼吸困难,胸口发闷,腿如灌铅,动作失调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