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考量,更要从数学与人的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本文先阐述了培养学生学习技能的重要性,而后从现实出发,将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简述了数学教学的生活化,结合实际论述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技能要紧紧结合生活体验这一观点。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习情境;学习技能;生活体验
一、培养学生学习技能的重要性
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考虑社会发展与数学课程之间的关系,而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讲,就必须考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然而,就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而言,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很少关注数学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就算做了千百道应用题,也还只会按类型解题,不懂得怎么应用,既不知道数据从哪里来,又不知道解决某个问题需要哪些数据、怎样获得数据。因此,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与巩固的过程,经历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经历应用数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与态度。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工具,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和应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寻求对科学事实和现实世界现象的认识和理解的习惯,也就是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过程,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二、创设情境,把生活和数学联系在一起
面对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应该把握“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密切数学和现实世界的联系,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提倡“生活数学”,使学生从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创设情境,把生活和数学联系在一起。
(一)导入生活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教师要善于发展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1.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
2. 教学内容要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不是那种深不可测的教学,天马行空的教学,就是言而无物,是数字的积累,是数学题目的累加。这样的教学让好的学生学会了解题的方法,适合了应试教育的要求,使得大部分的学生是被动地学数学,枯燥无味。但现在的教材根据时代的变化,编写内容接近生活,以具体情境引出数学问题,使得学生学习数学有了生活做依托,学之有用,才能学之有趣。
(二)数学课堂的教学生活化
很多教师拿到新教材,都感到无从下手,不知怎么教。原有的教材体系、知识结构及新知识呈现方式发生了变化,必须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的改变,从而探索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新课程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有充分的课前准备,真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摸摸、拼拼、涂涂、量量,在“生活化”的动手操作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知识。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学生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的直接经验。
1. 通过数学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从小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意识和习惯,就是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倾向性。数学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观察、分析、理解和解决在日常生活、社会经济、自然环境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意识放在根本地位。这不仅要求教师要从现实生活中收集大量知识背景材料为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方法作坚实铺垫,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探索中充分体现数学的力量和数学的美,让数学知识系统与现实世界有机结合,使联系日常生活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2. 增强策略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
解决任何问题都要讲求效率,更要讲究策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也应重视策略研究。如在学习了几种基本图形的面积之后可设计这样一个策略开放题:学校长方形操场长60米,宽40米,现要将它面积的1/4划为绿化带。请你当个“小小设计师”,你有几种设计方案?哪一种最合理?在这样的实际运用中学生思维会更加活跃,创新意识和策略意识有所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同时使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
3. 探究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现在数学教材知识系统太强,与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太少,使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无法达到同步,导致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搞题海战术,反复机械训练,阻碍学生思维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让教学回归实践和生活。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不仅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其它综合素养。
4. 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我们要在数学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比较,使学生获得新的体验,掌握新的数学知识。
所以真正的数学教学应是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让熟知的现实生活进入学生的视野,进入数学课堂,这样在同学们的眼里,数学再也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和公式组合,从抽象、严谨、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摆脱定义、定理、法则公式及练习的纯形式化的模式。以开放的体系再现数学的基本过程,了解现实、尊重现实,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最终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现实社会,不断增强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进而解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民生.课堂教学探索素质教育教案选[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2]郭景扬.中小学素质教育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3]李维.课堂教学技能[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习情境;学习技能;生活体验
一、培养学生学习技能的重要性
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考虑社会发展与数学课程之间的关系,而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讲,就必须考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然而,就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而言,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很少关注数学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就算做了千百道应用题,也还只会按类型解题,不懂得怎么应用,既不知道数据从哪里来,又不知道解决某个问题需要哪些数据、怎样获得数据。因此,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与巩固的过程,经历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经历应用数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与态度。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工具,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和应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寻求对科学事实和现实世界现象的认识和理解的习惯,也就是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过程,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二、创设情境,把生活和数学联系在一起
面对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应该把握“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密切数学和现实世界的联系,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提倡“生活数学”,使学生从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创设情境,把生活和数学联系在一起。
(一)导入生活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教师要善于发展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1.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
2. 教学内容要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不是那种深不可测的教学,天马行空的教学,就是言而无物,是数字的积累,是数学题目的累加。这样的教学让好的学生学会了解题的方法,适合了应试教育的要求,使得大部分的学生是被动地学数学,枯燥无味。但现在的教材根据时代的变化,编写内容接近生活,以具体情境引出数学问题,使得学生学习数学有了生活做依托,学之有用,才能学之有趣。
(二)数学课堂的教学生活化
很多教师拿到新教材,都感到无从下手,不知怎么教。原有的教材体系、知识结构及新知识呈现方式发生了变化,必须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的改变,从而探索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新课程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有充分的课前准备,真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摸摸、拼拼、涂涂、量量,在“生活化”的动手操作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知识。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学生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的直接经验。
1. 通过数学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从小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意识和习惯,就是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倾向性。数学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观察、分析、理解和解决在日常生活、社会经济、自然环境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意识放在根本地位。这不仅要求教师要从现实生活中收集大量知识背景材料为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方法作坚实铺垫,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探索中充分体现数学的力量和数学的美,让数学知识系统与现实世界有机结合,使联系日常生活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2. 增强策略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
解决任何问题都要讲求效率,更要讲究策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也应重视策略研究。如在学习了几种基本图形的面积之后可设计这样一个策略开放题:学校长方形操场长60米,宽40米,现要将它面积的1/4划为绿化带。请你当个“小小设计师”,你有几种设计方案?哪一种最合理?在这样的实际运用中学生思维会更加活跃,创新意识和策略意识有所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同时使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
3. 探究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现在数学教材知识系统太强,与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太少,使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无法达到同步,导致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搞题海战术,反复机械训练,阻碍学生思维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让教学回归实践和生活。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不仅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其它综合素养。
4. 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我们要在数学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比较,使学生获得新的体验,掌握新的数学知识。
所以真正的数学教学应是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让熟知的现实生活进入学生的视野,进入数学课堂,这样在同学们的眼里,数学再也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和公式组合,从抽象、严谨、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摆脱定义、定理、法则公式及练习的纯形式化的模式。以开放的体系再现数学的基本过程,了解现实、尊重现实,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最终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现实社会,不断增强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进而解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民生.课堂教学探索素质教育教案选[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2]郭景扬.中小学素质教育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3]李维.课堂教学技能[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