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边城》创作始末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iyuan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沈从文,素有“乡土文学之父”的美誉。他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以后完成了《边城》、《长河》等一系列中长篇小说,构造了他心中的“湘西世界”,逐渐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其代表作中篇小说《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写了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之间的曲折爱情,表现了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是作家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
  那么,《边城》这部享誉中外的文学经典,究竟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
  1933年8月,在我东北三省被日军吞占、华北局势日趋恶化的形势下,教育界有关人士为了从小学生抓起,增强国人的爱国主义意识和抵抗忧患的能力,决定重新编选中小学国文教科书,沈从文被邀请为编选成员之一。于是,他辞去在青岛大学的教职,携未婚妻张兆和前往北京。
  这年深秋,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北京中央公园水榭举行了婚礼,为他们长达3年多的苦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在位于北京西城达子营的一个寓所里,沐浴在新婚甜蜜中的沈从文工作之余,时刻不忘他钟爱的文学事业,很快就开始酝酿创作一部名为《边城》的小说。
  当小说写至第三节时,沈从文突然收到一封家信,被告知母亲病重,渴望能再见他一面。于是,1934年1月7日沈从文坐火车南下,3天后在沅水流域最大的码头、俗称“湘西门户”的常德下了火车。
  离别18载,常德的变化显而易见。当年“打倒军阀”的街头宣传语,已被提倡“新生活运动”的标语、禁烟的广告以及悬赏缉拿毛泽东、朱德的告示所取代,甚至连点缀都市文明的洋货也已大量输入。然而作家对此失望至极,他在当时写给爱妻的信中这样说:“去乡已经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变化中的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素朴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
  1月12日,沈从文离开常德,乘坐小篷船从桃源溯流而上,一个星期后停靠在泸溪。走在这个小县镇上,近17年前的一段往事翩然浮上心头。
  那是1917年7月,刚入伍的沈从文,随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乘船来到泸溪。夜宿时,因船太小,挤不下,作为补充兵的沈从文、赵开明等13人便从当地船户人家要来一大捆稻草,铺在泥堤上,又各自扎一只草枕,就这样在泥堤上露宿了5夜。这天,沈从文和好友赵开明在泸溪县城某街道上转悠时,一家绒线铺里有个名叫翠翠的漂亮女孩,令赵开明怦然心动,一见而不能忘。赵开明为了接近翠翠,便向沈从文借钱,先后3次去那家绒线铺购买系草鞋带子的白棉绒。他曾对同伴说:“将来我如果做了副官,一定要讨翠翠作老婆。”
  沈从文下意识地走进当年的那条街道,寻找着当年那家绒线铺子。当时正有人来买棉线,沈从文便随那人推门而入。一个十多岁的女孩站在眼前,活脱脱一副十多年前的翠翠模样!沈从文惊诧不已,那女孩问道:“你要什么呀?”
  听着这颇似当年翠翠的声音,沈从文连忙指着悬挂着的白绒线,说:“我要那个!”
  女孩踏上一张小凳,伸手去取绒线。这时柜台内火盆上的茶壶传来水开的声音,小隔扇门后,还有人吸食鸦片烟的声音。一个男子沙哑的嗓音从隔门后飘来:“小翠,小翠,水开了,你怎么的?”随后,那男子便走出来了。
  原来是赵开明!尽管他的头脑轮廓依稀可辨,但由于岁月的侵蚀特别是鸦片的毒害,30多岁的赵开明竟貌似老人一般。看看赵开明,再望望发辫上扎着一绺白绒线的小翠,沈从文一切都明白了,他断定当年的翠翠已经去世,而眼前这个女孩正是翠翠的独生女。
  沈从文本想开口与赵开明相认,但见他那种安于现状的冷漠神情,沈从文只好住口,转身回到船上。这一夜他辗转难眠,对翠翠和赵开明的事想了很多很多,最终又联想到他刚起了个头的小说《边城》,便觉得创作思路更加清晰了。
  1月23日,沈从文抵达凤凰,见到了久别的母亲。适逢邻县贵州铜仁正在打仗,地方军阀陈渠珍调集3000人马陈兵凤凰,随时准备投入厮杀。因多年来沈从文与胡也频、丁玲等“左联”作家过从甚密,故他在家乡被认为与是“共党”有牵连者。为了免遭陈渠珍毒手,沈从文仅在老家住了3天,便不得不听从家人的劝告,告别了病重的母亲,匆匆北上。
  返回北京后,沈从文一鼓作气,很快写出了《边城》,并被《国闻周报》1934年第11卷1~3期、10~16期连载。当年10月,《边城》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单行本,1943年9月,由开明书店出版改订本。此后,该小说先后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40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沈从文也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并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重要地位。
  (责编 卫清萍)
其他文献
解放前,重庆奉节县有一个祈子的“胡瓜节”。  因为乡人对爱子的昵称“乖乖儿”听起来好象是“瓜瓜儿”,因此,每年中秋节的晚上,要由一群八九岁的顽童,特意给那些新婚夫妻、或多年未育的夫妇送去一个黄酥酥的老胡瓜。  每年金风送爽的时候,农家的瓜棚下、断墙上,竹篱前、茅舍后,坡坡坎坎,满山遍野都是金黄硕大的胡瓜。这时候,只要谁点醒一句:娃儿们偷胡瓜罗!立即就会引发童心的连锁爆炸,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娃娃们
期刊
一、收编“绿林”    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带领起义的队伍来到江西永新县三湾村,完成了历史上有名的“三湾改编”,之后,率部到达宁冈县城。宁冈县就在井冈山下。再跨一步,就可以进入井冈山了。  此时,一道棘手的难题,摆在毛泽东面前:井冈山上下,有两股土匪,怎么办?很多人主张力取。这两股土匪,不过百八十人、几十条枪,倘若用武力解决,轻而易举。而毛泽东则力主智取文攻,在他看来,这些“山大王”可以引作同盟军
期刊
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前苏联乌克兰地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核反应堆发生爆炸,火光四起,烈焰冲天,火柱高达30多米。8吨多强辐射物质混合着炙热的石墨残片和核燃料碎片喷涌而出,释放出的辐射量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量的200多倍。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外泄,使周围环境的放射剂量高达200伦琴/小时,为允许指针的2万倍。1700多吨石墨成了熊熊大火的燃料,火灾现场温度高达
期刊
在“文革”那个非常时代,有个政策叫“留到运动后期处理”,因此便“拘留无限期”,各地的看守所里,关满了既不审又不判的人。这些人不象现在被称为嫌疑人,但为了区别于已经判刑的罪犯,被称为“人犯”。我由于“恶毒攻击林副统帅”,也被拘留在四川万县看守所内作“人犯”。  1971年,“林副统帅”闹出个惊天动地的“九·一三”事件,一时形势十分紧张。全国的看守所都实行了非常管理,措施之一便是停止每天的放风。除了极
期刊
2008年初,冯小刚执导的贺岁大片《集结号》在全国热播,感动了亿万观众。同年2月,山东省淄博市桌公司职员张闻宇提出,电影《集结号》抄袭了他的原创纪实性文学作品《老八路的神秘档案》,以“电影《集结号》侵犯著作权并要求公开赔礼道歉”为由,向山东省淄博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将电影《集结号》的制片人王中磊、导演冯小刚、编剧刘恒以及放映该影片的淄博全球通电影城,一同推上了被告席。一时间,这一案件引起全国多
期刊
名人婚姻与普通人一样,也是讲缘分,廖仲恺与何香凝则是因脚结缘。  廖仲恺,1877年出生于广东惠阳一个华侨家庭,原名恩煦,童年是在美国旧金山度过的。  1893年,廖仲恺的父亲廖竹宾突然病逝,为了将父亲的灵柩运回家乡安葬,他陪同母亲和弟妹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回国后,廖仲恺入家乡私塾学堂,拜梁缉嘏为师,刻苦读背“四书”、“五经”。  甲午战争之后,少年廖仲恺面对祖国备受外人侵凌及百孔千疮的黑暗现实,
期刊
东安县位于湘南,地处丘陵地带。当地农民喜欢喂养一种小腿土鸡,毛色或纯黄或纯黑,是湖南四大地方鸡种之一。东安鸡鸡冠鲜红,毛色光亮,善于奔跑。东安鸡肉质细嫩鲜美,是湖南一道传统名菜,其味香甜酸辣,一闻生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毛泽东用东安鸡宴请尼克松,从此东安鸡声名如日中天,远播世界各地。  据记载,东安鸡始于唐代开元年间,有1200多年的历史。《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东安卷》说,东安鸡是唐明皇李隆基的
期刊
长期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似乎存在这么一种说法,毛泽东在共产国际和斯大林那里,历来是不被重视的,是受压的。追寻历史的足迹,研读浩瀚的资料,笔者认为,尽管斯大林和共产国际曾对毛泽东有过这样或那样的看法,有时甚至是指责,但总的来说是信任的、支持的。  说到共产国际和斯大林对毛泽东的态度,不能不涉及到博古、张国焘和王明这三个党内非同寻常的人物。因为只有从斯大林和共产国际在处理毛泽东与这三个人的关系中
期刊
亲眼目睹了狄村60年的巨变后,乘兴东行20里,去看马庄。  1949年冬,我参加的当时太原市五区狄村行政村土改试点工作结束后,区委总结推广了狄村的经验,在全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我又被分配到马庄土改工作组,进驻马庄行政村。  马庄当时流传着两句顺口溜:“九沟十八川,七十二个窑窑观。”沟,非用以防旱排涝的沟洫,而是暂时性线状水流对地表侵蚀而形成的各种冲沟;川,非河流或平野,而是两山之间狭窄
期刊
在浮夸风盛行“一天等于二十年”的20世纪50年代末期,我的家乡龙潭河畔闹出了几个特大奇闻,不仅震动了三湘四水,还波及省外。一是一丘6分面积的山田总产稻谷9000多公斤;二是用网收打红薯,工效提高数十倍;三是马角般的玉米棒子。当时我正初出茅庐,在龙潭河公社当秘书,既是间接参与炮制者,也是直接受害人之一。    亩产3万斤稻谷的由来    1958年10月,慈利县委办的小报《慈利报》发了一个特刊,叫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