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通向生活的桥梁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jack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 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方便。
  2 知道常用交通工具的特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交通工具。
  3 感受从古到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及家乡的热爱。
  教学准备:
  1 学生调查:A、生活中外地生产物品的产地,如何到达本地?B、近年来,家乡在交通运输方面有了哪些变化?
  2 教师搜集资料及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聊天导人新课
  1 俗话说“一回生,两回熟”,我们现在可以说是朋友了。你猜猜老师今天是怎样来到我们美丽的东港小学的?
  2 你们平时又是怎样到学校来上课的呢?
  3 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到达我们的目的地——学校。
  4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怎样利用交通工具到达目的地的话题。(板题)
  评析:课的切入点紧扣学生熟悉的生活,便于学生畅所欲言,同时引出了本课的教学内容。
  活动(二)我是小小调查员,交通连着你我他
  1 除了刚才我们说到的,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交通工具吗?
  2 在生活中,你和你的家人乘坐过哪些交通工具?它给你们带来过什么方便?
  3 师:不仅如此,交通工具还把许多有用的东西带到了大家身边。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外地产的?这些物品是怎样来到我们这儿的?小组内交流课前调查。
  4 师:说说你调查的情况。
  生:菠萝是从广东用飞机运来的。
  生:哈密瓜是从新疆用火车运来的。
  师:交通工具给我们带来了新鲜的水果。
  生:我家的冰箱是上海产的,用大货车运来的。
  师:交通工具给我们带来了家电,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生:我家的洗衣机是青岛产的,是用大货车运来的。
  师:交通工具加快了物品的流通,让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生:我的衣服是杭州产的,用大气车运来的。
  5 师小结:是啊,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交通工具,它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评析:学生感受到交通工具与生活的关系密切,是源于他们走进社区进行调查的结果,教师很好地利用了教材去教学生,让广阔的生活成为学生活生生的教材。
  活动(三)我是小小采购员,交通工具我来选
  1 交通工具听了我们的赞美,也骄傲起来,他们都说自己是最棒的。请看交通工具擂台赛(动画展示交通工具擂台赛)
  2 同学们,听了介绍你觉得谁是最棒的呢?
  3 大家看看,这四种交通工具各自有什么特点?
  小组讨论,完成一张对比表
  4 师:交通工具的本领都很大,它们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不过,当任务不同的时候就有不同选择。好,任务来了。现在请你们来做小小采购员,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并说明理由。
  课件出示:第一个任务:从连云港的食品厂把食品运到时代超市。
  第二个任务:从秦皇岛煤运码头把煤运到上海。
  第三个任务:把东北木材运往南京。
  第四个任务:从南京把一批急需的救灾药品运到江西九江。
  生:第一个任务我选择汽车。因为距离近,汽车比较灵活方便。
  师:距离的远近是我们考虑的一个因素。如果运量比较少的话,三轮车也行。
  生:第二个任务:从秦皇岛煤运码头把煤运到上海,我选择轮船。因为是在码头吗,只有轮船才能办到。
  师:看来也要根据货物运输的地点来考虑选择。
  生:第三个任务:把东北木材运往南京,我选择火车。因为火车运量大。
  师:是的,根据运量的大小来选择交通工具很重要。
  生:第四个任务:从南京把一批急需的救灾药品运到江西九江,我选择飞机。因为急需嘛。
  5 小结:正如大家说的那样,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交通工具,关键是看在完成具体任务时谁最合适,使用起来既经济实惠,又方便快捷,谁就是最棒的。(板书:合理)
  评析:鼓励学生表达各自的观点,让学生在观点的碰撞中产生火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交流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后,教师的评价及时、简练、有效,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认识。
  活动(四)我是小小导游员,交通工具我推荐
  1 过渡:那么生活中我们出行又该怎样选择交通工具呢?让我们来做小导游帮帮一位小朋友。
  2 有位小朋友名叫张天明,他家就在南京,他们家人决定“五一”期间到辽宁省大连市去旅游。请你为张天明一家推荐从南京到大连可以乘坐的交通工具供他们参考。
  评析: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地图和参考资料为学生多元选择交通工具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备好教材的同时更要备好学生,根据学生认知水平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支撑,便于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
  限于篇幅,活动(四)的教学过程在这里不作介绍了。要说明的是教师、学生课前搜集的图片和资料,课堂上的有效交流,教师富有魅力的情感语言渲染,能使学生情感的升华水到渠成。教学与生活链接,架起通向生活的桥梁,服务于生活,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其他文献
镜头一:  课间,二年级某班几个学生在教室的走廊上追逐嬉闹,其中一个胖男生把刚跨出教室门的女生撞倒,自己的头险些撞到墙角。追逐的男生们哈哈大笑地从这个倒在走廊上的女生身上跨过去……  镜头二:  某小学的四年级一位女学生放学骑自行车回家。下桥时,她为了炫耀自己的骑车技术,双手离开车龙头扶手,车速在加快,突然车子一颠簸,失去平衡,人甩出车子几米,立即休克。所幸抢救及时,才脱离了生命危险。  镜头三:
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总是伴随着良好的情感体验。《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明确倡导:“我们不能假设孩子们都非常清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并自觉地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数学,也不能单纯依赖教师或家长的权威去迫使孩子们这样做,事实上,我们更需要做的是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强烈而又稳定的兴趣后,他就会对数学表
近日再读《语文课程标准》,对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两句话。不能不让我对当今的阅读教学产生一些质疑:阅读教学是通过“阅读”来完成教学任务并实现阅读教学本身的意义建构的,但学生的阅读到底有多少是真的属于个性化行为?而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在阅读教学中究竟占有多大的比重?  现今有个“阅读霸权”之说法,即在阅读
古人写文章、评文章讲究“文以载道”,要求文道统一,说明中国历史上语文教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在新课改形势下,该怎样把德育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笔者就通过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和做法,与同行交流。  一、充分钻研语文教材,挖掘德育内涵  “文以载道,道在其中”。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含有深刻爱国主义情操的课文,如《我爱你,中国》、《郑成功》等。
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育开始寻求人文精神的支撑。什么是“以人为本”,教育的人文本质是什么?陶行知先生曾对此作出过精辟而深刻的阐释,他说教育是“以人教人”、“真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质,落实人文教育
“孩子是由一百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这是瑞吉欧创始人马拉古兹的诗文与教育理念。而这些“语言”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深意?孩子又是怎样来表达沟通的?即便是进入当下的新信息时代,我们也只能在网络与冷却后的文本中隔空意会。恰巧近年来在笔者的追踪观测中,细细小小的窥见“玩泥”竟是幼儿早期表达自我的一种“语言”,于是不禁再生对瑞吉欧的敬意。本文内容与图片资料均来自笔者在家庭亲子实验与同龄个例幼儿
提高课堂效率,提升课改品质,是西乡塘城区课改一直孜孜不倦的追求。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城区摸索出了一些能夯实课堂基础切实可行的教学科研方法。    1、学生开展课前5分钟口语交际的形式  自由说一主题说一创作说。  “自由说”主要是针对没有口语交际基础的实验班级,每节课均由学生自由发言,内容不限,发言人不限。肯说、敢说即可。  “主题说”,在大部分学生都敢当众大胆发言的基础上,每周由语文老师与各科任教
言语智慧的习得和生成,必须经由主体内部的构建过程。感悟是这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所以。古诗词的教学,必须对其中的言语智慧细细感悟,用心吸收。    一、“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在品析词句中,汲取言语智慧    古诗词往往只一字而境界全出,甚至“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马空《诗品·含蓄》)这就需要我们细细地品析。一般来说,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以下几类词语。一是修饰词,它们往
将作文教学与训练学生写“行走日记”相结合的作文之路,是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行走日记”是日记写作的一种形式。它是由几个学生组成合作小组轮流写作,互相批改,互相借鉴,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具体操作的过程如下。    一、确定合作小组成员    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以5名学生为宜。分组的方法多种多样:自由组合、随机分组、按座位分组、按成绩分组、按男女生分组、按居住地分组等。每
一、德育剪影    镜头一新世纪花园河畔郭老师在一尊铜塑前面的讲述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嵇康。他是魏晋时代的奇才,是一位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是集作曲、音乐理论、古琴演奏家于一身的音乐全才。有一首古老的琴曲——《广陵散》就是他所奏,伴随着《广陵散》有那么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  镜头二班主任老师边走边指着楼房  “大家看,这里本是一片田地,只有几间低矮的楼房。自从市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