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结合,润物无声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ader_007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写文章、评文章讲究“文以载道”,要求文道统一,说明中国历史上语文教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在新课改形势下,该怎样把德育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笔者就通过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和做法,与同行交流。
  一、充分钻研语文教材,挖掘德育内涵
  “文以载道,道在其中”。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含有深刻爱国主义情操的课文,如《我爱你,中国》、《郑成功》等。这些课文的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利用这些文章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小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不少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个性的课文,如《九色鹿》、《诚实与信任》的主题是教育学生做人要讲信用,感受到“诚信是人最美丽的外套,是心灵最圣洁的鲜花”。《说勤奋》、《李时珍夜宿古寺》等课文,让学生认识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道理,
  怎样挖掘德育内涵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从教材的编排体系去挖掘
  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选文时代性很强,这里的时代性,不但指选文中有像“最后的姿势”这样的新题材,也不仅指有“梦圆飞天”这样的新科技和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展示,更重要的是指现代社会人们应有的意识和价值观的渗透。诸如“合作与竞争”、“珍惜资源与保护环境”、“关注自然、关爱生命”等与现代生活息息相通的主题就占有相当的比重。
  2.从课文的题目中去挖掘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如教学苏教版第12册第14课《学会合作》时,先引导学生读题目,从题目中设疑:什么叫合作?为什么要合作?怎样合作?带着问题读文,学生既明白“成功的合作不仅要有统一的目标,要尽力做好分内的事情,而且还要心中想着别人,心中想着集体,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又懂得“作为一个现代人,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的道理。
  3.人物的身上去挖掘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借助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使学生受到人物崇高思想、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例如:苏教版第11册第3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文中的肖邦在弥留之际请求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他要长眠于祖国的地下。肖邦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爱国情感震撼着学生,这比任何空洞的说教都有力量。
  二、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渗透德育内涵
  语文教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
  1.与文本对话,渗透德育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生活特点,去考虑如何通过教材本身,通过字、词、句、篇的教学,通过与文本对话,诱发里面的情感,让学生受到教育。例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既要让学生了解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也要让学生学习詹天佑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以及为祖国争气的爱国热情。
  2.加强朗读,以读传情悟道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中,有感情的朗读很重要,只有入情入境的朗读,才能“悟”出“道”来,产生感情共鸣,受到教育。
  3.联系实际,让情感产生共鸣
  课文中的思想感情是作者的情感,因而要确切地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使其跟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
  如教学《亡羊补牢》这则寓言,在学生理解了寓言所含的道理后,可以结合实际问:“你喜欢这则寓言吗?为什么?它对你有什么教育呢?”教师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问题后,学生畅所欲言,都能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谈内心的想法。有的说:“我学习这一课以后,觉得一个人做了错事,如果及时改掉还不算晚。”有的说:“我一直有逃学、旷课的坏习惯,老师说了我也没改,现在我认识到,如果我现在改正,也来得及。”学生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通过这样的语文教学,达到了传授知识与进行思想教育的双重目的。
  当然,在语文学科中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注意方式,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更不能空洞说教,要遵循语文学科的规律,文道结合,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责编侯艳星)
其他文献
作为一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教师短短的一句表扬能带给学生无穷的动力去探索新知,一句看似平淡的点评却是给学生的一把去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一、评价层次多元化    对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又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在评价时,对优生提高标准,好中求异,优中求新;中差生降低要求,寻找进步点,发现闪光点。如经常会发现学生
思想是客观存在的,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反映在人的意识中。教育思想是教育者在丰富、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抽象、思考、总结的结果,是通过大量的教育实践检验证明的结晶。一百多年来的教育思想,说实在话,自己资历甚浅,对我国的教育思想的精髓不能深入把握,更不能妄加评论。但我认为,唯有经过大量的语文实践证明,历经千年磨练灼灼发光的思想才是最有价值的。  人的思想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语文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
随着音乐课改的发展,音乐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某次小学音乐有效课堂教学评比学习中,笔者也发现了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大家思考。  思考一:有效课堂呼唤教师位置回归  美国文化人类学者爱德华·荷尔博士认为:人际间的心理距离与物理距离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要改善人们的心理距离,通过调整物理距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学习中,我发现有些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已被多媒体绊住了。有一位教师执教的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更多的关注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而不是将学生作为教学的道具来衡量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本文着力论述如何创设灵动的空间,构建学生和谐发展。    一、钻研教材创设有意义的情境,激发学习动力    教材是数学知识学习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工具。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本着“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对教材进
【案例】2009年,我有幸参加了我市小学数学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自选的教学内容为“认识比”。在认真钻研文本,精心设计教案后,我在本校进行了第一次试教,听课同事的评价是整堂课虽然看上去挺流畅,但有种教师走过场过教案的感觉。在进一步深入解读文本做了充分准备后,我从容地站在了第二次试教的讲台前……这次听课同事的评价可提炼成九个字:真实!有效!是一堂好课!  【反思】两次不同风格的试教,两次截然相反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它们内容深刻,意存高逸,也包含有很多哲理。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古诗都是脍炙人口、流传甚久的千古名篇,每首古诗皆蕴含着美的语音、美的韵律、美的意境、美的情感。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诗中各种美的因素,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情趣。    一、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感受古诗的
经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工作领导小组批准,我校申报的“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网络环境下农村家庭留守男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评价、干预策略研究”在2006年已正式立项。立项以来,我们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突出研究主题,就对策、评价、干预措施等内容进行了重点探索和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并顺利通过了课题中期论证。通过前阶段的研究,我们初步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  一、进一步深化对课题研
镜头一:  课间,二年级某班几个学生在教室的走廊上追逐嬉闹,其中一个胖男生把刚跨出教室门的女生撞倒,自己的头险些撞到墙角。追逐的男生们哈哈大笑地从这个倒在走廊上的女生身上跨过去……  镜头二:  某小学的四年级一位女学生放学骑自行车回家。下桥时,她为了炫耀自己的骑车技术,双手离开车龙头扶手,车速在加快,突然车子一颠簸,失去平衡,人甩出车子几米,立即休克。所幸抢救及时,才脱离了生命危险。  镜头三:
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总是伴随着良好的情感体验。《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明确倡导:“我们不能假设孩子们都非常清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并自觉地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数学,也不能单纯依赖教师或家长的权威去迫使孩子们这样做,事实上,我们更需要做的是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强烈而又稳定的兴趣后,他就会对数学表
近日再读《语文课程标准》,对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两句话。不能不让我对当今的阅读教学产生一些质疑:阅读教学是通过“阅读”来完成教学任务并实现阅读教学本身的意义建构的,但学生的阅读到底有多少是真的属于个性化行为?而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在阅读教学中究竟占有多大的比重?  现今有个“阅读霸权”之说法,即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