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得秋光入卷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douhui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言语智慧的习得和生成,必须经由主体内部的构建过程。感悟是这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所以。古诗词的教学,必须对其中的言语智慧细细感悟,用心吸收。
  
  一、“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在品析词句中,汲取言语智慧
  
  古诗词往往只一字而境界全出,甚至“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马空《诗品·含蓄》)这就需要我们细细地品析。一般来说,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以下几类词语。一是修饰词,它们往往蕴含了作者特定的思想情感,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和“孤舟蓑笠翁”中之“孤”字;二是意蕴深刻的动词,它们常常借助各类修辞手法,表现丰富的内容,特别灵动。如杜甫的“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的“燃”字,既写出了花的色彩,又暗喻了花似火燃烧一样旺盛;三是情感词。这类词语情感外露,常常是诗歌主题所在。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中的“日暮客愁新”中的“愁”字。还有其他的许许多多。举不胜举。但是它们都有一个规律,那就是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回味无穷,浮想联翩。品析的方法是综合运用比较、联想、想象、感悟等手段,品味其用词造句的精妙之处。比如著名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可否把这个“闹”字换成别的词,如“浓”、“盛”、“火”等字?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闹”字不但表达了花开繁盛、花开火红的意思,还可以让人联想到各种声音,仿佛“无数蜜蜂、蝴蝶在歌唱、在舞蹈”。
  
  二、“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在情境交互中,感悟言语智慧
  
  由于古诗词的根本特征是“以言语营造意境、以意境表达情意”,所以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必须透过字词的表面意思。深刻体会其“言外之意”。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言语再造意象,激发想象力,努力重构诗歌的意境。借助媒体创设情境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直接的艺术画面。但是,光是一个画面还是远远不够的。仍然需要反复诵读、领悟、再创作等教学手段,才能领会诗歌的意境。如《江雪》的意境,除了直接呈现冰天雪地的画面外,还可以配上沉重而不失超脱、愤激而不失从容的背景音乐。但是。最终仍然需要借助语言文字来深刻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情境中,通过朗读,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学生说到了这是一个“冰天雪地”,是一个“冷酷的世界”,是一个“孤独的世界”。还有学生则认为这是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是一个“孤芳自赏的世界”。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深刻领悟到诗中的环境不只是简单的自然环境描写,还是当时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描写,也是作者被贬宫之后心境的映照。也许诗歌的原来意境永远只属于作者个人。但是读者仍然可以对诗歌的意境进行个性的构建——这也是个性化阅读的意义所在。
  
  三、“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在多读多诵中,积累言语智慧
  
  古诗词的背诵积累,在感悟的基础上转向鉴赏积累之后。还可以讲究一些策略,使积累更加有效。
  1 从单一积累转向整体积累上文说到,古诗词的言语智慧。是形式和内容、情意和形象的完美融合。因此,在积累过程中,不能囫囵春枣,我们既要记住言语材料,又要记住这些材料所蕴含的情意和形象,实现“材料”、“意象”、“情意”的整体积累。举例来说,当我们在背诵“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时候,头脑当中不能仅仅是几个生硬冰冷的汉字,还应该浮现一幅幅鲜明的图画;淅淅的小雨、青青的客舍、柔柔的柳条、思念的朋友,同时,心中还应涌起一份惜别之情。
  2 从随意积累走向主题积累我把课程标准要求背诵的诗歌,按照内容分成“四季如画”、“乡愁似水”、“离情别绪”、“人生放歌”等十二个专题,每个专题前都设计了导语,如“四季如画”这一专题的导语是“四季是一本精美的画册,风悄悄地翻阅着。绿柳中飘拂出黄鹂的歌声,蓝天上炫耀着白鹭的舞姿。看看这些春华秋实和夏雨冬雪,它们怎样触动诗人的心弦,弹奏出。一首首动人的乐章?”这个专题中,又按四季顺序,把相近内容的诗歌排列在一起,一共安排了20首诗歌。这样一整理,诗歌就显得系统化,对学生的帮助很大。
  
  四、“小窗细嚼梅花蕊,吐出新诗字字香”——在变式运用中,创生言语智慧
  
  积累就是为了运用,只有积极运用。才能促进言语智慧的进一步内化,才能创生自己的言语智慧。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运用积累的诗句。并指导运用的方法,创设运用的平台。为了适应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需要,通常要对积累的言语材料进行适当的加工。有的可以截取一段,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截取“接天莲叶”;有的可以压缩句子,如“春来江水绿如蓝”压缩为“春水如蓝”;有的可以扩展词语,如“春风花草香”扩展为“春风送暖、花草瓢香”。有的可以组合词语,如“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一句,把“泥融”和“沙暖”组合为“泥融沙暖”。
  对于古诗词中的言语智慧的运用,具体的方法有:
  1 引用其诗句 如果碰上和原诗相同的或者类似的语境,可以直接引用原来的诗句来表情达意,如:“我站在这样的瀑布前,不禁想起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一种最简单的运用。
  2 运用其意象 由于诗歌创造了丰富的意象,他们在表情达意中具有特殊的效果,我们可以借助这些意象来表达新的意思。如“忧伤是什么呢?是梧桐细雨的点点滴滴吗?是江枫渔火的隐隐约约吗?它有着紫丁香一样的色彩吗?或者还有像萤火虫在夜空里飞过的声音吗?”这里就直接运用了“梧桐细雨”和“江枫渔火”的意象来表达忧伤的情感。
  3 仿造其意境 古诗词中创造的意境常常是天衣无缝的。我们也可以用白话文来重新创造我们自己的抒情意境。下面这段话就是模仿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境而写的:“而在田野上,小路边,性急的小草也已经探出了尖细尖细的脑袋,稀稀疏疏的,远远看去像一层浅绿色的淡淡的雾气,或者一片一片,或者只有那么一丝一缕。可当你走过去想和她们牵手相依时,她们却一个一个都害羞地渐渐躲开了。一直到全都不见。但是,你回首遥望时,顽皮的她们又隐隐约约地浮现在原来的地方,仿佛跟你捉着迷藏。”
其他文献
【案例】2009年,我有幸参加了我市小学数学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自选的教学内容为“认识比”。在认真钻研文本,精心设计教案后,我在本校进行了第一次试教,听课同事的评价是整堂课虽然看上去挺流畅,但有种教师走过场过教案的感觉。在进一步深入解读文本做了充分准备后,我从容地站在了第二次试教的讲台前……这次听课同事的评价可提炼成九个字:真实!有效!是一堂好课!  【反思】两次不同风格的试教,两次截然相反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它们内容深刻,意存高逸,也包含有很多哲理。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古诗都是脍炙人口、流传甚久的千古名篇,每首古诗皆蕴含着美的语音、美的韵律、美的意境、美的情感。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诗中各种美的因素,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情趣。    一、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感受古诗的
经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工作领导小组批准,我校申报的“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网络环境下农村家庭留守男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评价、干预策略研究”在2006年已正式立项。立项以来,我们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突出研究主题,就对策、评价、干预措施等内容进行了重点探索和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并顺利通过了课题中期论证。通过前阶段的研究,我们初步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  一、进一步深化对课题研
镜头一:  课间,二年级某班几个学生在教室的走廊上追逐嬉闹,其中一个胖男生把刚跨出教室门的女生撞倒,自己的头险些撞到墙角。追逐的男生们哈哈大笑地从这个倒在走廊上的女生身上跨过去……  镜头二:  某小学的四年级一位女学生放学骑自行车回家。下桥时,她为了炫耀自己的骑车技术,双手离开车龙头扶手,车速在加快,突然车子一颠簸,失去平衡,人甩出车子几米,立即休克。所幸抢救及时,才脱离了生命危险。  镜头三:
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总是伴随着良好的情感体验。《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明确倡导:“我们不能假设孩子们都非常清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并自觉地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数学,也不能单纯依赖教师或家长的权威去迫使孩子们这样做,事实上,我们更需要做的是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强烈而又稳定的兴趣后,他就会对数学表
近日再读《语文课程标准》,对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两句话。不能不让我对当今的阅读教学产生一些质疑:阅读教学是通过“阅读”来完成教学任务并实现阅读教学本身的意义建构的,但学生的阅读到底有多少是真的属于个性化行为?而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在阅读教学中究竟占有多大的比重?  现今有个“阅读霸权”之说法,即在阅读
古人写文章、评文章讲究“文以载道”,要求文道统一,说明中国历史上语文教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在新课改形势下,该怎样把德育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笔者就通过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和做法,与同行交流。  一、充分钻研语文教材,挖掘德育内涵  “文以载道,道在其中”。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含有深刻爱国主义情操的课文,如《我爱你,中国》、《郑成功》等。
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育开始寻求人文精神的支撑。什么是“以人为本”,教育的人文本质是什么?陶行知先生曾对此作出过精辟而深刻的阐释,他说教育是“以人教人”、“真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质,落实人文教育
“孩子是由一百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这是瑞吉欧创始人马拉古兹的诗文与教育理念。而这些“语言”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深意?孩子又是怎样来表达沟通的?即便是进入当下的新信息时代,我们也只能在网络与冷却后的文本中隔空意会。恰巧近年来在笔者的追踪观测中,细细小小的窥见“玩泥”竟是幼儿早期表达自我的一种“语言”,于是不禁再生对瑞吉欧的敬意。本文内容与图片资料均来自笔者在家庭亲子实验与同龄个例幼儿
提高课堂效率,提升课改品质,是西乡塘城区课改一直孜孜不倦的追求。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城区摸索出了一些能夯实课堂基础切实可行的教学科研方法。    1、学生开展课前5分钟口语交际的形式  自由说一主题说一创作说。  “自由说”主要是针对没有口语交际基础的实验班级,每节课均由学生自由发言,内容不限,发言人不限。肯说、敢说即可。  “主题说”,在大部分学生都敢当众大胆发言的基础上,每周由语文老师与各科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