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形势,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能适应现代化的社会生活,更重要的是能担当起社会改革的重任。因此,教师除了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导入新知激趣,培养创新思维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会自觉地调动全部感觉器官,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万事开头难,一堂课必须有一个好的开头。教师在授课之前先设置一个疑团,让学生产生一个悬念,急于了解一个问题的结果,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自始至终处于和谐融洽、兴趣盎然的氛围之中。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应当在上课开始时,用极短的时间,出示教学目的,把学生课外活动分散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促进思维活跃,撩拨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我在讲授《比例尺》这个章节时,是这样开始的:“同学们,请大家看看我们的教室到底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有多少米?”(长大约8米,宽6米)。“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的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呢?可能吗?如果要画我们中国的地图?是更不可能的事。”当学生的胃口被吊起来后,思维的火花在头脑中升腾旋跃。于是我话锋一转,接着继续说;“怎么办呢?人们就想出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的实际距离再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学会了这个方法,今后就再也不用发愁没有图纸画中国地图了。”这样的新课导入语言既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接着揭示并板书课题。
2创设疑点意境,搭起创新平台
课堂讨论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有效的讨论,有利于调动学生投入自我探索,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例题教学中,尤其是延伸式或难度不大的例题教学中,我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对知识点进行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大胆尝试,揭示出不同的推导过程和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例如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为使学生认识掌握几分之一的含义,我先通过实物演示,把一个饼干平均分成两半,每半个饼干用去表示,直观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再引导学生说出的含义。在板书把一个饼干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时,把“平均分”与“它的”用红粉笔写。这时就有学生问:“老师,您为什么用红粉笔写‘平均’和‘它的’几个字呢?”我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去解答,当有疑问或有不同见解时,允许学生不必举手可站起来发言、插话,课堂上可以生提师答,生提生答,我作为他们当中的一员参与其中。经过讨论后,我反问:“谁能说说,老师为什么用红粉笔写这几个字?”有的说:“因为平均分很重要,没有平均分就没分数。”还有的说:“它的,指被我们拿来平均分的一个饼干,不是其他物体。”这样就强化了分数与平均分的关系,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有所认识。这节课,教师没有过多的干预,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究。学生在探究、在观察的过程中,无不闪烁着学生探索、创新的思维火花。
3动手操作实践,迈上创新台阶
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练习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练习的选择和设计,应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练习中敢于打破常规,另辟蹊径,寻找新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让学生练习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或多种答案的开放性习题。例如在讲授“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一时,当学生利用两个完全相等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后,教师再创设一个意境,不用这种方法,利用过去学过的知识推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纷纷行动起来,分组讨论,通过剪拼,交流,结果得出几种独特的计算方法。生1说:我们小组是从梯形两腰的中点剪下两底角所得的两个小三角形对应地补贴在上底的两边,就成了一个长方形;生2说:我们小组是从梯形两腰中点把原梯形剪成两个梯形然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生3说:我们从梯形一腰的中点剪下一个三角形,拼补在对应的上底边上也成为一个平行四边形;生4说:我们把这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生5说:我们小组是从一腰的中点和这腰相对的上底角剪下一个三角形然后拼成一个较大的三角形。教师的这种意境的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以上一系列手脑并用的剪拼活动,使学生运用多种不同方法推导出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总之,创新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字眼,是旺盛生命力的标志,她充满活力,正在校园的沃土上显示出无限的生机和伟大的力量。怎样才能让这朵鲜嫩的花蕾,展现出绚丽的风姿,结出丰满的硕果,需要教师精心栽培和付出辛勤的汗水。
1导入新知激趣,培养创新思维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会自觉地调动全部感觉器官,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万事开头难,一堂课必须有一个好的开头。教师在授课之前先设置一个疑团,让学生产生一个悬念,急于了解一个问题的结果,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自始至终处于和谐融洽、兴趣盎然的氛围之中。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应当在上课开始时,用极短的时间,出示教学目的,把学生课外活动分散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促进思维活跃,撩拨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我在讲授《比例尺》这个章节时,是这样开始的:“同学们,请大家看看我们的教室到底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有多少米?”(长大约8米,宽6米)。“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的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呢?可能吗?如果要画我们中国的地图?是更不可能的事。”当学生的胃口被吊起来后,思维的火花在头脑中升腾旋跃。于是我话锋一转,接着继续说;“怎么办呢?人们就想出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的实际距离再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学会了这个方法,今后就再也不用发愁没有图纸画中国地图了。”这样的新课导入语言既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接着揭示并板书课题。
2创设疑点意境,搭起创新平台
课堂讨论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有效的讨论,有利于调动学生投入自我探索,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例题教学中,尤其是延伸式或难度不大的例题教学中,我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对知识点进行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大胆尝试,揭示出不同的推导过程和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例如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为使学生认识掌握几分之一的含义,我先通过实物演示,把一个饼干平均分成两半,每半个饼干用去表示,直观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再引导学生说出的含义。在板书把一个饼干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时,把“平均分”与“它的”用红粉笔写。这时就有学生问:“老师,您为什么用红粉笔写‘平均’和‘它的’几个字呢?”我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去解答,当有疑问或有不同见解时,允许学生不必举手可站起来发言、插话,课堂上可以生提师答,生提生答,我作为他们当中的一员参与其中。经过讨论后,我反问:“谁能说说,老师为什么用红粉笔写这几个字?”有的说:“因为平均分很重要,没有平均分就没分数。”还有的说:“它的,指被我们拿来平均分的一个饼干,不是其他物体。”这样就强化了分数与平均分的关系,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有所认识。这节课,教师没有过多的干预,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究。学生在探究、在观察的过程中,无不闪烁着学生探索、创新的思维火花。
3动手操作实践,迈上创新台阶
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练习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练习的选择和设计,应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练习中敢于打破常规,另辟蹊径,寻找新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让学生练习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或多种答案的开放性习题。例如在讲授“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一时,当学生利用两个完全相等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后,教师再创设一个意境,不用这种方法,利用过去学过的知识推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纷纷行动起来,分组讨论,通过剪拼,交流,结果得出几种独特的计算方法。生1说:我们小组是从梯形两腰的中点剪下两底角所得的两个小三角形对应地补贴在上底的两边,就成了一个长方形;生2说:我们小组是从梯形两腰中点把原梯形剪成两个梯形然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生3说:我们从梯形一腰的中点剪下一个三角形,拼补在对应的上底边上也成为一个平行四边形;生4说:我们把这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生5说:我们小组是从一腰的中点和这腰相对的上底角剪下一个三角形然后拼成一个较大的三角形。教师的这种意境的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以上一系列手脑并用的剪拼活动,使学生运用多种不同方法推导出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总之,创新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字眼,是旺盛生命力的标志,她充满活力,正在校园的沃土上显示出无限的生机和伟大的力量。怎样才能让这朵鲜嫩的花蕾,展现出绚丽的风姿,结出丰满的硕果,需要教师精心栽培和付出辛勤的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