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乡搬迁”经验探索与现实价值

来源 :重庆行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a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年前,重庆市巫山县开创全国先河,实施了“重庆第一穷乡”——庙堂乡整乡搬迁,探索出深度贫困山区的脱贫之路,其典型经验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网、半月谈等国内主流媒体刊登报道。十年来,巫山县乘势而为,以点带面,复制推广“庙堂经验”,将生态扶贫搬迁作为斩断贫困地区“穷根”的先行之策,先后完成“3村6社”整体搬迁,易地扶贫搬迁11.09万人,努力走出山区精准扶贫“攻坚拔寨”新路径,切实破解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的现实问题。
  一、项目实施前:算清“三笔账”提高群众“认可度”
  (一)算好“经济账”,有利于集中资金办难事。重庆市巫山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全县幅员面积2958平方公里,农业人口占比77%。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自然环境恶劣,岩溶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93.3%,是全国100个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之一。土地利用率低,人居相对分散,人口密度为202人/平方公里,其中生活在深山边远地区的窎远户57863人,占贫困人数的63.8%。基础设施配套难,投入成本高,公共资源利用率低。以原庙堂乡为例,仅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就需投资2亿元以上,仅通乡通畅公路就需6000万元左右,人均投资高达8.67万元。而当年实施整乡搬迁,只需投入4000万元,可节省资金上亿元。由此统一了干部思想,坚定了政府搬迁决心。
  (二)算好“民生账”,有利于脱贫致富办实事。重庆市巫山县2014年核定现行标准下的贫困户24620户90642人,其中12032户生活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寒边远山区。一些群众居住在类似于原庙堂乡的“穷乡僻壤”,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该地区土地贫瘠,生产落后,经济匮乏,粮猪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属典型的粮猪型二元产业结构,农民增产增收和脱贫致富难度大。如原庙堂乡粮食亩产量仅250公斤左右,搬迁前农民人均年收入1600元左右。同时,因信息闭塞,观念落后,采用传统的“输血”“造血”措施不能有效摆脱贫困。实施整乡搬迁,改进生产方式,扶持培育致富产业,配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子女读书、看病就医、文体服务“五件衣服”,让贫困群众搬出大山,搬出希望,搬出巨变。由此解决了群众顾虑,增添了群众搬迁信心。
  (三)算好“生态账”,有利于长远谋划办大事。重庆市巫山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地,是长江流域重要生態屏障区,境内4个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重点生态保护区域占幅员面积的51%。这些区域内有原住居民约6万人,频繁的人为活动对生态功能破坏较大。如原庙堂乡位于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金丝猴、云豹和红豆杉、珙桐等国家珍稀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搬迁前农户燃料主要以柴禾为主,人兽争地矛盾突出,森林植被不同程度遭到破坏,野生动物保护压力巨大。实施易地搬迁,减少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筑牢三峡库区生态屏障,维护生态功能完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由此厘清了利益关系,聚合了公众民心。
  二、项目实施中:创新“三大举措”提高搬迁“加速度”
  (一)坚持“三个结合”,聚合资源解难题。坚持在搬迁安置点建设上,充分结合群众自身特色,综合利用优势资源,科学布局,建成集中安置点337个。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将搬迁群众集中安置点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统筹规划建设,完善配套功能,把集中安置点建成美丽乡村示范点,使搬迁户享受到新农村的公共资源和服务成果。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在场镇、集镇周边合理规划布局一批搬迁安置点,利用场镇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果,降低项目投入成本。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搬迁户转户进城进镇,从事非农行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利用巫山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把旅游资源区附近作为搬迁户安置的首选地。逐步将集中安置点打造成乡村旅游接待点,让搬下山的群众吃上旅游饭,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二)坚持“五种安置”,积极引导遵意愿。坚持在搬迁问题上不搞“一刀切”,充分遵照群众意愿,采取多种方式灵活安置。农村集中安置一批。由政府统一征地、规划和建设,在两坪仙桥、骡坪茶园、官渡阳坝等地建设一批集中安置点,安置46223人,占41.7%。插花分散安置一批。在县域内集镇或低山带有闲置耕地及房屋的,由农户自行协商、政府协助,签订房屋转让和土地流转协议,办理户口迁移,实行“插花式”分散安置61322人,占55.3%。进城进镇安置一批。对于有一定经济条件和就业能力的群众,鼓励进县城安置,就近推荐到工业园区和城区市政等公益岗位就业,搬迁1322人,占1.2%。移民外迁安置一批。搬迁对象自愿选择跨区县安置,只要符合搬迁安置条件,支持其享受搬迁政策。通过务工创业、投亲靠友等方式,实行县外安置816人,占0.7%。集中供养安置一批。对于五保户等特殊群体,本着自愿、就近、便利的原则,由当事人提出申请,政府组织实施,集中供养1217人,占1.1%。
  (三)坚持“三个一点”,多方筹资强保障。坚持政府投一点、银行贷一点、农户出一点的模式,多渠道保障搬迁资金。政府投入一点。充分利用易地扶贫、生态扶贫、三峡移民搬迁、金土工程等资源优势,整合财政资金9.2亿元,直接补助给搬迁群众和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完善。银行融资一点。积极协调银行予以金融支持,申请期限长、利率低的专项基金和政府债券16.9亿元。并对部分资金不充裕的农户,鼓励银行授信,给予小额信贷支持,政府按政策进行贴息补助。农户自筹一点。严格按搬迁人口界定住房面积,对政府投入和补助不足部分,由农户自筹。加大宅基地复垦、农房整宗地收益权收储争取力度,筹集资金1.08亿元,有效化解贫困户建房大额负债的难题,搬迁群众户均负债控制在1万元以内。
  三、项目实施后:强化“三大效益”提高搬迁“满意度”
  (一)加快致富产业培育,凸显经济效益。保障安置移民用地。结合农村“三变改革”,推动土地流转,引导支持搬迁群众承包、转包、租赁迁入地闲置土地。大力开展集中安置点周边低效、撂荒地国土整治,“无中生有”增加农户用地。通过多种方式保障农村地区搬迁户人均0.5亩的“菜园地”。因地制宜发展致富产业。整合财政资金,扶持发展山羊、烤烟、脆李、中药材“1+3+2”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确保户户有产业,人人可增收。其中26355人结合自身实际培育起农业特色产业;3820人直接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兴建农家乐962家,实现脱贫致富。转移劳动力实现致富梦。组织开展建筑、家政、种植和养殖等技能培训,使搬迁户掌握1~2门实用技术,提升就业能力,整合开发2387个公益岗兜底安置贫困户劳动力就业,15200余户通过务工和经商实现脱贫致富。全县贫困发生率由13.7%降至1.55%,实现提前三年摘掉“国贫县”帽子目标。   (二)强化资源综合管护,凸显生态效益。森林植被得到有效恢复。近年来,通过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三期、库岸绿化等工程,对原搬迁地区耕地、设施用地、宅基地、低效林改造等实施造林104万亩,补齐“天窗”和“断带”,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7%,蓄积量达585万立方米,森林质量显著提高。如原庙堂乡森林覆盖率同比增加134%,区域内现有野生植物2800多种,其中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达19种,堪称植物王国。野生动物得到有效保护。由于人口搬迁,人为活动大量减少,生态植被逐步恢复,动物领地有效扩张,野生动物种群不断壮大。据科考调查,原庙堂乡保护区内现有野生陆栖脊椎动物422种,其中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动物达79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金钱豹、云豹、黑熊、野猪出没频繁,是名副其实的动物天堂。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生态脆弱和敏感地区人口搬迁后,累计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183.2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79.5平方公里。土壤侵蚀模数由5000吨/平方公里·年下降到2400吨/平方公里·年,减少土壤侵蚀量2600吨/平方公里·年,减少进入长江泥沙量6.8万吨/年,促进长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为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持续改善和保障民生,凸显社会效益。促进了人口梯度转移。通过实施易地生态搬迁,基本形成从高山到低山、从低山到集镇、从集镇到县城的梯度转移格局,实现了农民向市民转变,改善了城乡二元结构,阻断了贫困代际相传,加快了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城镇化率达到39.8%,提高8.3个百分点。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益。随着搬迁人口的聚集,迁入地集约化程度得到提高,公共服务配套和基础设施综合利用率得到提升。政府可以集中资金办发展大事、办民生实事,仅最近三年实施村级道路通畅1464公里,新建社道4342公里、人行便道2067公里,实现村村通畅、户户通行。安全饮水全覆盖。学校、卫生院(室)全部达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群众的幸福指数大幅提升。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强化搬迁户与当地村民融合发展,发挥村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号召党员带头与搬迁户结对亲戚,使搬迁户真正融入新生活。广大边远山区贫困群众走出大山,走向致富的道路,得到社会关爱,既解决了深山群众“边缘化”问题,又有效防止了農村“空心化”现象发生,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作 者:邓 伟,重庆市巫山县档案局局长
  朱钦万,重庆市巫山县扶贫办主任
  责任编辑:张 波
其他文献
摘要:以我国A股2004—2011年政府终极控股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采用CAPM、Gordon、OJ和ES模型估算其平均股权资本成本,检验国有企业集团控股政府层级、终极股权结构长度和宽度对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分析表明:中央政府终极控股的上市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低于地方政府终极控股的上市公司,终极股权结构长度与股权资本成本显著负相关,而终极股权结构宽度与股权资本成本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因此,相对于延
期刊
摘要:就地后靠安置模式下的水库移民是特殊的贫困人群。对五强溪库区就地后靠安置移民的实地调研表明,其生存空间狭小,可资利用的资源窘迫,权利难以伸张。目前,我国大部分移民资源的贫乏导致其权利无法伸张,进而产生普遍的移民贫困;因此,必须由政府介入,通过政策手段来推动移民权利的实现及其能力的提升,帮助其摆脱资源贫乏状态,进而促进安置区经济发展、消除移民贫困。具体来说,需要发展市场经济以促进公平交易和自主发
期刊
摘要:未来5—10年重庆劳动力资源呈现“存量保持高位、增量负增长、构成老化加剧”的格局,但在产业升级、劳动迁移的背景下,相对于劳动力需求劳动力供给是充足的。我国逐步成熟的劳动力市场配置机制能有效促进劳动力供需的基本平衡,不宜夸大当前及未来的“用工荒”形势与“刘易斯拐点效应”的负面影响,它只是各地经济快速扩张和同质化竞争过程中的“成长痛”,与当前区域劳动力供给变化并无因果关系。面对普工的“用工荒”,
期刊
摘要:基于企业性质视角,采用超效率DEA和Malmquist指数方法,对2002—2009年我国五星级酒店静态效率和动态生产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发现:我国五星级酒店处于相对有效状态,但年均TFP增长率为-3.4%;不同企业性质五星级酒店效率差异明显,其中集体企业得益于规模效率增长而一枝独秀,年均TFP增长率达14.6%;内资酒店得益于规模扩张而使其技术效率显著高于外资酒店,但外资酒店TFP增长
期刊
摘要:温州综合金融改革中非正规金融的发展问题不可忽视。从参与者的微观视角,以瑞安250农户家庭作为样本,对温州农村非正规金融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温州农村非正规金融参与主体广泛众多且主动参与意愿强烈,而参与主体的个体差异并不明显;生产经营已成为农村非正规金融重要的筹资用途;参与主体信用风险防范意识不强、措施不足。政府应该遵从“从核心到外围”的思路积极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对非正规金融的合
期刊
摘要:以在我国中小板上市的507家家族企业为研究对象,从IPO抑价的视角考察投资者对家族控制权风险的反应,结果表明:投资者上市首日给予控制权集中度高的公司以更高的价格,家族控制权越高,IPO抑价率越高;当家族通过聘任更多的家族成员担任高管以加强控制权时,投资者在上市首日对公司的估价更高;而对于家族成员涉入高管层较低的公司,投资者并不关注家族控制权风险。可见,当实际控制人家族涉入高管层较深时,我国投
期刊
摘要:近代西欧的兴起和中国的落伍,其基础性原因在于地理条件对发展商品市场的激励不同。欧洲兴起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扩张”,“市场扩张”的原因则可以追溯到地理条件引起的“产品差异大”和“水路运费低”,进而形成了对农林牧渔基本产品进行交换的激励,经济人本性使人们致力于发展商品市场,于是市场经济发展起来。中国的地理条件导致地区之间的“产品差异小”和“陆路运费高”,进而激励农林牧渔基本产品的“产品自用”,经
期刊
摘 要:研究城市规模分布,有益于正确认识现有的城市数量和规模,为城市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以市辖区年末总人口为指标计算,2008年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帕累托系数为1.2169,基本符合位序—规模法则;而以市辖区非农业人口为指标计算的城市规模分布的帕累托系数为1.0061,城市规模分布的均匀程度降低。除了极少数例外,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区城市规模分布的帕累托系数相对较高,而经济发展落后的省区相对
期刊
实施“雪亮工程”是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实践,目的是通过分级有效整合、共享、应用各类公共视频图像资源,构建社会精准化、透明化、可视化、高效化的治理体系,提升公共安全防范和社会综合治理能力。近年来,重庆市沙坪坝区全力推进“雪亮工程”,初步形成了全域覆盖、高度共享、智能应用、实战实效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网络,在
期刊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均衡化是化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题中应有之意。重庆市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是一个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并存,集移民地区、民族地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等特征于一体的特殊直辖市。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市统筹区域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