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何以未能向近代工商业社会自发转型?

来源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_fr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代西欧的兴起和中国的落伍,其基础性原因在于地理条件对发展商品市场的激励不同。欧洲兴起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扩张”,“市场扩张”的原因则可以追溯到地理条件引起的“产品差异大”和“水路运费低”,进而形成了对农林牧渔基本产品进行交换的激励,经济人本性使人们致力于发展商品市场,于是市场经济发展起来。中国的地理条件导致地区之间的“产品差异小”和“陆路运费高”,进而激励农林牧渔基本产品的“产品自用”,经济人本性使人们调整产品结构以满足自身需求,于是商品市场长期处于狭小或萎缩状态。
  关键词:地理条件假说;产品差异;水路运输;市场发展条件;基本产品交换;产品差额;交易费用;运输费用;经营利润;社会转型
  中图分类号:F119;F0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131(2014)03005411
  
  一、引言
  早在20世纪40年代,英国的李约瑟(2006)博士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曾经创造了辉煌文明的中国,何以没有像欧洲一样发生科学技术革命呢?由于至今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解答,所以仍然被称为“李约瑟难题”。近代中国何以落后于欧洲的问题,早就吸引了国内学者们的注意,也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在史学界,徐新吾(1986)将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归咎于小农结构的惰性,何捷(2011)归咎于专制制度的阻碍,李瑶(1982)归咎于儒家思想的禁锢,楚渔(2010)则归咎于中国人缺乏科学思维方式。应当说这些看法都有一定道理。可是问题在于,何以中国就形成了这些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因素,而欧洲就没有呢?可见,这些说法并没有从根本上解答问题。
  在经济学界,陈平(1979)认为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在于小农结构的单一粮食作物不利于商品市场发展,林毅夫(1999)认为原因在于科举制度致使科学研究缺乏人才,姚洋(2003)认为原因在于人口过多使投资于人力比投资于设备、技术合算而导致工商业投资不足。经济学研究者对问题的看法显然比史学研究者较为具体和深刻。不过韦森(2006)却认识到,与近代西欧相比,几个著名的古老文明地域近代以来都处于落后状态,所以中国落伍并不具有特殊性。解答问题的基础是搞清欧洲兴起的原因所在,否则就很难对近代中国何以落后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就探讨西欧兴起的原因来说,波斯坦(2004)有三点重要认识:一是西欧兴起的基础在于市场发展在经济史家看来,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也没有人把这一点看做波斯坦的重要贡献。 ,二是人口增长起了重要作用学界已经充分认识波斯坦的这一贡献,甚至将其称为波斯坦的“新人口论”。 ,三是产品差异大促进了西欧市场的发展。诺思(1989)充分把握了波斯坦理论“波斯坦理论”是学者们根据其著作归纳出来的,波斯坦并没有归纳出完整的理论。 ,并根据这一理论全面阐述了欧洲兴起的过程:
  公元1000年以前,西欧大部分地区还是广袤的荒野,西方社会的发展中心一直在地中海地区。可是在公元1000—1300年,西方社会发展中心却转移到了欧洲西北部的北海沿岸(西欧):中心地区的人口增长导致劳动报酬递减,于是人们迁移扩散到周围地区定居、垦荒。西欧地区间气候差异大,新老地区人口密度也存在差异,于是各地区生产了有差异的产品,这使他们相互交换产品具有潜在的盈利。西欧河流密布,水量均匀,广泛的水路方便了运输诺思似乎认为“水路运输”是一个不言而喻的条件,所以他在书中并没有特别强调这一点。 ,大批量的农林牧渔基本产品也能够承受远距离的运输费用。尼德兰位于海上航线和陆上河道运输网络的中心,西班牙和英国的羊毛、北海和波罗的海的鱼类、波罗的海沿岸的谷物和木材、法国的粮食和酒类,都逐渐集中到尼德兰的市场上销售。
  农林牧渔基本产品交易市场的发展,使得广大农民也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以利用本地区优势,从而直接增加了收入,这使他们有能力消费更多的制造品(家具、用具、衣物甚至奢侈品),于是制造品销路增加,激励制造商扩大生产规模——购买更多的设施、设备、原料和雇用更多的工人。很多工人集中劳动,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操作过程的分工。毛织品的生产过程可以分解为四十多个工序,因而最适合于发展劳动分工。精细的分工使工人只需要重复简单的操作,这就等于把复杂的生产过程分解为一个个简单动作,大大简化了发明的难度,刺激了人们天生的发明欲望诺思(1989)认为,专业化的趋势将人们天生的发明欲集中在有限的一些难题上,从而降低了发明的费用。 ,于是用机械代替手工的技术就最早在毛纺织部门发明了出来。大批量的生产和加工也使建造大型设施有利可图,于是在中世纪早期就已被意大利人掌握的使用水轮机、漂洗机和风力磨坊的技术便推广开来,西欧生产技术出现了明显的进步。
  不过,通过“精细分工”得到的只能是简单技术。而市场扩张和生产扩大却要求发明复杂的大型机器,问题是设计、试制大型机器需要高额投资,失败风险也很大;即使发明成功,发明者也还有一个如何保密不被别人仿制的问题。仿制他人的发明成果有一种“搭便车”的利益,但发明者却会因他人仿制而得不偿失,所以一开始就不会去进行研制。在欧洲,打破或限制“搭便车”动机对发明创造活动的阻碍,是通过政府赏金和实施专利制度实现的。英国发明家哈里森研制计时钟的成功15世纪时,远洋航行需要确定轮船在海洋中的位置,这就需要测算纬度和经度。测算纬度的问题早已解决(白天测量太阳在中午的垂线,夜晚测量北极星的斜度),而测算经度则需要一架在远洋航行期间保持精确的计时钟。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都宣布对发明计时钟给予巨额悬赏,这笔悬赏一直保留到18世纪,最后由英国的哈里森获得,他为研制计时钟几乎耗费了半生精力。 ,就得力于政府巨额悬赏的激励。而更多的发明项目则来自专利制度的保护,对工业革命起了巨大作用的纺纱机、织布机、蒸汽机等大型机器,都是在专利制度的保护下发明出来的。不过,如果以为专利制度的创新就是西欧出现技术进步的原因,那就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其实专利发明的收益完全依赖于专利产品的市场销路。如果产品本身缺乏销路,那么再严格的专利保护也无法使发明人受益。可见,潜在的市场销路和可能获得的预期盈利,才是专利发明的基础性动力。
  赵峰,许平中:中国何以未能向近代工商业社会自发转型?因此,不论是“精细分工”所带来的简单技术发明,还是在“专利制度”保护下发明制造的复杂机器,归根到底都是市场发展所带来的盈利机会激励的结果。市场发展还引起了相应的“制度变革”:为利用市场范围扩大带来的盈利机会,人们结合成新的经济组织,逐渐形成了一些交易惯例和交易规则,合伙贸易、股份公司、银行、保险公司等经济组织和手段都逐渐发明并推广开来,它们或者增加了盈利机会,或者分散、降低了经营风险,总的结果是增加了市场盈利。统治者则从市场盈利的增加中获得了更多税收,于是颁布法律、法令对这些新的组织、制度予以认可和保护,这就出现了所谓的“制度变革”。
  诺思对近代欧洲兴起原因的研究,给了我们很大启发:“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的基础性原因都在于农林牧渔基本产品交易市场的发展,于是近代中国的落后,就可以归结为农林牧渔基本产品的交易市场长期难以发展,即:由于客观条件不利于农林牧渔基本产品的市场发展,才使中国社会长期维持小农经济状态。那么,搞清农林牧渔基本产品市场发展的原因或条件,就成为解释近代中国何以落后于欧洲(严格说来是西欧)的根本途径。
  二、市场发展的条件与“地理条件假说”
  注重于市场发展原因或条件的探讨,可以说是自斯密以来主流经济学的一个传统。先是斯密(2008)认为便利的水路运输(价格低廉的运输费用)是市场扩张的最重要的原因或条件;此后李嘉图(2005)又阐明产品生产成本的“差额”是国际贸易得以发生的基础一般认为斯密阐述了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而李嘉图则阐明了相对优势(Relative advantage)。 ;再后是奥林(1899—1979)把优势产品较低的生产成本追溯到丰富的“要素禀赋”奥林主要考察了“制造品生产成本”的形成,而没有注重“农产品成本”的讨论。……不过他们主要注重制造品的成本差额,而没有重视(至少是重视不够)农林牧渔基本产品对市场发展的重要作用;而波斯坦和诺思充分重视了地理气候条件引起的农林牧渔基本产品的成本差额对西欧市场兴起的重要作用诺思已经明确认识到地理条件引起的产品差异大是西欧市场经济兴起的基础,但他并没有明确归纳出来。。
  1.市场发展的三大条件
  假设商人在甲地雇人收购产品(收购支出为M),雇用运输工具运到乙地(运费为Y),又在乙地雇人零销(销售收入为N);购销差价(N-M)支付雇工工资(属于交易费用,用J表示)和运输费用(Y)后就是他的利润(L):
  L=(N-M)-Y-J
  为了增加利润,商人会尽量压低收购价和提高销售价。但“收购价”低于甲地生产成本将无人出售,“销售价”高于乙地生产成本将无人购买事实上收购价必须稍微高于甲地的生产成本,同时销售价必须稍微低于乙地的生产成本,购销活动才能顺利进行。经济学把生产者愿意出售的最低价格与实际出售价格的差额称为“生产者剩余”,把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最高价格与其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称为“消费者剩余”。严格说来,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也都来自“产品差额”。 。我们把M、N分别看做两地的生产成本严格说来,M是已经加上了生产者剩余的产地成本,N是减去了消费者剩余的销售地成本。这里M、N表示一批产品的生产成本;下面在不致引起歧义时,我们也往往用M、N表示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N-M就是两地生产成本的差额,简称“产品差额”,也称为“比较利益”(B)。于是“利润公式”可简写为:
  L=B-Y-J这一公式可变形为B=Y+J+L,表明“产品差额”最终分解为“运输费用”“交易费用”和“经营利润”三部分。事实上所有与交易活动相关的收入,包括生产者剩余、运输者和被雇用人员的工资、经营者的工资和利润、消费者剩余、统治者获得的税收、运输途中的设卡收费以及敲诈勒索者所得等,归根到底都来自“产品差额”。
  显然,产品差额越大,运输费用和交易费用越低,经营利润就越高,就越能够激励商人从事异地购销活动。我们由此得到市场发展的三大条件:产品差额大、运输费用低和交易费用低。
  农林牧渔基本产品及其简单加工品的产品差额显然取决于地形、土壤、气候等地理条件的差异;运输费用则主要取决于有无水路运输可供利用(水路运费比陆路运费低得多),仍然归结到地理因素的特点;交易费用的降低则是在市场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关键还在于客观地理因素形成的前两个条件如何。所以地理条件是否有利于商品市场的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发展的关键。
  2.市场发展条件的量化研究
  我们把上述利润公式变形为表示运输费用公式的形式:
  Y=B-J-L
  为便于统一计算,我们把B、J、L都用产地成本M表示。
  设产品差额率为p,即p=(N-M)/M,于是:
  B=N-M=pM
  假定交易费用占商人投资总额(M+Y)的10%,即“交易费用率”为0.1,则:
  J=0.1(M+Y)
  商人的“预期利润”达到“投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才愿意经营。古代交易量小,每宗交易的资金周转时间也长,交易风险大,所以必须有较高利润率商人才愿意经营,古代商人的预期利润大约为投资总额的20%。现代交易量大,资金周转时间短,商人的期望利润率也大大降低,零售业的利润率约为15%;批发业的利润率甚至降到3%。这里假定预期“经营利润率”为10%,即:
  L=0.1(M+Y)
  由以上参数求得运输费用的表示式:
  Y=(p-0.2)M/1.2
  它表示“产品差额”扣除“交易费用”和“预期利润”后剩余的“能够用于运输的费用”。如果运费单价为y,那么能够运送的距离为:
  S=Y/y
  我们把运费单价也用货物的产地成本M表示。如果某种货物运送d公里,其运费就等于货物的产地价值M,那么运费单价(每公里的运费)就为:
  y=M/d
  可得货物(产品)实际能够运送的距离:
  S=(p-0.2)d/1.2
  代入p和d的具体数据,即可求得能够运输的距离。如果这一距离超过两地间的实际距离,就可以实现产品交换;反之则无法实现产品交换。下面举例说明:
  甲乙两地相距500公里,乙地小麦的生产成本高于甲地100%(即产品差额率p=1),计算由牲口驮运(古代普遍的运输方式)能否实现异地交换。这里缺少运费单价的数据。根据波斯坦(2004)103所提供的资料根据孙彩红(2007)归纳的唐五代时期的运费和米价资料,可求出牲口驮运米40公里(80里)运费就等于米本身的价值。这一数据显得运费太高(或是米价太低),基本上不可用。这才只得利用欧洲经济史中的相关材料得出数据。 :罗马帝国戴克里先统治时期,骡子驮运100磅的货物,每英里运费约为1.75德纳利斯。当时100磅小麦的价值约225德纳利斯。照这样计算,驮运128.57英里(225/1.75),运费就等于小麦在产地的价值。1英里=1.609 344公里,12857英里大致为207公里。为便于计算我们取200公里,则牲口驮运小麦200公里,运费就等于小麦的产地价值,即d=200(公里)。将p=1和d=200代入公式,可得:
  S=(p-0.2)d/1.2=160/1.2≈133(公里)
  理论计算的能够运输的距离与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500公里还相差很远,所以无法实现异地交换。
  3.“地理条件假说”
  根据此前学者的研究成果和上文分析,我们提出解释中国与西欧市场发展反差的“地理条件假说”:地理条件是否有利于商品市场的发展,是西欧和中国出现社会历史反差的关键。西欧地理条件使得“产品差额大”并有便利的“水路运输”,激励人们致力于商品交换,于是农林牧渔基本产品的交易市场发展了起来。中国地理条件适合于农业耕作,但地区间产品差异小并且往往缺乏水路运输,产品差额无法抵偿运输费用和交易成本,导致农林牧渔基本产品的交易市场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市场发展程度的差异进而决定了西欧和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反差。
  三、“地理条件假说”的史实验证
  1.西欧市场经济的兴起
  (1)产品差额和运输费用的一般情况
  欧洲半岛众多、海岸线曲折、地形支离破碎,在小范围内地形、土壤的差异也是很大的。更重要的是气候特点:由于地球东西方向的自转,使得世界各地都形成了南北方向的气温差异。西欧除了符合这一普遍情况外,由于受北大西洋暖流和常年盛行的西风的影响,气温和降水还呈现出明显的东西方向的差异:西部气温高、降水多,东部气温低、降水少,反映到地图上就是气候线呈小网格状。事实上我们从欧洲腹地出发无论往哪个方向走,每到一个地方,所遇到的气候都会与出发地有所不同:欧洲各地区间的气候差异,比中国各地区间的气候差异程度要大得多(后面在谈中国气候特点时用数据进行比较)。
  河南新乡地区小麦单产最高(成本最低),向南、向北单产都逐渐降低(成本逐渐升高)。我们取武汉和新乡(南北距离约600公里)进行比较。根据肖世和(2007)提供的资料,2006年湖北小麦平均亩产406斤,我们将406斤看做武汉小麦的平均亩产量;根据叶优良等人(2008)提供的另一份资料,2006年新乡附近浚县小麦亩产960斤,我们把960斤看做新乡小麦的平均亩产量。
  新乡小麦亩产高,一方面是由于土壤、气候条件优越,另一方面则是水、肥、机械、人工等投入成本较多。我们假定产量差额(554斤)的一半(277斤)来自土壤、气候条件优越,另一半来自水、肥、机械、人工等投入较多,由此做出投入产出曲线如图2:横轴表示投入,A为武汉每亩投入,B为新乡每亩投入;纵轴表示亩产量,新乡H=960斤,武汉F=406斤。较低曲线OP为“武汉投入产出线”;较高曲线OQD为“新乡投入产出线”从理论上说,农民的投入量都会止于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那一点。在那一点之后,虽然投入增长还会引起产量增长,但产值的增量还没有成本的增量大,所以在那一点上农民就不再增加投入,即实际产量要小于理论上可能的最大产量。 。AP延长线交曲线OD于Q,Q点(纵坐标)表示新乡投入为A时的产量。
  当两地投入都为A时,新乡每斤小麦的成本M=A/683;武汉每斤小麦的成本N=A/406。此时N/M≈1.68,产品差额B=0.68M,产品差额率p=068。新乡和武汉之间只能通过陆路牲口驮运,按d=200(公里)计算,可得:
  S=(p-0.2)d/1.2
  =(0.68-0.2)×200/1.2=96/12=80(公里)
  由于新乡到武汉有600公里之遥,比这里计算的能够运送的距离80公里要远得多,所以小麦根本无法从新乡运到武汉进行交换。图2新乡、武汉小麦生产的投入产出示意图
  还可以用更简便的算法说明问题:由于运送200公里运费就等于小麦的产地价值,于是把新乡小麦驮运600公里到武汉,光是“运费”这一项,就等于小麦产地价值的3倍(300%),于是到武汉的售价就必须达到(新乡)收购价的4倍,商人才勉强够本,这还没有考虑“交易费用”和沿途的其他收费。由于售价大大超出武汉本地的生产成本(新乡收购价的1.68倍),所以就不会有人购买,于是商人就不会去做这一生意。结论就是:在古代运输条件下,中国的小麦无法通过陆路运输实现异地交换。
  那么,在能够利用水路运输的地方,粮食能否实现异地交换呢?考虑到中国粮食生产成本的差异呈南北方向,我们考察赣江上下游之间的稻谷能否实现交换。
  (3)稻谷与水路运输
  江西农业信息网2012年7月26日报道,九江市湖口县文桥乡水稻高产万亩试验片稻谷亩产1 000斤;赣州市安远县,其水稻高产万亩示范片稻谷亩产1 080斤。假如两地每亩稻田的投入成本相同,都为A,那么赣州稻谷的成本M=A/1 080,九江稻谷的成本N=A/1 000。N/M=1.08,此时产品差额B=0.08M。即九江稻谷成本高出赣州8%。如此之小的“产品差额”,连10%的交易费用也负担不了(无法支付收购和销售人员的工资),也就根本谈不上异地运输和销售了。
  长江以南地区之间的产品差额都是很小的,现在我们甚至还不知道哪一地域稻谷的生产成本较低(具有优势)。产品差额太小使得地区间没有相互交换产品的必要,结果水路运输也就没有意义。
  赣江流域航运业兴衰的历史,对于我们认识这一问题很有好处。明清时期赣江航运曾有过两个多世纪的繁荣,那是由于欧洲各国对景德镇瓷器的需求发展起来的。景德镇位于江西北部,所产瓷器早已享誉海内外。景德镇瓷器经赣江逆水运到赣南,然后卸船用牲口驮运翻越大庾岭,进入广东东江水域后再装船运往广州乃至遥远的欧洲。赣江沿线也因服务于瓷器运输而繁荣起来。之后江西所产剩余粮食大米也沿着赣江航线供应广州乃至海外。可是“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景德镇瓷器和沿线大米都可以北上经九江装船直运上海乃至欧洲,不需要再用牲口驮运翻山越岭了,于是沿赣江航线向南的商路被弃之不用。此后赣江航运急剧衰落,整个江西的经济也大幅度下滑。赣江流域的人们何以不利用水路运输相互交换产品呢?根本原因就在于地区间产品差异太小(甚至看不到差异),相互交换产品没有意义。
  这样,从中国的总体情况看,要么是由于产品差额太小(水稻),要么是由于陆路运费太高(小麦),总之是“产品差额”无法抵偿“运输费用”和“交易成本”,结果粮食就无法实现异地交易,于是中国也就不可能形成辐射范围广阔的粮食市场清朝后期的所谓“四大米市”都是“五口通商”之后发展起来的,并不是粮食市场自发发展的结果。 。
  历史上倒也有粮食长途贩运的记载。不过仔细分析不外以下三类:一是政治需要,二是军事需要,三是局部地区遭灾。京城是政治统治中心,各地征收的粮食(实物税收)不惜代价也要运到京城保证居民消费;边疆驻军需要消耗大量粮食,统治者也要不惜代价保证供应;灾荒地区的粮价往往高出丰收地区几倍乃至几十倍根据孙彩红(2007)归纳的资料:唐贞观十六年,斗米值5钱。可高宗永淳元年关中饥馑,斗米竟300钱(贵了60倍);五月乙卯,关中先水灾、后旱煌,斗米达400钱(贵了80倍)。 ,这时异地贩运粮食就有利可图。不过遭灾地区的普通百姓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多银子去购买价格猛涨几十倍的粮食,商人从外地运来可以保命的粮食,不被饥肠辘辘的百姓哄抢才怪,商人为此丢掉性命也有可能。所以统治者主张百姓“异地就食”(逃荒要饭)。很明显,中国历史上粮食的这三类长途运输,都属于特殊情况,它们并不能激励商品市场的发展。其实这三种情况正好从反面说明,正常情况下中国粮食是无法实现异地交易的。
  (4)中国古代无法形成农林牧渔基本产品的交易市场
  能够参与市场交易的物品,与物品本身能否承受远距离的运输费用密切相关。相同重量的货物按照价值高低,可以大体区分为高值货物、中值货物和低值货物三类。粮食可以看做是“中值货物”,比粮食价值高的货物称为“高值货物”,反之则称为“低值货物”。由于运费与货物重量成正比,而与货物的价值无关,所以高值货物的运费与其高额的价值相比简直微不足道,这决定了它们能够承受远距离的运费。正因为如此,几千年前人们就开始进行这些物品的远距离运输和交易。历史上那些越大洲、跨大洋的贸易,如中国北方通往“西域”的 “丝绸之路”、南洋群岛通往阿拉伯世界乃至欧洲的“香料之路”以及中国国内市场上销售的外地货物,基本上都是“高值货物”。
  “低值货物”(又称为“笨重货物”)则相反,它们体积大、重量大,因而运费也大。由于本身价值很低,所以运费与其本身的价值相比就显得非常高,有时运费甚至超过货物本身价值好几倍清代著名改革家康有为在其《上清帝第三书》中说:“以北口之皮,京师之煤,天津之货,作货者人四百,而运货者人六百,生之者少,食之者多。”实际上也是认识到中国陆路运费太高,运费甚至等于货物产地价值的一倍半。 !砖瓦、石子、河沙等建筑材料是最典型的“低值笨重货物”,古代条件下它们只能在产地附近销售。蔬菜、块根、水果、木材、海鲜等农林牧渔产品也大都属于“低值货物”,难以承受远距离的运输费用,所以只能在本地农户之间互通有无,难以形成辐射范围广阔的大市场。从这一角度说,欧洲西北部能够形成辐射距离达几千公里的基本产品的交易市场,实在是因为那里具有发展商品市场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粮食所能够承受的运输距离,应当介于“高值货物”和“低值货物”之间。在中国,由于粮食无法实现异地交换,所以比粮食价值还低的农林牧渔基本产品也就更无法实现异地交换了。因此,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基本产品的交易市场就一直没有发展起来。那么,在汉、唐、宋、元、明、清的历史记载中,何以有不少商品市场繁荣景象的描述呢?
  (5)中国古代市场上交易的商品
  历史上参与市场交易的产品,大部分都属于我们所说的“高值货物”,如金银、珠宝、玛瑙、象牙等“贵重物品”和棉麻、丝绸、毛皮、香料、茶叶等“特殊物品”。不论是古代中国还是古代地中海世界,其商品市场上交易的物品莫不如此。不过也正因为它们价值高,导致普通百姓消费不起,所以它们的交易“繁荣”对市场交易手段的发展并没有多大促进作用。
  河南朱仙镇的兴衰,对我们认识古代市场上所交易的物品很有价值。朱仙镇位于开封西南20公里处,根据何一民(2008)的介绍:1344年(元代)贾鲁受命治河,他对战国时期魏国开凿的鸿沟故道清沙起淤,疏浚河道,引京索须郑之水,经郑州、中牟,从朱仙镇汇人古运河,南达于淮,该河现今仍叫“贾鲁河”。朱仙镇依托贾鲁河的航运和开封的消费,很快发展起来,成为明清时期四大名镇之一。康熙年间朱仙镇有商铺620余家,它们销售的外地物品有:从山西、陕西运入的皮毛、木材、铁货、桐油,从北京、天津运入的食盐、杂货,从江西、福建运入的茶叶、瓷器、纸张,从江浙运入的绸缎、鞋帽和从湖广运来的大米、糖、首饰和茶叶等。朱仙镇一直繁荣到19世纪中叶。1843年7月,黄河出现特大洪水,在郑州花园口一带冲决堤坝,泥沙淤塞了贾鲁河,从此舟楫不通,朱仙镇的经济急剧衰败。
  一方面,朱仙镇是依靠人工交通水道贾鲁河的航运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朱仙镇市场上销售的物品,主要就是我们称之为“高值货物”的外地商品,因为只有它们能够承受远距离的运输费用。由于经营一般农林牧渔基本产品不能赚钱(实际上是得不偿失),所以也没有人经营。
  有意思的是山西、陕西所产笨重物品——木材也能够运到遥远的朱仙镇市场销售。这是山西、陕西的商人利用黄河支流沁河、渭河发大水的有利条件,将砍伐下来的树木顺水漂流到朱仙镇来的。如此利用流水做动力,运输费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才能够实现木材的异地交易。
  还应当特别提到的是大米。大米在南方是基本农产品,价格并不昂贵。但是沿长江进入淮河支流颍河,再逆水而上沿贾鲁河辗转运到朱仙镇,销售价格中就必须包括运费、交易费用和适当利润,于是就成为一般百姓消费不起的“奢侈品”,大概只有开封和附近城镇的富户才有能力消费。就消费来说,事实上直至20世纪70年代,大米还是北方农民消费不起的“奢侈品”。北方有的农民为了吃上大米,就从南方引进种子种植“旱稻”。这一选择反过来说明:由于运输费用太高,农民与其交换外地运来的产品,还不如调整结构种植所需产品来得合算。调整种植结构的选择,使得各地都形成了“小而全”的农户:农户只为满足家庭消费生产,只有自己不能生产的盐、铁等产品才从商贩那里购买,于是社会也就长期维持自给自足状态。
  农户必须购买盐、铁产品,也使经营盐、铁产品能够赚钱。可是统治者早就认识到这一点,汉代就开始实行垄断经营。国家垄断经营的高额收入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税收”,其对市场发展却几乎没有什么作用。
  从商品自身的特点来说,经营中药材也许是唯一能够使民间商户稳定赚钱的生意。中药材“荒年是草,丰年是宝”。承平年代人们有点小病就赶快求医问药,社会对药材的需求量大,交易总量也大。清代安徽亳州、河南禹州、河北安国、河南辉县、江西樟树都形成了辐射范围广阔的药材市场。电视剧《大宅门》中的白家就是依靠经营药材兴盛起来的。不过从经济学角度说,药材世家只是利用“药材”这种特殊商品,把广阔地域的“农业剩余”集中了起来。而药材市场本身来的发展,则很难说对经济有多大促进作用。
  (6)抑商政策是商品交换难以盈利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学者们往往把历朝历代实行的抑商政策看做中国商品市场难以发展的重要原因,其实这是倒果为因的说法。实际上,由于基本产品的交易无利可图,所以普通商贩就只好行奸弄巧(因而被称为“奸商”),或者贩卖违禁物品(因而被称为“私贩”)。从经济角度看,商贩向国家提供的税收,甚至弥补不了国家对其进行管理的费用(税收收入不够税务人员发工资),所以在统治者看来,商贩对社会就只有负面作用,于是都提倡以农为本,采取抑商政策。甚至直到毛泽东时代,国家仍然严厉打击农民“弃农经商”。当然,抑商政策肯定对市场发展更为不利。不过由于我们前述的地理条件限制,即使没有抑商政策,中国大范围的基本产品的交换市场也不可能自发发展起来。
  四、结论与启示
  古代西方世界的发展中心一直在地中海地区,那时交易的物品主要是被称为奢侈品或准奢侈品的高值货物,但也因为它们价值高,所以消费量很小,对社会经济进步的作用并不大。欧洲西北部的北海沿岸(西欧),地区之间地理条件差异大导致自然产品差异大,又有广泛的水路可供运输之用;人口增长迫使人们迁移到那一带以后,人们就开始了广泛的市场交易。公元1000—1300年,农林牧渔基本产品的交易市场逐渐发展起来。基本产品的大批量交易使广大农民也能够根据本地优势安排生产,从而获得了“比较利益”,这使他们有能力消费更多的日用制造品甚至奢侈品,从而大大增加了制造品的销量(在欧洲主要是毛纺织品的销路越来越广)。销量增加激励制造商扩大生产规模,雇用更多工人进行生产,于是精细分工、技术创新、科学诞生和发展、机器发明、制度变革等合乎逻辑的发展过程就出现了,最终带动了社会进步乃至向工商业社会的转型。
  古代中国市场上交易的物品也大都是高值货物,它们对社会进步没有多大促进作用。中国农林牧渔基本产品的差异太小并且往往缺乏水路运输,农民把产品运到有差异的地区交换其所需产品还没有调整产品结构直接生产所需产品来得合算,结果基本产品的交易市场就一直没有发展起来。缺乏市场发展所带来的盈利机会的激励,生产扩大、分工发展、技术进步、科学诞生和发展、制度变革等就都无从谈起,当然也就谈不上向近代工商业社会自发转型了。
  市场发展是实现社会进步的基本途径,发挥地区优势、实现专业化和劳动分工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发展交通设施、降低运输费用可以促进市场发展。这些基本论点和原理对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和指导经济运行,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奥林.2001.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波斯坦.2004.剑桥欧洲经济史第2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陈平.1979.单一小农经济结构是我国长期动乱贫穷的病根[N].人民日报,光明日报,19791116.
  楚渔.2010.中国人的思维批判: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M].北京:人民出版社.
  何捷.201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7274.
  何一民.2008.兴盛与衰落:明清四大名镇在近代的舛变[J].学术月刊(12):122133.
  李嘉图.2005.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
  李瑶.1982.实事求是地分析儒家思想中阻碍科学发展的因素[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8488.
  李约瑟.2006.中国科学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
  林毅夫.1995.李约瑟之谜: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源于中国[J].价格与市场(4):2930.
  诺思,托马斯.1989.西方世界的兴起:新经济史[M].厉以平,蔡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孙彩红.2007.唐代粮食陆路长途贩运距离的量化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4):136142.
  韦森.2006.斯密动力与布罗代尔钟罩——研究西方世界近代兴起和晚清帝国相对停滞之历史原因的一个可能的新视角[J].社会科学战线(1):7285.
  肖世和.2007.小麦区域布局与展望[OL]. (20070330)[20140112].中国农业推广网,专家园地,http://www.farmers.org.cn/ 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764.
  徐新吾.1986.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基本原因——关于中国小农经济生产结构凝固性问题探讨[J].中国经济史研究(4):2338.
  姚洋.2003.高水平陷阱——李约瑟之谜再考察[J].经济研究(1):7179.
  叶优良,等.2008.豫北高产灌区小麦生产与肥料施用状况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1):5357.
  Why Did China not Let Modern Industry and
  Business Society Spontaneous Transition?
  —“Geographic Condition Hypothesis” on Market Development and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EuropeanZHAO Feng1, XU Pingzhong2
  (1. Public Administration School,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29, China;
  2. Economics School, Henan University, Henan Kaifeng 475001, China)
  
  Abstract: The rise of western Europe and the lagging behind of China in modern times are caused by different incentives basically resulting from geographic condition to commodity market development. The basic reason for the rise of Europe lies in market expansion, the reason for market expansion results from big product difference and low waterway transportation cost based on geographic condition, so as to further form the incentive to the exchange of the basic products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ing industry, therefore, economic man nature makes the people make efforts to develop commodity market so that marketoriented economy develops. China’s geographic condition results in small product difference and high highway transportation cost between regions to further encourage the selfuse of Chinese basic products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ing industry, therefore, economic man nature makes Chinese people adjust product structure to meet the selfdemand so that Chinese commodity market stays at narrow or shrinking state for a long time.
   Key words: geographical condition hypothesis; product difference; waterway transportation; market development condition; basic product exchange; product balance; transaction cost; transportation cost; management profit; social transition
   CLC number::F119;F064.2Document code:AArticle ID:16748131(2014)03005411
  
  (编辑:夏冬,段文娟)
其他文献
摘 要:共享价值是一种融入了企业社会责任要素的新型价值创造方法,旨在平衡企业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冲突。选取2010年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112家深、沪上市公司作为样本,以净资产收益率代表企业绩效,以企业采用的共享价值措施数量衡量共享价值,运用内容分析法收集样本的共享价值措施变量数据,分析共享价值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共享价值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影响,说明企业所采取的共享价值措施越多,企业
期刊
摘要:“新农保”制度全覆盖之后,面临着“人员全覆盖”的挑战,而缴费水平和档次的设置是影响农户参保行为的重要因素。目前,大多数参保农民都选择最低缴费档次,反映出政策预期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对成都市农户的抽样调查分析表明:养老保险需求、预期保障收益以及缴费能力是决定参保农户选择缴费档次的关键因素;当前大多数农户倾向于选择最低的缴费档次,主要由于农户对养老保险制度的预期收益较低和缴费补贴激励不足,而年龄
期刊
摘 要:水电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在我国水能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通过博弈支付矩阵,对水电开发项目中开发者与生态环境之间进行进化博弈分析,分析表明,可使水电项目成功开发的最佳稳定点或策略是开发者低成本和生态环境修复低成本。应完善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实现水电开发项目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拓宽水电开发项目融资渠道,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强水电开发管理,推进水电项目有序开发。  关键词:水电开发;进化
期刊
摘要:采用弧弹性方法测算我国286个地级市的就业弹性,从城市规模和所处区域两个层面分析不同城市就业吸纳能力的差异,并进一步考察高就业弹性是否以牺牲城市劳动生产率为代价以及不同规模城市就业弹性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失衡问题较为突出,较大规模城市和东部城市总体上具有更高的就业弹性;各类城市的第三产业就业弹性普遍较高;较大规模城市和东部城市在绝对数值上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但
期刊
摘要:以我国A股2004—2011年政府终极控股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采用CAPM、Gordon、OJ和ES模型估算其平均股权资本成本,检验国有企业集团控股政府层级、终极股权结构长度和宽度对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分析表明:中央政府终极控股的上市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低于地方政府终极控股的上市公司,终极股权结构长度与股权资本成本显著负相关,而终极股权结构宽度与股权资本成本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因此,相对于延
期刊
摘要:就地后靠安置模式下的水库移民是特殊的贫困人群。对五强溪库区就地后靠安置移民的实地调研表明,其生存空间狭小,可资利用的资源窘迫,权利难以伸张。目前,我国大部分移民资源的贫乏导致其权利无法伸张,进而产生普遍的移民贫困;因此,必须由政府介入,通过政策手段来推动移民权利的实现及其能力的提升,帮助其摆脱资源贫乏状态,进而促进安置区经济发展、消除移民贫困。具体来说,需要发展市场经济以促进公平交易和自主发
期刊
摘要:未来5—10年重庆劳动力资源呈现“存量保持高位、增量负增长、构成老化加剧”的格局,但在产业升级、劳动迁移的背景下,相对于劳动力需求劳动力供给是充足的。我国逐步成熟的劳动力市场配置机制能有效促进劳动力供需的基本平衡,不宜夸大当前及未来的“用工荒”形势与“刘易斯拐点效应”的负面影响,它只是各地经济快速扩张和同质化竞争过程中的“成长痛”,与当前区域劳动力供给变化并无因果关系。面对普工的“用工荒”,
期刊
摘要:基于企业性质视角,采用超效率DEA和Malmquist指数方法,对2002—2009年我国五星级酒店静态效率和动态生产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发现:我国五星级酒店处于相对有效状态,但年均TFP增长率为-3.4%;不同企业性质五星级酒店效率差异明显,其中集体企业得益于规模效率增长而一枝独秀,年均TFP增长率达14.6%;内资酒店得益于规模扩张而使其技术效率显著高于外资酒店,但外资酒店TFP增长
期刊
摘要:温州综合金融改革中非正规金融的发展问题不可忽视。从参与者的微观视角,以瑞安250农户家庭作为样本,对温州农村非正规金融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温州农村非正规金融参与主体广泛众多且主动参与意愿强烈,而参与主体的个体差异并不明显;生产经营已成为农村非正规金融重要的筹资用途;参与主体信用风险防范意识不强、措施不足。政府应该遵从“从核心到外围”的思路积极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对非正规金融的合
期刊
摘要:以在我国中小板上市的507家家族企业为研究对象,从IPO抑价的视角考察投资者对家族控制权风险的反应,结果表明:投资者上市首日给予控制权集中度高的公司以更高的价格,家族控制权越高,IPO抑价率越高;当家族通过聘任更多的家族成员担任高管以加强控制权时,投资者在上市首日对公司的估价更高;而对于家族成员涉入高管层较低的公司,投资者并不关注家族控制权风险。可见,当实际控制人家族涉入高管层较深时,我国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