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文地理教学内容结构特征分析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aclam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教学内容知识体系,地理学所研究的地球表面系统即是由多种不同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因此地理教学内容的结构性和层次性特点非常鲜明;对人文地理教学内容结构特征的分析,可深化教学内容,并通过结构布局抓住教材的主干知识,围绕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进行教学设计。
  一、“人口的变化”内容结构
  人口的变化包括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前者说明人口的自然增长,由于每个时期人口增长具有不同的特点,形成了三种人口增长模式。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还受人口迁入或迁出的影响,这就顺利引出——人口迁移,教材在描述人口迁移的概念、特点等基础内容后,深究人口迁移的原因,突出“课标”中“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的要求。前两者的变化影响着第三节的“人口的容量”。可以看出本章内容布局层层深入,相互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二、“城市与城市化”内容结构
  城市个体的内部空间结构,可从学生生活的城市去说明城市的形态、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及城市结构变化的相关内容。因为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便于学生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应用“中心地”理论比较说明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联系到城市群体,过渡到第二节的学习内容;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不同,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就不同,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推动城市化。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变化;教安排先让学生知道城市化的概念,形成感性认识,再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比较,过渡到理性认识,深化主题“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种结构布局,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三、“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内容结构
  根据“课标”中“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要求,首先为“农业的区位选择”,呈现农业区位选择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制约,为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等农业地域形成与发展的学习打下基础。
  对五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分析与归纳,有利于完善第一节的基础知识。同时学生利用教材上的“案例”,分析出五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地区、特点及其区位条件。这样的结构布局尊重了演绎教学法的宗旨,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和因地制宜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内容结构
  对区位的选择形成了不同的导向型工业和工业集聚现象,最后形成工业地域。由于老工业区的饱和及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产生了工业分散,但分散的工业地域之间通过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和通信技术取得联系。教师以工业区位的选择为线索,学习第一节和第二节,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
  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能达到“课标”中的“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的要求,这种课程基础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为第三节中分析“传统工业区的区位优势、衰落原因及整治措施”与“新工业区的形成条件与特点”的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案例比较将分析方法共性运用到我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浙江温州的乡镇企业和北京中关村的高技术产业,可提高学生的对比分析与归纳总结的能力,实现课程的关键目标。学生针对各种类型的工业区提出的整治措施等,进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内容结构
  由于自然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使不同地域之间产生了人和物交流的需要,在现代社会由5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来完成,首先认识其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构成第一节的内容。
  学习此章学生拥有了感性认识,因为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适当增加难度,把对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讨论限制在学生熟悉的一个大城市中,使教学更有意义。以问题探究的形式,使第一节与第二节的知识形成一个整体,将知识系统化。教师根据知识结构布局与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特点,指导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使之成为知识间的纽带,让学生根据设计思路能够推出即将学习的第二节的相关内容,并带着设计中提出的问题深入探究教材,学会对自身发展有用的知识。
  六、“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内容结构
  在学习前五章内容的基础上,学生认识到随着人口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工农业和交通运输网的发展,人类活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作用于环境的范围和程度越来越大。教材以时间为线索,展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无论在哪个历史阶段,人类都需要直面环境问题,并逐步走向人地协调。
  教师可根据以上知识结构的发展,提出“为什么要选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又是怎样实践的?”引导学习第二节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第二节知识时,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利于完成“关注国情、热爱祖国”到“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目标升级。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围绕中心问题认真思考,科学认识艾滋病,关爱艾滋病患者。  (2)通过品读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感悟“小斗士”的可敬,培植战胜“灾难”的信心。  教学重点:  了解恩科西为什么被人们称作“艾滋病小斗士”?  教学难点:  品读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感悟“小斗士”的可敬,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培植战胜“灾难”的信心。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词语  (2)师:还
期刊
摘 要:队列指挥口令是队列训练和日常列队时指挥员所下达的口头命令,是实施队列指挥的最基本形式。队列指挥口令的下达要符合队列条令的要求,力求规范、准确。  关键词:指挥口令;规范  队列指挥口令是队列训练和日常列队时指挥员所下达的口头命令,它是用来实施队列指挥的基本形式。队列指挥口令的准确与否(包括吐字清楚、声音洪亮、预令长度、动令力度等),将直接影响列队人员的士气、动作质量及动作的整体协调。因此,
期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金融体系通过投资将金融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区域的重要基础。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科技金融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论文在总结和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广泛而深入的文献研究,对科技金融影响因素、基本组成体系以及发展科技金融的基本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以湖北省为例,分析了湖北
期刊
摘 要:大学生寝室是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都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近期大学生接连出现“同室操戈”的寝室悲剧,本文通过了解分析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现状,发现当今大学生寝室的问题和不足,并对此为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寝室文化建设;现状与问题;解决方法  一、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内容和重要性  1.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内容  大学生是
期刊
摘 要:在一部影视作品中影视造型可以多种手法表现不同的造型,而通过阴影控制可以为影视造型构建出不一样的画面感。在影视造型中的阴影不仅仅是代表者一种明暗的对比,更多的是通过对这种明暗强弱、大小、角度等方面的控制显示表达出不同的影视语言,因此在影视造型的作用也是非常突出的。本文从影视造型中的画面、人物形象和画面氛围三个方面,阐述了阴影控制对影视造型产生作用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影视造型;阴影控制;影
期刊
摘 要:图像符号成为平面设计中重要、直接、有效的信息表达方式之一,在平面设计中运用图像符号使作品传递的信息更准确,传递方法更简单,丰富了信息的表现手法,也丰富了平面设计的视觉元素,更给设计者带来了更多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图像符号;平面设计;特征  一、图像符号的概述  图像符号是一种代表性的符号类型,是既有一定数目的可视性转换的规则,又可以使人们重新认识某些现实中的事物。图像符号具有形象简洁,
期刊
摘 要:通过走访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三环分公司(以下简称“三环公司”),对其企业文化进行了解。发现三环公司企业文化氛围浓郁,价值高。笔者尝试把三环公司的企业文化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打造新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三环分公司;中等学校  对三环公司企业文化的了解和学习,结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实际特点,从团委工作和学生教育管理的角度出发,本文从三环公司的文化
期刊
摘 要:美术,是一门源于生活艺术。所以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美术还原于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美术。我在教学过程中极力做到让关于美术的教学活动都贴近生活,给予学生生活化的美术,这样既能提升学生兴趣,又能够培养学生能力,达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美术;生活化; 初中  人们常说,艺术源自生活而高于生活。很显然美术是一门艺术,它本就源于生活,所以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美术还原于生活,
期刊
摘 要:为了加强贫困地区的特殊教育事业,推动崇左市江州区特殊教育又快又好的发展。本文针对贫困地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存在问题,以贫困地区崇左市江州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化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为例,提出贫困地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措施,指出了发展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特殊教育 ;教师专业化 ;现状 ;措施  一、发展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性  特殊教育教师作为在教育机构中,从事特
期刊
摘 要:吕叔湘先生认为,现代汉语的“应该”包含两层意思。即“在情理上必须如此”或“合情合理”,以及“推测该状况必定如此”。然而,对于吕叔湘先生的分析,笔者赞同其中一部分,同时也有一些疑问。本文中,笔者分析现代汉语“应该”,并对其重新定义,分别记为“应该I”、“应该II”。此外,现代汉语“应该”及其日语翻译研究文献非常少,且大部分都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本文以巴金的《家》为中心,进一步深入探讨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