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想品德课堂如水的载歌载舞

来源 :山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的思想品德课堂,应该是“水,所经之地,生机勃勃,万木葳蕤”。泰戈尔说:“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为使教育的目标这枚鹅卵石更完美,教育需要如水一样“载歌载舞”。
  以下是校本思想品德教材《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学生》的部分教学设计:
  【案例】樊某,某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境比较贫苦,连最基本的学习用品都没有,因此,一到写字做作业她就显得很慌乱。平时上课时她几乎都低着头,不敢举手,不敢看教师,不敢说话,她说话时带有明显的乡音,于是一张嘴就显得特别紧张。下课时,其他学生在走廊上踢毽子、跳绳,高兴得又叫又跳,她则经常独自坐在教室里或者站在一旁观看。
  一、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
  就上述案例而言,如果总是在“我劝劝她”这样的理论漩涡里打转转,那么,就一定是“槌的打击”。如何创设“水的载歌载舞”的情境呢?
  1.多媒体课件呈现樊某的心理世界。原来,是贫穷、是自认为难听的“乡音”、是扭曲的“自尊”,让她变得自卑、胆小,让她的心渐渐僵硬,渐渐坠落到冰点。
  2.让学生不记名方式写出“我对‘樊某’的心里话”,并投入“悄悄话”信箱。
  3.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原来“乡音”也是如此美》。
  4.开展语言对练。帮助她读准课文中每一个字的读音,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的普通话能尽快标准起来。
  这样的设计有滋有味,促使学生的道德认知有了具体的引领目标,将“特别的爱献给了特别的你”,让课堂朝着灵活、多元的方向前进。对于小学思想品德课而言,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愈适宜愈丰富,道德认知愈能轻松地像“盐”一样溶进课堂教学的“汤”中。
  二、不仅仅是理论灌输,也是现实印证
  不可否认,小学生对纯理论的道德说教比较抵触,但当教师把道德说教自然而然地蕴含在鲜活的事例中时,使之变得“柔软、温润、灵活”,学生或许能愉快地接受,并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内在德行的养料。
  仍以本课的教学为例,可以在充分梳理、筛选和归纳的基础上,将学生写的“悄悄话”公布出来:
  “你可以让‘难听的乡音’这件事情成為你努力的动力,你也可以让它成为你独自沉默的理由。我想你只是需要时间,而时间的长短完全由你自己控制。如果你的心对我敞开,我会做你最真最好的朋友。敞开你的心吧,你会发现,乡音如此美好,世界如此美好……”
  上述案例中,教师的设计实际上隐含着这样一种期盼:和樊某做朋友,以此走进她的内心,不仅仅是学习上的盟友,也是生活中的盟友。同时引领全体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她,因“乡音”遭受嘲笑后,是什么心情?以此引领本地学生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相互结对。实践证明,只有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才能创造情感充盈的课堂,实现个体生命在道德层面的律动与发展。
  三、不仅仅是理念内化,也是行动外显
  如何让课本中隐含的道理“活”起来,融进每个学生的灵魂和行动里?若只有格言、誓词、仪式肯定还远远不够,它还需要“行动外显”这样具体而明确的唤醒、激励和引领。
  在本课中,可以进行以下设计:
  请同学们诚实地填写自己与进城务工人员学生的矛盾和偏见,把那些不愉快的经历整理成“埋葬清单”。学生自由讨论如何与这份“埋葬清单”告别。
  从写信到“晒信”,再到“埋葬清单”,实际上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也是从情感体验到道德实践的过程。这样的过程的确是水一样的“载歌载舞”。当这样的“水”流过,“路”便成为生命之路、教育之路以及课堂变革之路。
  (注:此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进城务工人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的实践与研究》系列论文,课题编号:GS[2016]GHB0323)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昌县第三小学)
  (责任编辑 张 妤)
其他文献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目前国家推行的统一教材大多是为城镇学生设计的,有些内容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是有一定距离的。作为教师,就是要在把握好教材内容的同时,把目光投到学校和生活周围触手可及的材料与实践当中去。我们农村有神奇的菜园、满地的野花,还有美丽的大海和海边的贝壳……这是生活在城里的学生所无法感受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动资源。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农家、渔家的文化特色,依靠乡土材料去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期刊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党立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其中,“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充分体现了党和人民对教育的殷切期望,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  “立德树人”的教育任
期刊
新课程标准将数学教学中的“双基”发展为“四基”,在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学会领悟数学的基本思想以及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将学生对数学基本思想的学习提升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那么根据“四基”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应如何做到基础知识技能以及基本思想的兼顾,既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础技能的训练,又能在课堂内容中有效渗透基本的数学思想呢?  一、有效融合,引领学生体验数学思想  数学思
期刊
让,即让位;引,即引导。“让学引思”,就是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把教学的主体让位于学生,让学生发挥自身能动性,主动地去学习;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指导作用,对学生日常的学习进行点拨、启发,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改进其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自主构建和自觉迁移,提升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作为高中教师,我们更应该在高中教学阶段,深入了解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把握学生的思维特质,以“让学引思”为手段,在
期刊
幼儿教育不仅是教育系统中的一部分,更是关乎幼儿终身发展的奠基教育,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从清朝末年到20世纪末的近百年进程中,山西幼儿教育事业紧跟时代脚步,不断更新发展,可谓“改头换面”,硕果颇丰。回顾山西幼教事业的风雨历程,汲取其发展的有益经验,是提升山西幼教品质的有效途径。  一、回望曲折前进中的山西幼教事业  通史明智。对本地区幼儿教育发展历史的全面认知和把握是我们改革今日幼儿教育、提升幼教品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对于细节问题的处理。这里所说的细节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小小的插曲或者是在文本安排上的细微之处。教师抓住这些细节之处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度解读。文本内容上的细节虽小,但却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同样,在课堂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小插曲,如果教师智慧处理,也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所以,教师千万不能忽略对课堂教学细节的有效利用,要合理处置,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
期刊
所谓“问题导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设置好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以便更好地讲述课堂重点内容。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导学问题”多设置为开放性思考题,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学科的本质,从而帮助学生增强思维能力,促进其思维有序生长。  一、有效提问,利用“问题导学”推促创新思维不断生长  目前,应试教学仍然在数学课堂普遍存在,很多教师简单地挑选许多习题,让学生熟练题
期刊
三角形三边关系是在学生了解三角形一些基本特征的基礎上要学习的内容,学生虽然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但三角形“边”的研究却是学生首次接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先研究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有怎样的特点,再尝试着去探究怎样让它们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同学们,这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我们能不能想办法围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1:把较长的一根可以剪掉一截。  学生2:我觉得也可以把较短的一根延长
期刊
人教版三年级《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这样一篇想象力丰富的作品,在教学中,除了要关注诗歌本身所蕴含的丰富想象力之外,更要关注“乞巧节”在被“拉近和推远”的过程中是否有其他的意蕴,学生的思维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被进一步拓宽和加深,古诗句是否真的在“言近而旨远”的实践中焕发出新的光芒等。  听过一些执教《乞巧》的公开课,不论是哪个教师,都绕不过
期刊
群文阅读,就是将一组内容相近或者主题相同的文章,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进行集中教学,以便在大面积增加学生阅读量的同时,开阔他们的阅读眼界,提升其阅读素养。  一、从内容来看,需要依据文本进行组合  开展群文阅读之前,教师需要做好准备,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选编,在保证群文阅读数量的同时,还要保证质量。在选编过程中,要以为课堂教学服务、为提高学生阅读素养服务为重点。  例如,针对《走,我们去植树》《沙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