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特殊性,提出了联系文章写作时代、理解文章作者思想、体会文章现实意义的教学指导思想,并加以论证。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感悟;文学流派
在本人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大学语文》一直是门让人无奈而又牵挂的课程。作为一门公共课,《大学语文》以讲着容易讲好难著称:说它容易,它却录入了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学名著、名篇,涵盖了几乎所有的文学流派与文学理论;说它困难,即使一个刚刚高中毕业进入的学的大一新生都可以对它品头论足。
拜发达的网络所赐,现在的学生,可谓是见多识广了。以前需要教师口述板书的问题,现在只要有手机,就可以百度到精彩准确的答案。而作为一名教师,自然不可能与整个互联网上海量的知识抗衡~也没那个必要,我们要做的,也不是在拿着粉笔写来写去,而是要做好引导与归纳的工作,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得。
学生多种多样,学习兴趣指向各不相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找好能带动学生学习的东西。就《大学语文》而言,个人认为要解决好三个问题:
一、要让学生认识到,《大学语文》的学习,不仅是学到了语文知识,也是接触到了各个相关时代人们的生活轨迹
《大学语文》中所收录的作品,都是各个时代脍炙人口的名篇名作,对于各个时代的文学现象与文学流派的介绍也称得上是尽心尽力,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告诉学生:这些内容,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共同的心声,也就是说,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也会为了读到相关的篇章而感动,而欣喜。不要仅仅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读文章,而要去切身体会古人的所思所感。
比如,读李白的《静夜思》,就要让大家去想想一个没有手机和互联网的世界,那个时代真的是“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李白身在逆旅,所住的也不是如家快捷酒店。交通极不方便,生活极不适应,再看看天上圆圆的月亮,想家的情绪绝对会比现在人强烈的多。而当时出门在外的人,对这首诗产生的共鸣,也会远远的超过现代人。
再比如,学习唐诗,就有必要告诉学生:就像现在高考要考英语一样,在当时,科举考试是要考诗歌写作的,而读书人要想做官,是要参加科举考试的~除非你被高官显贵欣赏推荐 ~但高官显贵欣赏推荐你的原因,除了血统之外,也还就是文采,也就是说,你要是没有一个叫杜审言的当过大官的爷爷给你打好当官的基础,就得有一个叫贺知章的正在当大官的人去向皇帝推举你,要不然,还是乖乖的学好了音韵,背好了儒家经典,去和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吧。所以说,在唐朝,读诗写诗根本不是个业余爱好,而是你安身立命的职业技能。在唐朝,只要诗歌写得好,别人就不能拿你的名字开玩笑,告诉你“长安居,大不易”,而是恭恭敬敬的请你进入当时的成功人士的圈子,成为一名受人敬仰的大官而不是一个大诗人。这可不是市侩,这是激励了唐代所有读书人的励志传奇!
二、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时代,人们追求的人生理想是不同的
《大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绝大多数文章,都是读书人写的,而读书人的心态,也决定了他们写作文章的内涵和外延,最终影响了文章的文学价值。那么,历朝历代的读书人,都有什么想法和追求呢?答案非常简单,就是做官。所谓“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只是过程,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才是结果。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的人生价值会在各个层面加以体现,所谓“没有高低贵贱,只有分工不同”,大体说来,现代社会中,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且能够赚到足够让自己经济自由的钱,就是成功,就是不虚此生。
可是古代社会远没有这么宽容,不做官,一个读书人的社会价值就得不到体现,甚至他的生命财产安全都得不到保证。想想被贬官的李白、韩愈、苏轼,想想做不成官的陶渊明、杜牧、柳永,再想想不是官的李清照、关汉卿、曹雪芹。所以说,理解古代读书人对做官的渴望,才能真正学通那些历史上的辉煌篇章。
比如:杨炯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读来朗朗上口,想来热血沸腾,看上去实在是边塞诗中的佳作。可是,现实生活中,杨炯根本没去过边塞,根本没做过军官,这首诗根本是献给当时有权有势的某个将军的交际之作。那么,为什么从未当过百夫长,终生都是一书生的作者写作本诗的原因是什么呢,自然是要交好权贵,以利于仕途了。
三、要让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是鲜活的,也是现实的
如果学生认为《大学语文》中选用的作品都是政治正确,道德崇高的冷冰冰的文字,那么可以认为,这门课程的讲授是失败的。
实际上,我们不难看出,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有它存在的社会意义,都有它产生的现实土壤。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大多数唐诗都是没有题目的,大多数宋词都只有如“调剂浣溪沙”之类的曲牌名,我们只能自己给这些诗词取个名字,或者就只能以“无题”称之了。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古人诗词多不写题目,为的就是所谓的“寻找知音”,你如果连诗词题目都总结不出来,自然读不懂诗词的内容,作为诗词作者,当然不会和你有什么共同语言了,你得到的结果就是被这个诗词圈子排斥,以至于在你奋发图强,读懂了诗词之前,你自己都不敢说自己是个读书人。这种有趣的现象,也存在于现实社会中,至少本人与理工科的老师们相处时,对于他们的专业性话题是不敢轻置一言的。
类似的人生智慧,在书中比比皆是,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对于文章的解读,从来都是以让人眼界大开为目标。比如在我国的上古神话里,女娲抟土造人、后羿射九日、女娲补天、黄帝战蚩尤、大禹治水等等,纷纷反映了我国先民在陶器制造、弓箭使用、青铜武器运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的成就。就如我们无法想象一个硅基生命的世界一样,如果没有现实生活的经历,我国的古代神话也不会那样多姿多彩。
综合而言,在《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既要让学生感兴趣,有同感以便学进去,也要想方设法拓展知识面,让学生们有所得。《大学语文》,教之不易,学之不易,但是让人乐在其中。
作者简介:
杨玉春(1974~),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唐山学院文法系讲师。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感悟;文学流派
在本人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大学语文》一直是门让人无奈而又牵挂的课程。作为一门公共课,《大学语文》以讲着容易讲好难著称:说它容易,它却录入了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学名著、名篇,涵盖了几乎所有的文学流派与文学理论;说它困难,即使一个刚刚高中毕业进入的学的大一新生都可以对它品头论足。
拜发达的网络所赐,现在的学生,可谓是见多识广了。以前需要教师口述板书的问题,现在只要有手机,就可以百度到精彩准确的答案。而作为一名教师,自然不可能与整个互联网上海量的知识抗衡~也没那个必要,我们要做的,也不是在拿着粉笔写来写去,而是要做好引导与归纳的工作,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得。
学生多种多样,学习兴趣指向各不相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找好能带动学生学习的东西。就《大学语文》而言,个人认为要解决好三个问题:
一、要让学生认识到,《大学语文》的学习,不仅是学到了语文知识,也是接触到了各个相关时代人们的生活轨迹
《大学语文》中所收录的作品,都是各个时代脍炙人口的名篇名作,对于各个时代的文学现象与文学流派的介绍也称得上是尽心尽力,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告诉学生:这些内容,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共同的心声,也就是说,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也会为了读到相关的篇章而感动,而欣喜。不要仅仅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读文章,而要去切身体会古人的所思所感。
比如,读李白的《静夜思》,就要让大家去想想一个没有手机和互联网的世界,那个时代真的是“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李白身在逆旅,所住的也不是如家快捷酒店。交通极不方便,生活极不适应,再看看天上圆圆的月亮,想家的情绪绝对会比现在人强烈的多。而当时出门在外的人,对这首诗产生的共鸣,也会远远的超过现代人。
再比如,学习唐诗,就有必要告诉学生:就像现在高考要考英语一样,在当时,科举考试是要考诗歌写作的,而读书人要想做官,是要参加科举考试的~除非你被高官显贵欣赏推荐 ~但高官显贵欣赏推荐你的原因,除了血统之外,也还就是文采,也就是说,你要是没有一个叫杜审言的当过大官的爷爷给你打好当官的基础,就得有一个叫贺知章的正在当大官的人去向皇帝推举你,要不然,还是乖乖的学好了音韵,背好了儒家经典,去和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吧。所以说,在唐朝,读诗写诗根本不是个业余爱好,而是你安身立命的职业技能。在唐朝,只要诗歌写得好,别人就不能拿你的名字开玩笑,告诉你“长安居,大不易”,而是恭恭敬敬的请你进入当时的成功人士的圈子,成为一名受人敬仰的大官而不是一个大诗人。这可不是市侩,这是激励了唐代所有读书人的励志传奇!
二、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时代,人们追求的人生理想是不同的
《大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绝大多数文章,都是读书人写的,而读书人的心态,也决定了他们写作文章的内涵和外延,最终影响了文章的文学价值。那么,历朝历代的读书人,都有什么想法和追求呢?答案非常简单,就是做官。所谓“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只是过程,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才是结果。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的人生价值会在各个层面加以体现,所谓“没有高低贵贱,只有分工不同”,大体说来,现代社会中,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且能够赚到足够让自己经济自由的钱,就是成功,就是不虚此生。
可是古代社会远没有这么宽容,不做官,一个读书人的社会价值就得不到体现,甚至他的生命财产安全都得不到保证。想想被贬官的李白、韩愈、苏轼,想想做不成官的陶渊明、杜牧、柳永,再想想不是官的李清照、关汉卿、曹雪芹。所以说,理解古代读书人对做官的渴望,才能真正学通那些历史上的辉煌篇章。
比如:杨炯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读来朗朗上口,想来热血沸腾,看上去实在是边塞诗中的佳作。可是,现实生活中,杨炯根本没去过边塞,根本没做过军官,这首诗根本是献给当时有权有势的某个将军的交际之作。那么,为什么从未当过百夫长,终生都是一书生的作者写作本诗的原因是什么呢,自然是要交好权贵,以利于仕途了。
三、要让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是鲜活的,也是现实的
如果学生认为《大学语文》中选用的作品都是政治正确,道德崇高的冷冰冰的文字,那么可以认为,这门课程的讲授是失败的。
实际上,我们不难看出,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有它存在的社会意义,都有它产生的现实土壤。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大多数唐诗都是没有题目的,大多数宋词都只有如“调剂浣溪沙”之类的曲牌名,我们只能自己给这些诗词取个名字,或者就只能以“无题”称之了。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古人诗词多不写题目,为的就是所谓的“寻找知音”,你如果连诗词题目都总结不出来,自然读不懂诗词的内容,作为诗词作者,当然不会和你有什么共同语言了,你得到的结果就是被这个诗词圈子排斥,以至于在你奋发图强,读懂了诗词之前,你自己都不敢说自己是个读书人。这种有趣的现象,也存在于现实社会中,至少本人与理工科的老师们相处时,对于他们的专业性话题是不敢轻置一言的。
类似的人生智慧,在书中比比皆是,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对于文章的解读,从来都是以让人眼界大开为目标。比如在我国的上古神话里,女娲抟土造人、后羿射九日、女娲补天、黄帝战蚩尤、大禹治水等等,纷纷反映了我国先民在陶器制造、弓箭使用、青铜武器运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的成就。就如我们无法想象一个硅基生命的世界一样,如果没有现实生活的经历,我国的古代神话也不会那样多姿多彩。
综合而言,在《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既要让学生感兴趣,有同感以便学进去,也要想方设法拓展知识面,让学生们有所得。《大学语文》,教之不易,学之不易,但是让人乐在其中。
作者简介:
杨玉春(1974~),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唐山学院文法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