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长期乐队实践和体会,文章从双镲演奏动作轨迹、幅度范围的变化入手,归纳为闭合式、半开放式、全开放式三种双镲演奏方式,并且以不同类型的经典作品实例来讨论双镲的演奏方式当更有实践意义。
[关键词]双镲;交响乐队;打击乐;演奏方式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1-0155-03
一、交响乐队镲的历史发展概述
镲是随着人类金属冶炼技术成熟而产生,现今的镲片沿袭早期形制,样式变化不大。交响乐队的镲来源于古土耳其镲,中世纪时古土耳其镲和大军鼓传人欧洲被军队采用。十八世纪前后,土耳其镲逐渐被欧洲作曲家采用,开始应用于西方歌剧,逐渐应用到舞剧和管弦乐队中。例如,1680年德国作曲家尼古拉斯·施特隆柯(Ncolaus Strungk)将镲应用于其歌剧《以斯帖》(Esther),1841年简·克拉克和朱尔·佩罗共同创作将镲应用到其芭蕾舞剧《吉赛尔》(Giselle),等等。数世纪以来,镲被众多作曲家所偏爱,在各类体裁的音乐作品中都有广泛的运用。
二、双镲的三种演奏方式在作品中的应用特点和表现力
双镲的不同演奏方式与其在具体作品中恰到好处的实际应用,前辈演奏家都各有自己不同的体会和论述。基于多年来的乐队实践演奏经验和领悟,我认为以双镲从撞击发声开始及之后镲片的运行轨迹的不同作为区分条件,结合一些经典曲目的特定片段,来分别描述双镲的完整演奏动作轨迹在不同乐曲中的表现力、应用场景的实际应用和不同特点,或许更清晰明了一些。
(一)闭合式双镲演奏方式(分解动作图示A)
闭合式演奏方式是双镲发声的基础,乐手持镲稍许倾斜(非垂直持镲)置于胸前,用肩臂部小肌肉群协同左右手同时发力控制两个镲片成锐角撞击,发声后镲片回置胸前,完成一次演奏动作在1秒钟内甚至更短时间之内,动作幅度范围局限于乐手胸前臂展的区域。止音演奏时,发声后镲片要迅速回抵胸腹部辅助止音。
闭合式的特点是能够快速并连续地点状发声,适用于持续多小节演奏双镲的乐句,高潮渲染性较弱,更多作为节奏性打击乐器辅助衬托管乐声部、弦乐声部,加强乐句节奏、烘托气氛的铺垫型音色效果,若在渲染性稍失分寸,则难免喧宾夺主之虞。在镲片选用上,14寸-18寸材质轻薄、音色清亮的这类镲片可以在pp-ff跨度之间的音响层次、力度范围内有清脆明亮的频响反应。如果选用大尺寸厚重的镲片,则对乐手的快速反应及臂力控制双镲音色、音量带来极大的负担,甚至影响后续的演奏。
例如,法国作曲家雅克·奥芬巴赫(Jacques Offenbach)于1858年创作的轻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欧》(Orphee aux enfers)尾幕中《康康舞曲》(CanCan)尾声部分。第219小节第一次出现康康舞曲旋律,双镲以mp弱力度持续演奏衬托小号和长号声部交替奏响节奏明快的舞曲旋律:第259小节舞曲调再现,双镲以f力度持续演奏强化乐队节奏,推动热舞奔向高潮。尤其是第290小节和第294小节,双镲以ff力度半开放式演奏发出更加热烈有力的一击,强烈烘托出歌剧尾幕中奔放、热辣、激情四射的群舞喧闹场景。
(二)半开放式双镲演奏方式(分解动作图示B)
半开放式是在闭合式双镲发声基础上,单臂扬举单镲置于头顶前上方,然后回置胸前,用肢体一侧肩臂部、腰腹部肌肉群控制发力,完成一次演奏动作需要约4秒-6秒钟,能够较大力度发声,并且,扬举动作使得单镲片金属亮色突显在舞台上,营造出比较炫丽的舞台效果。
半开放式演奏适用非连续演奏双镲的乐句,在强化凸显乐句的高潮点和乐句之间的局部高潮之际,此时半开放式的双镲演奏方式色彩浓郁、高潮渲染性较强,要注意的是既要独立鲜明又恰到好处地突出管乐声部、弦乐声部等其他声部。在镲片选用上,18寸-20寸厚重适中、音色明亮的这类镲片可以在mf-ff跨度之间的音响层次、力度范围内有明锐灿烂的频响反应,适合乐手以炫亮的一击迸发出音乐情绪。
例如,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冯·苏佩(Franz vonSuppe)于1866年创作的轻歌剧《轻骑兵》中的序曲《轻骑兵进行曲》引子,第1小节小号声部奏响高亢嘹亮的号角,紧接着圆号声部、长笛声部、长号声部依次奏响号角,明亮闪烁的双镲声在号角和声中迸发,仿佛一列列骏马嘶鸣、挥舞着马刀的骑兵队正在出队集结,强烈烘托出金戈铁马,戎装待发的骑兵队形象。
例如,1959年中国作曲家何占豪、陈刚共同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展开部“哭灵投坟”,第647小节由板鼓、吊镲渐强滚奏至第3拍,大锣一声巨响,描绘出祝英台悲愤至极“纵身投坟”的画面,在648小节第1拍和654小节第3拍,双镲更以ff大力度发出撕心裂肺的强音宣泄出祝英台反抗封建礼教,纵身投坟的悲伤和愤怒。
(三)全开放式演奏方式(分解动作图示C)
全开放式是双镲演奏动作幅度范围最大的,双臂扬举双镲置于头顶前上方,然后回置胸前,用肢体上身双肩臂部、腰腹部大肌肉群控制发力,完成一次演奏动作轨迹需要6秒-9秒钟。全开放式双镲演奏能够以最大力度发出恢宏饱满的音响,并且,扬举动作使得双镲金属亮面完全展现在舞台上,营造出更加辉煌的舞台效果。
全开放式的特点,适用于非连续演奏双镲的乐句,樂曲高潮处的色彩渲染性极强,主要作为独奏性打击乐器更加独立突出于管乐声部、弦乐声部,强化凸显乐曲的高潮点和音乐情绪转折。在镲片选用上,20寸-22寸材质厚重、延音饱满、音色洪亮的这类镲片可以在f-fff跨度之间的音响层次、音量力度范围内有宽广洪亮的频响反应,适合乐手以辉煌雄浑的最强一击宣泄出高潮。
例如,中国作曲家吕其明于1965年创作的交响诗《红旗颂》引子,小号奏响国歌为素材的动机,激昂的铜管和声与双镲第3小节和第6小节胜利般的怒吼声交相呼应,在第13小节庄严辉煌的双镲声中烘托出弦乐声部奏出无限深情的红旗颂歌主题,形象描绘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冉冉升起的开国大典场景。
例如,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Pyotr Ilich Tchaikovsky)于1877年创作的《第四交响曲》(Symphony No.4 in F Minor,Op.36)第四乐章。双镲以ff火爆力度在第1拍开场,全乐队急速而强劲的音响巨潮描绘出一番载歌载舞、喜庆宏大的人民节日盛景。第8小节以闭合式双镲止音演奏结束开篇急速强劲的引子,起承转合地引出俄罗斯民歌《田野里有一棵小白桦树》的主题。作曲家在谈到这个乐章时说:“要是你不能从自身找到可以快乐的理由,那就看看别人吧,走向人民吧,看看他们是怎样善于寻求乐趣,使自己投入愉快的心情中。这是一幅人民节日的欢乐图景。”
结语
这三种双镲演奏方式在音乐作品中的应用,既有着相同的共性又各具特点。闭合式双镲发声是半开放式、全开放式的发声基础,但这三种演奏方式的动作轨迹、幅度范围又各有变化。从运动机能上说,都是用肩臂部等上肢肌肉群协同双臂的力量控制双镲发声力度:从适用性来说,闭合式适用连续演奏双镲的乐句,半开放式和全开放式适用非连续演奏并有足够间隔时间再次从容演奏双镲的乐句:从力度情绪变化来说,闭合式<半开放式<全开放式,即力度情绪变化与双镲演奏方式动作幅度范围的变化是一致的。
在专业的打击乐训练中,镲并不是作为独立的乐器专门学习的。打击乐手对镲的演奏实际上是进入交响乐队的排练演出开始的,这点也最容易让很多人误解,认为双镲是交响乐队当中最容易演奏的。其实不然,由于镲的金属属性决定了其音色尖锐,穿透力极强,富于烘托气氛,强化节奏,渲染音乐情绪,是交响乐队里最具渲染力的色彩性打击乐器。因此,在乐队合奏中没有容错率,换句话说,双镲的错误发声无法隐藏在乐队音响中,可以说在交响乐队中,看似简单的双镲其实是最难演奏好的。
在交响乐队里,双镲对音乐作品情绪气氛的烘托、乐曲高潮的渲染力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和“一锤定音”的决定作用显而易见。涉及具体音乐作品,还需要打击乐手长期实践,积累丰富的乐队合奏经验,准确把握乐队指挥的手势拍点,熟悉曲目体裁特点和音乐变化,根据双镲在乐句中的演奏特点,采用适宜的演奏方式,恰到好处地控制镲片撞击角度、力度和撞击面的变化,从而发出力度变换、层次丰富的音响效果,才能更好地表达双镲在音乐作品中所展现的个性色彩和情绪魅力。
[关键词]双镲;交响乐队;打击乐;演奏方式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1-0155-03
一、交响乐队镲的历史发展概述
镲是随着人类金属冶炼技术成熟而产生,现今的镲片沿袭早期形制,样式变化不大。交响乐队的镲来源于古土耳其镲,中世纪时古土耳其镲和大军鼓传人欧洲被军队采用。十八世纪前后,土耳其镲逐渐被欧洲作曲家采用,开始应用于西方歌剧,逐渐应用到舞剧和管弦乐队中。例如,1680年德国作曲家尼古拉斯·施特隆柯(Ncolaus Strungk)将镲应用于其歌剧《以斯帖》(Esther),1841年简·克拉克和朱尔·佩罗共同创作将镲应用到其芭蕾舞剧《吉赛尔》(Giselle),等等。数世纪以来,镲被众多作曲家所偏爱,在各类体裁的音乐作品中都有广泛的运用。
二、双镲的三种演奏方式在作品中的应用特点和表现力
双镲的不同演奏方式与其在具体作品中恰到好处的实际应用,前辈演奏家都各有自己不同的体会和论述。基于多年来的乐队实践演奏经验和领悟,我认为以双镲从撞击发声开始及之后镲片的运行轨迹的不同作为区分条件,结合一些经典曲目的特定片段,来分别描述双镲的完整演奏动作轨迹在不同乐曲中的表现力、应用场景的实际应用和不同特点,或许更清晰明了一些。
(一)闭合式双镲演奏方式(分解动作图示A)
闭合式演奏方式是双镲发声的基础,乐手持镲稍许倾斜(非垂直持镲)置于胸前,用肩臂部小肌肉群协同左右手同时发力控制两个镲片成锐角撞击,发声后镲片回置胸前,完成一次演奏动作在1秒钟内甚至更短时间之内,动作幅度范围局限于乐手胸前臂展的区域。止音演奏时,发声后镲片要迅速回抵胸腹部辅助止音。
闭合式的特点是能够快速并连续地点状发声,适用于持续多小节演奏双镲的乐句,高潮渲染性较弱,更多作为节奏性打击乐器辅助衬托管乐声部、弦乐声部,加强乐句节奏、烘托气氛的铺垫型音色效果,若在渲染性稍失分寸,则难免喧宾夺主之虞。在镲片选用上,14寸-18寸材质轻薄、音色清亮的这类镲片可以在pp-ff跨度之间的音响层次、力度范围内有清脆明亮的频响反应。如果选用大尺寸厚重的镲片,则对乐手的快速反应及臂力控制双镲音色、音量带来极大的负担,甚至影响后续的演奏。
例如,法国作曲家雅克·奥芬巴赫(Jacques Offenbach)于1858年创作的轻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欧》(Orphee aux enfers)尾幕中《康康舞曲》(CanCan)尾声部分。第219小节第一次出现康康舞曲旋律,双镲以mp弱力度持续演奏衬托小号和长号声部交替奏响节奏明快的舞曲旋律:第259小节舞曲调再现,双镲以f力度持续演奏强化乐队节奏,推动热舞奔向高潮。尤其是第290小节和第294小节,双镲以ff力度半开放式演奏发出更加热烈有力的一击,强烈烘托出歌剧尾幕中奔放、热辣、激情四射的群舞喧闹场景。
(二)半开放式双镲演奏方式(分解动作图示B)
半开放式是在闭合式双镲发声基础上,单臂扬举单镲置于头顶前上方,然后回置胸前,用肢体一侧肩臂部、腰腹部肌肉群控制发力,完成一次演奏动作需要约4秒-6秒钟,能够较大力度发声,并且,扬举动作使得单镲片金属亮色突显在舞台上,营造出比较炫丽的舞台效果。
半开放式演奏适用非连续演奏双镲的乐句,在强化凸显乐句的高潮点和乐句之间的局部高潮之际,此时半开放式的双镲演奏方式色彩浓郁、高潮渲染性较强,要注意的是既要独立鲜明又恰到好处地突出管乐声部、弦乐声部等其他声部。在镲片选用上,18寸-20寸厚重适中、音色明亮的这类镲片可以在mf-ff跨度之间的音响层次、力度范围内有明锐灿烂的频响反应,适合乐手以炫亮的一击迸发出音乐情绪。
例如,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冯·苏佩(Franz vonSuppe)于1866年创作的轻歌剧《轻骑兵》中的序曲《轻骑兵进行曲》引子,第1小节小号声部奏响高亢嘹亮的号角,紧接着圆号声部、长笛声部、长号声部依次奏响号角,明亮闪烁的双镲声在号角和声中迸发,仿佛一列列骏马嘶鸣、挥舞着马刀的骑兵队正在出队集结,强烈烘托出金戈铁马,戎装待发的骑兵队形象。
例如,1959年中国作曲家何占豪、陈刚共同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展开部“哭灵投坟”,第647小节由板鼓、吊镲渐强滚奏至第3拍,大锣一声巨响,描绘出祝英台悲愤至极“纵身投坟”的画面,在648小节第1拍和654小节第3拍,双镲更以ff大力度发出撕心裂肺的强音宣泄出祝英台反抗封建礼教,纵身投坟的悲伤和愤怒。
(三)全开放式演奏方式(分解动作图示C)
全开放式是双镲演奏动作幅度范围最大的,双臂扬举双镲置于头顶前上方,然后回置胸前,用肢体上身双肩臂部、腰腹部大肌肉群控制发力,完成一次演奏动作轨迹需要6秒-9秒钟。全开放式双镲演奏能够以最大力度发出恢宏饱满的音响,并且,扬举动作使得双镲金属亮面完全展现在舞台上,营造出更加辉煌的舞台效果。
全开放式的特点,适用于非连续演奏双镲的乐句,樂曲高潮处的色彩渲染性极强,主要作为独奏性打击乐器更加独立突出于管乐声部、弦乐声部,强化凸显乐曲的高潮点和音乐情绪转折。在镲片选用上,20寸-22寸材质厚重、延音饱满、音色洪亮的这类镲片可以在f-fff跨度之间的音响层次、音量力度范围内有宽广洪亮的频响反应,适合乐手以辉煌雄浑的最强一击宣泄出高潮。
例如,中国作曲家吕其明于1965年创作的交响诗《红旗颂》引子,小号奏响国歌为素材的动机,激昂的铜管和声与双镲第3小节和第6小节胜利般的怒吼声交相呼应,在第13小节庄严辉煌的双镲声中烘托出弦乐声部奏出无限深情的红旗颂歌主题,形象描绘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冉冉升起的开国大典场景。
例如,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Pyotr Ilich Tchaikovsky)于1877年创作的《第四交响曲》(Symphony No.4 in F Minor,Op.36)第四乐章。双镲以ff火爆力度在第1拍开场,全乐队急速而强劲的音响巨潮描绘出一番载歌载舞、喜庆宏大的人民节日盛景。第8小节以闭合式双镲止音演奏结束开篇急速强劲的引子,起承转合地引出俄罗斯民歌《田野里有一棵小白桦树》的主题。作曲家在谈到这个乐章时说:“要是你不能从自身找到可以快乐的理由,那就看看别人吧,走向人民吧,看看他们是怎样善于寻求乐趣,使自己投入愉快的心情中。这是一幅人民节日的欢乐图景。”
结语
这三种双镲演奏方式在音乐作品中的应用,既有着相同的共性又各具特点。闭合式双镲发声是半开放式、全开放式的发声基础,但这三种演奏方式的动作轨迹、幅度范围又各有变化。从运动机能上说,都是用肩臂部等上肢肌肉群协同双臂的力量控制双镲发声力度:从适用性来说,闭合式适用连续演奏双镲的乐句,半开放式和全开放式适用非连续演奏并有足够间隔时间再次从容演奏双镲的乐句:从力度情绪变化来说,闭合式<半开放式<全开放式,即力度情绪变化与双镲演奏方式动作幅度范围的变化是一致的。
在专业的打击乐训练中,镲并不是作为独立的乐器专门学习的。打击乐手对镲的演奏实际上是进入交响乐队的排练演出开始的,这点也最容易让很多人误解,认为双镲是交响乐队当中最容易演奏的。其实不然,由于镲的金属属性决定了其音色尖锐,穿透力极强,富于烘托气氛,强化节奏,渲染音乐情绪,是交响乐队里最具渲染力的色彩性打击乐器。因此,在乐队合奏中没有容错率,换句话说,双镲的错误发声无法隐藏在乐队音响中,可以说在交响乐队中,看似简单的双镲其实是最难演奏好的。
在交响乐队里,双镲对音乐作品情绪气氛的烘托、乐曲高潮的渲染力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和“一锤定音”的决定作用显而易见。涉及具体音乐作品,还需要打击乐手长期实践,积累丰富的乐队合奏经验,准确把握乐队指挥的手势拍点,熟悉曲目体裁特点和音乐变化,根据双镲在乐句中的演奏特点,采用适宜的演奏方式,恰到好处地控制镲片撞击角度、力度和撞击面的变化,从而发出力度变换、层次丰富的音响效果,才能更好地表达双镲在音乐作品中所展现的个性色彩和情绪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