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高校学生法治素质培育的路径探索

来源 :广东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chaoyi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的法治素质教育是国民教育应有之义,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人才基础。但是,当前理工类高校法治素质教育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教材相关内容减少、法律课程教学缺位三大问题。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建设法治中国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理工类高校需要丰富法治素质教育的授课内容、拓宽法治素质教育的宣传形式、优化法治素质教育的考核方式和增强法治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以此增加当代大学生法治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理工类高校;法治;法治素质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百年大计。在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中,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学生,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教育,也离不开全面的素质教育。高等教育一般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思想政治理论等人文社科教育方面。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高度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这一硬件建设,但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等软件建设。实践证明,诸如思想道德、政治、法律等人文社科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根本和“灵魂”。它们决定着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否可靠、忠诚与影响着我们的国家是否能够富强发达。
  一、当代高校法治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正如邓小平在1986年所说的“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1],法治素质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和环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报告还要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2] 。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法治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培养素质人才的应有之义,使尊法守法的观念成为当代大学生共同的价值信念。首先,高校法治素质教育针对的是一个心智尚处于未完全成熟的、承担着国家和社会厚望的青年群体。对大学生进行法治素质教育,能够使他们更好地了解社会秩序的基本行为规范,知晓国家的基本法律规范,有秩序地参与国家公共生活。大学生良好的法治素质在整个社会群体中具有扩大普法宣传效果的示范效应,影响着法治中国的建设。其次,对大学生进行法治素质教育,不仅可以有效防范大学生违法犯罪,避免成为校园贷、套路贷、电信诈骗等新兴违法犯罪手段的受害者乃至帮凶,而且还有助于大学生通过积极学法、守法与用法的方式来增强自身知美丑、识善恶、明是非、辨对错的能力,从而能够使得大学生妥善化解身边纠纷,维护好自身的合法利益和诉求。
  第三,高校的法治素质教育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质,而且能够充分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增加周围人群的学法、守法与用法意识,从而更好地维护他们自身合法权益和诉求,最终使得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治理体系始终运行在法治轨道中。这不但有利于减少一些社会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而且使一些社会群体的诉求得到合理宣泄,从而起到了社会安全阀的稳定作用。
  此外,高校法治素质教育不仅符合党中央的全面从严治党精神,而且能够在广大青年群体的日常行为和国际交流中根植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3]培养尊法守约的良好风尚。这更有利于整个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早日形成,增强国家软实力竞争,在国际社会中树立良好的大国典范。
  二、当代理工类高校法治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法治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的高校法治教育模式大多以课堂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灌输式教育为主。考核方式多针对书本上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点,学生出于应付考试的目的,临时突击,死记硬背,并未吃透理论要点。其结果往往是考试后只记得老师讲的有趣案例,并未领会更深层的基本原理。当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需要维护自身权益时,学生很难将课堂所学知识付诸行动,学以致用。在对选修法律课的大学生进行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中,其中一道题是问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维权。结果显示,在227位学生中,经常维权的比例仅有12.33%。(见表1)
  (二)现行法治相关教材教学内容减少
  在当前进行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教材相比于2005年版本的教材,法律授课内容减少,学时大幅下滑。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法律篇幅越来越少,内容越来越趋于理论化,部门法基本知识逐渐消失。由于课时压缩和法学师资欠缺,许多法律基本常识往往难以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高校成为法治教育的薄弱口。
  (三)理工類高校法律课程教学缺位
  长期以来,理工类高校的人文社科教育一直处于薄弱地位。这主要是因为相比于应用型主干学科而言,人文社科类学科是软科学。硬科学的教育效果具有一定的显效性,而软科学的教书育人效果是潜在的、长期的而且并不明显。因此在学科规划、资源配置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得不到合理解决。在课程设置上,基本法律课程设置比较少。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法律课程的授课老师多数是思政类教师。这部分老师很少接受过系统专业的法律知识教育,也没有执业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往往侧重于法学理论知识的灌输,弱于法律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相结合的混合教学。
  三、加强理工类高校法治素质教育的路径
  (一)丰富法治素质教育的授课内容
  法治教育贵在实践,而现实生活能够为法治教育课堂无时不刻地提供大量鲜活的案例和素材(见表2)。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案说法,以身边有一定影响力的事件作为教学案例,以增强理论的穿透力,加深学生对法律的认识。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入校外优质法律课程网络教学资源。这既缓解了本校师资力量匮乏情况,也让在校大学生可以及时共享国内外优质的专业法律教育。   (二)拓宽法治素质教育的活动形式
  法治教育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这一形式之外,还可以在校园内开展以下形式的法治素质培养活动。第一,充分发挥宣传橱窗、图书阅览室等地理优势定期张贴、陈列报纸刊物等纸质用品,,宣传贴近大学生现实生活的法律知识、典型案例,以增强大学生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第二,利用校园广播、校园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官网等大学生时常浏览的网络媒体,宣传普及最新、最权威的法治理论动态、重大立法进展、司法实践。第三,邀请公检法司系统的警官、检察官、法官、律师来校做报告、授课等,通过现场互动方式来为大学生知晓法律知识、培养法治思维、增强法律意识奠定基础。 第四,积极联系当地公安局、检察院、法院与律所等法律实践基地,增加学生观摩办案场所、了解案件审理流程的经验,进而加深对法律诉讼程序的理解。第五,在重大法治宣传期间,以模拟法庭、法律辩论赛、法治微视频形式举办普法宣传活动,让大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第六,充分利用思政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法治理论宣传教育。在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中,有两门课程直接或间接地与法治教育相关,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因此,可以在这两门课程中较为系统、全面地讲授关于法治的相关知识,如法治的含义与必要性、依法治国的战略价值与主要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法治体系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等内容。这一方面既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让大学生了解具体国情和时代趋势,另一方面又普及了法律常识,达到了国民教育的目的。
  (三)优化法治素质教育的考核方式
  高校法治素质教育的传统考核方式多以闭卷考试为主,试卷成绩的高低是衡量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这势必导致学生考前短期突击,疯狂记忆,考后近乎一无所知的恶性循环。为了摒弃这种功利主义的教育方式,改变大学生仅为了学分而学法律知识的观念,授课教师可以尝试“过程考核+期末考试”、“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大学生多参加课外法律实践活动、多参与线上线下互动问答等活动形式,以此来加深书本理论知识与法务实践的融合。这既丰富了法治教育的考核方式,亦有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法治思维。
  (四)增强法治素质教育师资力量
  针对高校法治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加以改善。如可以一方面选派优秀的教师定期赴国内外高校深造、培训以弥补专业知识欠缺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与当地公检法司等单位合作,定期邀请实务经验丰富的资深法律工作者来校给學生做报告、办讲座,或长期聘任知名法学大家做高校的客座教授,让他们开设高端法律课程。这样既丰富了法律课程资源,又夯实了法律师资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2]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黄佳.“法治中国”背景下高校法治教育的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01):87.
  责任编辑  牛志鹏
其他文献
摘 要:大学生党员是建设伟大工程、成就伟大事业的骨干力量,是未来党员干部的重要来源。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锻炼,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做好高校党建工作的基本要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存在理论水平低、党性认知水平不高、组织纪律性不强、脱离群众等方面的不足。分析发现,大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纯正、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组织生活涣散是造成其党性修养存在不足的主要原因,但同时也受到高校环境和社会因素的
期刊
摘 要: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构建包括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进入机制、协调机制、共享机制、互补机制、互动机制、保障机制、评估机制、监督机制等在内的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元主体协同保障机制,并形成以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与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课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协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相互协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全面协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需求与教师思想政治
期刊
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重点。爱国主义教育是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交汇点。高职院校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呈现的一些问题影响了爱国主义的教育效果,分析问题所在,并借用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结合理论核心内容,从认知水平、学习环境、榜样示范和多样化教学模式四方面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从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高职院校;爱国主
期刊
摘 要:高校后进生是校园中存在的不容忽视的一类群体,其主要特点为学业不佳、心理状况不佳、行为习惯不良。随着该群体数量的逐年增加,对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就显得十分迫切。文章在对广西某高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影响后进生学业的主要原因在于后进生自身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强、学习意识薄弱,且家庭和学校作为外在影响因素,也影响着后进生的学业状况。后进生学业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家庭、学生自身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期刊
摘 要: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关键是提升组织力,加强党组织建设。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着“三化”、“三不”、“三低”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提升。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思想认识不到位、责任落实不到位、队伍建设不到位。本文以广州大学为例,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总结出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需要从强化思想引领力、提升群众凝聚力、抓好自身建设力、增强组织战斗力、打造党建品牌力等五个方面入
期刊
摘 要:推进高校“三全育人”一体化工作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高校教育思想的必然要求。当前,高校“三全育人”一体化工作存在教师教学行为欠主动、学生学习心态不积极、学校制度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基于上述问题,高校需要积极构建高位推动、部门联动、家校互动的“三位一体”全员育人体系,建构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全方位育人体系,搭建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全过程育人体系,即从形成育人思想共识、统筹
期刊
摘 要: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保证教学改革创新发展方向的重要前提,行动导向教学实现了由以教师、教学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理念转换,教学方式从“教知识”变为“教方法”;教学设计关注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和学得怎么样,尤为重视非专业能力的培养,如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等;教学实施强调“可视化”,认为非专业能力同样可实现“可视化教学”,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常见的“教”与“学”脱节问题。本文在系统地梳
期刊
摘 要:作为高校学生工作关键一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育人必须立足于学生,服务于学生,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健康发展。通过剖析民办院校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危机干预及平台保障等心理健康教育布局,探索“五位一体”格局下开展心理育人工作的路径措施,为民办院校提升育人实效提供借鉴。  关键词:“五位一体”;心理育人机制;民办院校;育人路径  大学阶段
期刊
摘 要:习近平多次提到“文化育人”这一重要命题,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提升文化育人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习近平关于文化育人的重要论述从“为什么要文化育人、用什么文化来育人、怎样进行文化育人”三个维度对文化育人的内涵和意义进行了深刻回应。深入研究这些新思想、新论断,对提升个体思想道德素质,完成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
期刊
摘 要:高校团学干部培养是学生工作的重要一环。本研究以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为例,通过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发现高校团学干部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干部选拔随意、公开透明度不够、制度落实欠缺;干部培训内容枯燥、形式僵化、理论脱离实际;干部岗位目标不明、考核绩效不科学、激情动力缺乏;外部监督缺位、反馈渠道单一;后勤保障乏力、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产生主要在于团学组织精神文化未能深入人心,团学组织制度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