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转型和变革错综复杂,教师面临的挑战巨大。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要素,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自然成为关注的焦点。寻求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也是各学校探寻的重要话题。
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个方面引领教师做研究
实践中我们发现,倡导和引领教师做研究,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方式。怎样激发教师研究的动力?研究什么?都是亟待研究的问题。大家公认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教师成长的三条关键路径。但每条路径下究竟如何实施,需要探寻具体的操作方法和策略。
实践性研究是从教师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转化成小课题,通过行动研究对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加以反思、分享、对话、改良,寻求具体的方法和策略,从而改善教育教学行为。这一过程中,教师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我们将研究与学习、分享、对话、反思等词汇视为近义词,通过多维转换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我们引导教师通过个人反思和群体分享将有效的做法发展为有效的策略,并不断予以调整和改进,帮助老师们意识到,只有源于自身的经验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研究更重要的是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对于实践性研究,我们有三个基本观点:
我们自己做研究:研究是教师自己的事情,必须躬身实践才能获得更为丰富的感受和体会,也才能更好地促进自我反思。教师知识属于实践性知识,不可能从外界直接输入,只能从实践中感悟、内化,从而形成自己的教育学知识。
我们研究自己的问题:问题源自工作实践,源自我们自己的困惑、难点和兴趣志向,这样的研究更能促进日常教育教学的改善,更能激发教师的研究兴趣。
我们一起做研究:研究需要同伴陪伴促进,需要不断的分享对话,需要团队共同成长,一起做研究有利于形成团队,有利于知识在团队内的流通。
实践中我们还发现,教师成长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的成长是沿着点、线、面、体的进程逐步推进的。当教师还处在“点”状思维的时候,可以引导教师做策略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当“点”的积累多了,应尝试将这些“点”串成“线”,这时可以提倡教师做叙事研究,从案例中发现教育规律,探寻教育本质;叙事研究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则得向“面”和“体”转向,此时模块研究(如建设小组的方法、家校合作的策略等)和项目研究(如如何引领青年教师成长等)是很好的方式,可以引导教师的研究和思考走向系统。
策略研究:从“点”入手,发展策略意识
一线教师面临最多的就是教育教学中的小问题,这些问题时时困扰着大家,影响工作状态,也影响心境和教育效果。如何通过研究帮助老师们解决这些小问题、小困惑,从而让老师们感到研究是有力量的,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和研究意识。因此,我们引导老师们从“小问题”入手,进行策略研究——
设置问题单。研究初期,需要引导教师发现并提出问题,用问题单的方式罗列并归类整理,筛选出最需要解决的、频次最高的问题,如:
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老师,他今天又没有完成作业!”“老师,他不认真听讲,还打扰我!”小组合作,xx独自一旁若无其事……
家长不理解不支持,难于形成合力,如“总是用挑剔的眼光看教师”……
日常工作中老师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再具体不过”的现实问题,正是这些烦琐的“小事”占据了教师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因为这就是教育,就是教师应该给予孩子帮助和指导的。因此,有必要将这些小问题罗列出来,可以適当归类,转化成小课题,将兴趣点相同或相近的教师组成研究小组,共同寻找、开发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和策略。
建立策略卡和策略库。教师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时常会闪现一些灵感的火花,也会使用一些行之有效的妙招,这些“火花”和“妙招”如果不加以利用和发展,灵感就会稍纵即逝,“妙招”也只会给自己的实践带来短暂的变化,而不是持续的发展。因此,需要将教师的这些“妙招”物化,沉淀下来。
我们通过策略卡的形式,引导老师们针对问题寻找策略,再将策略卡上墙,形成一面“策略墙”,供大家借鉴使用。如下图:
[策略 内容 教师 接力本 自习课上讲了话,在接力本上写出“情节”说明书。直到讲话者找到下一位讲话者才能传下去。有效地控制了学生说话,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汪秀 开心农场 以小组为单位开辟开心农场,作业全交齐,该小组农场可以画上自己喜欢的农作物,反之,农场里的作物就会被“偷”走。连续一周作业完成情况好,可以加入升级版。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评价、竞争,既解决了作业交不齐的问题,又培养了孩子们的团队意识。 易华芹 一起制定 教师组织学生一同讨论发展目标,反思行为,引导每个学生制定个人的学期发展目标。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做出决定的能力以及负责的态度。 孙江丽 …… …… …… ]
这些策略,不是雕虫小技,是教师实践智慧的结晶。策略蕴含和承载的是背后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策略积累由少到多,教育观念随之逐渐转变,量变引起质变,从而实现观念与行为的有机结合。
趣味记单词。英语课记单词是很重要的任务,可是反复的读写很枯燥,孩子们兴趣不高,于是,老师们分别开发了很多增强趣味性的策略:
埋炸弹:在众多单词中埋上一个“炸弹”,遇到“炸弹”时不能读出声,老师将“炸弹”不停地调换位置;
抛绣球:老师(或学生)抛一次绣球就读一个单词,当不抛出的时候不能读;
点读机:老师穿梭在学生中,点谁的头谁就的领读一次;
这些小策略将孩子们的注意力牢牢地抓住了。 我们将老师们的策略纵向整理成策略库,横向引导老师们不断研究,“问题—策略—风险—新策略……”这样,一旦都走向了研究,就永远没有终点。正是在这种螺旋上升的发展中,教师专业素养得以发展,也记录着每位教师的成长印记。
策略研究的价值在于能够将老师日常的、个别的、不自觉的行为加以提升,使之变成多数的、自觉的行为。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策略研究的意义,就是促进教师将平时无意的、无意义的教育教学行为,转化为有意的、有意义的教育教学行为。
案例:通过一学期的积累,老师们的反思明显进步,我们根据老师的研究成果,将同类型的问题和方法汇聚在一起,汇编成了“策略库”和“故事库”。如关于作业的策略、合作学习的策略、家校合作的策略等,开发出了成系列的策略库。策略库和故事库把老师们的反思引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形成了基于故事和策略的“背景”“问题”“风险”研究,使反思的成果能更好地指导实践。“策略库”跟随老师们“走南闯北”,到多个省份多所学校交流,有的策略在研讨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如“开心农场”“闲话接力本”“借表扬”等,同盟学校的“研伴”对这些新颖实用的策略产生了很大兴趣。“策略库”也被老师们在实践中广泛应用,并在应用中又加进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每位老师既是策略开发者,又是策略实施者,教师在此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感,会促使他们获得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策略意识,成为“智慧型”的教育工作者。
当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老师们发现的问题也许只是表象,而隐藏在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有许多。在寻找策略之前,需要先找到“真问题”(如下图所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的思维逐渐走向深入。
[表问题 真问题 解决策略 学生不交作业 课堂倾听能力弱 眼睛望着发言者 家庭环境影响 家访 作业互助小组 没信心,对自己要求低 留言激励榜 合作时有学生不参与 语言霸权的学生掌控了话语权 发言卡 不会说,不敢说 语言模板;循环说 自学不充分,没有内容可说 自学五步法 小组检测表 …… …… …… ]
世界上不存在一劳永逸的方法和策略。在策略的开发和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新的问题。
案例: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有的孩子语言霸权,有的孩子却又相对胆小,一言不发。这有悖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得到更多的锻炼。如何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小组讨论?
于是老师们想到了一个方法:结合独立思考环节,各自将观点写下来,于是就有了“循环写”这个策略。但“循环写”太浪费时间了,怎么办?于是发明了“循环说”,小组内每个人轮流说。“循环说”导致语言霸权的孩子每次都抢先说,说完之后其他孩子则无话可说或没时间再说。因此再改进:每人每次只能说一条,其他人轮流说完之后可以再补充说。对于不敢张口的孩子,允许简要重复别人的发言。这样一来,每个孩子都有发言机会了,也都有话可说了。
所以,策略是不断发展的,这便是我们说的“策略发展”。每个策略大都經历了“发现问题——寻找策略——实践反思——产生新问题——开发新策略——再实践反思”的过程。策略发展,说明研究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研究是螺旋上升的状态。
“策略发展”还有另外一层意思,由于每位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不同,每位教师的背景也不一样,同样的策略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不一样的问题,教师个体会用发展的方式来使用策略面对问题。因此,策略研究对每个教师个体而言,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案例:低年级的老师们发现,孩子们的座位容易变得凌乱,同时他们喜欢告状、打闹,这些情况的发生,其实都是因为孩子们缺少沟通方法造成的,于是老师们为此开发了有效的策略——方法墙,和孩子们一起梳理出整理课桌的方法,课间玩球的方法,控制告状的方法,与人相处的方法,等等。方法墙的效果可想而知。这个策略很快被学校推广分享,当高年级的老师们在使用这个策略时,别有创意地将它转变成了“专利墙”,带领孩子们梳理生活和学习中各种有效的方法,冠上孩子的姓名,贴在墙上,作为他的专利。在此基础上,还有的老师把它变成了“留言墙”,不仅引导孩子们梳理出方法贴在墙上,同时也引导大家观看和留言,并互相交流更好的方法,使原本的方法墙由静态变成动态,从而更具活力。
在策略研究的过程中,学校做得更多的是引导老师们发现、反思平时教学中有效的、被忽略的教学策略,加以调整、修正、优化和强化,使得老师们逐步形成一种在研究状态下的新的职业生活方式。
责任编辑/周小益
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个方面引领教师做研究
实践中我们发现,倡导和引领教师做研究,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方式。怎样激发教师研究的动力?研究什么?都是亟待研究的问题。大家公认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教师成长的三条关键路径。但每条路径下究竟如何实施,需要探寻具体的操作方法和策略。
实践性研究是从教师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转化成小课题,通过行动研究对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加以反思、分享、对话、改良,寻求具体的方法和策略,从而改善教育教学行为。这一过程中,教师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我们将研究与学习、分享、对话、反思等词汇视为近义词,通过多维转换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我们引导教师通过个人反思和群体分享将有效的做法发展为有效的策略,并不断予以调整和改进,帮助老师们意识到,只有源于自身的经验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研究更重要的是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对于实践性研究,我们有三个基本观点:
我们自己做研究:研究是教师自己的事情,必须躬身实践才能获得更为丰富的感受和体会,也才能更好地促进自我反思。教师知识属于实践性知识,不可能从外界直接输入,只能从实践中感悟、内化,从而形成自己的教育学知识。
我们研究自己的问题:问题源自工作实践,源自我们自己的困惑、难点和兴趣志向,这样的研究更能促进日常教育教学的改善,更能激发教师的研究兴趣。
我们一起做研究:研究需要同伴陪伴促进,需要不断的分享对话,需要团队共同成长,一起做研究有利于形成团队,有利于知识在团队内的流通。
实践中我们还发现,教师成长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的成长是沿着点、线、面、体的进程逐步推进的。当教师还处在“点”状思维的时候,可以引导教师做策略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当“点”的积累多了,应尝试将这些“点”串成“线”,这时可以提倡教师做叙事研究,从案例中发现教育规律,探寻教育本质;叙事研究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则得向“面”和“体”转向,此时模块研究(如建设小组的方法、家校合作的策略等)和项目研究(如如何引领青年教师成长等)是很好的方式,可以引导教师的研究和思考走向系统。
策略研究:从“点”入手,发展策略意识
一线教师面临最多的就是教育教学中的小问题,这些问题时时困扰着大家,影响工作状态,也影响心境和教育效果。如何通过研究帮助老师们解决这些小问题、小困惑,从而让老师们感到研究是有力量的,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和研究意识。因此,我们引导老师们从“小问题”入手,进行策略研究——
设置问题单。研究初期,需要引导教师发现并提出问题,用问题单的方式罗列并归类整理,筛选出最需要解决的、频次最高的问题,如:
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老师,他今天又没有完成作业!”“老师,他不认真听讲,还打扰我!”小组合作,xx独自一旁若无其事……
家长不理解不支持,难于形成合力,如“总是用挑剔的眼光看教师”……
日常工作中老师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再具体不过”的现实问题,正是这些烦琐的“小事”占据了教师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因为这就是教育,就是教师应该给予孩子帮助和指导的。因此,有必要将这些小问题罗列出来,可以適当归类,转化成小课题,将兴趣点相同或相近的教师组成研究小组,共同寻找、开发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和策略。
建立策略卡和策略库。教师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时常会闪现一些灵感的火花,也会使用一些行之有效的妙招,这些“火花”和“妙招”如果不加以利用和发展,灵感就会稍纵即逝,“妙招”也只会给自己的实践带来短暂的变化,而不是持续的发展。因此,需要将教师的这些“妙招”物化,沉淀下来。
我们通过策略卡的形式,引导老师们针对问题寻找策略,再将策略卡上墙,形成一面“策略墙”,供大家借鉴使用。如下图:
[策略 内容 教师 接力本 自习课上讲了话,在接力本上写出“情节”说明书。直到讲话者找到下一位讲话者才能传下去。有效地控制了学生说话,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汪秀 开心农场 以小组为单位开辟开心农场,作业全交齐,该小组农场可以画上自己喜欢的农作物,反之,农场里的作物就会被“偷”走。连续一周作业完成情况好,可以加入升级版。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评价、竞争,既解决了作业交不齐的问题,又培养了孩子们的团队意识。 易华芹 一起制定 教师组织学生一同讨论发展目标,反思行为,引导每个学生制定个人的学期发展目标。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做出决定的能力以及负责的态度。 孙江丽 …… …… …… ]
这些策略,不是雕虫小技,是教师实践智慧的结晶。策略蕴含和承载的是背后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策略积累由少到多,教育观念随之逐渐转变,量变引起质变,从而实现观念与行为的有机结合。
趣味记单词。英语课记单词是很重要的任务,可是反复的读写很枯燥,孩子们兴趣不高,于是,老师们分别开发了很多增强趣味性的策略:
埋炸弹:在众多单词中埋上一个“炸弹”,遇到“炸弹”时不能读出声,老师将“炸弹”不停地调换位置;
抛绣球:老师(或学生)抛一次绣球就读一个单词,当不抛出的时候不能读;
点读机:老师穿梭在学生中,点谁的头谁就的领读一次;
这些小策略将孩子们的注意力牢牢地抓住了。 我们将老师们的策略纵向整理成策略库,横向引导老师们不断研究,“问题—策略—风险—新策略……”这样,一旦都走向了研究,就永远没有终点。正是在这种螺旋上升的发展中,教师专业素养得以发展,也记录着每位教师的成长印记。
策略研究的价值在于能够将老师日常的、个别的、不自觉的行为加以提升,使之变成多数的、自觉的行为。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策略研究的意义,就是促进教师将平时无意的、无意义的教育教学行为,转化为有意的、有意义的教育教学行为。
案例:通过一学期的积累,老师们的反思明显进步,我们根据老师的研究成果,将同类型的问题和方法汇聚在一起,汇编成了“策略库”和“故事库”。如关于作业的策略、合作学习的策略、家校合作的策略等,开发出了成系列的策略库。策略库和故事库把老师们的反思引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形成了基于故事和策略的“背景”“问题”“风险”研究,使反思的成果能更好地指导实践。“策略库”跟随老师们“走南闯北”,到多个省份多所学校交流,有的策略在研讨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如“开心农场”“闲话接力本”“借表扬”等,同盟学校的“研伴”对这些新颖实用的策略产生了很大兴趣。“策略库”也被老师们在实践中广泛应用,并在应用中又加进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每位老师既是策略开发者,又是策略实施者,教师在此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感,会促使他们获得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策略意识,成为“智慧型”的教育工作者。
当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老师们发现的问题也许只是表象,而隐藏在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有许多。在寻找策略之前,需要先找到“真问题”(如下图所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的思维逐渐走向深入。
[表问题 真问题 解决策略 学生不交作业 课堂倾听能力弱 眼睛望着发言者 家庭环境影响 家访 作业互助小组 没信心,对自己要求低 留言激励榜 合作时有学生不参与 语言霸权的学生掌控了话语权 发言卡 不会说,不敢说 语言模板;循环说 自学不充分,没有内容可说 自学五步法 小组检测表 …… …… …… ]
世界上不存在一劳永逸的方法和策略。在策略的开发和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新的问题。
案例: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有的孩子语言霸权,有的孩子却又相对胆小,一言不发。这有悖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得到更多的锻炼。如何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小组讨论?
于是老师们想到了一个方法:结合独立思考环节,各自将观点写下来,于是就有了“循环写”这个策略。但“循环写”太浪费时间了,怎么办?于是发明了“循环说”,小组内每个人轮流说。“循环说”导致语言霸权的孩子每次都抢先说,说完之后其他孩子则无话可说或没时间再说。因此再改进:每人每次只能说一条,其他人轮流说完之后可以再补充说。对于不敢张口的孩子,允许简要重复别人的发言。这样一来,每个孩子都有发言机会了,也都有话可说了。
所以,策略是不断发展的,这便是我们说的“策略发展”。每个策略大都經历了“发现问题——寻找策略——实践反思——产生新问题——开发新策略——再实践反思”的过程。策略发展,说明研究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研究是螺旋上升的状态。
“策略发展”还有另外一层意思,由于每位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不同,每位教师的背景也不一样,同样的策略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不一样的问题,教师个体会用发展的方式来使用策略面对问题。因此,策略研究对每个教师个体而言,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案例:低年级的老师们发现,孩子们的座位容易变得凌乱,同时他们喜欢告状、打闹,这些情况的发生,其实都是因为孩子们缺少沟通方法造成的,于是老师们为此开发了有效的策略——方法墙,和孩子们一起梳理出整理课桌的方法,课间玩球的方法,控制告状的方法,与人相处的方法,等等。方法墙的效果可想而知。这个策略很快被学校推广分享,当高年级的老师们在使用这个策略时,别有创意地将它转变成了“专利墙”,带领孩子们梳理生活和学习中各种有效的方法,冠上孩子的姓名,贴在墙上,作为他的专利。在此基础上,还有的老师把它变成了“留言墙”,不仅引导孩子们梳理出方法贴在墙上,同时也引导大家观看和留言,并互相交流更好的方法,使原本的方法墙由静态变成动态,从而更具活力。
在策略研究的过程中,学校做得更多的是引导老师们发现、反思平时教学中有效的、被忽略的教学策略,加以调整、修正、优化和强化,使得老师们逐步形成一种在研究状态下的新的职业生活方式。
责任编辑/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