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可当下其教学却常常显得苍白、干瘪、平庸、做作。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模式欠佳,学生主体虚假。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样的理念早就形成共识,但令人失望的是这个理念越来越成为一个口号,成为一个标签,说在嘴上,做在形式上。教师急功近利,包办代替。他们习惯于那种一讲到底的满堂灌的做法,认为不讲周到,不讲透彻就对不住学生,就显得没有水平,甚至是没有尽到教师的责任。还有的教师盯住课本,几十年如一日的千篇一律的课文分析,真可谓呕心沥血、百授不厌。可最后学生不领情,教学是老师苦、学生累。
(二)课程目标不明确。同数理化等学科相比,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是模糊的。数理化的一条定理,一个公式,学生只要记住会用就可以了,而语文则不同,语文没有会与不会之分,她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思想教育是它的重要任务,文学教学是它的特有任务,知识传授是它的必要任务。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听话、说话、阅读、写作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放在重要位置。这方面的问题有:
1 阅读方面。主要是文本阅读的极端淡化。阅读时间不够,解读不够深入,缺少内在体验,浮光掠影,不做深入研究。阅读,本是一项高尚的心智锻炼,但我们的学生只能被左右着成为教师和知识的奴隶,经受着年复一年索然无味的痛苦煎熬。
2 写作方面。作文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反映语文水平,所以作文教学尤为重要。可为数不少的教师在作文教学观念、方法、方式上存在着偏差,以至多年来一直未走出“高耗低能”的怪圈,学生作文缺少真情实感,缺乏创新。教师教学总是模式化,颇有点“八股”之风。
3 听说方面。片面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而轻视或相当程度地忽略听说能力培养的现象还较为普遍。教师应当根据语文课本中有关听说的基本知识系统地加以介绍,使学生了解各种常用的听说形式的特点。根据教材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在学会运用这些形式的过程中,掌握所需要的听说技巧,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
(三)教师知识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有些教师长期在一线教学,天天接触的只是课本和教参,知识得不到更新。长此以往,就会使原本是知识丰富、生动活泼、趣味无穷的语文课变的索然无味。对语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代替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死扣机械的环节步骤。比如,介绍时代背景,解释词语,分段写段意,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布置作业等,课课机械重复,显得十分无聊。我们要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以及在语言方面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改革措施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1 注意新课导入新颖。俗话说:有兴趣才有动力。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等引发设计方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2 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积极思考、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关键引导,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二)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现今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
(三)强化实用,注重学以致用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通过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其次,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此外,注意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把好脉,看好病。教师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通过改革教法、加强学法指导等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努力使语文教学走出低效的怪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模式欠佳,学生主体虚假。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样的理念早就形成共识,但令人失望的是这个理念越来越成为一个口号,成为一个标签,说在嘴上,做在形式上。教师急功近利,包办代替。他们习惯于那种一讲到底的满堂灌的做法,认为不讲周到,不讲透彻就对不住学生,就显得没有水平,甚至是没有尽到教师的责任。还有的教师盯住课本,几十年如一日的千篇一律的课文分析,真可谓呕心沥血、百授不厌。可最后学生不领情,教学是老师苦、学生累。
(二)课程目标不明确。同数理化等学科相比,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是模糊的。数理化的一条定理,一个公式,学生只要记住会用就可以了,而语文则不同,语文没有会与不会之分,她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思想教育是它的重要任务,文学教学是它的特有任务,知识传授是它的必要任务。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听话、说话、阅读、写作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放在重要位置。这方面的问题有:
1 阅读方面。主要是文本阅读的极端淡化。阅读时间不够,解读不够深入,缺少内在体验,浮光掠影,不做深入研究。阅读,本是一项高尚的心智锻炼,但我们的学生只能被左右着成为教师和知识的奴隶,经受着年复一年索然无味的痛苦煎熬。
2 写作方面。作文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反映语文水平,所以作文教学尤为重要。可为数不少的教师在作文教学观念、方法、方式上存在着偏差,以至多年来一直未走出“高耗低能”的怪圈,学生作文缺少真情实感,缺乏创新。教师教学总是模式化,颇有点“八股”之风。
3 听说方面。片面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而轻视或相当程度地忽略听说能力培养的现象还较为普遍。教师应当根据语文课本中有关听说的基本知识系统地加以介绍,使学生了解各种常用的听说形式的特点。根据教材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在学会运用这些形式的过程中,掌握所需要的听说技巧,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
(三)教师知识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有些教师长期在一线教学,天天接触的只是课本和教参,知识得不到更新。长此以往,就会使原本是知识丰富、生动活泼、趣味无穷的语文课变的索然无味。对语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代替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死扣机械的环节步骤。比如,介绍时代背景,解释词语,分段写段意,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布置作业等,课课机械重复,显得十分无聊。我们要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以及在语言方面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改革措施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1 注意新课导入新颖。俗话说:有兴趣才有动力。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等引发设计方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2 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积极思考、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关键引导,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二)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现今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
(三)强化实用,注重学以致用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通过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其次,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此外,注意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把好脉,看好病。教师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通过改革教法、加强学法指导等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努力使语文教学走出低效的怪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