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北区稻飞虱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探讨

来源 :南方农业·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tat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介绍重庆市渝北区稻飞虱发生概况、发生规律和防治情况,总结渝北区防治稻飞虱的技术措施,提出开展统防统治、提倡生物防治、推广杀虫灯防治和科学使用农药防治等技术对策。
  关键词 水稻;稻飞虱;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11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04-043-03
  知网出版网址: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40320.1347.034.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4-3-20 13:47:00
  稻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是一种远距离迁飞的水稻害虫,近10年来在重庆市渝北区发生面积扩大,暴发频率增加,给水稻生产带来了严重危害。为此,结合近年来渝北区稻飞虱的测报简报、发生情况及其历史资料,研究了稻飞虱的发生规律,并应用田间对比试验,探讨科学防治稻飞虱的技术措施。
  1 渝北区稻飞虱发生概况
  稻飞虱在渝北区的发生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50—70年代只有零星发生,70年代中后期推广杂交水稻,由于水稻栽种密度的加大和施肥量的增加,水稻生长茂旺,同时稻飞虱的发生呈加重趋势。稻飞虱主要包括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等,以白背飞虱发生为主,和褐飞虱混合发生为害。以正沟田、落湾田、偏施氮肥、长势嫩绿茂密的田块发生为重。发生严重田块,造成“火旋团”,使稻谷倒伏,基本绝收。
  1979年,因稻飞虱为害面积达0.4万hm2,损失粮食250万kg。过后发生程度呈波浪式,至1990年开始明显加重,稻飞虱发生面积1.80万hm2,占水稻总面积2.73万hm2的65.93%。防治前百丛虫量最高为6万头,平均为4989头,虽经防治仍出现了45个“火旋团”。2007—2012年渝北区有3年(即2007年、2009年和2012年)稻飞虱发生较严重,发生面积详见表1。
  2 渝北区稻飞虱防治情况
  渝北区稻飞虱的防治策略是“压前控后”,抓住田间小若虫高峰期,开展达标防治,主要防治技术如下。
  2.1 农业防治技术
  选育和推广抗、耐虫水稻品种;提倡水稻连片种植,避免“插花田”;施肥与灌溉做到“促控结合”,使水稻前期生长不过旺,后期不贪青晚熟;冬、春结合积肥,铲除田边杂草。
  2.2 杀虫灯诱杀
  在水稻病虫害防治进入关键时期,利用稻飞虱趋光特性,通过配备不同波长的诱集光源频振式杀虫灯,实现在夜间连续诱杀收集害虫,从而大大减少田间施药量和施药次数。同时,杀虫灯不仅能杀灭害虫,还能保护天敌,具有光照和湿度双重智能化控制功能,可实现晴天夜间自动开启,晴天白天和雨天自动关闭功能,有效控制了稻飞虱的种群数量。
  2.3 化学防治技术
  6月中旬至7月底是防治稻飞虱的关键时期,当低龄若虫始盛期田间百丛虫量达500~1000头时,用药喷雾。使用的药剂有10%吡虫啉、25%噻虫嗪(阿克泰)、噻嗪酮(优乐得、扑虱灵)、40%毒死蜱,对成虫数量较多的田块,选择吡虫啉单剂或噻嗪酮单剂与敌敌畏混用。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化学防治面积占水稻稻飞虱发生面积的60%以上。
  3 渝北区稻飞虱发生规律
  稻飞虱在渝北区一般年发生1~2代,其中,卵期6~7 d,若虫期20~35 d,成虫期5~7 d。发生的严重程度与当年6—7月的降雨、迁入虫口密度、发生时期温度、短翅型雌虫量以及飞虱的抗药性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其主要习性是长距离迁飞,具有隐蔽性,常藏在水稻底部,一旦发现就已对水稻造成危害。常年5月底或6月初,稻飞虱随气流由秀山、綦江2个方向陆续迁入稻田进行繁殖为害。6月中下旬数量增加,6月下旬至7月下旬在水稻生长后期达到发生为害高峰。
  2012年5月中旬,汛期比常年早,雨日雨量偏多,对稻飞虱迁入渝北区极为有利。5月20日至6月6日,据测报人员在统景、大盛、兴隆、茨竹水稻田调查,稻飞虱百窝虫量为1200~9340头,平均为3300头,渝北区约有39%的田块虫口数量在防治指标以上,部分田块百丛虫量为防治指标的10~19倍,为害时间比常年提早了26 d。
  4 渝北区稻飞虱的防治技术
  稻飞虱具有隐藏性、迁飞性的特点,防治难度较大,单靠一种措施很难控制其为害,再加上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及当前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格局,在防治时间、防治药物、防治方法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农民反映1块田用多次药都很难达到防治效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确保稻飞虱防治效果,近年来,渝北区在统防统治、利用杀虫灯、稻田养鸭、合理施用化学农药方面作了一定探索研究,对稻飞虱的防治起到了费省效宏的作用。
  4.1 统防统治效果分析
  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是由具有一定植保专业技能的人员,在一定的区域、一定的时间,采用统一的手段,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特定农作物的病虫害实施统一的防治的植物保护方式。渝北区从2006年开始开展了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示范工作,并进行了对比试验。
  4.1.1 统防统治效果试验
  针对水稻穗期重大病虫害,2006年我们开展相同药剂、相同浓度、相同防治时间的统防统治与农民自发防治、完全不防治效果对比试验。7月5日调查,统防统治区稻飞虱百丛虫量437头,比农民自发防治区稻飞虱平均百丛虫量1380头低843头,比完全不防治区稻飞虱百丛虫量4540头,低4103头。经田间测产,水稻每667 m2产量分别为:统防统治区549.3 kg,完全不防治区497.7 kg,农民自发防治区519.7 kg。统防统治区比完全不防治区每667 m2增加51.6 kg,增10.4%,比农民自发防治区每667 m2增加29.6 kg,增5.7%。
  4.1.2 不同类型防治病虫成本   据2007年渝北区针对防控相同病虫害达到相同的防治效果,在石船镇开展了农药减量施用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统防统治农药平均每667 m2用量89.5 g,比农民自防平均每667 m2用量131 g减少41.5 g,农药减少使用量达到46.4%,节约成本3~5元,再加上采用机械化操作,节省劳动力0.2个,节省劳动力费用10元,农民自防每667 m2多打1~2次,统防统治每667 m2节省劳力0.4个,节省劳动力费用20元,每667 m2节约成本33~35元。同时由于减少了农药作用量,提高了稻米的安全水平。
  4.2 生物防治试验初报
  根据稻飞虱集中为害基部的特点,于2010年4至7月在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五社建立稻田养鸭试验示范区,探明稻田养鸭对水稻病虫害的控制作用。在稻飞虱发生高峰期进行田间调查,养鸭稻田平均百丛虫量720~1050头,空白区稻田平均百丛虫量3350~4900头。研究结果表明,稻鸭共栖对稻飞虱起到了稳定、持久的控制作用,放鸭区不需用药防治稻飞虱,还能兼治稻纵卷叶螟等虫害,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
  4.3 杀虫灯诱杀稻飞虱的效果
  2012年,在大湾镇团丘二社安装了光控杀虫灯2盏,可控稻田面积5.8 hm2,5月中旬开始亮灯(晚间亮、白天熄),每7 d调查1次诱杀情况。6月29日至7月5日,诱杀水稻害虫二化螟142头、稻纵卷叶螟540头、稻飞虱16650头。同时对杀虫灯可控稻田进行田间调查,稻飞虱平均百丛虫量1100~1250头,杀虫灯未控区域稻飞虱平均百丛虫量2800~3400头。结果表明杀虫灯对稻飞虱等有显著诱杀效果,长期使用杀虫灯可减少施用农药,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在水稻上应用有一定推广价值。
  4.4 不同药剂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为了解不同药剂防治稻飞虱的防效,2012年开展了25%噻嗪酮、30%噻嗪·毒死蜱EC、25%噻虫嗪、25%吡蚜酮、40%毒死蜱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试验地选择在中等肥力,微酸性,pH值为6.6水稻田。水稻品种为Y两优1号,3月5日播种、5月5日移栽,栽插密度为1.1万窝/667 m2。6月19日施药,施药时飞虱发生严重,百丛虫量3100头以上。
  从田间的杀虫效果看,5种农药在推荐剂量下,防治稻飞虱的效果均较理想,施药后3 d防效为80.3%~86.5%,40%毒死蜱防效第1,其次分别为30%噻嗪·毒死蜱EC、25%吡蚜酮、25%噻虫嗪、25%噻嗪酮;施药7 d后防效为85.8%~92.4%,30%噻嗪·毒死蜱EC防效第1,其次分别为25%吡蚜酮、40%毒死蜱、25%噻虫嗪、25%噻嗪酮;施药15 d后防效为68.8%~87.2%,25%噻嗪酮防效第1,其次分别为25%噻虫嗪、30%噻嗪·毒死蜱EC、25%吡蚜酮、40%毒死蜱。结果表明30%噻嗪·毒死蜱EC对稻飞虱的防治药效发挥总体相对较快且持效性较好,40%毒死蜱对防治稻飞虱有较好的速效性,25%噻嗪酮和25%的噻虫螓药效发挥总体相对较慢,其持效性较好,25%吡蚜酮对稻飞虱的速效性和持效期居中。
  5 渝北区防治稻飞虱的建议
  5.1 开展统防统治
  以“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为指导,组建植保专业服务组织,依托植保专业队,以村社为单位开展统防统治,减少用药次数,提高总体防效。在组织统防统治时,要做到“三个统一”,即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技术进行防治,提高防治效果,减少防治成本。
  5.2 提倡生物防治
  采用养鸭治虫等生物防治措施防治稻飞虱,减少不必要的用药量和施药次数。
  5.3 推广杀虫灯防治
  使用杀虫灯诱杀稻飞虱可大大地减少防治稻飞虱的用药次数,效果良好,但杀虫灯管理成本较大,建议由政府补贴,村社统一安装使用,或种植大户使用。
  5.4 科学使用农药防治
  25%噻虫嗪、25%噻嗪酮、30%噻嗪·毒死蜱EC、40%毒死蜱、25%吡蚜酮防治水稻飞虱效果较理想。虫量基数大,成虫数量多,建议使用30%噻嗪·毒死蜱EC、40%毒死蜱,虫量基数小,若虫多,建议使用25%噻虫嗪、25%噻嗪酮。如果虫源是田间繁殖而来,虫量基数小,从经济角度出发,建议用25%吡蚜酮。但若大量持续地使用单一药剂,极易造成抗药性,故在实际生产中提倡交替使用或选择合适的药剂来避免或延迟抗药性的产生。
  (责任编辑:敬廷桃)
其他文献
摘 要 制定单一乳制品的RFID(射频识别技术)质量安全编码,设计高温杀菌乳追溯编码方案。提出一套从原料乳初级产品生产到消费的追溯编码模式,对高温杀菌乳原料产地、加工、物流等主要环节进行编码研究。其编码应用有利于规范乳制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企业追溯管理,为实现乳制品质量安全追溯提供技术保障。  关键词 射频识别技术(RFID);产品电子代码(EPC);高温杀菌乳;产品质量安全追溯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 2011年11月,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与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合作,首次引进蓝莓在拉萨进行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在西藏拉萨的温室条件下,通过严格的管理、人工调控、人工辅助授粉及放蜂等措施,能够使蓝莓正常生长并开花结实。蓝莓在拉萨引种栽培获得初步成功。生根剂试验初步表明,进口海藻素对‘北陆’蓝莓营养生长效果最好。建议在西藏特殊的土壤环境下不仅要多施有机肥,而且有机肥要充分腐熟。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 理条是茶叶加工的重要环节,使用传统的理条设备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本研究使用欧姆龙PLC和工业控制元件组成自动控制系统,对温度、频率、重量、时间等参数进行开放型设计,对茶叶理条过程进行自动化设计,便于用户简单操作。同时使茶叶理条的自动化程度得到提高,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率,也提高了茶叶的品质。  关键词 茶叶;自动化理条;自动控制系统;PLC;机组;参数  中图分类号:S233.5 文
期刊
摘 要 对四川省双流县的草莓试验品种‘红颜’(代号2008-2)和主栽品种‘丰香’85%~95%着色率的果实进行主要营养成分和17种氨基酸含量检测。结果表明,红颜的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和维生素C含量高于丰香,氨基酸总量及11种氨基酸含量低于丰香。  关键词 草莓品种;红颜;丰香;营养成分;检测  中图分类号:S66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6-021-02  
期刊
摘 要 介绍魔芋葡甘露聚糖的结构研究及改性研究的现状,指出魔芋葡甘露聚糖研究中的存在的问题,最后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 魔芋葡甘露聚糖;化学结构;改性;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632.3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6-041-03  知网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40725.1505.
期刊
摘 要 当前我国测定土壤有机质的国家标准方法为重铬酸钾容量法,该种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测定结果准确,适用大量样品的分析等优点,但是较容易产生误差,且该方法中的加热介质、空白替代物、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在各种文献说法不一。采用标准物质GBW07414a、GBW07416a,对重铬酸钾容量法中加热介质、空白替代物、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4个测定条件进行实验探索,结果表明:选择石蜡作为加热介质,不用替代物作空白
期刊
摘 要 目前测定茶叶中水浸出物的主要方法是重量法,但由于样品形态、前处理方法不当,会使测定结果出现较大偏差。为此根据中国人的饮茶习惯,对样品形态和前处理进行了部分改进试验,其结果不仅真实反应了茶叶中水溶性物质含量,而且具有省时、易于操作、仪器设备简单等特点。  关键词 茶叶;水溶性物质;测定方法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6-019-02
期刊
摘 要 分析重庆市蔬菜良种繁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规划建设良繁基地、建立健全蔬菜良繁体系、提高良繁种子质量检测效率、建立稳定的高素质的良繁队伍、加大蔬菜新品种的保护力度”等对策。  关键词 蔬菜;良种繁育;对策;品种保护;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S503.8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6-045-03  知网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
期刊
摘 要 2009年在重庆市垫江县开展了稻田养鸭对水稻田病虫害及杂草的控制效果试验,从水稻移栽后10 d后至水稻灌浆期止,每667 m2放养雏鸭16只,至水稻乳熟期结束,放养时间60 d。结果初步表明,稻田养鸭对稻田内虫害、草害的控制效果明显,能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同时鸭粪可作肥料,能减少化肥施用量。稻田养鸭控害成本低,对环境影响小,能有效保护稻田生态系统平衡,利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稻田养鸭;
期刊
摘 要 调查分析重庆市油菜主产区县的油菜生产主体的经营情况,研究了产业功能拓展程度和产品销售渠道,提出了加强政策扶持、增加科技贡献率、扩宽产业链并完善配套设施等建议。  关键词 油菜;功能拓展;效益提升;调查研究;发展建议;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S565.4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04-060-04  知网出版网址:www.cnki.net/kcms/detail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