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的课程改革环境中去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是新时期教师教学的一个总体要求。在西藏的农牧区中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问,学生答。老师对学生所提的问题往往只是一些简单的对错判断,缺少层次性和逻辑性,与学生生活严重脱节,所以,一些学生因为不感兴趣而选择避而不答,一些汉语基础差的藏族学生由于根本就没有真正听懂老师在讲什么而无从回答。这些负面的学习情绪或学习态度让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后很快被学生遗忘,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或根本无效率可言。那么,在西藏的农牧区中学,对于物理这门学科,应该怎样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呢·以下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谈谈建议。
一、学生动手操作,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大胆讨论;在实际问题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亲身体验成功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喜悦。
例如讲质量这个知识点时,老师就可以准备一块上课前让学生顺手从路边捡来的小石块,让学生自己去称这块小石块的质量。
在实验室里,预先给学生准备好一个带砝码的托盘天平。教师先组织学生熟悉实验手册中的步骤,然后指导学生先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把游码调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再通过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央处,这是第一次使天平平衡。接下来,在托盘天平的左盘中放入小石块,在右盘中通过镊子加减砝码(先大后小),使天平平衡;若加入最小砝码还不能使托盘天平再次平衡,则应该去移动游码,直至天平第二次平衡。此时,左边小石块的质量就等于右盘中所加砝码的总质量读数加上游码在标尺上的读数。学生通过亲手实践,懂得了如何去测物体的质量。
为了巩固这个知识点,老师提示学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测试手边的小东西的质量,例如橡皮擦、钢笔、一截粉笔,等等。经过反复动手实验、分析、研究、讨论,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增强了记忆,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就会觉得自己学有所用,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兴趣。让农牧区的学生逐渐养成勤动手、勤动脑、勤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学习时就会更加积极努力,自觉学习的习惯也就能逐步养成,从而使教学内容得到巩固,教学效率也就因此而得到提高。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物理就在学生身边。如何激发学生认真观察周围的物理现象,从现象中看到问题的本质呢·
讲解蒸发这个知识点时,老师就可以利用同学们自己周末洗衣服这件事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问学生要想使自己刚洗好的衣服尽早晾干,怎么做最有效·学生的回答不外乎是应该使劲地拧衣服,尽量把水拧干些,然后把衣服摊开晾,或是把衣服放在有太阳的地方晾晒,或是把衣服放在有风的地方去晾等。老师可以就势进一步提问并让学生讨论:衣服不摊开晒行不行·如果洗了衣服的那天刚好没有出太阳又该怎么办呢·为什么把衣服放在有风的地方去晾衣服就会干得快一些呢·这些事情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很少有学生会把这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自己的学习联系起来。有了老师的这些假设性的问题,学生就会觉得好玩,从而产生兴趣,想弄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于是,学习的主动性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被激发了出来。在学生七嘴八舌没有统一结论的时机,老师再趁机引入接下来要学习的“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教学内容也就水到渠成了。老师在讲清楚了“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这个知识点后,再回过头来为学生解答刚才争论的问题:蒸发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把衣服摊开就是为了增大液体蒸发的表面积),跟温度的高低有关(把衣服放晾在有太阳的地方就是因为有太阳的地方温度更高),跟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把衣服放在有风的地方去晾是利用有风的地方空气流动快),等等。
这样,课本中枯燥的物理知识通过老师创设的熟悉的教学情境变得生动起来,学生怎么会轻易遗忘呢·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而然就变得有效了。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物理知识不是课本中的“死”的,而是活生生的、能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的、有用的东西,接下来的学习劲头就会更足,学习的效果自然也就有了。他们会更注意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还想了解更多知识。此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用已经学到的知识探究新的知识。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利用PPT制作简单的课件,让物理情景动起来,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例如在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中的“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时候,就可以利用PPT给学生进行微观的演示。
学生通过PPT观看坐在船中的两位同学在水中推对方时的情景。PPT展示:一位同学坐在船上推另一位同学座的船时,对方的船被推开的同时,自己的这艘船也在同时往后退。学生通过PPT,可以形象直观地得到“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结论。
传统的物理教学就是老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老师要将这样抽象的知识讲清楚本就不容易,学生要将这样抽象的知识听明白就更不容易了。现在,有了多媒体这样先进的教学辅助设备,就可以把一个抽象的物理情景变得形象直观起来。多媒体的使用,既突破了传统教具的局限,又突破了学生的思维局限,让抽象而又枯燥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可感,让物理学习变得不再“难于上青天”。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根据教材内容、农牧区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不断创设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积极参与,那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每一堂课都变成有趣而有效。
一、学生动手操作,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大胆讨论;在实际问题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亲身体验成功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喜悦。
例如讲质量这个知识点时,老师就可以准备一块上课前让学生顺手从路边捡来的小石块,让学生自己去称这块小石块的质量。
在实验室里,预先给学生准备好一个带砝码的托盘天平。教师先组织学生熟悉实验手册中的步骤,然后指导学生先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把游码调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再通过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央处,这是第一次使天平平衡。接下来,在托盘天平的左盘中放入小石块,在右盘中通过镊子加减砝码(先大后小),使天平平衡;若加入最小砝码还不能使托盘天平再次平衡,则应该去移动游码,直至天平第二次平衡。此时,左边小石块的质量就等于右盘中所加砝码的总质量读数加上游码在标尺上的读数。学生通过亲手实践,懂得了如何去测物体的质量。
为了巩固这个知识点,老师提示学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测试手边的小东西的质量,例如橡皮擦、钢笔、一截粉笔,等等。经过反复动手实验、分析、研究、讨论,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增强了记忆,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就会觉得自己学有所用,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兴趣。让农牧区的学生逐渐养成勤动手、勤动脑、勤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学习时就会更加积极努力,自觉学习的习惯也就能逐步养成,从而使教学内容得到巩固,教学效率也就因此而得到提高。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物理就在学生身边。如何激发学生认真观察周围的物理现象,从现象中看到问题的本质呢·
讲解蒸发这个知识点时,老师就可以利用同学们自己周末洗衣服这件事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问学生要想使自己刚洗好的衣服尽早晾干,怎么做最有效·学生的回答不外乎是应该使劲地拧衣服,尽量把水拧干些,然后把衣服摊开晾,或是把衣服放在有太阳的地方晾晒,或是把衣服放在有风的地方去晾等。老师可以就势进一步提问并让学生讨论:衣服不摊开晒行不行·如果洗了衣服的那天刚好没有出太阳又该怎么办呢·为什么把衣服放在有风的地方去晾衣服就会干得快一些呢·这些事情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很少有学生会把这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自己的学习联系起来。有了老师的这些假设性的问题,学生就会觉得好玩,从而产生兴趣,想弄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于是,学习的主动性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被激发了出来。在学生七嘴八舌没有统一结论的时机,老师再趁机引入接下来要学习的“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教学内容也就水到渠成了。老师在讲清楚了“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这个知识点后,再回过头来为学生解答刚才争论的问题:蒸发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把衣服摊开就是为了增大液体蒸发的表面积),跟温度的高低有关(把衣服放晾在有太阳的地方就是因为有太阳的地方温度更高),跟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把衣服放在有风的地方去晾是利用有风的地方空气流动快),等等。
这样,课本中枯燥的物理知识通过老师创设的熟悉的教学情境变得生动起来,学生怎么会轻易遗忘呢·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而然就变得有效了。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物理知识不是课本中的“死”的,而是活生生的、能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的、有用的东西,接下来的学习劲头就会更足,学习的效果自然也就有了。他们会更注意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还想了解更多知识。此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用已经学到的知识探究新的知识。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利用PPT制作简单的课件,让物理情景动起来,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例如在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中的“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时候,就可以利用PPT给学生进行微观的演示。
学生通过PPT观看坐在船中的两位同学在水中推对方时的情景。PPT展示:一位同学坐在船上推另一位同学座的船时,对方的船被推开的同时,自己的这艘船也在同时往后退。学生通过PPT,可以形象直观地得到“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结论。
传统的物理教学就是老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老师要将这样抽象的知识讲清楚本就不容易,学生要将这样抽象的知识听明白就更不容易了。现在,有了多媒体这样先进的教学辅助设备,就可以把一个抽象的物理情景变得形象直观起来。多媒体的使用,既突破了传统教具的局限,又突破了学生的思维局限,让抽象而又枯燥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可感,让物理学习变得不再“难于上青天”。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根据教材内容、农牧区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不断创设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积极参与,那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每一堂课都变成有趣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