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和进步,对于地铁工程的建设不断提升,地铁工程能够最大限度地缓解城市交通所带来的压力,有利于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本文笔者根据工作实践经验对地铁运营安全管理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地铁运营;安全;管理
一、影响地铁安全运营的因素
(一)人为因素
1.从乘客方面来看,部分乘客因安全意识不高、不遵守规章制度而增加了运营风险,导致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比如,为了争抢座位而抢先上车,不遵守“先下后上、文明礼让”的乘车秩序,造成人流拥挤,发生踩踏事故。还有部分乘客是低头族,喜欢拿着手机边走边看,容易踏空摔倒或将物品掉入轨行区。还有部分乘客不顾禁令携带危险品上车,如南京地铁就曾因乘客携带化学制剂造成列车车厢发生火灾,导致数百名乘客被紧急疏散,列车停运十余分钟。
2.从地铁工作人员方面看,员工的失误与疏忽也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如2011年上海地铁10号线因调度指挥失误造成列车追尾事故。随着地铁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员工队伍中新人也越来越多,部分员工只是简单地学习了一些应急预案和故障处理方法,缺乏對运营期间的各种突发事件的模拟演练,在运营过程中发生异常情况不能正确及时有效处置,从而导致事故发生,给地铁安全运营造成影响。
(二)技术与设备因素
由于我国的轨道交通事业起步较晚,一些关键技术的积累还不够,尤其在一些早期开通的地铁线路中,无论是在设计施工还是技术和设备等方面均无法达到最先进的水平,这无疑会给运营管理工作造成不便并留下安全隐患。此外,地铁运行由车辆、信号、供电和通信等多系统通过复杂的协同工作完成,如果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地铁事业的正常运营。由于一些设备使用年限较长,部分零部件陈旧老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故障发生的概率,这也是造成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环境因素
近年来,各地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频发,给地铁运营工作带来重大挑战。台风的破坏性较强,极有可能造成设备损坏,导致列车不能正常运行。长时间的降雨则有可能造成地铁线路积水,导致地面设备短路或接触网停电等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如何降低自然灾害对运营工作的危害,是值得相关部门重点思考的问题。另外,现在的社会环境也比较复杂,如今防范恐怖袭击、社会性自杀事件和乘客打架斗殴等已成为保障地铁安全的主题。近期的香港地铁人为纵火事件也给管理部门敲响了警钟。
二、加强地铁运营安全管理的对策
(一)构建安全保障体系
1.成立安全管理部门,建立网络系统。
地铁营运中心应当根据实际需要成立安全管理委员会,其成员主要是中层管理人员。安全管理部门负责研究和指导安全管理工作,健全和完善网络管理系统。同时,应下设办公室,由各地铁线路的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员)组成,负责日常安全工作。网络系统的安全管理应由中层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督察以及安全员负责。乘务安全管理工作主要由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负责,组成自上而下的体系结构。
2.签订责任书,严格落实安全管理制度。
在地铁营运安全管理过程中,应当以“安全第一”和“预防为主”为基本原则,采取“谁主管、谁负责”的责任制。管理中心将公司的安全营运目标分解,然后要求各级负责人层层签订责任书,并实行逐级考核制度。其中,安全管理中心的主任作为安全生产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安全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安全员负责协助领导组织开展各项安全管理工作,并对员工加强教育,积极开展各项安全检查工作,及时排查安全隐患。作为最基层的负责人,班组长应当加强班组安全管理,负责班前预想、班中控制及班后总结。
(二)严格执行运营安全管理任务
1.及时召开会议和如实传达政策精神。
地铁运营安全管理中心每季度都要如期召开安全工作会议,对上一季度的安全管理工作绩效进行总结,并且布置好本季度的安全管理任务。每个月安全管理人员都要召开例会,如实传达上级的指示和布置的工作;学习近段时间的安全文件,并总结上个月的安全工作情况,对下一个月的安全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2.组织开展安全培训活动和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对于新员工,必须经过三级安全培训(即公司级、部门级和班组级),考核通过后方可持证上岗。其中,二级安全培训由安全员负责,三级安全培训则由班组长负责。班组应当建立员工培训档案,并且定期进行更新。要时刻关注列车司机的思想状况,长鸣警钟,避免造成造成严重的后果。比如,某地铁驾驶员运行至车站停妥后进行站台作业关门时,尾部第25档屏蔽门有1名乘客抢上,并试图用行李箱阻挡车门、屏蔽门关闭,车门、屏蔽门启动防夹且关闭后,行李箱留在了夹缝中,列车动车后行李箱掉入了第13档屏蔽门轨行区水沟。二是站务员发现屏蔽门门头灯及蓝色光带显示异常后,未赶到现场确认,就主观地认为是屏蔽门延迟关闭造成的,最终因安全意识差而错过了互控机会。事故虽未造成严重的后果,但也说明组织开展安全培训活动和提高员工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3.持续加强安全检查和对危险源的控制。
安全检查主要包括专项与日常两种。实践中,应当每月至少组织开展一次专项检查,车间每旬应当至少组织一次日常检查,而班组则每周都要进行一次安全检查。车间以及班组在进行日常检查时,应当密切结合生产营运情况,对作业人员重点进行劳动纪律、业务状况以及新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以危险源为基础,对关键作业项进行严格检查。要对危险源进行重点管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安全隐患处理机制。作业人员以及安全员和班组长,按危险源的具体级别以及检查频率,严格检查危险源。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安全隐患月报机制,对安全隐患进行实时跟踪、及时整改。要建立完善的季度总结通报机制,每一个季度都要对安全隐患进行排查与整改,将具体落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梳理向各车队通报。
(三)加强对安全隐患的预防和控制
1.建立安全交流平台。
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开展各类安全生产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和车站等平台向社会公众进行安全宣传,倡导安全文明乘车,力求将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同时,通过一些预案让乘客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该做,提高乘客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避免在出现火灾和骚乱等紧急情况时操作车门解锁装置导致列车迫停的情况,从而将事故伤害和影响扩大化。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立电子邮箱等沟通渠道,收集乘客及社会人士关于安全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经过统计分析后,采纳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案,逐步完善管理工作。
2.建立事故处理机制。
严肃事故处理,落实责任追究,是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核心要求。如果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要坚持“四不放过”的处理原则,通过查看现场监控视频、调取录音材料、找当事人谈话了解当时的情况和召开分析会等方式对此事故进行定因、定性、定责,下达整改通知书。同时,将该事故列为典型案例,下发分析报告让员工学习,吸取经验教训,增强岗位责任意识,进一步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工作责任心,提升运营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地铁运营安全管理工作,关系着广大乘客的人身安全和切身利益,因此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应当从相关制度的建立与执行、工作人员思想教育和培训以及技术创新和改进等方面入手,多管齐下,形成合力,确保地铁运营的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事故案例评析[Z].
【关键词】地铁运营;安全;管理
一、影响地铁安全运营的因素
(一)人为因素
1.从乘客方面来看,部分乘客因安全意识不高、不遵守规章制度而增加了运营风险,导致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比如,为了争抢座位而抢先上车,不遵守“先下后上、文明礼让”的乘车秩序,造成人流拥挤,发生踩踏事故。还有部分乘客是低头族,喜欢拿着手机边走边看,容易踏空摔倒或将物品掉入轨行区。还有部分乘客不顾禁令携带危险品上车,如南京地铁就曾因乘客携带化学制剂造成列车车厢发生火灾,导致数百名乘客被紧急疏散,列车停运十余分钟。
2.从地铁工作人员方面看,员工的失误与疏忽也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如2011年上海地铁10号线因调度指挥失误造成列车追尾事故。随着地铁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员工队伍中新人也越来越多,部分员工只是简单地学习了一些应急预案和故障处理方法,缺乏對运营期间的各种突发事件的模拟演练,在运营过程中发生异常情况不能正确及时有效处置,从而导致事故发生,给地铁安全运营造成影响。
(二)技术与设备因素
由于我国的轨道交通事业起步较晚,一些关键技术的积累还不够,尤其在一些早期开通的地铁线路中,无论是在设计施工还是技术和设备等方面均无法达到最先进的水平,这无疑会给运营管理工作造成不便并留下安全隐患。此外,地铁运行由车辆、信号、供电和通信等多系统通过复杂的协同工作完成,如果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地铁事业的正常运营。由于一些设备使用年限较长,部分零部件陈旧老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故障发生的概率,这也是造成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环境因素
近年来,各地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频发,给地铁运营工作带来重大挑战。台风的破坏性较强,极有可能造成设备损坏,导致列车不能正常运行。长时间的降雨则有可能造成地铁线路积水,导致地面设备短路或接触网停电等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如何降低自然灾害对运营工作的危害,是值得相关部门重点思考的问题。另外,现在的社会环境也比较复杂,如今防范恐怖袭击、社会性自杀事件和乘客打架斗殴等已成为保障地铁安全的主题。近期的香港地铁人为纵火事件也给管理部门敲响了警钟。
二、加强地铁运营安全管理的对策
(一)构建安全保障体系
1.成立安全管理部门,建立网络系统。
地铁营运中心应当根据实际需要成立安全管理委员会,其成员主要是中层管理人员。安全管理部门负责研究和指导安全管理工作,健全和完善网络管理系统。同时,应下设办公室,由各地铁线路的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员)组成,负责日常安全工作。网络系统的安全管理应由中层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督察以及安全员负责。乘务安全管理工作主要由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负责,组成自上而下的体系结构。
2.签订责任书,严格落实安全管理制度。
在地铁营运安全管理过程中,应当以“安全第一”和“预防为主”为基本原则,采取“谁主管、谁负责”的责任制。管理中心将公司的安全营运目标分解,然后要求各级负责人层层签订责任书,并实行逐级考核制度。其中,安全管理中心的主任作为安全生产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安全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安全员负责协助领导组织开展各项安全管理工作,并对员工加强教育,积极开展各项安全检查工作,及时排查安全隐患。作为最基层的负责人,班组长应当加强班组安全管理,负责班前预想、班中控制及班后总结。
(二)严格执行运营安全管理任务
1.及时召开会议和如实传达政策精神。
地铁运营安全管理中心每季度都要如期召开安全工作会议,对上一季度的安全管理工作绩效进行总结,并且布置好本季度的安全管理任务。每个月安全管理人员都要召开例会,如实传达上级的指示和布置的工作;学习近段时间的安全文件,并总结上个月的安全工作情况,对下一个月的安全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2.组织开展安全培训活动和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对于新员工,必须经过三级安全培训(即公司级、部门级和班组级),考核通过后方可持证上岗。其中,二级安全培训由安全员负责,三级安全培训则由班组长负责。班组应当建立员工培训档案,并且定期进行更新。要时刻关注列车司机的思想状况,长鸣警钟,避免造成造成严重的后果。比如,某地铁驾驶员运行至车站停妥后进行站台作业关门时,尾部第25档屏蔽门有1名乘客抢上,并试图用行李箱阻挡车门、屏蔽门关闭,车门、屏蔽门启动防夹且关闭后,行李箱留在了夹缝中,列车动车后行李箱掉入了第13档屏蔽门轨行区水沟。二是站务员发现屏蔽门门头灯及蓝色光带显示异常后,未赶到现场确认,就主观地认为是屏蔽门延迟关闭造成的,最终因安全意识差而错过了互控机会。事故虽未造成严重的后果,但也说明组织开展安全培训活动和提高员工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3.持续加强安全检查和对危险源的控制。
安全检查主要包括专项与日常两种。实践中,应当每月至少组织开展一次专项检查,车间每旬应当至少组织一次日常检查,而班组则每周都要进行一次安全检查。车间以及班组在进行日常检查时,应当密切结合生产营运情况,对作业人员重点进行劳动纪律、业务状况以及新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以危险源为基础,对关键作业项进行严格检查。要对危险源进行重点管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安全隐患处理机制。作业人员以及安全员和班组长,按危险源的具体级别以及检查频率,严格检查危险源。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安全隐患月报机制,对安全隐患进行实时跟踪、及时整改。要建立完善的季度总结通报机制,每一个季度都要对安全隐患进行排查与整改,将具体落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梳理向各车队通报。
(三)加强对安全隐患的预防和控制
1.建立安全交流平台。
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开展各类安全生产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和车站等平台向社会公众进行安全宣传,倡导安全文明乘车,力求将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同时,通过一些预案让乘客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该做,提高乘客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避免在出现火灾和骚乱等紧急情况时操作车门解锁装置导致列车迫停的情况,从而将事故伤害和影响扩大化。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立电子邮箱等沟通渠道,收集乘客及社会人士关于安全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经过统计分析后,采纳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案,逐步完善管理工作。
2.建立事故处理机制。
严肃事故处理,落实责任追究,是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核心要求。如果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要坚持“四不放过”的处理原则,通过查看现场监控视频、调取录音材料、找当事人谈话了解当时的情况和召开分析会等方式对此事故进行定因、定性、定责,下达整改通知书。同时,将该事故列为典型案例,下发分析报告让员工学习,吸取经验教训,增强岗位责任意识,进一步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工作责任心,提升运营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地铁运营安全管理工作,关系着广大乘客的人身安全和切身利益,因此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应当从相关制度的建立与执行、工作人员思想教育和培训以及技术创新和改进等方面入手,多管齐下,形成合力,确保地铁运营的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事故案例评析[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