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元丰三年(1080年),年近半百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痛苦的人生经历中苏轼不断思考。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融通,以及对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让苏轼形成了淡泊、通达、恒久的人生观。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代表的黄州系列作品艺术而真实地反映了苏轼这一时期虽身处逆境却超然自适、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黄州 苏轼 旷达 人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c)-0180-01
宋代文学中以词的成就最高。宋词被后人遵奉为能与楚词、汉赋、唐诗、元曲相媲美的文学瑰宝。苏轼是宋代重要的词作家,他开创的豪放派词风,在文学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
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而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上是被监督和看管。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游赤壁时写下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乃一代词宗苏轼的传世名作,被后人推尊之至,誉之为千古绝唱。
1 景物分析
这首词创造了一种气壮山河的意境美,抒写了作者那壮志难酬的悲壮美,很有特色。这首词实际上是一幅明丽的山水画,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山河美景图。词开篇便以滚滚东流的长江为背景,把读者一下子就带进了一个奔腾雷鸣、惊心动魄的境界,为后文杰出人物的登场作铺垫。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浪淘金的应该是沙子,怎么会是风流人物呢?这里不能把浪解释为江水中大浪,而应该是时光。苏轼劈头一句,非常有气势。江,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大江”不仅写眼前的江水,而且着眼于整个长江(空间);不仅写空间上的长江,更是指时间上历史的长河。
苏轼站在赤壁旁看到了哪些景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乱石穿空”是写陡峭不平的石壁耸立云天,这是写形,“惊涛拍岸”,是写惊人的巨浪拍打着石壁,既写形又写声。这里不但写出了浪涛粗野凶暴的性格,而且还描绘了浪涛的气势。读到这里,我们仿佛可以听到浪涛拍岸的吼声。“卷起千堆雪”,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浪花飞溅的奇丽壮观景象。这几句描写有动态,有静态,有声音,有色彩,把景写活了。让我们感到赤壁峰崖就在眼前,长江的浪花就在脚下,涛声就在耳边。在这几句中,尤其是“穿、拍、卷”这三个动词,用得十分形象生动。“穿”写出了山崖高耸入云的气势;“拍”描绘了巨浪搏击江岸的气势;“卷”写出了浪涛之高,气势之磅礴。
2 人物分析
下片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笔力塑造了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锤炼加工,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建安三年,东吴孙策授予24岁的周瑜“建威中郎将”的职务,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可见周瑜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嫁给周瑜,而是嫁给周瑜十年了。此处选取“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以美人衬英雄,更见出周瑜的英俊潇洒、年轻有为,足以让人羡慕;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证,否则难免出现杜牧《赤壁》中写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悲剧。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纶巾,青丝带头巾,是三国以来儒将常有的打份。这里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胸有成竹、稳操胜券。“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准确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词中仅用“灰飞烟灭”四字,就让曹军的惨败情景表露无疑。
3 情感分析
苏轼站在滔滔的江水边,想起三国时期的风流人物周瑜,苏轼感情是复杂的。“故国”两句便由周瑜转到自己。周瑜年仅24岁就开始为东吴都督,自己被贬,已经47岁了,为团练副使;周瑜英俊儒雅,而自己早生华发;周瑜功成名就,自己功业未成。周瑜春风得意,小乔姐姐大乔是孙权的嫂子,所以周瑜更能得到孙权的信任。相比之下,而周瑜年轻有为,战功显赫,名垂千古,而苏轼报国无门,壮志未酬,早生华发。苏轼从周瑜的年轻有为,联想到自己坎坷遭遇,故有“多情应笑我”之句,语似轻淡,意却沉郁。
然而苏轼毕竟是苏轼,他不仅是一介书生,更是参破世间宠辱的智者。他在察觉到自己的悲哀后,不是像南唐李煜那样的沉溺苦海,独自悲伤,而是把周瑜和自己都放在整个江山历史之中进行对照。在苏轼看来,当年潇洒从容、声名盖世的周瑜现今又在哪里呢?不是也被大浪淘尽了吗?这样一比,苏轼便从悲哀中超脱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在与周瑜作了一番比较后,虽然也看到了自己的政治功业无法与周瑜相比,但如果从整个人类的发展规律看,双方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的差别。有了这样的思索,遂引出结句“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正如他在《西江月》词中所说的那样:“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真谛,旷达超脱才是生命的壮歌。既然人间世事恍如一梦,何不将樽酒洒在江心明月的倒影之中,忘却烦恼,从有限中感受永恒,让精神获得自由。
胸有苏轼词,人生无难事。东坡的旷达,让他在史册上熠熠闪光。
苏轼的一生,仕途坎坷,命运多艰,我们原以为愁苦会融入他的生命,哀叹会成为他人生活的主题,而事实上他始终面带微笑,越活越滋润,越活越潇洒。他不愧为高人,不愧为智者,在赤壁他觉悟了人生,惨透了生命,诗意地栖居,智慧地生存。同时,他也教会了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一个应对人生风雨的法宝—— 旷达之心。
参考文献
[1] 林语堂.苏东坡传[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2] 余秋雨.山居笔记[M].文汇出版社出版,1998.
[3] 王水照.苏轼研究[M].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
[4] 孔凡礼.苏轼文集[M].中华书局,1986.
关键词:黄州 苏轼 旷达 人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c)-0180-01
宋代文学中以词的成就最高。宋词被后人遵奉为能与楚词、汉赋、唐诗、元曲相媲美的文学瑰宝。苏轼是宋代重要的词作家,他开创的豪放派词风,在文学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
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而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上是被监督和看管。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游赤壁时写下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乃一代词宗苏轼的传世名作,被后人推尊之至,誉之为千古绝唱。
1 景物分析
这首词创造了一种气壮山河的意境美,抒写了作者那壮志难酬的悲壮美,很有特色。这首词实际上是一幅明丽的山水画,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山河美景图。词开篇便以滚滚东流的长江为背景,把读者一下子就带进了一个奔腾雷鸣、惊心动魄的境界,为后文杰出人物的登场作铺垫。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浪淘金的应该是沙子,怎么会是风流人物呢?这里不能把浪解释为江水中大浪,而应该是时光。苏轼劈头一句,非常有气势。江,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大江”不仅写眼前的江水,而且着眼于整个长江(空间);不仅写空间上的长江,更是指时间上历史的长河。
苏轼站在赤壁旁看到了哪些景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乱石穿空”是写陡峭不平的石壁耸立云天,这是写形,“惊涛拍岸”,是写惊人的巨浪拍打着石壁,既写形又写声。这里不但写出了浪涛粗野凶暴的性格,而且还描绘了浪涛的气势。读到这里,我们仿佛可以听到浪涛拍岸的吼声。“卷起千堆雪”,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浪花飞溅的奇丽壮观景象。这几句描写有动态,有静态,有声音,有色彩,把景写活了。让我们感到赤壁峰崖就在眼前,长江的浪花就在脚下,涛声就在耳边。在这几句中,尤其是“穿、拍、卷”这三个动词,用得十分形象生动。“穿”写出了山崖高耸入云的气势;“拍”描绘了巨浪搏击江岸的气势;“卷”写出了浪涛之高,气势之磅礴。
2 人物分析
下片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笔力塑造了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锤炼加工,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建安三年,东吴孙策授予24岁的周瑜“建威中郎将”的职务,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可见周瑜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嫁给周瑜,而是嫁给周瑜十年了。此处选取“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以美人衬英雄,更见出周瑜的英俊潇洒、年轻有为,足以让人羡慕;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证,否则难免出现杜牧《赤壁》中写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悲剧。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纶巾,青丝带头巾,是三国以来儒将常有的打份。这里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胸有成竹、稳操胜券。“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准确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词中仅用“灰飞烟灭”四字,就让曹军的惨败情景表露无疑。
3 情感分析
苏轼站在滔滔的江水边,想起三国时期的风流人物周瑜,苏轼感情是复杂的。“故国”两句便由周瑜转到自己。周瑜年仅24岁就开始为东吴都督,自己被贬,已经47岁了,为团练副使;周瑜英俊儒雅,而自己早生华发;周瑜功成名就,自己功业未成。周瑜春风得意,小乔姐姐大乔是孙权的嫂子,所以周瑜更能得到孙权的信任。相比之下,而周瑜年轻有为,战功显赫,名垂千古,而苏轼报国无门,壮志未酬,早生华发。苏轼从周瑜的年轻有为,联想到自己坎坷遭遇,故有“多情应笑我”之句,语似轻淡,意却沉郁。
然而苏轼毕竟是苏轼,他不仅是一介书生,更是参破世间宠辱的智者。他在察觉到自己的悲哀后,不是像南唐李煜那样的沉溺苦海,独自悲伤,而是把周瑜和自己都放在整个江山历史之中进行对照。在苏轼看来,当年潇洒从容、声名盖世的周瑜现今又在哪里呢?不是也被大浪淘尽了吗?这样一比,苏轼便从悲哀中超脱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在与周瑜作了一番比较后,虽然也看到了自己的政治功业无法与周瑜相比,但如果从整个人类的发展规律看,双方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的差别。有了这样的思索,遂引出结句“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正如他在《西江月》词中所说的那样:“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真谛,旷达超脱才是生命的壮歌。既然人间世事恍如一梦,何不将樽酒洒在江心明月的倒影之中,忘却烦恼,从有限中感受永恒,让精神获得自由。
胸有苏轼词,人生无难事。东坡的旷达,让他在史册上熠熠闪光。
苏轼的一生,仕途坎坷,命运多艰,我们原以为愁苦会融入他的生命,哀叹会成为他人生活的主题,而事实上他始终面带微笑,越活越滋润,越活越潇洒。他不愧为高人,不愧为智者,在赤壁他觉悟了人生,惨透了生命,诗意地栖居,智慧地生存。同时,他也教会了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一个应对人生风雨的法宝—— 旷达之心。
参考文献
[1] 林语堂.苏东坡传[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2] 余秋雨.山居笔记[M].文汇出版社出版,1998.
[3] 王水照.苏轼研究[M].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
[4] 孔凡礼.苏轼文集[M].中华书局,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