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世界列国国情习俗丛书”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iang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列国国情习俗丛书》是一批有益于广大读者的好书。第一批著作共十一册,包括《美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埃及》《马来西亚》《巴基斯坦》《越南》《南非》《以色列国》等。此后还将陆续出版多册。
  《丛书》各册的作者或主编是对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文教、科学艺术、风俗、宗教、民族等多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多年研究的专家。他们有些是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的学者,例如《美国》的主编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梅仁毅教授;《法国》的第一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兼法国研究会副会长杨祖功教授;《埃及》的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教授吴宝国、陈冬云、王岚等。他们不仅长期从事有关国家的研究,而且都曾在有关国家进修、研究或讲学,对这些国家有亲身的经历;还有些作者是我国的新闻工作者,例如《加拿大》的作者邹德浩先生,担任《人民日报》驻加拿大首席记者八年多,曾驾车纵横加拿大十个省和三个地区,行程三十多万公里;《越南》的作者张加祥先生,曾作为新华社记者常驻越南十八年;《巴基斯坦》的作者陆水林先生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乌尔都语译审,数十年来从事对外广播的翻译和编辑工作,多次到巴基斯坦进行研究或访问。他们对于有关国家不仅有深刻的理解,而且有极为丰富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会。作者的学养和经历使他们谈到自己熟悉的问题时“如数家珍”,同时也非常自然亲切。
  《丛书》的编写方针,是集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和学术性为一体。笔者在阅读后感到,最根本的还在于知识性。这些书厚者达三十万字以上,薄者也有二十三万字,内容涵盖既广,每一项目的叙述也力求周全,重要的材料都不遗漏。以国家政治体制为例,世界各国的制度没有完全相同的,其宪法、议会、国家元首、政府、司法机构、行政区划、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乃至选举的方法、制度的沿革等,都必须逐一讲清楚,避免含混或误会。其他如经济、宗教、民族等项目也是如此。在这个意义上说,《丛书》类似有关世界各国的百科全书,要能够使查阅某项知识的读者得到满足,获取比较完整的基本概念,又不能过于繁琐,枯燥死板,必须以比较精炼的文字、活泼生动的叙述来达到目的。要做到这一点,就有赖于各书作者对材料的充分掌握、深入浅出的讲解。在我看来,本套《丛书》比较好的把握住了这些要点,并不是一大堆资料的汇编,而是大众化的知识源泉。
  从知识性讲不免要谈到学术性。《丛书》各册并不是学术专著或论文集,但是在丰富的知识性中自然会显露相当的学术性。举一个很小的例子:《巴基斯坦》一书中介绍茉莉花为巴基斯坦的国花,不但详细介绍茉莉花为什么在该国盛开、受到人民的喜爱,而且对它的原产地以及各种语言(波斯语、阿拉伯语、梵语)的称呼,乃至在中国古籍中从梵语译作“没利”、“抹厉”、“末丽”传播到中国后历代的使用与爱好等,都作了简要的探讨。像这样一些文字,没有深厚的学术功底是写不出来的。《丛书》各册多数都附录主要参考书达二三十种,由此也可见作者所下的学术功夫。
  《丛书》的知识性自然决定了它的实用性。不同行业的人,为了不同的目的,都能在《丛书》中找到他们需要的东西,有利于他们从事的工作或事业。这里就要首先提到我国加入WTO的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先生,他在《丛书》的总序(二)中就说过:“有时出国也带上几本。觉得该书资料翔实,颇有用场;走笔生动,有味可嚼……”笔者相信,无论从事外交、外贸、对外文化交流,还是出国参加体育竞赛、艺术表演的人员以及新闻记者,只要希望对所去的国家有比较完整的知识,都能从《丛书》的某册中获益;如果进一步想和这个国家的人交朋友,做生意,建立工作联系,就更能从《丛书》有关风俗习惯、衣食住行的具体描述与建议中得到帮助。即使是单纯的旅游者,阅读《丛书》也能够对所游的国家有较多了解,从充分理解达到充分的欣赏,乘兴来游,尽兴而返。
  最后谈到趣味性。笔者是外语教师,不常去国外访问,阅读这套丛书没有很明确的实用目的。但是丛书的趣味性却吸引着我一本接一本看下去。这是因为不同的读者也许有不同的爱好和趣味,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有趣味的书总是能够“开眼界”。这里举两个例子。关心时事的人都知道法国喜欢在外交上独立自主,不跟随在超级大国后面当小伙计,但对这种事的来龙去脉也许不知其详。《法国》一书的第五章就介绍了法国自戴高乐的时代开始直到现在,历届法国总统的外交政策。他们为了维护法国的大国地位,与美国和前苏联不断进行抗争。文字叙述详实生动,读起来一点不枯燥,而是感到大开眼界。又如越南是我国的近邻,某些文化风俗方面似乎和我们很接近,《越南》一书给我介绍了许多新鲜的东西。越南的人口七千多万,比中国人口少得多,但越南的民族却多达五十四个,主要民族越族占90%,其他少数民族包括傣族、苗族、瑶族、高棉族等。越南的宗教信仰与风俗民情也是五花八门。诸如此类新颖的叙述,都饶有趣味。
  《丛书》的趣味性还表现在作者对有关国家的国情有非常丰富的感性知识,和当地人民有过亲切的交往和情谊。例如,介绍一个国家的行政区划和地理本来可能是很单调的,但是《加拿大》一书中却完全不一样。由于此书的作者曾驾车纵横加拿大十个省和三个地区,书中谈及每一个省或地区的时候,作者几乎都融进了自己亲身感受的印象,尤其是加拿大北边靠近北极的几个荒凉地区,许多在该国住了几十年的居民也未必去过。又如《埃及》一书的几位作者都在埃及学习或讲学若干年,对埃及的社会以及风土人情有深切的体会。书中有两章谈到埃及人的性格和社交礼仪以及埃及的社会习俗,使读者感到好像身临其境,兴味盎然。
  《丛书》作者的经历各自不同,各册也会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有的书详于此而略于彼,有的书内容详实而文字生动不足,也存在一些项目在某册书讲得不够周全等问题。笔者在此提出两点希望:第一,希望重庆出版社能继续出版更多的《丛书》新著,让读者见到更多的国情与习俗的生动介绍;第二,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必然也有不断地变化。所以,诚挚希望各书的作者能够每隔若干年对《丛书》有所补充,更新和修订。
  (《世界列国国情习俗丛书》,孙正达主编,重庆出版社出版)
其他文献
(2009年8月22日-9月21日)    中华新闻报倒闭传递的信号    8月28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发布了中华新闻报停刊清算公告。这是迄今第一家中央级新闻报纸倒闭。中华新闻报是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中央级媒体,创刊于1993年5月5日。  有人认为,这是中国报业改革的一个强大信号,未来报业发展必定要走向一个市场化运作的全新阶段。只有符合市场规律,受到市场欢迎的媒体才能生存。未来报业改革可能
统编教材总编温儒敏教授在论及初中名著导读部分的编写时也提出:“……改变了以往那种‘赏析体’写法,注重‘一书一法’,每次名著导读课,都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的方法。”[1]由此可见,名著导读的目的不仅在于阅读名著本身,更在于在阅读中积累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注重读法指导,注意思考名著阅读方法教学教什么、何时教、怎么教等问题,形成了初步的阅读方法指导原则。   一、适
《拉康选集》(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是迄今唯一被翻译成中文的拉康著作。然而非常遗憾的是,虽然译者褚孝泉不辞辛苦地翻译,但笔者仍不得不说这是一本非常令人失望的译著。首先我要谨慎地声明一点,我对褚译的质疑不仅参照了法语原文,而且参考了布鲁斯·芬克的权威英译本。芬克是一位精神分析学专家,与拉康指定的遗著委托人阿兰·米勒过从甚密,后者把《拉康文集》的英译版权完全授予了芬克。  对比原文与芬克的英译来看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陶庵梦忆》里一篇经典山水小品,寥寥百余字,以文人之笔描绘出一幅空灵晶映、冰清玉洁的冬夜山水美景,堪称湖上雪色之逸品。文章简言洁语,富含张岱山水小品中独特的艺术个性和意趣情韵。心理学是研究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学科,本文从心理学切入,从记忆、动机、潜意识和依恋四个方面关联全文并分析成文背后的复杂心理,进而挖掘和品味复杂心理之下埋藏的“痴”。  一、记忆——痴雪之行  《
译者按:Parade周刊是美国的一份杂志,在北京奥运会之前,7月20日出版的一期上面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一则动人的爱的故事”(Inside China:An Amazing Love Story)的文章。我将它略加改动,翻译出来,供国内读者参考。  作者西蒙·温彻斯特(Simon Winchester)是美国作家,作品已经达到21部,包括畅销小说《教授与狂人(The Professor and
编订完《废名讲诗》这部近50万字的书稿,我本打算写一篇“前言”,因惟恐不得要领,安在废名文字的前面,生怕有佛头着秽之嫌,故放弃了。后来借用了鹤西的一篇题为《废名讲诗——(杜诗讲稿)与(新民歌讲稿)》的文章,权作代序。鹤西(1908~1999),原名程侃声,曾与废名过从甚密,不仅对废名情意深挚,而且对废名其人其文也最为了解,真可谓是废名难得的一位知音。  废名谈诗、论诗的著述,多为讲义或讲稿,这是本
自从以通俗的历史讲说与著述为基本形态的通俗史学兴起以来,争议如潮,众说纷纭。如何看待通俗史学成为引人关注的“公共话题”,而相关的质疑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对通俗史学内容的“真实性”心存疑虑;其二,对通俗史学兴盛的“后果”深感担忧;其三,对一些职业史家“介入”通俗史学困惑不解。这些问题都有深入讨论的必要。  对通俗史学内容“真实性”的疑虑,是有关历史记述“真”与“伪”的判定问题。长久以来,判
《陈寅恪诗笺释》,胡文辉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软精装上下册130.00元,精装上下册148.00元。  好几年前,在湖北程巢父先生一篇文章中,看到他起意笺证陈寅恪先生的诗集,南大卞孝萱先生向他泼凉水说“笺证陈诗之难,难于上青天”,程先生并不服气。时间过去数年,程先生的笺证还没看到,倒是广州胡文辉先生捧出厚厚两大册《陈寅恪诗笺释》,是为惊喜。  卞先生的意思是如李白杜甫的诗,前代
《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部旷世巨制的研究和撰写是李约瑟和许多中国学者和科学家合作的结晶。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前五卷的写作中,就有王铃、鲁桂珍、何丙郁、钱存训等中国学者的鼎力相助。王铃最早协助李约瑟进行《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和写作,开创了李约瑟和中国学者成功合作的范例。但在中国,即使在王铃的家乡也有许多人很少或根本不知道他。王铃长期身居海外,直到晚年才回到家乡南通,不久遽然病逝。因为工作关系,我和王铃
曾哲决定写一部奥运建筑的书,我就知道他写的一定是一本不一般的书,虽说是与奥运有关,但肯定不会是那些搭奥运之便利的、介绍性的、宣传性的书。这样的书不需要曾哲去写,曾哲也不屑于写。尽管我已有了这样的期待,但当我拿到他的这本书时还是大吃一惊。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文本,我一时读不懂它,就像我一时读不懂那个造型奇怪的“鸟巢”一样。这或许证明了一点,曾哲真正读懂了北京奥运的标志性建筑“鸟巢”,他以文字为材料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