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民办高等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迅速崛起,已经成为今天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民办高校与普通公办高校相比存在着自身的特殊性,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民办高校由于其生源状况的特殊性,决定了西部地区民办高校的贫困生是一个规模较大的、极为特殊的群体,他们的人格教育尤其值得关注。
关键词:西部地区 民办高校 贫困生 人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002-0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今天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民办高校与普通公办高校相比存在着自身的特殊性,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民办高校由于其生源状况的特殊性,决定了西部地区民办高校的贫困生是一个规模较大的、极为特殊的群体,他们的人格教育尤其值得关注。本文就以西部民办高校贫困生人格教育方面做一下探讨。
1 西部地区民办高校贫困生的人格特征
1.1 正面人格
根据问卷及在西安六所高校访谈的结果,民办高校贫困生的人格表现有很多积极的方面。如西安外事学院,整体感觉贫困生状况好,自尊心重,要强,有些学生干部,虽贫困,但自己奋斗,很努力;在欧亚学院,相当一部分辅导员认为贫困生人格分两类,一部分贫困生知道家长辛苦,学习努力,物贫精神不贫,会调整心态,上进,这是主流;在思源学院,学生处的工作人员认为部分贫困生学习上进,整体诚信,知道感恩,追求成功,如有的同学在食堂做文明督察员,大大方方,而且大部分参加了学校的社团;在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就自己所教的学生当中,一些贫困生能接受现状,坦然在学校的食堂打工,在学生干部里边也有一部分贫困生,他们工作热情,积极上进,很受老师和学生的喜爱。
1.2 负面人格
不可否认的是民办高校部分贫困生因为无法承受沉重的经济压力,无法适应城市及大学环境等,还是会造成人格方面的缺陷。思源学院2010年新生心理普查量表显示,15%~19%有异常,在预警学生中,贫困生较多,主要表现为自卑、孤立、多疑敏感;据欧亚学院的老师介绍,一部分贫困生,物质贫困,攀比心理严重,人格特征主要表现在自暴自弃,隐贫,虚荣,对自身贫困感到丢人,甚至还炫富,哪怕是假名牌;西安外事学院认为,贫困生在学习上与其他学生并无多大区别,但也有些学生不珍惜父母的辛苦钱,有些贫困生表现为过度自卑,心理压力大,自我封闭,思想偏激、嫉妒、恋爱困惑、焦虑紧张等;西安翻译学院认为,部分贫困生心理有较大落差,存在交流能力不够,孤僻,自闭,敏感,就业压力大等负面人格倾向。
2 西部地区民办高校贫困生的人格状况成因分析
2.1 意识认同原因
一是由于中国传统与现有制度问题,社会上对民办高校及民办高校的大学生认可度普遍较低。所以社会上资助的贫困生主要是那些高考成绩优秀,名牌重点大学的学生,而对民办院校的贫困生几乎是忽视的。二是西部地区民办高校注意到了贫困生的经济问题,但对贫困生人格教育重视度不够。三是贫困生之所以容易产生自卑甚至自暴自弃的心理,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对自己形成合理客观的评价。
2.2 经济原因
一是西部民办高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于中西部偏远地区,家庭经济原本就困难。二是民办高校在资金来源上主要靠收取学费,因而其学费比一般公办院校要高。所以民办高校的贫困生在求学期间,为支付高额学费不得不承受很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我们看到一部分贫困生因经济上贫困反而学习更加努力,但也看到有相当贫困生因为经济上的贫困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造成人际交往障碍、抑郁等人格问题。
2.3 资助问题
一是贫困生的确认。民办院校每年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对贫困生进行救助,但是学校对学生提供救助前,都要对贫困生的身份进行层层审核。贫困生要提供困难证明,最后公布贫困生的名单,这样使贫困生的身份被烙上了“贫困”的印记。再加上一些贫困生的心理不够成熟,感觉到是在接受施舍,导致他们对学校隐瞒自己的贫困,不申请困难补助,这样做的结果常常使一部分需要救助的贫困生反而得不到应有的救助。二是现在全社会也越来越关注贫困生的问题,并通过各种方式对贫困生进行资助,但是由于我国慈善事业还不发达,社会捐助机制尚不健全,媒介宣传不力或者配套措施滞后,甚至一些社会赞助在对贫困生施加善心的同时,不顾贫困生的个人感受进行商业炒作,甚至有时候受捐者的隐私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这就可能使贫困生在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精神上却遭受了挫伤,使他们感受到“被施舍”,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从而加重了自卑心理。三是助学贷款制度不完善,学生的诚信受到质疑。助学贷款是由银行向贫困生提供无担保优惠性贷款,按照合同,学生毕业后就将由毕业单位及时通知银行,一年内开始按季度还款。但是从还贷情况来看,并不令人满意。有的银行助学贷款的坏帐比例竟然高达到45%,损害了银行的利益,影响了助学贷款的实施,使大学生的诚信受到了质疑。据了解,从2004年上学期开始,一些银行开始暂停了一些高校的助学贷款的发放,这同时也让那些靠助学贷款才能完成学业的贫困生的尴尬和无奈。
2.4 学校方面
一是宿舍学校环境的影响。贫困生大多自尊心很强,攀比心理却使民办高校的贫困生陷入高消费与现实经济窘困的的矛盾中,变得自卑而敏感。二是学生评价问题。进入民办院校以后,成绩不再是唯一的标准,特长、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甚至家庭背景都被纳入到对一个学生的综合评价之中。大多高校贫困生因知识面窄,英语计算机水平低,没有特长,综合素质整体上较差,使他们对学校举办的活动冷漠逃避。三是虽然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家庭经济困难成为了他们学习的动力,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民办高校贫困生的学习成绩却远不如其他非贫困生。从奖学金的获得情况看,拿过奖学金的占34%,没有得到过奖学金的占到66%,我们也可以看出贫困对他们造成的影响。再加上民办高校的一些辅导员和教师素质较低,在评优评先过程中难免出现不公平现象,造成贫困偏激、冷漠、仇视社会等心理。四是就业问题。民办高校贫困生本身经济压力就大,上大学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甚至整个家庭的现状。如果不能及时和满意就业,债务、自己的前途、家庭的责任都会成为很大的压力,让他们无法承受。 3 优化西部地区民办高校贫困生人格教育的对策
3.1 意识认同方面
(1)对民办高校的意识认同。近年来民办高校发展很快,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人才。但对民办高校的认识,却没有从根本上很到改变。所以,国家要加强对民办院校的宣传和支持,拉近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各方面的距离,如对民办院校的经济支持问题、民办院校教师的待遇问题等,这些问题解决不了,民办院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教师队伍的稳定就成了一个问题。很多教师包括辅导员都是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了才来了民办院校,一旦有机会,就会离开。所以很难想象他们怎么去用心教育学生,关心学生。
(2)对贫困大学生的意识认同。对贫困生既不能象有人认为的那样,贫困生自卑、偏激、孤僻,也不能只看到他们吃苦耐劳、懂事上进。而是全面地看待贫困生。他们也和其他学生一样,有优点有缺点,只是因为经济贫困他们在有些方面的表现特殊或严重一些。再者,不能认为解决贫困生问题就是解决经济问题,仅仅是经济上的资助,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帮助。
(3)不能把贫困生的工作仅归结为学生工作部门和学生工作者的工作,而是要做到让所有的人关注贫困生人格教育的问题,从而达成价值认知上的统一。
3.2 经济资助方面
对于民办院校的贫困生来讲,首要的重要的压力还是来自于经济,所以解决他们在求学期间的经济问题,仍是贫困生人格教育的重中之重。
(1)以国家助学贷款和国家省政府奖助学金为重点,解决困难学生学费的后顾之忧,激励他们全面成长成才。但西部民办高校要做好贫困生毕业后贫困生、贫困生就业单位、银行三方面的沟通工作,在贫困生就业困难、确实缺乏还贷能力的情况下,学校要通过政府、学校、企业等各种途径,及时还贷,提高大学生诚信度,使助学贷款真正成为贫困生解决学业问题的绿色通道。
(2)以勤工助学为主线,通过勤工助学活动,培养贫困生自立自强精神。同时,要监督勤工助学的落实,让勤工助学能真正解决贫困生的基本生活问题。
(3)以学院奖、助学金为配套措施,加大解决贫困生根本经济问题的力度,使学校成为贫困生经济资助的后方保障。
(4)以资助特困学生、爱心互助、企业资助等形式为补充。通过爱心互助、企业资助等帮扶途径,逐步拓宽对贫困生资助形式。作为高职院校,由于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不足,争取企业在学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存在很大难度,但走企业资助贫困生的路子是实现全社会共同帮扶贫困生这一目标的前提,也是民办院校想方设法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如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在这一方面就做得很成功。学生除了国家及学校奖助学金外,还有企业奖学金,如步长奖学金、戴梦得奖学金、爱迪尔奖学金、青岛宇彬服饰助学金等,共有十项企业奖、助学金,这不仅解决了一部分贫困生的经济问题,而且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但是要注意资助方式,以免在经济上资助了贫困生,同时在精神方面又伤害到了贫困生。
3.3 学校方面
贫困生人格教育牵扯到学校的各个环节,所以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努力,把贫困生的人格教育贯穿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
(1)学制体系。采用灵活的学制体系,使贫困生有足够的时间为自己赚取必须的学费和生活费。目前我们国家高校的学制体系比较固定,使相当一部分贫困生打工时间受到限制,无法赚取必须的钱,又影响到学业的正常完成,从而同时兼顾学业和经济两方面的压力。
(2)校园文化建设。一是从学校方面营造一种积极积极向上,艰苦奋斗的风气。二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衣着简单,生活俭朴,教学严谨,将对贫困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产生极大的影响。三是社团建设。根据贫困生自己的特点,鼓励贫困生加入社团组织,培养特长,提升信心,丰富大学生活。
(3)心理咨询干预体系。以思源学院和欧亚学院为例,心理咨询干预体系主要包括新生心理普查,发现有异常,采取相应措施;弹力、团体心理辅导,解决共性问题;四级预警体系,宿舍管理员,室长/班里心理委员/辅导员,兼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中心,全面及时掌握学生尤其是贫困生心理状况;建立贫困生及高危学生心理档案,重点跟踪关注;对贫困生注重从积极方面引导,用积极方面抵制消极方面。
(4)教学内容。除了正常的心理健康课之外,在各课程中加强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的人格教育,比如与多元化资助体系相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与贷款有关的诚信教育;与勤工助学有关的责任心教育、吃苦耐劳教育;与奖学金相关的诚实教育等。
(5)就业问题。一是学校要重视贫困生的就业问题,通过各种途径,优先为他们提供机会,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二是加强对贫困生的就业指导,帮助贫困生消除自卑心理,摒弃虚荣浮躁思想,培养主动、积极进取的就业创业竞争观,各方面关系,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社会。在就业方面,有的时候还要加强与贫困生家庭的沟通,降低家庭对贫困生就业造成的压力。
3.4 贫困生人格的自我完善
任何外界的教育影响都必须通过教育者内在积极配合才能起作用,人格的发展完善是在外界影响下个人主动自觉的过程,其成效主要依赖于个体人格自我建设意识的强弱和所付出的努力。
(1)正面引导贫困生,挖掘自我优势。与很多非贫困生相比较,由于长期生活艰难,更具有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品质和更强的独立性。所以在贫困生教育中,要引导他们善于发掘他们的优势自我概念,从而补偿并提升其弱势自我概念。淡化经济差距在学生中的影响,采取成绩、能力、态度、品质、毅力等多元的评价方式。正面引导促进西部地区民办高校贫困生自我人格意识的萌发,使其具有自我意识、性格乐观上进、友善热情主动、勇于开拓创新,关心集体、热心公务等健全人格的表征。
(2)引导贫困生合理预设期望,发展性的评价自我。与非贫困生相比,贫困生多来自偏远农村,特长少,不善于交际,自我评价较低。所以要引导贫困生学会发展性的评价自己,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客观的设置适合自己的理想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善于通过把目前的自我与过去的自我和将来的自我认识进行对比来认识自己,通过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和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的自我概念。
(3)积极客观的外界评价,是贫困生健全人格形成的最重要的社会支持。一是教育者在开展贫困生教育时,应善于站在客观、全面、中立的立场上,发现贫困生的优点和长处,技巧性地对他们进行积极的肯定和鼓励,给予其积极的社会反馈。在与贫困生接触工作中,多用积极的心理暗示,以多种方式肯定和鼓励学生的成绩和进步,使贫困生能跳出自我防卫的圈子,逐渐改变以往过低的自我评价,从老师的态度和评价中认识到自己闪光的一面,从而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二是引导组织学生善于发现他人身上的优点并即时给予积极的评价,使贫困生能从同龄人的评价中发现自己的价值和优势,获得自信,使同龄人成为贫困生最重要的社会支持。这种支持给贫困生提供了来自同龄人的精神上的关心、爱护和鼓励,使他们感到在社会中受尊重、被理解。三是榜样示范作用,启发贫困生的自我意识。贫困生中有很多自信自强自立的先进典型,我们要善于运用这些贫困生身边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进行启发教育,使贫困生能看到自己前进的方向,提供奋斗的动力,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社会自我、理想自我提供参照。
参考文献
[1] 武斌.人格选择学[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127.
[2]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著.人格的发展[M].陈俊松,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
[3] 贝姆·P.艾伦,著.人格理论:发展、成长与多样性[M].5版.陈英敏,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4] 崔波.中美青少年人格教育历史比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6).
[5] “90后”青少年的人格教育[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1(1).
[6] 刘岗.论大学生的社会认知[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4).
[7] 张凯.教育在积极人格社会化形成过程中作用辨析[J].改革与开放,2011(4).
[8] 李兵.新时期学校应有的办学理念[J].校长阅刊,2005(6).
关键词:西部地区 民办高校 贫困生 人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002-0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今天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民办高校与普通公办高校相比存在着自身的特殊性,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民办高校由于其生源状况的特殊性,决定了西部地区民办高校的贫困生是一个规模较大的、极为特殊的群体,他们的人格教育尤其值得关注。本文就以西部民办高校贫困生人格教育方面做一下探讨。
1 西部地区民办高校贫困生的人格特征
1.1 正面人格
根据问卷及在西安六所高校访谈的结果,民办高校贫困生的人格表现有很多积极的方面。如西安外事学院,整体感觉贫困生状况好,自尊心重,要强,有些学生干部,虽贫困,但自己奋斗,很努力;在欧亚学院,相当一部分辅导员认为贫困生人格分两类,一部分贫困生知道家长辛苦,学习努力,物贫精神不贫,会调整心态,上进,这是主流;在思源学院,学生处的工作人员认为部分贫困生学习上进,整体诚信,知道感恩,追求成功,如有的同学在食堂做文明督察员,大大方方,而且大部分参加了学校的社团;在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就自己所教的学生当中,一些贫困生能接受现状,坦然在学校的食堂打工,在学生干部里边也有一部分贫困生,他们工作热情,积极上进,很受老师和学生的喜爱。
1.2 负面人格
不可否认的是民办高校部分贫困生因为无法承受沉重的经济压力,无法适应城市及大学环境等,还是会造成人格方面的缺陷。思源学院2010年新生心理普查量表显示,15%~19%有异常,在预警学生中,贫困生较多,主要表现为自卑、孤立、多疑敏感;据欧亚学院的老师介绍,一部分贫困生,物质贫困,攀比心理严重,人格特征主要表现在自暴自弃,隐贫,虚荣,对自身贫困感到丢人,甚至还炫富,哪怕是假名牌;西安外事学院认为,贫困生在学习上与其他学生并无多大区别,但也有些学生不珍惜父母的辛苦钱,有些贫困生表现为过度自卑,心理压力大,自我封闭,思想偏激、嫉妒、恋爱困惑、焦虑紧张等;西安翻译学院认为,部分贫困生心理有较大落差,存在交流能力不够,孤僻,自闭,敏感,就业压力大等负面人格倾向。
2 西部地区民办高校贫困生的人格状况成因分析
2.1 意识认同原因
一是由于中国传统与现有制度问题,社会上对民办高校及民办高校的大学生认可度普遍较低。所以社会上资助的贫困生主要是那些高考成绩优秀,名牌重点大学的学生,而对民办院校的贫困生几乎是忽视的。二是西部地区民办高校注意到了贫困生的经济问题,但对贫困生人格教育重视度不够。三是贫困生之所以容易产生自卑甚至自暴自弃的心理,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对自己形成合理客观的评价。
2.2 经济原因
一是西部民办高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于中西部偏远地区,家庭经济原本就困难。二是民办高校在资金来源上主要靠收取学费,因而其学费比一般公办院校要高。所以民办高校的贫困生在求学期间,为支付高额学费不得不承受很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我们看到一部分贫困生因经济上贫困反而学习更加努力,但也看到有相当贫困生因为经济上的贫困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造成人际交往障碍、抑郁等人格问题。
2.3 资助问题
一是贫困生的确认。民办院校每年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对贫困生进行救助,但是学校对学生提供救助前,都要对贫困生的身份进行层层审核。贫困生要提供困难证明,最后公布贫困生的名单,这样使贫困生的身份被烙上了“贫困”的印记。再加上一些贫困生的心理不够成熟,感觉到是在接受施舍,导致他们对学校隐瞒自己的贫困,不申请困难补助,这样做的结果常常使一部分需要救助的贫困生反而得不到应有的救助。二是现在全社会也越来越关注贫困生的问题,并通过各种方式对贫困生进行资助,但是由于我国慈善事业还不发达,社会捐助机制尚不健全,媒介宣传不力或者配套措施滞后,甚至一些社会赞助在对贫困生施加善心的同时,不顾贫困生的个人感受进行商业炒作,甚至有时候受捐者的隐私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这就可能使贫困生在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精神上却遭受了挫伤,使他们感受到“被施舍”,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从而加重了自卑心理。三是助学贷款制度不完善,学生的诚信受到质疑。助学贷款是由银行向贫困生提供无担保优惠性贷款,按照合同,学生毕业后就将由毕业单位及时通知银行,一年内开始按季度还款。但是从还贷情况来看,并不令人满意。有的银行助学贷款的坏帐比例竟然高达到45%,损害了银行的利益,影响了助学贷款的实施,使大学生的诚信受到了质疑。据了解,从2004年上学期开始,一些银行开始暂停了一些高校的助学贷款的发放,这同时也让那些靠助学贷款才能完成学业的贫困生的尴尬和无奈。
2.4 学校方面
一是宿舍学校环境的影响。贫困生大多自尊心很强,攀比心理却使民办高校的贫困生陷入高消费与现实经济窘困的的矛盾中,变得自卑而敏感。二是学生评价问题。进入民办院校以后,成绩不再是唯一的标准,特长、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甚至家庭背景都被纳入到对一个学生的综合评价之中。大多高校贫困生因知识面窄,英语计算机水平低,没有特长,综合素质整体上较差,使他们对学校举办的活动冷漠逃避。三是虽然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家庭经济困难成为了他们学习的动力,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民办高校贫困生的学习成绩却远不如其他非贫困生。从奖学金的获得情况看,拿过奖学金的占34%,没有得到过奖学金的占到66%,我们也可以看出贫困对他们造成的影响。再加上民办高校的一些辅导员和教师素质较低,在评优评先过程中难免出现不公平现象,造成贫困偏激、冷漠、仇视社会等心理。四是就业问题。民办高校贫困生本身经济压力就大,上大学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甚至整个家庭的现状。如果不能及时和满意就业,债务、自己的前途、家庭的责任都会成为很大的压力,让他们无法承受。 3 优化西部地区民办高校贫困生人格教育的对策
3.1 意识认同方面
(1)对民办高校的意识认同。近年来民办高校发展很快,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人才。但对民办高校的认识,却没有从根本上很到改变。所以,国家要加强对民办院校的宣传和支持,拉近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各方面的距离,如对民办院校的经济支持问题、民办院校教师的待遇问题等,这些问题解决不了,民办院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教师队伍的稳定就成了一个问题。很多教师包括辅导员都是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了才来了民办院校,一旦有机会,就会离开。所以很难想象他们怎么去用心教育学生,关心学生。
(2)对贫困大学生的意识认同。对贫困生既不能象有人认为的那样,贫困生自卑、偏激、孤僻,也不能只看到他们吃苦耐劳、懂事上进。而是全面地看待贫困生。他们也和其他学生一样,有优点有缺点,只是因为经济贫困他们在有些方面的表现特殊或严重一些。再者,不能认为解决贫困生问题就是解决经济问题,仅仅是经济上的资助,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帮助。
(3)不能把贫困生的工作仅归结为学生工作部门和学生工作者的工作,而是要做到让所有的人关注贫困生人格教育的问题,从而达成价值认知上的统一。
3.2 经济资助方面
对于民办院校的贫困生来讲,首要的重要的压力还是来自于经济,所以解决他们在求学期间的经济问题,仍是贫困生人格教育的重中之重。
(1)以国家助学贷款和国家省政府奖助学金为重点,解决困难学生学费的后顾之忧,激励他们全面成长成才。但西部民办高校要做好贫困生毕业后贫困生、贫困生就业单位、银行三方面的沟通工作,在贫困生就业困难、确实缺乏还贷能力的情况下,学校要通过政府、学校、企业等各种途径,及时还贷,提高大学生诚信度,使助学贷款真正成为贫困生解决学业问题的绿色通道。
(2)以勤工助学为主线,通过勤工助学活动,培养贫困生自立自强精神。同时,要监督勤工助学的落实,让勤工助学能真正解决贫困生的基本生活问题。
(3)以学院奖、助学金为配套措施,加大解决贫困生根本经济问题的力度,使学校成为贫困生经济资助的后方保障。
(4)以资助特困学生、爱心互助、企业资助等形式为补充。通过爱心互助、企业资助等帮扶途径,逐步拓宽对贫困生资助形式。作为高职院校,由于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不足,争取企业在学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存在很大难度,但走企业资助贫困生的路子是实现全社会共同帮扶贫困生这一目标的前提,也是民办院校想方设法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如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在这一方面就做得很成功。学生除了国家及学校奖助学金外,还有企业奖学金,如步长奖学金、戴梦得奖学金、爱迪尔奖学金、青岛宇彬服饰助学金等,共有十项企业奖、助学金,这不仅解决了一部分贫困生的经济问题,而且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但是要注意资助方式,以免在经济上资助了贫困生,同时在精神方面又伤害到了贫困生。
3.3 学校方面
贫困生人格教育牵扯到学校的各个环节,所以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努力,把贫困生的人格教育贯穿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
(1)学制体系。采用灵活的学制体系,使贫困生有足够的时间为自己赚取必须的学费和生活费。目前我们国家高校的学制体系比较固定,使相当一部分贫困生打工时间受到限制,无法赚取必须的钱,又影响到学业的正常完成,从而同时兼顾学业和经济两方面的压力。
(2)校园文化建设。一是从学校方面营造一种积极积极向上,艰苦奋斗的风气。二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衣着简单,生活俭朴,教学严谨,将对贫困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产生极大的影响。三是社团建设。根据贫困生自己的特点,鼓励贫困生加入社团组织,培养特长,提升信心,丰富大学生活。
(3)心理咨询干预体系。以思源学院和欧亚学院为例,心理咨询干预体系主要包括新生心理普查,发现有异常,采取相应措施;弹力、团体心理辅导,解决共性问题;四级预警体系,宿舍管理员,室长/班里心理委员/辅导员,兼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中心,全面及时掌握学生尤其是贫困生心理状况;建立贫困生及高危学生心理档案,重点跟踪关注;对贫困生注重从积极方面引导,用积极方面抵制消极方面。
(4)教学内容。除了正常的心理健康课之外,在各课程中加强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的人格教育,比如与多元化资助体系相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与贷款有关的诚信教育;与勤工助学有关的责任心教育、吃苦耐劳教育;与奖学金相关的诚实教育等。
(5)就业问题。一是学校要重视贫困生的就业问题,通过各种途径,优先为他们提供机会,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二是加强对贫困生的就业指导,帮助贫困生消除自卑心理,摒弃虚荣浮躁思想,培养主动、积极进取的就业创业竞争观,各方面关系,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社会。在就业方面,有的时候还要加强与贫困生家庭的沟通,降低家庭对贫困生就业造成的压力。
3.4 贫困生人格的自我完善
任何外界的教育影响都必须通过教育者内在积极配合才能起作用,人格的发展完善是在外界影响下个人主动自觉的过程,其成效主要依赖于个体人格自我建设意识的强弱和所付出的努力。
(1)正面引导贫困生,挖掘自我优势。与很多非贫困生相比较,由于长期生活艰难,更具有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品质和更强的独立性。所以在贫困生教育中,要引导他们善于发掘他们的优势自我概念,从而补偿并提升其弱势自我概念。淡化经济差距在学生中的影响,采取成绩、能力、态度、品质、毅力等多元的评价方式。正面引导促进西部地区民办高校贫困生自我人格意识的萌发,使其具有自我意识、性格乐观上进、友善热情主动、勇于开拓创新,关心集体、热心公务等健全人格的表征。
(2)引导贫困生合理预设期望,发展性的评价自我。与非贫困生相比,贫困生多来自偏远农村,特长少,不善于交际,自我评价较低。所以要引导贫困生学会发展性的评价自己,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客观的设置适合自己的理想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善于通过把目前的自我与过去的自我和将来的自我认识进行对比来认识自己,通过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和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的自我概念。
(3)积极客观的外界评价,是贫困生健全人格形成的最重要的社会支持。一是教育者在开展贫困生教育时,应善于站在客观、全面、中立的立场上,发现贫困生的优点和长处,技巧性地对他们进行积极的肯定和鼓励,给予其积极的社会反馈。在与贫困生接触工作中,多用积极的心理暗示,以多种方式肯定和鼓励学生的成绩和进步,使贫困生能跳出自我防卫的圈子,逐渐改变以往过低的自我评价,从老师的态度和评价中认识到自己闪光的一面,从而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二是引导组织学生善于发现他人身上的优点并即时给予积极的评价,使贫困生能从同龄人的评价中发现自己的价值和优势,获得自信,使同龄人成为贫困生最重要的社会支持。这种支持给贫困生提供了来自同龄人的精神上的关心、爱护和鼓励,使他们感到在社会中受尊重、被理解。三是榜样示范作用,启发贫困生的自我意识。贫困生中有很多自信自强自立的先进典型,我们要善于运用这些贫困生身边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进行启发教育,使贫困生能看到自己前进的方向,提供奋斗的动力,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社会自我、理想自我提供参照。
参考文献
[1] 武斌.人格选择学[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127.
[2]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著.人格的发展[M].陈俊松,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
[3] 贝姆·P.艾伦,著.人格理论:发展、成长与多样性[M].5版.陈英敏,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4] 崔波.中美青少年人格教育历史比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6).
[5] “90后”青少年的人格教育[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1(1).
[6] 刘岗.论大学生的社会认知[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4).
[7] 张凯.教育在积极人格社会化形成过程中作用辨析[J].改革与开放,2011(4).
[8] 李兵.新时期学校应有的办学理念[J].校长阅刊,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