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穷孩子股市掘金
1968年,汪建中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
汪家家境贫寒,父亲汪方才是名山村教师,汪建中3岁时,母亲猝然离世,失去母爱庇护,小小年纪的他,过早尝到了人世间的凄苦。那时候,他天天盼着过年,这样就能吃上一碗带肉的泡饭。
每当饥肠辘辘,汪建中见谁家烟囱冒烟,便往谁家跑。一次,他来到邻居王大娘家:“大娘,我饿啦!”王大娘赶紧给他盛上满满一碗米饭。汪建中头也不抬,狼吞虎咽,眨眼工夫碗就见了底。大娘又盛了一碗,唏嘘感叹道:“没妈的孩子,好可怜啊!今后肚子饿了,就来大娘家。”汪建中吃着吃着,突然哽咽起来,满腹酸楚伴着泪水滚落。大娘安慰道:“人的命,天注定,再苦再难也要好好活下去。”大娘的话,如亮在心底的一烛火,温暖着他苦寒的童年。
尽管日子过得很苦,汪方才一直用他的坚强潜移默化地教导着儿子。13岁那年,“知识改变命运”的志向,在汪建中的脑海中日渐清晰起来。聪明天赋加上勤奋好学,汪建中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尽管功课繁忙,他还是利用课余时间,赶回洪铺家里,下田干活,春播夏锄、秋收冬藏,双手磨出层层血泡。
整个中学阶段,汪建中被公认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曾教过他物理的老师说:“汪建中的确有学习天赋,头脑灵光,反应机敏,对数字极其敏感,尤其分解难题的能力,全班无人能及,那时就看出,他将来必成大器。”
儿子如此出色,汪方才颇感欣慰。他时常提醒儿子:“人间正道是沧桑,光学习好不行,品德是立身之本,爸希望你将来能做对社会有用之人。”
1988年,不负众望的汪建中顺利考上厦门大学金融专业,成为洪铺村走出来的第一名大学生。
大学毕业后,汪建中进入北京大兴支行任信贷员,四年后又跳槽到国航。任职国有大公司,令汪建中如鱼得水,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历练。随着时间推移,他越来越感到人际关系复杂,升职空间有限。看到身边人下海掘金,名车豪宅,富得流油,他开始畅想干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1998年,汪建中毅然辞职,弄潮商海。凭借自己金融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他将目光瞄准股票,他觉得瞬息万变的股票市场,才是自己大展身手掘金的富矿。
当父亲听说儿子辞职不干了,气得脸色铁青:“银行工作多好,体面不说,待遇高、收入稳定,你这是中了什么邪,说不干就不干了!”汪建中说:“爸,你就别管了,我的路,我知道怎样走!”
股票不是谁都能玩明白的。有的股民一夜暴富,身家千万;有的则一败涂地,跳楼陨命。汪建中凭借聪慧头脑、前瞻性眼光和超强的分析能力,很快崭露头角,赚取了人生第一桶金。自此,苦孩子出身的他,终于扬眉吐气。
股市谈兵志得意满
股市淘金过程中,不少人经常向汪建中咨询行情,他都分析得鞭辟入里,头头是道。有朋友建议他:“既然你有这方面的分析能力,何不自己成立个咨询公司?”汪建中心里豁然一亮。
2001年,汪建中投资100万,创办“北京首放投资有限公司”。公司的主要业务,就是在公司网站上向股民推荐股票。汪建中知道,要想在竞争激烈的股市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业务”上比别人更精准、更到位,只要赢得广大股民信任,何愁赚不到钱。
汪建中特别注重团队建设,网罗了一批股市精英。凭借质量上乘的咨询报告,不乏新意的专业分析,他的咨询业务做得风生水起。
刚开始,股民们听着他夸夸其谈,将信将疑。可是时间一长,凡是咨询过他的股民,都觉得他简直料事如神,每每采纳他的建议,总能点股成金,屡试不爽。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在证券咨询圈里,汪建中的名气越来越响,刚过而立之年的他,便被誉为“股神”、“老汪”,成为万千股民的偶像。
身价百倍,心态也跟着发生变化,志得意满的他,常常对着镜子自我欣赏:“汪建中啊汪建中,没想到,你小子也有今天!”
汪建中将父亲接到北京。汪方才告诫他:“没想到你能在股票上发财,股市风险很大,你可悠着点。”儿子说:“爸,你就放心吧,我会把握好分寸的。”不久,父亲故土难离,不习惯京城生活,执意回家养老。
2003年,中国股市熊气弥漫,冷风如刀,切割着股民悲观的心。就在很多人痛下决心远离股市时,各大证券媒体接到北京首放的供稿电话。与其他咨询机构剪刀加糨糊拼凑成的咨询报告不同,汪建中的咨询报告总是亲自操刀,深入浅出、有理有据、文辞讲究,颇得编辑青睐。在财经报刊上遍地开花后,野心勃勃的“老汪”开始进军电视和网络,他很快成为央视《中国证券》栏目的特约观察员,每天气宇轩昂地谈股论“金”,为广大股民指点迷津,他独具特色的“汪氏观点”,令众多股民深信不疑。
期间,“红色星期一”现象,开始在圈里蔓延。所谓“红色星期一”,是指北京首放在周五总会发布一份“掘金报告”,向广大股民推荐相关股票,等下周一股市开盘,“老汪”所推荐的股票,总能位居沪深股市前列,几乎周周上榜应验,屡试不爽。
股市风云,变幻莫测,而北京首放却预测得十拿九稳,不能不说是个异数。据统计,那段时间,“老汪”共向股民推荐18只股票,其中次日涨停的达6家以上,涨幅在9%以上的有2家,最少涨幅也在3%以上。北京首放的神奇魔力可见一斑。
“红色星期一”现象,不仅在股民中间引起震动,也引起业内人士极大关注,虽然表面上看不出“首放模式”有任何违规现象,但大家都心知肚明,这背后肯定有资金配合。
无论外界如何揣摩质疑,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汪建中因“红色星期一”而战绩辉煌,不仅迅速聚敛了巨额财富,而且一跃成为国内证券业首屈一指的股评大腕,被镀金成中国股市第一名嘴。
高墙之内痛定思痛
2004年,汪建中衣锦还乡。乡亲们见昔日的“苦孩子”如今成为腰缠万贯的大老板,都羡慕得不行。
见乡亲们日子仍不富裕,汪建中心里很不是滋味。遥想当年,若不是淳朴善良的乡亲们热心相助,自己岂能有今天的成功。他去探望邻居王大娘,老人家白发如雪,皱纹满面,聊起往昔,汪建中感慨万千。回想小时候,常去大娘家“蹭吃蹭喝”,不由鼻腔酸涩,眼圈泛红。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他决定在镇里最好的饭店,大摆宴席,请父老乡亲们撮一顿。
酒席上,气氛热烈,乡情回旋,汪建中首先向在座的乡亲们敬酒,他动情地说:“谢谢父老乡亲对我和汪家的关爱,我现在事业有成,应该知恩图报,如果谁家有困难,尽管说,我一定尽力而为!”
很快,由汪建中出资修建的通往镇上的公路通车了,解决了乡亲们出行难的问题。接着,他为母校洪铺镇中心小学,捐建了一座名为建中楼的教学楼,为母校高河中学捐助了200万元助学金。后来,汪建中还筹建了“安徽省建中教育发展基金会”。他还为村里56户居民安装了有线电视,兴建了公共活动场所,修建了当家塘和裴畈圩水利设施工程;村里老人每年可享受500元养老金……
面对儿子慷慨解囊,倾心村里的公益事业,汪方才亦喜亦忧,他不住地叮嘱儿子:“欲望是无穷的,我有点替你担心,短短这几年,你咋就赚了那么多钱,千万不能见利忘义,一定要遵纪守法……”
知子莫如父,虽然汪建中依然在股市呼风唤雨,但其股市第一名嘴的真面目开始渐渐暴露。
2008年5月,审计署在调查金融市场时,意外发现汪建中掌控下的多个账户资金进出频繁,遂建议相关部门查处。汪建中敏感地意识到山雨欲来,大事不妙,惶惶不可终日。他先是逃至深圳,打算远走高飞,然而一纸通缉令早已将他所有的外逃途径全部堵死。最终,在合肥一家高档酒店内,汪建中被警方抓获。随即证监会依法扣押其名下的1.67亿元资金。
东窗事发,汪建中神奇的炒股“独家秘笈”,随之浮出水面:他操纵股市的手法就是提前买入,逢低建仓,发布推荐报告,再拉高股价抛出股票获利。
据证监会调查,汪建中利用别人的身份证,开立资金账户17个、银行账户10个,并以这些股票账户进行交易,累计净获利1.25亿余元。
不久,因涉嫌帮助汪建中转移资产、洗钱等行为,汪建中在老家务农的二哥、三哥也相继被警方羁押。
身陷囹圄的汪建中,痛定思痛,开始认罪。汪建中出事后,家人怕年迈父亲承受不住沉重打击,始终未说出真相。直到2009年11月26日,看到央视播出汪建中操纵股市入狱的消息,老父亲肝胆俱裂,伤心至极,眼前一黑,昏厥过去……
小儿子承载了父亲一生的希望,随着汪建中的神话破灭,精神崩溃的老人感到天塌了下来……他老泪纵横,喃喃自语:“都是钱惹的祸啊,建中完了,这个家也毁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遂于深夜吞药自尽,憾然离世。
得知父亲去世的噩耗,狱中的汪建中痛心疾首,号啕痛哭,他的所作所为,不仅毁了自己,害了股民,也连累了老父亲,他悔愧交织、肝肠碎断,然而悔之已晚……
曾几何时,股市第一名嘴成了第一黑嘴。股民怨声载道,骂声一片,他们中有些人曾是汪建中的“铁杆粉丝”,对于他说的每一句话皆奉为“圣旨”,可到了最后,大多数都赔得底朝天,甚至倾家荡产,连供孩子读书的钱都没有了。汪建中一心想让家乡的孩子都上好学,上大学,可也是因为他,不少股民的孩子只能无奈辍学!
汪建中出事后,原本跻身安庆名人之列的名字,被安庆当地网站删除。亲朋好友都为之扼腕痛惜,据他的一位好友说,汪建中人品不坏,可惜的是被金钱蒙蔽了良知。其实,早在2006年,他就时常吟诵老乡海子的名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并经常跟别人说:从明天起,我要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商场也是人生的战场,膨胀的欲望,往往埋下失败种子;天网恢恢,东窗事发总有时。到头来折戟尘沙,名利双败,甚至家破人亡。汪建中由盛而衰再至锒铛入狱的经历,令人深省:想成功,想致富,想出人头地,本身没有错,但必须一步步脚踏实地,斩断心中的贪欲,把握好人生的航向,方能叱咤商海!
编辑陈陟czmochou@163.com
1968年,汪建中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
汪家家境贫寒,父亲汪方才是名山村教师,汪建中3岁时,母亲猝然离世,失去母爱庇护,小小年纪的他,过早尝到了人世间的凄苦。那时候,他天天盼着过年,这样就能吃上一碗带肉的泡饭。
每当饥肠辘辘,汪建中见谁家烟囱冒烟,便往谁家跑。一次,他来到邻居王大娘家:“大娘,我饿啦!”王大娘赶紧给他盛上满满一碗米饭。汪建中头也不抬,狼吞虎咽,眨眼工夫碗就见了底。大娘又盛了一碗,唏嘘感叹道:“没妈的孩子,好可怜啊!今后肚子饿了,就来大娘家。”汪建中吃着吃着,突然哽咽起来,满腹酸楚伴着泪水滚落。大娘安慰道:“人的命,天注定,再苦再难也要好好活下去。”大娘的话,如亮在心底的一烛火,温暖着他苦寒的童年。
尽管日子过得很苦,汪方才一直用他的坚强潜移默化地教导着儿子。13岁那年,“知识改变命运”的志向,在汪建中的脑海中日渐清晰起来。聪明天赋加上勤奋好学,汪建中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尽管功课繁忙,他还是利用课余时间,赶回洪铺家里,下田干活,春播夏锄、秋收冬藏,双手磨出层层血泡。
整个中学阶段,汪建中被公认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曾教过他物理的老师说:“汪建中的确有学习天赋,头脑灵光,反应机敏,对数字极其敏感,尤其分解难题的能力,全班无人能及,那时就看出,他将来必成大器。”
儿子如此出色,汪方才颇感欣慰。他时常提醒儿子:“人间正道是沧桑,光学习好不行,品德是立身之本,爸希望你将来能做对社会有用之人。”
1988年,不负众望的汪建中顺利考上厦门大学金融专业,成为洪铺村走出来的第一名大学生。
大学毕业后,汪建中进入北京大兴支行任信贷员,四年后又跳槽到国航。任职国有大公司,令汪建中如鱼得水,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历练。随着时间推移,他越来越感到人际关系复杂,升职空间有限。看到身边人下海掘金,名车豪宅,富得流油,他开始畅想干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1998年,汪建中毅然辞职,弄潮商海。凭借自己金融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他将目光瞄准股票,他觉得瞬息万变的股票市场,才是自己大展身手掘金的富矿。
当父亲听说儿子辞职不干了,气得脸色铁青:“银行工作多好,体面不说,待遇高、收入稳定,你这是中了什么邪,说不干就不干了!”汪建中说:“爸,你就别管了,我的路,我知道怎样走!”
股票不是谁都能玩明白的。有的股民一夜暴富,身家千万;有的则一败涂地,跳楼陨命。汪建中凭借聪慧头脑、前瞻性眼光和超强的分析能力,很快崭露头角,赚取了人生第一桶金。自此,苦孩子出身的他,终于扬眉吐气。
股市谈兵志得意满
股市淘金过程中,不少人经常向汪建中咨询行情,他都分析得鞭辟入里,头头是道。有朋友建议他:“既然你有这方面的分析能力,何不自己成立个咨询公司?”汪建中心里豁然一亮。
2001年,汪建中投资100万,创办“北京首放投资有限公司”。公司的主要业务,就是在公司网站上向股民推荐股票。汪建中知道,要想在竞争激烈的股市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业务”上比别人更精准、更到位,只要赢得广大股民信任,何愁赚不到钱。
汪建中特别注重团队建设,网罗了一批股市精英。凭借质量上乘的咨询报告,不乏新意的专业分析,他的咨询业务做得风生水起。
刚开始,股民们听着他夸夸其谈,将信将疑。可是时间一长,凡是咨询过他的股民,都觉得他简直料事如神,每每采纳他的建议,总能点股成金,屡试不爽。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在证券咨询圈里,汪建中的名气越来越响,刚过而立之年的他,便被誉为“股神”、“老汪”,成为万千股民的偶像。
身价百倍,心态也跟着发生变化,志得意满的他,常常对着镜子自我欣赏:“汪建中啊汪建中,没想到,你小子也有今天!”
汪建中将父亲接到北京。汪方才告诫他:“没想到你能在股票上发财,股市风险很大,你可悠着点。”儿子说:“爸,你就放心吧,我会把握好分寸的。”不久,父亲故土难离,不习惯京城生活,执意回家养老。
2003年,中国股市熊气弥漫,冷风如刀,切割着股民悲观的心。就在很多人痛下决心远离股市时,各大证券媒体接到北京首放的供稿电话。与其他咨询机构剪刀加糨糊拼凑成的咨询报告不同,汪建中的咨询报告总是亲自操刀,深入浅出、有理有据、文辞讲究,颇得编辑青睐。在财经报刊上遍地开花后,野心勃勃的“老汪”开始进军电视和网络,他很快成为央视《中国证券》栏目的特约观察员,每天气宇轩昂地谈股论“金”,为广大股民指点迷津,他独具特色的“汪氏观点”,令众多股民深信不疑。
期间,“红色星期一”现象,开始在圈里蔓延。所谓“红色星期一”,是指北京首放在周五总会发布一份“掘金报告”,向广大股民推荐相关股票,等下周一股市开盘,“老汪”所推荐的股票,总能位居沪深股市前列,几乎周周上榜应验,屡试不爽。
股市风云,变幻莫测,而北京首放却预测得十拿九稳,不能不说是个异数。据统计,那段时间,“老汪”共向股民推荐18只股票,其中次日涨停的达6家以上,涨幅在9%以上的有2家,最少涨幅也在3%以上。北京首放的神奇魔力可见一斑。
“红色星期一”现象,不仅在股民中间引起震动,也引起业内人士极大关注,虽然表面上看不出“首放模式”有任何违规现象,但大家都心知肚明,这背后肯定有资金配合。
无论外界如何揣摩质疑,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汪建中因“红色星期一”而战绩辉煌,不仅迅速聚敛了巨额财富,而且一跃成为国内证券业首屈一指的股评大腕,被镀金成中国股市第一名嘴。
高墙之内痛定思痛
2004年,汪建中衣锦还乡。乡亲们见昔日的“苦孩子”如今成为腰缠万贯的大老板,都羡慕得不行。
见乡亲们日子仍不富裕,汪建中心里很不是滋味。遥想当年,若不是淳朴善良的乡亲们热心相助,自己岂能有今天的成功。他去探望邻居王大娘,老人家白发如雪,皱纹满面,聊起往昔,汪建中感慨万千。回想小时候,常去大娘家“蹭吃蹭喝”,不由鼻腔酸涩,眼圈泛红。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他决定在镇里最好的饭店,大摆宴席,请父老乡亲们撮一顿。
酒席上,气氛热烈,乡情回旋,汪建中首先向在座的乡亲们敬酒,他动情地说:“谢谢父老乡亲对我和汪家的关爱,我现在事业有成,应该知恩图报,如果谁家有困难,尽管说,我一定尽力而为!”
很快,由汪建中出资修建的通往镇上的公路通车了,解决了乡亲们出行难的问题。接着,他为母校洪铺镇中心小学,捐建了一座名为建中楼的教学楼,为母校高河中学捐助了200万元助学金。后来,汪建中还筹建了“安徽省建中教育发展基金会”。他还为村里56户居民安装了有线电视,兴建了公共活动场所,修建了当家塘和裴畈圩水利设施工程;村里老人每年可享受500元养老金……
面对儿子慷慨解囊,倾心村里的公益事业,汪方才亦喜亦忧,他不住地叮嘱儿子:“欲望是无穷的,我有点替你担心,短短这几年,你咋就赚了那么多钱,千万不能见利忘义,一定要遵纪守法……”
知子莫如父,虽然汪建中依然在股市呼风唤雨,但其股市第一名嘴的真面目开始渐渐暴露。
2008年5月,审计署在调查金融市场时,意外发现汪建中掌控下的多个账户资金进出频繁,遂建议相关部门查处。汪建中敏感地意识到山雨欲来,大事不妙,惶惶不可终日。他先是逃至深圳,打算远走高飞,然而一纸通缉令早已将他所有的外逃途径全部堵死。最终,在合肥一家高档酒店内,汪建中被警方抓获。随即证监会依法扣押其名下的1.67亿元资金。
东窗事发,汪建中神奇的炒股“独家秘笈”,随之浮出水面:他操纵股市的手法就是提前买入,逢低建仓,发布推荐报告,再拉高股价抛出股票获利。
据证监会调查,汪建中利用别人的身份证,开立资金账户17个、银行账户10个,并以这些股票账户进行交易,累计净获利1.25亿余元。
不久,因涉嫌帮助汪建中转移资产、洗钱等行为,汪建中在老家务农的二哥、三哥也相继被警方羁押。
身陷囹圄的汪建中,痛定思痛,开始认罪。汪建中出事后,家人怕年迈父亲承受不住沉重打击,始终未说出真相。直到2009年11月26日,看到央视播出汪建中操纵股市入狱的消息,老父亲肝胆俱裂,伤心至极,眼前一黑,昏厥过去……
小儿子承载了父亲一生的希望,随着汪建中的神话破灭,精神崩溃的老人感到天塌了下来……他老泪纵横,喃喃自语:“都是钱惹的祸啊,建中完了,这个家也毁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遂于深夜吞药自尽,憾然离世。
得知父亲去世的噩耗,狱中的汪建中痛心疾首,号啕痛哭,他的所作所为,不仅毁了自己,害了股民,也连累了老父亲,他悔愧交织、肝肠碎断,然而悔之已晚……
曾几何时,股市第一名嘴成了第一黑嘴。股民怨声载道,骂声一片,他们中有些人曾是汪建中的“铁杆粉丝”,对于他说的每一句话皆奉为“圣旨”,可到了最后,大多数都赔得底朝天,甚至倾家荡产,连供孩子读书的钱都没有了。汪建中一心想让家乡的孩子都上好学,上大学,可也是因为他,不少股民的孩子只能无奈辍学!
汪建中出事后,原本跻身安庆名人之列的名字,被安庆当地网站删除。亲朋好友都为之扼腕痛惜,据他的一位好友说,汪建中人品不坏,可惜的是被金钱蒙蔽了良知。其实,早在2006年,他就时常吟诵老乡海子的名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并经常跟别人说:从明天起,我要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商场也是人生的战场,膨胀的欲望,往往埋下失败种子;天网恢恢,东窗事发总有时。到头来折戟尘沙,名利双败,甚至家破人亡。汪建中由盛而衰再至锒铛入狱的经历,令人深省:想成功,想致富,想出人头地,本身没有错,但必须一步步脚踏实地,斩断心中的贪欲,把握好人生的航向,方能叱咤商海!
编辑陈陟czmochou@163.com